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的化身,在印度、東南亞與西藏,亦是象徵神聖王權的男性神祇,然而在中國,「他」卻變成了「她」,成為循聲救苦的「慈悲女神」,並擁有截然不同的歷史與身世,深刻地影響了國人的生活與信仰。 于君方教授投注十多年的心血,以結合文化、藝術、社會、歷史等跨學科領域的創新研究方法,探討觀音經歷此戲劇性演變的原因與過程。除了佛經之外,本書將感應錄、朝聖故事、寺志與山志、民間文學、田野調查,以及反映觀音形象變化的藝術造型等全面納入討論範圍,是深入研究觀音信仰的突破性著作。本書特色1.海內外全面而深入研究觀音的重要著作。2.結合文獻學、歷史學、田野調查,進行社會,文化,藝術,歷史的跨學科領域研究,研究方法創新,具有突破性。3.內含五十四幅來自世界各地收藏史料之珍貴照片。
本書是第一部研究太虛大師佛教改革始末的英文專書。作者除了大量引用原始中文資料外,亦引用了許多西方學者與傳教士的評論,包括太虛思想萌芽的歷史背景、一生的行止與全球性的弘法嘗試,以及其大乘佛教思想的願景架構與遺澤等,研究範圍十分完整,兼具東、西方及跨宗教的觀點與分析,為讀者提供了有別於坊間同類書籍的珍貴資料。太虛大師是二十世紀最重要、最具爭議性的佛教改革家與思想家。他於民初發起以「人生佛教」思想為主軸的佛教復興運動,試圖改革僧伽制度、提倡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以菩薩行在這個世界建立淨土,並實現成佛的誓願。他在當時的佛教界與文化界掀起了一番驚濤駭浪,所獲褒貶不一,甚至曾有保守派人士視他為危險分子。太虛自認在佛教改革上是失敗的,然而在他圓寂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他所撒下的「人生佛教」種子,經歷了風雨飄搖的動盪年代,已然在台灣佛教界生根並且開花、結果。無論歷史如何評論他的成敗,不容置疑的是,他的影響力此刻正塑造著漢傳佛教的現代面貌。本書特色:●類別:先驅人物,人物傳記,民初宗教歷史,大師傳記,近代佛教歷史/革命,現代佛教研究,新佛教●由聖嚴法師代序●國史館纂修修侯坤宏撰寫推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