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是翻譯本最多、流傳最廣、字數最少但義理深奧的佛經。現在常見的唐朝玄奘法師的版本,翻譯流暢、文字優美,非常適合持誦和研究,任何人都可以從中得益,是親近佛法最好的入門經典。它是《大般若經》六百卷的精要,「心」代表根本、關鍵、重點、提綱,「經」指的是道路、途徑,是佛陀所傳的教法,保護眾生不流落於三惡道,並脫離六道輪迴。本書分為兩部分:「牛伯伯陪讀」以簡要、直接,不過度展開的方式與讀者分享心得;「典籍與名家名句」則原文摘錄經典名句或佛學名家語錄,供讀者進一步研讀。希望本書能帶領更多人誦持《心經》,開啟親近佛學的大門,走入自在的修行和實踐,埋下離苦得樂的種子。
〈金鎖賦〉和〈銀匙歌〉的作者相傳為麻衣道者,是他在華山石室裏傳授給陳希夷的秘法。麻衣道者以具體的形容說明相學中各種深具意義的記號,以及這些記號可能帶來的禍福吉凶,並將相人之學提升到心地法門的高度。只要後人能用心學習並瞭解其中的奧妙,誠心修正,就如同本來被堅硬的金質鎖鏈束縛的人,因為取得了開鎖的鑰匙,得以邁向無憂無慮、無牽掛的未來。〈金鎖賦〉只有四百四十八個字,〈銀匙歌〉也只有一千零六十四個字,非常精簡,可惜缺少完整的翻譯和解析,讓很多有興趣學習的讀者望而卻步。本書以白話解說和陪讀的方式解析這兩篇文章,作為讀者研究時的參考,期使讀者能從中獲益,扭轉人生。
《心相篇》一書,不過一千三百零四個字,卻把風鑑相學從一般的五官、三停、氣色的範圍,提升到「心地法門」的高度。它不是識人的書,更不是拿來評判別人的書,而是一本教我們修練身心靈的書。因此,作者將本書內容分成三個部分:「白話翻譯」、「導讀」、「自我檢視重點」,以相學為輔助,使讀者可以透過這些外在觀察,檢視自己改變的成效。
相術,不需要知道對方的生辰,也不需要借助其他的占卜工具,僅僅透過觀察,就可以做出一些關於基本能力和人生起伏的判斷。而有了相術,就會有相書,在這些作品中,以託名麻衣道者和陳搏的《麻衣相法》一書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本書特別挑選《麻衣相法》裏的〈石室神異賦〉為陪讀主題,藉由深入淺出的解說,希望能引發讀者對於古文相書的閱讀興趣,吸收這些知識,成為知己知彼的基礎,釐清未來的方向。這篇〈石室神異賦〉,相傳是麻衣道者在華山石室中傳授給陳希夷的天機,兩位神仙對話,重點在於家、財、子、祿、壽等人生五項主軸的應用,每一段條目內容,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體會。
作者歷經兩年時間,以史料為經,以田調為緯,完整呈現日據時期日本佛教在基隆發展的情況,以及與實業界人士的互動關係,並詳加介紹相關日本僧侶與實業家的生平,以補充現有文史資料的不足。西國三十三番觀音靈場為日本第一條巡禮文化,皇民化時期,在東亞各殖民地均有複製靈場,然以基隆地區的保存最為原始完整,但也歷經最多變遷,致吸引許多文史工作者欲發掘路線。本書則以靈場起源、複製過程及現狀加以說明,以期形成適合臺灣人觀音靈場巡禮文化,為沉寂已久的文化觀光注入新活力。
《冰鑑》一書,言簡意深,是一本奇書,也是帝王之書,但卻因為文言文的表述,常讓有興趣的讀者,無法享受書中所傳遞的深意,非常可惜。作者將其多年在國學和相學的研究,融合表現在本書中,除了將書中原文給予簡單的白話解釋之外,更加上「陪讀」和「延伸應用」兩大部分,讓讀者可以按圖索驥,找到改變人生命運、人際關係的鑰匙。 名家推薦 若水居士:好書不寂寞,慶幸牛伯伯願意提筆,為《冰鑑》解說,延伸和應用,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建議人人捧讀本書,成為人生道路上最佳的指南書。 猴齊天:在這「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就在你面前,你卻在低頭玩手機」的時代,幸好,還有這麼一頭不肯向大趨勢、大環境低頭的憨「牛」,將他畢生所學、所思、所感,都融匯到這本書中,讓原本與現代人有隔閡的如冰之鏡,變成了放大鏡、顯微鏡,讓人性的晦澀面無所遁形。
本書自佛家禪語及佛教經典中取材,以每日一句的方式,整理出三百六十五句名言,每則加以解說後輯錄成書,期能藉由文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與豐富智慧,為世人的生活指出一個光明、正確的方向。學禪者不僅要懂得取慧,更要善於活用。以下三點是學禪者應當遵守的基本原則:一要捨棄不必要的壓力、自卑、競爭之心,才能站在更廣闊的立場觀察事物;二要培養讀經之眼,有了讀經之眼,才能透過比喻洞悉真理;三要隨時隨地與身邊的種種事物合而為一,這點是最難達到的心境,所以只要順其自然即可。
公案原指古代官府的判決文書,以參研公案作為禪修方式,就是希望修行者能夠如同法官一般,參究由大師所提出的試題。多數的公案都要經過長時日的修行研究,藉由反覆思索直指人心的犀利言語和智慧的對答,內心的禪之人格才能一天一天地形成、圓滿。本書從許多中國和日本的公案中精選短句,一日配以一禪語,並介紹與禪語相關的佛祖機緣故事,共計三百六十六則,期使禪的悠遠深意更易為人所品評、鑑賞。這也是本書之理想,目的在於引起讀者體會並鑑賞禪的興趣,利用一年的時間來培養禪心。
《維摩詰經》,全名為《維摩詰所說經》,譯自後秦鳩摩羅什,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共三卷十四品。 本經記載文殊菩薩前往探望生病的維摩詰居士,雙方展開一場精采對話,針對大乘教法進行深入廣泛的探討。內容闡述佛法不離世間法的要旨,提倡積極入世的人生觀,並點明在家居士雖身處居家,亦應心存慈悲,教化眾生,行持菩薩道。 在佛教譯經史上,《維摩詰經》曾有七種譯本,如今僅存三種:一是《佛說維摩詰經》,二卷,三國時吳國支謙譯;二是《維摩詰所說經》,三卷,後秦鳩摩羅什譯;三是《說無垢稱經》,六卷,唐玄奘譯。其中公認最流暢易讀者是鳩摩羅什本。 經中以生動有趣的故事為譬喻,說法淺近,引發大眾信仰,是大乘經典一大特色。若靜心閱讀,必能對大乘教法體悟更深。
《那先比丘經》,略稱《那先經》,又名《彌蘭陀王問經》,約譯於東晉年間,譯者佚名,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全經共二卷,分為序文、本文和結文三段。 本經記錄那先與彌蘭陀王相見論議的情形,以及雙方就佛教教理和有關事項所作之問答,解說緣起、無我、輪迴、業報、泥洹道等五十條佛教基本教義。內容雖僅涉及小乘學說,然其中略談印度原始佛教教法,在佛教文學史上亦頗受重視。 此經先後有漢譯三種,現存二卷本及三卷本,譯者皆不詳;另有巴利文本《彌蘭陀王問經》,為南傳三藏外重要的巴利語經典,有數種寫本,內容略有差異。 本經文體流利簡潔,譬喻淺顯易懂,適合學佛之人品讀,以領會佛法妙義。
《南傳法句經》為南傳上座部巴利文的傳本,收於經藏五部的《小部》之中,分成二十六品,四百二十三偈,於南傳佛教國家如斯里蘭卡深受喜愛,亦有著崇高的地位。 法句,或譯法跡,意為佛法的語句、佛法之道,在梵語則稱為「曇缽」。此經記載佛陀在約三百零五個場合中為眾生說法的內容,主要開示人生的現實體驗,教授大眾離苦得樂的秘訣,並點明修行要踏實耕耘,如此始能成就聖果。 《法句經》除了南傳巴利文本之外,於中國還存有四種漢譯,皆屬北傳佛教。其中只有東吳維祇難等人所譯的北傳《法句經》初本之品次內容與南傳巴利文本相近。 常朗誦閱讀本經,當可了解佛法精髓,並以此啟發人心,教化大眾心向善道。
《南傳法句經》為南傳上座部巴利文的傳本,收於經藏五部的《小部》之中,分成二十六品,四百二十三偈,於南傳佛教國家如斯里蘭卡深受喜愛,亦有著崇高的地位。 法句,或譯法跡,意為佛法的語句、佛法之道,在梵語則稱為「曇缽」。此經記載佛陀在約三百零五個場合中為眾生說法的內容,主要開示人生的現實體驗,教授大眾離苦得樂的秘訣,並點明修行要踏實耕耘,如此始能成就聖果。 《法句經》除了南傳巴利文本之外,於中國還存有四種漢譯,皆屬北傳佛教。其中只有東吳維祇難等人所譯的北傳《法句經》初本之品次內容與南傳巴利文本相近。 常朗誦閱讀本經,當可了解佛法精髓,並以此啟發人心,教化大眾心向善道。
《那先比丘經》,略稱《那先經》,又名《彌蘭陀王問經》,約譯於東晉年間,譯者佚名,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全經共二卷,分為序文、本文和結文三段。 本經記錄那先與彌蘭陀王相見論議的情形,以及雙方就佛教教理和有關事項所作之問答,解說緣起、無我、輪迴、業報、泥洹道等五十條佛教基本教義。內容雖僅涉及小乘學說,然其中略談印度原始佛教教法,在佛教文學史上亦頗受重視。 此經先後有漢譯三種,現存二卷本及三卷本,譯者皆不詳;另有巴利文本《彌蘭陀王問經》,為南傳三藏外重要的巴利語經典,有數種寫本,內容略有差異。 本經文體流利簡潔,譬喻淺顯易懂,適合學佛之人品讀,以領會佛法妙義。
《維摩詰經》,全名為《維摩詰所說經》,譯自後秦鳩摩羅什,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共三卷十四品。 本經記載文殊菩薩前往探望生病的維摩詰居士,雙方展開一場精采對話,針對大乘教法進行深入廣泛的探討。內容闡述佛法不離世間法的要旨,提倡積極入世的人生觀,並點明在家居士雖身處居家,亦應心存慈悲,教化眾生,行持菩薩道。 在佛教譯經史上,《維摩詰經》曾有七種譯本,如今僅存三種:一是《佛說維摩詰經》,二卷,三國時吳國支謙譯;二是《維摩詰所說經》,三卷,後秦鳩摩羅什譯;三是《說無垢稱經》,六卷,唐玄奘譯。其中公認最流暢易讀者是鳩摩羅什本。 經中以生動有趣的故事為譬喻,說法淺近,引發大眾信仰,是大乘經典一大特色。若靜心閱讀,必能對大乘教法體悟更深。
《佛遺教經》,全名為《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譯自後秦鳩摩羅什,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有序、正宗、流通三分。 垂,為垂示之意,般涅槃則指圓寂,教為言教,誡為訓誡。內容記載釋尊在拘尸那羅的娑羅雙樹間入涅槃前的耳提面命。 釋尊教導徒眾,在他滅度後應以戒條為師,制御五根,遠離世間六塵染著,保護戒法之根本;亦再三叮囑須修清淨法,教誡眾生要精勤修習禪定,才能得無上智慧力,了生脫死,離開輪迴。字句中不厭其煩的諄諄告誡,足見釋尊欲度眾生的大慈大悲,讀來扣人心弦,令人感動萬分。 《佛遺教經》為佛陀最後遺留的教誡法則,可說是佛陀一生弘法言教的總結。佛教徒應遵循其道,奉行不悖,以免辜負釋尊的慈悲盼望。
《圓覺經》,全名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譯自唐代佛陀多羅,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全經共一卷,分作序、正宗、流通三分,有十二章。 圓覺,即圓滿菩提,證悟佛果;修多羅則為貫穿法相攝持所化之義;了義,指佛說之教法透徹究竟。本經由佛陀開示六道眾生皆具圓覺本心的妙義,強調若能除去六塵生起的無明妄念,便可得自性真如的要旨。 最早提倡《圓覺經》的是唐代宗密,留下注疏《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三卷、《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十八卷、《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注》四卷及《大方廣圓覺經略鈔》十二卷等。 本經總持一切法,包含無量義,能解決煩惱,得菩提心。修習佛道者若細心參究,必能有所體悟。
《六祖壇經》,全名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由六祖惠能大師口述,弟子法海集錄而成,全經共一卷,分為十品,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 惠能大師於曹溪弘揚禪宗,主張頓悟,其學派與北方主張漸悟的神秀禪師分庭抗禮,有「南頓北漸」之稱。本經闡述其佛性本有、見性成佛的中心要義,並強調禪法須以定慧為本,於行住坐臥間皆可妙悟,並不限於一法。 傳世的《壇經》有多種版本,然後人多所節略,元代德異乃探求諸方,得其全文,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於吳中休休庵上梓;次年,宗寶校對三種異本並增編弟子請益機緣,而予印行。 本經為中國佛教著作中唯一被稱為「經」者,其地位不容忽視。讀者如耐心參讀,必能有歡喜收穫。
《佛遺教經》,全名為《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譯自後秦鳩摩羅什,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有序、正宗、流通三分。 垂,為垂示之意,般涅槃則指圓寂,教為言教,誡為訓誡。內容記載釋尊在拘尸那羅的娑羅雙樹間入涅槃前的耳提面命。 釋尊教導徒眾,在他滅度後應以戒條為師,制御五根,遠離世間六塵染著,保護戒法之根本;亦再三叮囑須修清淨法,教誡眾生要精勤修習禪定,才能得無上智慧力,了生脫死,離開輪迴。字句中不厭其煩的諄諄告誡,足見釋尊欲度眾生的大慈大悲,讀來扣人心弦,令人感動萬分。 《佛遺教經》為佛陀最後遺留的教誡法則,可說是佛陀一生弘法言教的總結。佛教徒應遵循其道,奉行不悖,以免辜負釋尊的慈悲盼望。
《圓覺經》,全名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譯自唐代佛陀多羅,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全經共一卷,分作序、正宗、流通三分,有十二章。 圓覺,即圓滿菩提,證悟佛果;修多羅則為貫穿法相攝持所化之義;了義,指佛說之教法透徹究竟。本經由佛陀開示六道眾生皆具圓覺本心的妙義,強調若能除去六塵生起的無明妄念,便可得自性真如的要旨。 最早提倡《圓覺經》的是唐代宗密,留下注疏《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三卷、《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十八卷、《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注》四卷及《大方廣圓覺經略鈔》十二卷等。 本經總持一切法,包含無量義,能解決煩惱,得菩提心。修習佛道者若細心參究,必能有所體悟。
《六祖壇經》,全名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由六祖惠能大師口述,弟子法海集錄而成,全經共一卷,分為十品,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 惠能大師於曹溪弘揚禪宗,主張頓悟,其學派與北方主張漸悟的神秀禪師分庭抗禮,有「南頓北漸」之稱。本經闡述其佛性本有、見性成佛的中心要義,並強調禪法須以定慧為本,於行住坐臥間皆可妙悟,並不限於一法。 傳世的《壇經》有多種版本,然後人多所節略,元代德異乃探求諸方,得其全文,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於吳中休休庵上梓;次年,宗寶校對三種異本並增編弟子請益機緣,而予印行。 本經為中國佛教著作中唯一被稱為「經」者,其地位不容忽視。讀者如耐心參讀,必能有歡喜收穫。
《法華經》,全名為《妙法蓮華經》,譯自後秦鳩摩羅什,收於大正藏第九冊,為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共計二十八品。妙法,係指所說教法微妙無上;蓮華,比喻經典完美潔白。本經主旨認為小乘佛教各派過分重視形式,遠離教義真諦,為掌握佛陀的真正旨趣,乃採詩、譬喻、象徵等文學手法,來讚歎永恆的佛陀。西元150年前後出現的《法華經》,在中國共被人譯過六次,現存的有:《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竺法護於西元286年譯;《妙法蓮華經》,七卷,鳩摩羅什於西元406年譯;《添品妙法蓮華經》,八卷,闍那崛多與達摩笈多譯。其中的《妙法蓮華經》,文辭優美,流傳最廣,一般所誦即為此本。本經被譽為「諸經之王」,敬盼讀者們耐心咀嚼,好好受用。
《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譯自後秦鳩摩羅什,並依梁昭明太子所定三十二分。收於大正藏第八冊,為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金剛,具備堅硬難摧的性質;般若意指智慧,是超越分別知識的無為智慧;波羅蜜則代表從迷界的此岸至涅槃解脫的彼岸。透過佛陀與弟子須菩提的精彩問答,本經反覆申說無相布施與無我無住的真諦,並強調本經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印刷品,印於西元868年。在漫長歲月中,本經至少被翻譯過六次,除了鳩摩羅什譯本,尚有北魏菩提留支譯本;陳朝真諦譯本;隋達摩笈多譯本;唐玄奘譯本;以及唐義淨譯本。其中以鳩摩羅什與玄奘二本流通最廣。本經篇帙短小,文句優美,適合有心習佛者研讀、體會。
《地藏經》,全名為《地藏菩薩本願經》,譯自唐代實叉難陀,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全經分為十三品。地,指土地,所有生物皆依存於它;藏,謂寶藏,可供養一切有情無情眾生欣欣向榮、繁衍不息。本經旨為強調孝道之精神,尤其是出世間的孝道,可超脫任何宗教。地藏菩薩共有三經,一是《地藏十輪經》,十卷八品,玄奘譯於西元651年;二是《地藏占察經》,二卷,隋朝菩提燈譯於西元581至618年間;三是《地藏菩薩本願經》,二卷十三品,實叉難陀譯於西元695至704年間,是目前流傳最廣、讀誦受持者最多的譯本。本經又稱為「佛門孝經」,除了弘揚孝道,並告誡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誠心誦讀,必能深有感悟,受益良多。
《藥師經》,全名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譯自唐玄奘,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為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佛教以出世為主,視涅槃得道為目標。但《藥師經》在追求解脫之餘,亦不離世間法,致力於打造人人安住的「東方淨土」。是以本經以藥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修行菩薩道時所發的十二大願為主旨,強調眾生皆能獲其妥善照護。《藥師經》傳入中國後,先後有五種譯本,現存以下四種:一是《佛說灌頂經》,十二卷,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二是《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隋達摩笈多譯;三是唐玄奘本,一卷;四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二卷,唐義淨譯。其中,以玄奘本最為通行。本經揭露「現世樂」的美好,值得有心向佛者潛心研究。
《地藏經》,全名為《地藏菩薩本願經》,譯自唐代實叉難陀,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全經分為十三品。地,指土地,所有生物皆依存於它;藏,謂寶藏,可供養一切有情無情眾生欣欣向榮、繁衍不息。本經旨為強調孝道之精神,尤其是出世間的孝道,可超脫任何宗教。地藏菩薩共有三經,一是《地藏十輪經》,十卷八品,玄奘譯於西元651年;二是《地藏占察經》,二卷,隋朝菩提燈譯於西元581至618年間;三是《地藏菩薩本願經》,二卷十三品,實叉難陀譯於西元695至704年間,是目前流傳最廣、讀誦受持者最多的譯本。本經又稱為「佛門孝經」,除了弘揚孝道,並告誡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誠心誦讀,必能深有感悟,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