探觸百年來的文化思想脈絡精選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兩岸三地各大學,共計三十四位學者發表的精彩演講。全書分為知識、史哲、文學、美學、民族、大學六類,展現近代高等教育的百年願景。說知識、說史哲、說文學、說美學、說民族、說大學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華文世界的各大學已培養出一代代知識廣博、思想獨立、深具歷史使命感的優秀學者,也激勵了一批批探索真知、才華洋溢、為國為民的熱血青年勇往前行。在這之中,「大學演講」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嚴復到龍應台,百餘年來進行過無數場演講,包括魯迅〈娜拉走後怎樣〉、蔡元培〈男女平等的問題〉、〈以美育代宗教說〉、胡適〈五四運動紀念〉、陳映真〈作為一個作家……〉、龍應台〈在迷宮中仰望星斗〉等等,人類最高的理性和智慧在此嶄露無遺,更滋養了「大學」這棵古老大樹,使其青春煥發,生機盎然。這本蒐羅百年來在兩岸三地各大學發表的精彩演講集,共分六輯:說知識、說史哲、說文學、說美學、說民族、說大學,計三十四家的四十一篇演講文字,不但為青年的理想、學習及人生提出光明的指引,也大大提升其心靈和精神的視野,更展現了近代高等教育的百年願景。
※本書原書名為《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 菁英學生暢談怎樣善用大學資源 為什麼有些學生可以左右逢源地善用大學生活?而有些學生則顯得左支右絀,回首來時路,竟發現自己老是趕不上進度、或與機會失之交臂? 學子們可以擁有什麼樣的選擇?而老師和大學裡的領導者,又各有什麼樣的法寶,可以幫助更多的學生,改善他們的大學經驗,並使學生所投入的時間與金錢,得到最大的收穫? 學生要如何聰明地選課呢?最好的學習方法是什麼?為什麼有些教授可以點石成金,而有些教授則只會冷眼旁觀呢?要如何將課堂上的學習,和生活上的所見所聞結合呢?略舉萊特先生的建議如下: •與他人共同學習,比孤軍奮戰更有成效。 •學會時間管理是最首要、也最重要的技能。 •個別指導的獨立式研究與工作實習,往往能帶來豐富的學習與刺激的挑戰。 •和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交流,是一種學習,也是最豐碩的體驗。 一籮筐的具體建議,佐以學生們充滿迷惘、挫敗、發現與希望的真實故事,使本書成為追求學術及個人成就上不可多得的指南。
史坦納在本書中列舉了眾多人物典範,包括蘇格拉底與柏拉圖、耶穌和他的門徒、維吉爾與但丁、赫拉絲與阿貝拉、布拉赫與福樓拜、浮士德與華格納、孔子與許多佛教高僧、胡塞爾與海德格及鄂蘭、莎士比亞與波洛涅斯、布洛德與卡夫卡、歌德與叔本華及尼采、赫曼.赫塞與尼克特、弗洛依德、亨利.詹姆斯、川端康成、費曼、波柏與阿格西、韋伯等等。他對傳統與師生關係的討論另闢蹊徑,反覆環繞著三大主題進行論述︰老師剝削學生信賴感與獨立性的權力;老師相對受學生顛覆與背叛的威脅;還有師生之間相互的信賴與關愛,指導與學習。巨筆如椽,論理以情,《大師與門徒》可說是本真正對於師生間所負載的期許與危機,載而道之的大師作品。大師與門徒蘇格拉底與柏拉圖、耶穌和他的門徒、維吉爾與但丁、赫拉絲與阿貝拉、布拉赫與福樓拜、浮士德與華格納、孔子與許多佛教高僧、胡塞爾與海德格及鄂蘭、赫曼.赫塞與尼克特、莎士比亞與波洛涅斯、布洛德與卡夫卡、歌德與叔本華及尼采、弗洛依德、亨利.詹姆斯、川端康成、費曼、波柏與阿格西、韋伯 等等……
本書著重哥大對中國文化和思想上的意義,討論一些相關的學術命題,在浩若煙海的資料中,搜羅爬梳,並挖掘淹沒已久的史料,展現其歷史意義,賦予其歷史生命,以及在中國歷史舞台上扮演極其重要角色的人物,包括叱吒國聯的偉大外交家顧維鈞,獨立不羈的的經濟學者馬寅初,獨立創造一片傳統的教育家張伯苓,以及俠氣任行,誤途身殉的陳公博.........等。 作者以散文的筆法,史學的嚴謹,娓娓道來這群哥大中國留學生的生命痕跡,以及中國時代環境的悲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