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總是 沒有安全感、自我價值感低落、情緒容易失控 身體疼痛、失眠、 缺乏活力、迎合討好他人 不敢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那麼是時候探索自己是如何被撫養長大 釐清與母親的關係了 我們身邊常常見到這樣的女性: 一、擔心自己身材不好、長得又不正。 二、身體不知道哪裡出問題、常常失眠、容易累。上班也缺乏活力。 三、遇到狀況總是鬼打牆,無法正確地感知與表達自己的需求、慾望及情感。 四、看似都在迎合討好他人,或在憤怒中倔強地不依賴任何人。 ──她們既不快樂,又不痛苦,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心理學研究認為這些表現可能都與「代際創傷」有關。 何謂「代際創傷」? 代際創傷,是心理創傷在一代人身上發生了以後,會影響到下一代,甚至影響下下代的心理現象。比如,父母受到的心理創傷傳遞給孩子。這類似於生理上的遺傳,但心理創傷的代際傳遞並不是通過基因來遺傳的,而是通過上一代有意無意的行為進行傳遞的。 有些生在重男輕女家庭的女性,成長中飽受不公平對待、被忽視、嫌棄甚至虐待。可悲的是,這些傷痕累累的女性成為母親後,不僅沒有愛惜自己的女性身分,反而有意無意地把同樣的創傷傳給女兒,這就是代際創傷。女兒長大後,就算意識到深受代際創傷的毒害,但礙於傳統觀念,也恐懼被社會批判,就算對母親不滿,也恥於表達。於是很多人選擇隱藏自己的痛苦,內心飽受煎熬。但這樣的痛苦會通過人際關係、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表現出來,如果不能好好處理對母親的憤怒和恨,在人際和伴侶或孩子的關係上很可能出現問題。 要自我救贖,就不得不面對早年和母親的關係,在愛與恨中找到自我,找到生命創傷的源頭,看見它、修復它。通過修復創傷、阻止創傷的代際傳遞,讓我們重獲母性的力量,塑造獨立、自由的女性身分,成為更有力量的自己。 造成代際創傷的母親類型(這些母親也都是受傷的女人) ●共生的母親:對孩子過度的依賴和控制,讓孩子喪失自我與獨立能力。 ●消失的母親:以拒絕、威脅,讓孩子恐懼被拋棄而妥協,最終放棄自我。 ●自戀型的母親:讓孩子自覺不好、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 ●無回應的母親:無法和孩子產生情感連結,導致孩子情感嚴重匱乏,缺乏愛的能力。 ●拒絕型的母親:讓孩子產生一種被嫌棄、被厭惡甚至被憎恨的感覺。 ●情感剝奪的母親:讓孩子長大後依賴伴侶、渴望被照顧。 ●情感混亂的母親:讓孩子在人際和親密關係裡充滿恐懼、焦慮和不確定性。 透過母親,看見自己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媽媽,我們可以把她叫作內在媽媽。在成長的過程裡,媽媽對待我們的方式會被我們內化到心裡,成為人格的一部分。然而,當自己成為母親又或者是撫養人的時候,又要怎麼避免或傳遞出這種「被遺傳」的創傷? 我們能夠了解創傷,學會與創傷對話,然後與之和睦相處。 這就是我們人與生俱來的特有能力。 這本書,將引出你的此項潛能。 只要重新審視和母親的關係,找到創傷的源頭, 看見它、修復它,便可以重獲生命的力量。
終成眷屬容易,白頭偕老很難。從結婚到離婚,為何相愛變成相礙? 兩人世界,光靠愛還不夠,更要有培養幸福的能力。 最疼惜婦女孩童的賴芳玉律師將多年執業的領悟與感動,透過故事傳遞預防婚姻走味的幸福觀點。 賴芳玉的幸福觀點 公眾場合公開求婚,真的浪漫?這般高調而戲劇性的求婚方式,求婚者是抱持什麼心情?是否藉由親友的力量及「與人為善」或「禮貌」的社會道德觀,造成求婚者與被求婚者的權力控制關係呢?否則被求婚者點頭不是、不點頭也不是的窘迫,哪裡來的呢?或許有人會說,那就是浪漫的驚喜而已,有那麼嚴重嗎?倘若如此,那就當做是一場惡作劇或遊戲吧,配合男主角和眾人的演出,當個低頭垂頸的美人點個頭,或學學戲鳳的臺詞,把「哥哥不在家,今天不賣酒」改個詞「爸媽不在場,今天不點頭」,反正就是交往期間的調情,倒也不賴。別說這種心態和說法不尊重婚姻,因為求婚者給的尊重也就這麼多。 怎麼讓那個男人回頭?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他想回家,但本來就想離開的人怎麼回家?求他嗎?我已經告訴妳,法律上沒辦法強迫他回家,那妳該怎麼辦?妳想過嗎?委屈自己去懇求一個做錯事情的男人嗎?妳要繼續在一個不對等的扭曲關係裡嗎? 全台最頂尖的家事律師,賴芳玉將自己二十幾年來的辦案體悟與感動,以架空卻真實的故事,用虛擬人物說出每個人的曾經,傳遞著愛情婚姻裡的善變、防衛、自由、悲傷和嫉妒的省思,以及你該知道關於結婚成立、解除婚約的要件;非婚生子女的姓氏、扶養義務、監護權、探視權、繼承權;家暴、外遇、離婚、夫妻財產制;婆媳不和、父母子女扶養義務、撤銷贈與、遺棄罪、老人的權益等法律知識。 各界推薦 于美人、徐曉晰、鄧惠文、鄭弘儀 ◎真情推薦 林青蓉、許常德 ◎專文推薦 「裡面各個短篇故事會像萬花筒般映照出愛情的各種面向,而個案法律分析則是闖盪現代愛情叢林必備的護身符。」──林青蓉 「她最知道傳統是多麼變態的巨獸,因為她每天都在處理傳統製造出的一堆麻煩。」──許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