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滋養,一步一療癒,愛自己乃是愛其他一切的根本。回歸內心真正的家,「當下」即是回家的坦途。◆西方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導師一行禪師的入世智慧,認識正念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和更廣闊的世界,探尋內心的平靜與地球和平之間的連結。西方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導師 一行禪師的入世智慧佛的住址是「此地此刻」學佛不苦,因為佛陀把禪修傳給了世人,教人從苦中滋養慈悲,從生活中修持佛性。一行禪師提醒我們:正念修行不是逃避,也不是遁世,而是活潑潑地進入生命,是一種不受時間限制的入世修行,每個人都做得到。這正是本書的核心思想之一:活在當下,不要讓自己迷失在過去或將來的迷思中。活好每一個當下,便是為更好的將來打基礎,為已逝的過去尋求解脫,也能引導我們回歸內心真正的家,「當下」即是回家的坦途。佛就是呼吸,佛就是行走本書是一行禪師針對禪修所給予的開示,對正念靜坐、呼吸與行走等修持多所提點,傳授人人可立刻做到的方法與心訣,引導我們把禪修之心落實到日常生活,因為,生活就是修行最好的道場,即使只是品嘗一瓣橘子,也能盡得天地的精華,端看你是否能以修持之心體會萬物的存有。書中各文篇幅雖短小,但其背後隱藏著深厚的佛理論據,足以解釋世間萬物起落,苦樂興衰。宗教的真知灼見不一定複雜難解,也無須千言萬語才能說明,往往越是簡單的話語,越是雋永義深,耐人尋味。一行禪師以溫柔的力量,將真如實相抽絲剝繭,示現在我們眼前,也將佛教及人生的精要盡現書中,每一則都值得細細品味,反覆思量。依循禪師的指引,加上一點點的修行,就能創造自身的正念能量,有如在心中點亮一盞明燈,一生受用。◆ 365則實用而有力的心靈法語,讓正念修行活潑潑地進入生命,為日常提供雋永的靈感。
.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代表作。.達賴喇嘛讚譽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大師赫胥黎專文推薦,盛讚克里希那穆提對當代人類基本問題的清楚論述。.一部深刻的自我覺察之書:真正的解放是「創造性真實的內在自由」,透過自己創造性的了解,才能有個創造性的世界、一個快樂、沒有念頭的世界。真理是一處無路可達之境。——克里希那穆提如果真理可以讓我們完全自由,那要到何處去找尋真理?根據克里希那穆提所言,我們無法從社會或其機構當中找到,也沒有辦法在有組織的宗教和教義中找到,更不可能在任何自助的精神導師或外在的精神「權威」身上尋獲,真理與永恆自由的希望無法來自某個教你做什麼、或相信什麼的人,只能透過你自己創造性的自覺獲得。在這本克里希那穆提的文章和演講選集當中,他帶領讀者對大眾普遍的關注做大範圍的探索,像是受苦與恐懼、愛與性、生命的意義和個人的轉化等,也談論精神導師、心靈的平靜、國家主義、當今危機,從頭到尾均與純粹真理和完美自由的基本追求息息相關。整本書對於當代人類基本問題有很清楚的論述,透過密集的自我察覺和正確的思考,親力親為,我們便活在自由——真正的自由,完全的自由,最初與最後的自由——之中。
.新歷史主義學派宗師、美國國家圖書獎及普立茲獎得主史蒂芬.葛林布萊代表鉅作。.縱深六千年,橫跨哲學、神學、文學、藝術、歷史、人類學領域,關於「亞當與夏娃」最權威、最完整的全面性探討。.人類起源《創世記》真相,揭示幾世紀以來龐大的神學、藝術和文化資產,及其對猶太教、基督教、穆斯林世界的深刻影響。人類起源的神話、刻畫人類本源之作——《創世記》的亞當與夏娃亞當和夏娃的故事會對我們全部人說話。它道出了我們是誰,來自哪裡,為什麼會愛和受苦。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包括那些最細密和最優秀的心靈,都接受《聖經》有關亞當和夏娃的敘事是沒有經過文飾的事實。雖然地質學、古生物學、人類學和演化生物學搜集了大量證據, 依然有數不清的當代人繼續相信此故事是對宇宙起源的精確說明,並將自己視為伊甸園第一對男女的直系後人。歷史上很少有故事像它那樣持久、遠播和儼然栩栩如生。無論是否相信亞當和夏娃的故事,或將之視為荒謬的虛構,我們依然都是按照它的形象被塑造。許多個世紀以來,這個故事形塑了我們思考罪與罰、道德責任、死亡、痛苦、工作、休閒、同伴情誼、婚姻、性別、好奇心、性愛和我們共有的人性的方式。哈佛大學人文學約翰.柯根榮譽教授——史蒂芬.葛林布萊,藉由探索經久不衰的人類原祖故事,重新梳理了西方文明的緣起,不僅追溯至希伯來人被擄至巴比倫的時代,又縷述了巨大的神學、藝術與文化創造力,是如何攜手把亞當和夏娃打造得栩栩如生,時至今日仍然讓人心有戚戚。葛林布萊更深入挖掘奧古斯丁、杜勒和密爾頓在打造亞當與夏娃的集體努力中的強烈個人參與,並論及伊甸園故事的許多不同後嗣:豐富的寓意、惡毒的厭女症、深邃的道德洞見,以及一些最偉大的藝術與文學作品。為數眾多的哲學家、神學家、詩人和藝術家,全都對於這種巨大的集體努力有所貢獻。作者力主,聖經起源故事為人文學的作用提供了一個楷模:不是對事物性質做出科學說明,而是與一些從古至今讓我們著迷和困惑的問題周旋。伊甸園的故事除了是人類責任性的一首贊歌,亦是人類劣根性的一個幽暗寓言,第一對人類男女的故事也可以充當一面鏡子,映照出漫長歷史中的人類恐懼與人類欲望。※收錄十六頁彩色插圖※原書名:亞當與夏娃的興衰
.美國宗教史權威休斯頓‧史密士代表著作,暢銷不輟。.在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傳達給大眾,以同情理解並宏觀的態度,兼具理性與感性、傳統與現代,出入世界各大宗教。.跨越東西方傳統,介紹印度教、儒家、道家、伊斯蘭教、猶太教、原初宗教以及基督宗教等。人類偉大的智慧傳統本書作者休斯頓‧史密士是美國宗教史權威,透過個人的觀察,兼具理性與感性、傳統與現代並宏觀的態度,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傳達給大眾。書中介紹了世界七大宗教傳統,如印度教、儒家、道家、伊斯蘭教、猶太教、原初宗教以及基督宗教。本書是為美國公共電視製作的影片而撰著的。因此,其深入淺出是必然的。美國人了解宗教即以這本書為範本。原書於一九五八年初版,中文版乃根據作者於一九八六年修訂後在一九九一年再版的版本翻譯完成。這一版本深化了作者經過三十年的教學與研究成果,同時增加了新的面向,如兩性觀點與語言的運用、加強各宗教的內在層面。並將重點放在西藏佛教、蘇菲教派,與耶穌的教誨,且有嶄新的一章論原初宗教──美、澳、非與海洋原住民的傳統。倘若吾人可能對世界產生懷鄉之情,對我們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以及猜想永遠也不可能去的地方懷鄉,這本書就是從這種懷鄉之情產生出來的。
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四種愛》是在魯易斯對愛產生更深刻的人生體驗後所留下的思想筆記。它不但描述了不同種類的愛,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學習如何辨別真愛。它是認識愛的一本重要讀物,在裡面魯易斯特別給了我們非常寶貴的洞見,能成為讀者生命的格言。納尼亞傳奇.英國牛津學者C.S. Lewis用靈魂寫成的一本書英國知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C.S.魯易斯(C.S. Lewis, 1898-1963)晚年的重要著作《四種愛:親愛.友愛.情愛.大愛》,是用他的靈魂寫成的書,也是他自身經歷與愛的見證。魯易斯與喬伊深摯的愛情故事,詳盡紀錄於《影子大地》一書(立緒文化出版)。1960年魯易斯出版《四種愛:親愛.友愛.情愛.大愛》,當時他正深情陪伴病重的靈魂伴侶喬伊,他對恆久騷動人類的課題:愛是什麼?做了全新的闡發。愛(love),希臘字原本分為四種:storge親愛(affection),philiaq友愛(friendship),eros情愛(sexual or romantic love),和agape無私的大愛(selfness love)。魯易斯以其一貫幽默感、洞察力,將各種人類的愛加以歸類,並深入分析它們的本質。他把發生於父母與子女、人與鄰居、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稱為親愛之情,是各種愛中「最沒有歧視性的一種」。至於情愛,性與愛的複合體,雖然可以點燃人無私的犧牲奉獻精神,但同樣潛伏著讓人走向自毀的因子。友愛是各種人類愛中「最不動物性」、最超塵絕俗的一種,儘管如此,友愛仍不免挾帶不良的副作用,唆使一群朋友走向孤芳自賞、目空一切。每種愛都能為人帶來歡愉,但稍一不慎,恨就會接踵而來。在魯易斯看來,親愛、友愛、情愛這三種人類愛,若少了第四種愛——大愛的扶持,將無法結出甜美的果實。儘管人類愛潛伏著讓人走火入魔的危險,魯易斯仍然鼓勵我們去愛,因為「除天堂外,能讓人完全不用冒愛之風險的所在,唯有地獄」。
耶穌未為人知的生平追尋耶穌失蹤的十七年耶穌十二至三十歲期間人在哪裡?做過什麼?一直是歷史之謎,一些古代的經卷透露,耶穌曾在西藏等地區生活了十七年。十八世紀末,許多學者和神學家,開始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追尋四福音中有關耶穌的生平,這個追尋,主導了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大部分批判神學的主要方向。追尋歷史上的耶穌本書記載耶穌一段行蹤成謎的歷史歲月。四福音有耶穌在十二歲到過聖殿的記載,也有他大約三十歲出現在約旦河的記載。但對於耶穌在十二至三十歲期間的行蹤與行事,四福音卻隻字未提,一直是歷史之謎。一些古代西藏經卷記載,耶穌曾在東方生活了十七年。他曾經在印度、尼泊爾、拉達克和西藏學習和傳道。十八世紀末,許多學者和神學家,開始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追尋四福音中有關耶穌的生平,這個追尋,主導了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大部分批判神學的主要方向。有史以來第一次,本書編著者將四個親眼看過這些經卷的證人之證詞,連同這三份經卷的譯文,集結在同一本書裡,呈現在世人面前。內容包括:˙佛教學者在兩千年前記錄下來的《聖人伊撒之生平》。˙俄國記者諾托維奇在一八八七年於拉達克的希米寺發現這份手稿的經過。˙阿毗達難陀上師在一九二九年翻譯成孟加拉文的希米寺手稿。˙羅耶里奇在一九二九年於亞洲從事探險時記錄下來,一份內容相似的手稿。˙卡斯帕里夫人接觸到這些經卷的經過。一九三九年,一個布米寺的喇嘛向卡斯帕里夫人展示了幾本用羊皮紙寫成的書,並說:「這些書說你們的耶穌來過這裡!」透過本書,我們將得以一窺耶穌思想形成過程的堂奧,了解耶穌在巴勒斯坦展開傳道工作以前,說過和做過些什麼。這是一個會讓整個基督教世界為之震動的歷史大突破!也是我們時代最具革命性的信息之一。
.宗教心理學鉅著,「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經典作,開啟日後「宗教」與「心理學」漫漫對話歷程。.探敬人性,大量引述不同宗教傳統之皈依者、聖徒和密契者的自傳或傳記資料,包括許多知名思想家——如伏爾泰、惠特曼、愛默生、路德等人——宗教經驗,探索人類心靈深處的種種樣貌。宗教心理學鉅著本書作者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是美國心理學之父,及知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本書自1902年出版以來,旋即登上暢銷書榜,並被譽為「宗教心理學領域最著名的一本書」。藉著對許多宗教經驗主題的探討,如皈依、悔改、密契主義等,並以許多思想家——如伏爾泰、惠特曼、愛默生、路德等人——的宗教經驗為例,本書作者主張構成宗教生活骨幹的並不是宗教教義,而是個人的宗教經驗。威廉.詹姆斯終其一生都在探討超個人的心理現象與超心理學,認為人的精神生活有不能以生物學概念加以解釋的地方,可透過某些現象來領會某種「超越性價值」;並強調人有巨大的潛能尚待開發,人的意識只有很少一部分為人所利用。本書討論的是嚴肅的宗教哲學論題,作者藉著對大量傳記資料的引用與分析,卻使得本書充滿小說的趣味,相當具有可讀性。無論讀者有沒有宗教信仰,本書都可以為讀者提供豐富的啟發與挑戰。
.經典著作,出版逾二十年暢銷不輟。.國際最受敬愛的精神導師一行禪師,傳達親身對佛教與基督教兩大宗教的深刻體會。.人類歷史上影響最鉅的佛陀與基督,兩個偉大傳統之間長達幾十年對話的一部分。禪師敏睿洞悉東西二大宗教所蘊涵的相同性,提點兩者信仰實踐與終極關懷的一致性,為宗教間的對立與排斥畫下休止符。當佛陀與基督相遇人類歷史上影響最鉅的佛陀與基督,留給後世的教誨與行誼,是兩千年來數十億人生命生活的楷模。假如佛陀與基督現在相遇了,會對彼此的宗教見解與修行作何感想呢?本書作者一行禪師被世人尊為「活的佛」,參與這兩大宗教的對話已有二十年以上,以教外人士才可能有的眼光,理解了基督教之美好。禪師說:「我在法國的道場裡,聖壇上供著佛陀和耶穌的像。每一回點香,我便探觸這兩位我心靈上的先祖。」一行禪師敏銳地洞悉東、西方不同宗教所蘊涵的相同性,為宗教與宗教之間的排斥畫下了休止符。他以清澈而深思的文句探索兩大宗教的慈悲情懷與靈修境界的交會點,讓我們對這兩大宗教有了新的領會。
覺醒無有際涯,無有登峰造極,無有瞬間頓悟。 修行之路沒有捷徑。 喜樂與開悟的追求沒有週末,沒有速成,沒有短線。 過程與目的一體,投注其上的時間無他, 便是不斷開展的「當下」。 從慈悲出發,直到一切苦止息 本書為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尊者普世責任基金會編著,介紹達賴喇嘛與科學家、政治家、學者、企業家及藝術家的各界意見交流,集結了佛教與現今社會各領域的精采對話,並闡述他對此一支離破碎、多災多難世界之所思、所言及所教。 達賴喇嘛認為,人之所以有苦,其根源在於對人生問題的大哉問——生活的目的為何?——未能有解。尊者為我們提供了思考的依據:生活的目的就是快樂。想做到避苦趨樂,就要求得心的平安,而只有「愛與慈悲的開展能為內心帶來最大的平靜」。 愛與慈悲的最大障礙則是嗔怒與仇恨,這兩樣都是極端強大的情緒,確實能帶來意想不到的能量,需要堅強的心性與確實的修行來加以管束,否則其盲目的本質足以將人心完全壓倒,妨礙愛心的追求,斷絕快樂之路。 要怎麼做才能不為嗔怒與仇恨所蒙蔽?第一步便是培養慈悲心。尊者於文中詳細說明如何在生活中培養慈悲的修行方法,同時也提出關於擴大快樂的「利他」論述,指出個人的快樂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全面改善也可以提供深遠有力的貢獻,希望每一位有志修行者,都能思考個人與社會的互利互惠人我關係。 此外,尊者也以個人「言教必落實於言行」提供修行方針,針對心的轉化、禪修之道、業報法則、生死意義等題目加以闡述,並為讀者導讀修心八偈,簡論佛法的精髓,透過其充滿智慧的話語,引領讀者淺探「佛教是什麼?」。最後,更以宏觀的角度闡明修行者的普世責任,同時提出佛法與科學兩者其本質的共通之處。本書主題面向豐富,內容深入淺出,讀之有感,行之不迫,是學習達賴喇嘛精神的親切易讀之作。 本書特色 世界上最偉大的精神領袖之一——達賴喇嘛思想集錄。 書中包括達賴喇嘛與科學家、政治家、學者、企業家及藝術家的各界意見交流,集結佛教與現今社會各領域的精采對話,並闡述他對此一支離破碎、多災多難世界之所思、所言及所教。 是達賴喇嘛佛教哲學與世俗哲學的完美指引,更是學習達賴喇嘛精神的修行之道。
智慧的本質是什麼?達賴喇嘛開示 入菩薩行 智慧品「此前諸支分,佛為智慧說;故欲息苦者,當起般若慧。」智慧的本質是什麼?明心見性的主要智慧是所知障,般若智慧就是它直接的除障劑。般若智慧之道1979年夏,達賴喇嘛在瑞士的雷康(Rikon)以藏語開示佛教梵文經典《入菩薩行》第九品〈智慧品〉,聽眾約有上千的藏人和西方人,這一系列的宣講,由美國史丹佛大學宗教研究博士候選人艾倫.華勒士(B. Allan Wallace)整理註譯,編輯為本書。《入菩薩行》是印度聖哲寂天的著作,乃是大乘佛教傳統修證中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智慧品〉即是這部佛教典籍的第九篇,在佛教學者眼中,此篇內容精妙,是闡釋中觀哲學最重要也最深奧的代表性經典。本書結合了〈智慧品〉原典與達賴喇嘛的開示,逐段註釋。梵文原典的英文譯註,主要根據十四世紀宗喀巴大師的古典藏文註解,並參考智作慧的梵文註解《入菩提行難處釋》與宗喀巴一位弟子的藏文註解,透過達賴喇嘛精闢的闡示解讀和親證的體悟,使我們得以跨越時空和文字的門檻,進一步了解藏傳佛教的原典教義,及其與當代思潮的關聯。※本書初版書名《超越的智慧》
.全面檢討基督宗教大趨勢,對基督宗教和全球大趨勢感興趣者的必讀之作。.基督宗教已經處於瀕死?伊斯蘭教才是宗教的明日之星?宗教戰爭又將歷史重演? .基督宗教以更傳統的面貌重新崛起,想要了解這個現象的意義,就不能不對近日的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有所了解。基督宗教大變局 基督宗教已經處於瀕死?伊斯蘭教才是宗教的明日之星?宗教戰爭又將歷史重演?基督宗教大變局正在進行。本書是任何對基督宗教和全球大趨勢感興趣者的必讀之作,針對基督教人口的增加、遷移以及其與伊斯蘭教關係做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探討全球宗教史上驚天動地的大變動——基督宗教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爆炸性擴張,以及它可能帶來宗教、政治、社會與文化的大影響。 作者詹金斯質疑當代社會與世界觀察家杭廷頓,固然正確預見了穆斯林將會人丁興旺,卻沒有看出基督徒也會出現人口爆炸現象。並進一步指出,「宗教認同感」將為全球政治面貌帶來重大影響。目前政治鬥爭的前鋒並不是階級,而是對上帝持不同見解的人,且大規模的宗教衝突與競爭業已在進行中。在這部鮮明、有挑釁性而研究詳盡的作品裡,詹金斯得到的結論是︰基督宗教正在崛起中,而且是以更傳統的面貌展現。想要全面了解這個現象的意義,就不能不對今日的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有所了解。本書是任何對基督宗教和全球大趨勢感興趣者的必讀之作。※原書名:下一個基督王國(隨書附贈《自己拯救自己》一冊)
六大文明經典 宗教系列|猶太教.佛教.天主教 古國系列|中國.希臘.印度 精選原典、專業註解 遨遊人類心靈孕育的智慧天地 探究源遠流長的文化核心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編有兩大系列,共六冊。「古國系列」:I 中國文明經典、II 希臘文明經典、III 印度文明經典;「宗教系列」:IV猶太教文明經典、V 佛教文明經典、VI 天主教文明經典。 全書由傅佩榮教授總策劃,所選六大文明皆起源於二千年之前,源遠流常,典籍豐富,研究繁多,影響遍及古今中外。各冊皆委請該領域學者專家主編,選擇適合的經典以白話文重新闡釋,各章前皆有明晰導讀,除介紹著作背景,更提點了閱讀該書時需具備的問題意識,令讀者在閱讀時能更貼近原典的思想核心。 本書最大特色,即是使用我們習慣閱讀的白話文。傅佩榮教授認為:「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文字載體,而在其智慧結晶。」使用白話文編撰,消弭了古今用語的隔閡、降低異國語言的門檻,而透過專家的導譯,讓我們可直接與中外聖賢哲人的心靈交流,徜徉其偉大的思想系統中,不僅能豐富個人精神世界,亦深入拓展了文化視野。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Ⅵ:天主教文明經典》由黎建球教授主編。天主教文明承接了猶太人的宗教、希臘人的哲學與羅馬人的制度,而文明的發展則是奠基於天主教的信經與對聖經的解釋。聖經可說是天主教文明的核心,這個核心精神體現在耶穌降生成人的事蹟上。因此本書所選的聖經精要是以耶穌降生至教會成立為中心。要認識天主教,可以從閱讀聖經做為開始,而進階認識則是閱讀教父時期作品。 教父們奠基了天主教會的重要信理與制度,並駁斥異端保持教會立場,其思想受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希臘哲學影響,但也因此發展出獨特的教父時期思想;而奥古斯丁上繼教父思想大成,下啟中世紀的西方神學,堪稱為當時代表人物。藉由本書,可窺見天主教文明發展的精神與脈絡。
六大文明經典 宗教系列|猶太教.佛教.天主教 古國系列|中國.希臘.印度 精選原典、專業註解 遨遊人類心靈孕育的智慧天地 探究源遠流長的文化核心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編有兩大系列,共六冊。「古國系列」:I 中國文明經典、II 希臘文明經典、III 印度文明經典;「宗教系列」:IV猶太教文明經典、V 佛教文明經典、VI 天主教文明經典。 全書由傅佩榮教授總策劃,所選六大文明皆起源於二千年之前,源遠流常,典籍豐富,研究繁多,影響遍及古今中外。各冊皆委請該領域學者專家主編,選擇適合的經典以白話文重新闡釋,各章前皆有明晰導讀,除介紹著作背景,更提點了閱讀該書時需具備的問題意識,令讀者在閱讀時能更貼近原典的思想核心。 本書最大特色,即是使用我們習慣閱讀的白話文。傅佩榮教授認為:「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文字載體,而在其智慧結晶。」使用白話文編撰,消弭了古今用語的隔閡、降低異國語言的門檻,而透過專家的導譯,讓我們可直接與中外聖賢哲人的心靈交流,徜徉其偉大的思想系統中,不僅能豐富個人精神世界,亦深入拓展了文化視野。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Ⅴ:佛教文明經典》由蔡耀明教授主編。佛典浩瀚,印度佛教隨著修行講究上的差異,發展出二大道路:一為解脫道,另一為菩提道。本書由解脫道典籍為始,以生命體從世間的捆綁得到解脫為目標,進一步伸展到菩提道典籍,其目標則在全方位成就無上菩提與廣泛地利益有情,並選錄佛教論典、密咒。 全書編排以個別的佛典為基礎單位,輔以佛典的類別、側重的課題、深淺的程度、或修行的道路為衡量準據,透過選譯,傳達出佛典引人興趣的多樣且豐沛的內涵。
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愛因斯坦 Albert Eienstein 偏頭痛讓人看到顯靈?癲癇讓你進入宗教狂熱?瀕死經驗讓信仰更虔誠? 杜思妥也夫斯基的癲癇症、梵谷的葛斯文症候群、托爾斯泰的宗教憂鬱、洪秀全的升天異夢,是否因為腦神經的疾病,讓他們經歷了更深沉的宗教經驗? 《腦與宗教:尋找腦中神明》 聖保羅、聖女貞德、穆罕默德等宗教先知,可能患有腦病? 梵谷、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偉大創作是否與「葛斯文症侯群」有關? 洪秀全的「升天異夢」究竟是歇斯底里還是急性躁症? 透過癲癇、偏頭痛、瞻妄、瀕死經驗、藥物誘發, 真的可以體驗「深深的狂喜」之神祕宗教經驗嗎? 宗教的創始與壯大,究竟與大腦有怎樣密不可分的關係? 朱迺欣博士畢生投入腦科學研究,認為宗教經驗由腦產生的想法,雖然有爭議性,卻值得討論,遂以其專業的醫療與科學背景,為我們揭開大腦與宗教的神祕關聯。 本書研究範圍全面而通達,涵蓋歷史、哲學、神學、腦科學、神經學、心理學、精神病學等。書中詳列文獻資料、研究紀錄、案例分析,作者旁徵博引,飽學中西,實為人文與科學的激盪與交融。 《神經神學:宗教有腦生物基礎嗎?》 美國心理學之父暨實用主義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認為,構成宗教生活骨幹的,並不是宗教的教義,而是個人的宗教經驗,而宗教經驗主要由潛意識活化而來。可知宗教經驗之於人,是一種活躍於大腦中的主觀經驗。 鑑於宗教與科學之間壁壘分明,作者朱迺欣醫師以其醫學專業與臨床經驗為基礎,試圖釐清宗教與科學兩者之間的模糊地帶,以科學觀點深入分析種種宗教經驗。 朱迺欣醫師在神經神學的基礎上,以杜思妥也夫斯基與聖保羅的顳葉癲癇症、洪秀全的升天異夢等例子,解釋信仰與腦科學之間的確具有關連。並引介國內外腦科學家關於神經神學的研究成果,是此一新興研究領域的入門之書,同時也為「宗教」帶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美國著名思想家、法理學家 德沃金著作 宗教自由只跟信哪個神或是否信神有關嗎? 什麼是宗教,什麼是神之所在? 什麼是死亡,而什麼又是不朽? 究竟是神創造了宇宙?抑或,神就是宇宙? 面對這樣的大哉問,或許僅能以「只有上帝曉得」(God knows)一語回答,但是當人們這麼回答問題時,是指他們認為該問題無人能回答。意即:假設如果上帝存在(If a god existed),祂就會知道任何人都不知道的事情。這樣的用法並不是針對一個非人格神而發。正相反,這樣的修辭力量皆是仰仗一個虛擬的人格神。 德沃金認為,對上帝的信仰是一種層次更深的世界觀之展現,但不是唯一的一個,我們熟悉的二分法——把人分為有宗教信仰和沒宗教信仰兩大類——太粗糙了。本書欲闡明的即是:宗教的層次比上帝更深。宗教是一種深入內部、輪廓分明和涵蓋全面的世界觀︰它主張有本具(inherent)而客觀的價值滲透萬物,相信宇宙及其造物引人敬畏,認定人生具有目的而宇宙秩序井然。 本書靈感源自愛因斯坦對宗教所主張的「不可知論」(Agnostic theism): 「知道某種我們所不能參透的東西確實存在,知道這種東西把自己展現為最高智慧和最璀燦的美(我們遲鈍的官能只能了解其皮相)——這種知識,這種感覺,位居於一切真正宗教情懷(religiousness)的核心。在這個意義下(也唯有在這個意義下),我屬於有虔誠宗教信仰者之列。」 作者從哲學、物理學及神學等角度剖析上帝的本質,並透過愛因斯坦、田立克、史賓諾莎等人的宗教和科學觀點來闡釋並佐證,「沒有神的宗教」所為何來。期盼這本小書有助於有神論與無神論兩者進行理性對話,同時化解對宗教的恐懼與仇恨。
※本書原書名為《達賴喇嘛在哈佛》 在碰到敵人想傷害你的那一刻,你就可以學到忍辱。 敵人是很好的精神導師,因為有敵人,才可以培養忍辱; 忍辱,才可以累積大功德力。 ——達賴喇嘛 1981年8月,達賴喇嘛受邀在哈佛大學進行一系列演講,介紹佛教理論與修行。他藉由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架構,說明眾生受困在苦的輪迴,是因對人、法的根本誤解而造作惡業所致,強調發展智慧、穿透迷障,直了清淨的本性。 他的演說迴盪著解行並重、悲智雙運、善說法要的個人特質,提供正信的佛教人生觀及殊勝的慈悲心。 在演講的過程中,聽眾的提問涵括科學及宗教的關係,意識的本質與層次,人在無我、二元及無二元體系中的意義,自卑與無我的分別,治療沮喪的技巧,虹光身的種類,會引起煩惱與不會引起煩惱的分別,女眾在佛教的地位,進化論及佛教末法論的衝突,密教修行中的雙修法,如何在日常修行且不執著,以及菩薩道與解脫道的平衡等,許多是連佛教門外漢都想探討的議題,而達賴喇嘛的答案,表現出他的深思熟慮及實修工夫,並不時展現自嘲式幽默。 特別令人動容的是,他強調敵人的價值,及慈悲、耐心忍辱的迫切需要。 隨著演講的開展,達賴喇嘛致力個人、家庭、社區、國家及國際和平的影像逐漸浮現——一位務實的轉衝突為和平的人類領袖。
一年的功課 暢銷書作者史蒂芬.拉維,在這本新書裡,指點我們怎樣念念分明走過生命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彷彿這一天、這一時、這一刻便是我們僅有之餘生。 蘇格拉底臨終之時,愷切督促門徒無時或忘修習死亡習題,因為至高的智慧,即蘊含於此。拉維決定依蘇格拉底的教誨,做一整年的死亡功課,之後,將他的心得和我們分享,指出一整年貼近死亡的經驗,如何大幅扭轉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如何催促我們重新檢視生命裡的優先事項。 我們大部份人對於人生必有一死,無不殫精竭慮視而不見,或是一笑置之,或是嗤之以鼻。然而,生前及早為死亡預作準備,其實是人生在世最合理、最值得的事。做這個功課,讓我們有機會處理未了之事,投入生機活潑的嶄新生活。 拉維在書裡提出一年的功課,包括了實用技巧和禪修的法門,以備我們一旦碰上大限來臨,不致痛悔死亡怎麼來得這麼早。
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前腳走,後腳放。──證嚴上人《慈濟實踐美學》這本書對於慈濟精神的內涵與價值,有極為詳細而具有深度的陳述,而且嘗試透過近代社會科學一些重要的理論觀點來詮釋與理解。儘管許多慈濟人都是「跟著師父走」、「做就對了」,但在慈濟精神的內化與深化過程中,從中所獲致的「做中學」,或者說「服務學習」的效應,其實蘊含著深厚的科學理論。對於「慈濟學」的倡議,這樣的理論探討是極為重要的關鍵,也是本書的獨特性。本書作者何日生居士的專業訓練為新聞傳播,在台灣新聞界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十一年前拋棄人人稱羨的高薪職位,轉入慈濟擔任基金會發言人,並在慈濟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長期跟隨證嚴法師,作者對慈濟的內涵知之極深,但能「復為說法」,而且透過社會科學理論的詮釋,顯然需要一份真心與用心。──摘自許木柱教授推薦序慈濟的實踐場域對於人性善的激發,不是透過公權力的強制,而是經由接觸苦與貧,而得到啟發。他們的奉獻是自發的、自願的。行善對於慈濟人不是責任,而是使命;不是任務,而是終生甚或永恆的願力。志工醫生追隨證嚴上人做慈濟,到往生之際,還要將大體捐給醫學院學生做學習。他們對學生說:「有一天你們會解剖我,你們要記得,那是我圓滿生命最莊嚴的一刻。而我,寧願你們在我身上劃錯十刀、百刀、千刀,也不要你們將來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慈濟學的真正意義,是證嚴上人開啟了一全新的領域,這領域「以實踐著手,經由實踐讓情感得到覺醒。」「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這是證嚴上人期許慈濟人在善的行動中最核心的觀念。
宗教是一種力量,用以清潔我們的內部。宗教教人善處孤獨;如果你不曾孤獨,則你不曾有過信仰。──哲學家懷德海(A.N.Whitehead)信仰並非人類心靈貧乏脆弱的表現,而是心靈在誠懇與嚴肅的態度中,對超越界的體認與抉擇。──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二十世紀末的世界有五千種以上的語文和方言在通行,有兩億五千萬原住民,有將近兩百個國家發生從未有過的文化混和。對於有對談能力和包容心的社群而言,這是空前的大好機會。一個世紀以前,一八九三年間,精神領袖們與神學家們鑑於有對談的可能,懷著追求共通仁道之望,在芝加哥召開了第一次的「世界宗教會議」,此次會議是「世界史最值得銘記的要事之一」。一個世紀後的一九九三年,在同一個地點--芝加哥,又舉行了第二次世界宗教會議。這一次至少有二百個宗教組織,將近八千位代表參加。顯示了人類精神領域所發展的宗教世界的多元化。彼此之間的了解、寬容,也就更益迫切了。本書就是在這一次的宗教會議之後,集合了與會的二十八位代表的訪談。主要的內容除闡明以上各宗教間對談了解的重要意義與趨勢之外,同時也探討了各宗教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懷,如種族歧視、男女平等、戰爭與暴力、尊重生命、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等。對於有心了解世界各宗教精神內涵的讀者,本書除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外,更可讀到世界各宗教重要精神領袖的親身體驗與信仰的實踐。困厄其實是最大的恩典。我這一生最美好的經驗,正是我這一生最慘痛經驗帶來的結果。──「監獄國際同誼會」主席查爾斯‧寇森(Charles W. Colson)一旦你付出承諾,一旦你真心誠懇,上帝就會進來,所有意想不到的事也就此發生。──詩人歌德(Goethe)信仰宗教不是為了要站在對的一方。宗教信仰講的是生活態度。──世界宗教會議理事韋恩‧蒂斯戴爾修士(Brother Wayne Teasdale)一切生命中都有神意。每個宗教都以各自的方式闡釋這個道理。──英國中殿律師學院榮譽主席辛赫維博士(Dr. L. M. Singhvi)
亞馬遜五顆星評價僅僅為一種閱讀的樂趣 本書是寫給喜愛閱讀歷史、神學、以及宗教典故、軼事的人,它著重於一種閱讀的樂趣,與家人分享、於教室或小型讀書會閱讀。其中有少為人知及名聞遐爾事件中的背景說明。時間跨超兩千年,涵蓋的人物、事件非常多樣,有令人愉悅的、令人嘆惋的、令人髮指的,不一而足。主題包括:迫害者與迫害、十字軍、復興及覺醒、聖經、基督教組織與文化、宗教改革、節期、藝術與音樂、其他… 本書蒐羅的不是一千零一則「最重要」、「最突出」,或是「不知道就孤陋寡聞」的史實。選取的標準是它們是否獨特,是否不為人所熟知,或是否不包含在教會的神職考試範圍內,卻仍然是基督教遺產的一部分。 本書稱不上是「學術」書籍,但所有內容都經過查證和斟酌。 作者承認它既不完美又不完整,因此引用了西元三三六年左右,該撒利亞(Caesarea)主教優西比烏(Eusebius)寫成第一部基督教會時所說: 首先,我得懇求智者寬囿此書,因我承認要寫出一部完美且完整的歷史書,非我能力可及。既然我是插手此題材的頭一人,我所走過的乃是一條孤單和未有人行經之路。我祈求上帝為我當嚮導,祈求主的力量幫助我---優西比烏的祈願自然也是本書作者所需要的。
不可小覷的宗教基要主義,已展現全球格局 二○○一年秋季,「全球基要主義」現象在全世界數百萬人的心中成了前所未有的緊急課題。來自四十八個國家,超過兩千八百名的受害者,於二○○一年九月十一日摧毀世貿大樓並破壞五角大廈的恐怖攻擊中罹難。 美國、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在此攻擊之後,終於全面認識到基要主義式的宗教暴力。現今宗教基要主義已真正展現全球的格局,其驚人的力量已無法否認,甚至位居核心圈的政策制定者,過往習慣以世俗角度來詮釋自行其道的真信徒所策劃採行的各式行動,也不再小覷這股力量。 此書之命名為《強勢宗教》(Strong Religion),乃因這些運動崇尚武力,且強烈反對世俗化。他們呼籲遏止數個世紀以來宗教在世俗勢力前潰敗的現象,攻擊優於防衛是他們遵循的法則,他們也經常採用暴力及赴死的激進方式,作者選用「強力」(strength)一詞,意在提示這些運動需要嚴正以對。 西方對此宗教勢力的無知令人驚愕,美國的基督徒長久以來已習慣由宗教自由、政教分離的原則及法律規範所主導的宗教多元社會,而遺忘了其傳統中戰勝死亡的根。如同回伊斯蘭教徒,基督徒也認為殉教是成聖的主要機會,也是通往天堂的直達車票。 本書成書在九一一恐怖主義攻擊美國之後,宗教基本教義派成為公共辯論最熱門的主題之時,提出大家極想知道的——為何基本義派的運動會轉為暴力?基本教義派對人權、安定及民主形式的政府會產生全球性的威脅嗎?基本教義派的未來如何? 要回答上述問題,本書引述一項對基本教義派長達10年,針對全球五大洲、七個世界宗教傳統中反現代、反世俗的軍事宗教運動的整合研究計畫成果,分析促成基本教義派運動在全球崛起的各種社會結構、文化氛圍及政治環境,包括回教哈瑪斯(Harmas)及西茲布拉(Hisbullah)、北愛的羅馬天主教及新教的民兵、美國的道德多數及基督教聯盟(Moral Majority and Christian Coali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印度的錫克激進份子及印度教國家主義者。 作者對強勢宗教詳細描述滋養此類運動的文化背景,開啟一個了解不同型式基本教義派的運動的窗口,並指出會激發此類運動的歷史事件。
宗教是人類心靈與實在界之間一種複雜的辯證關係,因為它總是不停地否定既得的立場,以致「為人類生命開拓了一個新的向度」。認為「對宗教作哲學反省,絕不能取代信仰,甚至不能取代神學。」但是哲學可以幫忙指出:「心靈的動態發展,總是趨向一個追求意義與存有之絕對的、終極的、無所制約的原理。這個超越的終點,正是信仰所要建立關係的對象。因此,本書的主要目標是為宗教信仰及其基本側面,重新在人類生命中定位。杜氏特別根據基督宗教所提供的材料,分別考察宗教的辯證發展過程中,三個具體的信念體系,就是:創世、罪的觀念、人與絕對者的合一,以及由此達成之與萬物的合一。這種合一在人類偶爾體會的密契經驗中臻於頂峰。杜氏相信:一切宗教意識至少在初起時,都帶著密契的性格,密契經驗是宗教生活的最精純形式。因此,如果恰當理解密契主義,不僅將有助於使密契經驗脫離模糊神祕的外貌,回歸宗教生活的主流,並且更重要的,將使各大宗教之間的溝通與和諧,重新有一個穩固的起點與共通的基礎。
本書探討宗教、道德與幸福之間的弔詭。第一個課題涉及宗教與道德的關係,可以用蘇格拉底問猶希佛的話來說明:「神聖的事物是因為本身神聖,所以獲得諸神喜愛,還是反過來,因為它們獲得諸神喜愛,所以神聖」?這個問題蘊含了神律倫理與理性倫理的爭議。前者主張善即符合神意,本身無獨立內涵,後者卻認為神意應符合善,善有獨立內涵且不由神意來定義。第二個課題探討的是宗教信仰與道德動機之間的緊張。一般人相信宗教「勸人為善」,但宗教批判者卻認為,宗教的因果循環或天堂地獄不但不促進道德,反而破壞了道德動機的純淨性。第三章要針對這個質疑來思考:宗教徒的行善真的只能想著果報,而不能為了行善而行善嗎?康德以來自律與他律的二元對立,是否既漠視了追求幸福的正當性,也忽略了當代學者所強調的「關係性自律」?第三個課題是第四章與第五章的主題,涉及的是道德與幸福的關係,也就是福德一致的問題。要討論的是:人為什麼應該道德?道德符不符合自利?道德的極端要求 —「成仁取義」是否是不識時務的愚昧抑或是完成生命的壯舉?本書最後要將這個課題再帶入宗教的視域來反省。要探討的是,道德的終極價值能否得到哲學的證成?抑或這問題已涉入超越理性的信念,因而每個人都保有「君子自擇之」的空間?
本書探討宗教、道德與幸福之間的弔詭。第一個課題涉及宗教與道德的關係,可以用蘇格拉底問猶希佛的話來說明:「神聖的事物是因為本身神聖,所以獲得諸神喜愛,還是反過來,因為它們獲得諸神喜愛,所以神聖」?這個問題蘊含了神律倫理與理性倫理的爭議。前者主張善即符合神意,本身無獨立內涵,後者卻認為神意應符合善,善有獨立內涵且不由神意來定義。第二個課題探討的是宗教信仰與道德動機之間的緊張。一般人相信宗教「勸人為善」,但宗教批判者卻認為,宗教的因果循環或天堂地獄不但不促進道德,反而破壞了道德動機的純淨性。第三章要針對這個質疑來思考:宗教徒的行善真的只能想著果報,而不能為了行善而行善嗎?康德以來自律與他律的二元對立,是否既漠視了追求幸福的正當性,也忽略了當代學者所強調的「關係性自律」?第三個課題是第四章與第五章的主題,涉及的是道德與幸福的關係,也就是福德一致的問題。要討論的是:人為什麼應該道德?道德符不符合自利?道德的極端要求 —「成仁取義」是否是不識時務的愚昧抑或是完成生命的壯舉?本書最後要將這個課題再帶入宗教的視域來反省。要探討的是,道德的終極價值能否得到哲學的證成?抑或這問題已涉入超越理性的信念,因而每個人都保有「君子自擇之」的空間?
日本人的宗教意識 在人際疏離、價值迷惘的時代,所有人都在尋求一種解脫之道。一九九五年,日本爆發了奧姆真理教事件,引起世人對新興宗教盛行的關切,類似的宗教事件至今也仍不時上演著。 對日本人而言,宗教究竟是什麼呢?本書正是從全然不同的角度,探討奧姆真理教事件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基於對近年來日本社會所呈現的宗教亂象之省思,當代日本最頂尖的宗教學者──山折哲雄先生,在事件之後,將多年來關心宗教問題的成果集結成書。藉由對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如夏目漱石、宮澤賢治、正岡子規,以及哲學家木村泰賢、天災防治專家寺田寅彥等人物的言行,及其作品中所呈現的宗教境界,來突顯日本風土環境中所蘊涵的大自然哲學,及其深奧之處所橫亙的原始宗教意識。 作者也特別提到,在這個「屠神」的近代社會中,所謂「神的心靈關懷」已然變成「人的心智控制」,神已經被扼殺了,而日本社會也正上演著不自覺的無神論戲碼。今天的宗教已被無神論的觀點所包圍,使我們無法看到它的原貌,但「心靈時代」這個詞彙卻依然氾濫,呈顯出被漂白之後的無力感。 反觀今日的台灣社會,物質豐盈滿溢,人心惶惑紛亂,各種宗教亦在此際大量傳佈及擴展。在探究日本人內心深處的這本力著之中,也能看見我們追求「心靈改革」的相似足跡。 作者簡介 山折哲雄 一九三一年生,日本東北大學博士課程修畢。曾任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學博物館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白鳳女子短期大學校長,現任京都造型大學院長。專攻宗教學、日本思想史。其著作等身。著有《宗教民俗誌》、《日本宗教文化的構造與原型──宗教史學序說》、 《乞食精神誌》、《日本人的靈魂觀》、《死亡民俗學》等書。 譯者簡介 鄭家瑜 一九七一年生於台灣台北,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畢業。曾任中央研究院日語編譯人員以及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國立空中大學、私立金陵女中等校日文講師,目前任教於輔仁大學日文系。專攻日本上代文學,數年來對日本神話、民俗學、人類學、宗教哲學多有關心。 校訂者簡介 黃智慧 一九六○年生,日本國立大阪大學博士課程修畢。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專攻宗教人類學、日本民族學、沖繩研究。主編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調查成果《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有日文中譯著作數部,獲教育部獎勵。論文多篇探討日本新興宗教的異文化傳教、宗教與殖民主義等。
慈悲 達賴喇嘛代表了一個完整存留到今天的偉大智慧傳承。而這個聞名唯有在流亡中才得以保全,更顯示出這個時代的脆弱。 本書透過八位頂尖精神治療與心理輔導專業人士,與達賴喇嘛的對話,探討當代人類心靈問題、人生痛苦之本質、生命終極的目的、並運用智慧與仁慈來幫助地球上各種物種的生存。 在眾人生存的星球逐漸面臨死亡危機之際,達賴喇嘛體會到全世界各行各業人士,都在覺醒,因此,他對這個世界仍然充滿希望。 作者介紹 達賴喇嘛 一九五九年開始流亡生活的西藏精神領袖與政治領袖十四世達賴喇嘛,三十多年以和平的方式,領導藏民從事反抗運動,一九八九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譯者介紹 葉文可 從事寫作工作十餘年,創作散文、長短篇小說等,近年來從事翻譯工作,譯著多屬哲思心靈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