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從站立姿勢、寫字歪斜,加上眼振,即可診斷病在小腦或腦幹,或僅是椎基底動脈阻塞。書中細說眩暈症狀、病理、檢查與診治秘訣,患者切記「眩暈是可以治癒的」!找對醫師就不必受苦。作者從醫學生時代即跟著「台灣診治眩暈之父」楊蓮生教授看診,後又負笈美、日,跟隨權威全球頂尖大師學習,行醫至今四十餘年,看診超過百萬人次眩暈病患。如今只要觀察患者的「行為」即可診斷,八九不離十。其中以觀察「眼振」診斷危急重症最為神奇:眩暈病人如兩眼球一高一低,表示病變在腦幹,可能是出血或梗塞引起。雙雙下沉(眼球日落現象)表示病在丘腦,如「小兒水腦症」。「眼球快降緩昇」多為橋腦出血或腫瘤。出現向下垂直眼振表示病變在小腦蚓部;「蹺蹺板眼振」,病變在延腦,可能與後下小腦動脈阻塞有關;「眼陣攣」多為小腦腦炎。若眼球向內聚合如鬥雞眼,則病變在丘腦。一眼可外轉,一眼不能內轉,只能停留在中線,多為腦幹血管病變。頭部重創病人若眼球偏視與受傷不同側,表示病變在腦幹必死無疑;同側則病變在大腦尚有存活機會。本書不僅是頭暈目眩患者就醫之前必讀,更是年輕醫師正確診斷眩暈的隨身書,可為國內三百萬眩暈病人造福,避免因被誤診而受苦。
新冠肺炎全球肆虐,人人自危;本書 從運氣醫學談病毒的傳變規律,提醒您 睡眠充足、減少近距離接觸、不要焦慮, 常按防疫穴位,自然「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肆虐之後,人們赫然發現農民曆中的「地母經」、「牛郎歌」等已預警:太歲庚子年「天生疫、地生蟲」「人民多暴卒」。認為新型冠狀病毒與蝗災應驗了「庚子年不平靜」之說。 其實中醫「運氣醫學」早有五運六氣會依時令而出現大變化、產生瘟疫之說,但只要了解病毒的傳變規律,注意趨避與調攝,自然「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特別提醒的是:免疫力(正氣、元氣)不是愈強愈好,而是「夠強」即可。 重要的是睡眠充足、減少近距離接觸、不要焦慮,常按防疫穴位,必要時用中醫藥調理,自可安心生活,至少防疫保命沒問題。 事實上,武漢肺炎的病因病機及傳變過程,與SARS大同而小異,只要稍加改方,就應該可以防治其肆虐;只要依照書中所述的方法去做,「小心」而不用太擔心,安之若素自可保身心康健。
痛風和體質、三高飲食、運動過量有關, 如能按照本書所說的方法好好治療, 不但能吃豆類食物,還可喝啤酒, 人生還是一樣有趣! 一般認為只要吃豆類食品、喝啤酒就會痛風發作,其實不然。作者數十年的經驗發現,影響痛風發作的主因為遺傳(體質),其次是三高飲食(含高普林、高蛋白與高熱量),以及運動過量(注意,不是「缺少運動」),致尿酸生成過多, 結晶積聚在小關節,才會引發紅腫熱痛。只要好好接受治療,不但什麼東西都可以吃,還可以喝酒,但注意適可而止:生啤酒1/2瓶、紹興1/4瓶,威士忌或白酒60西西以下。 此外,平時多喝水、多走路適度運動也有預防作用。最重要的是,發作時一定要接受專科醫師治療,才能避免副作用。書中附一百則問答,絕大多數疑難都能找到答案;本書堪稱治療痛風最佳參考書。
國人的視力普遍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作者近20年的經驗發現,自我按壓眼球檢測是否痠痛?再做倒∞訓練法、雙眼外拉法等護眼11招即有助於改善 推介本書 作者已在海峽兩岸推展「保身視力自然復健法」多年,先從改變學童及老師、家長的觀念做起,再逐漸擴及中高年人的散光、老花及各種眼疾;他認為眼睛有毛病就是『視障』。但打電腦、滑手機只是原因之一;環境、光源不佳,習慣不好、常識不足更不可忽視。 他建議分段訓練即可改善,例如:幼童可從遊戲中改善視力,包括玩具誘導法、近點目視法、運動健目法等。學童及成人可練護眼11招,如盲點、遠近、15點、明暗、外鬥訓練法,及穴位按摩、冷熱交替、快速直線法等。如能先驗光,並以儀器輔助,則事半功倍。 最簡易者莫過於「眼球痠痛檢查法」。先閉眼,以食指輕按壓眼球及眼眶內四周,如感痠痛,則將雙手摩擦生熱,覆於雙眼5至10分鐘,很快即可看得遠、視得清。每天最少做一次,很快就可看到成績。
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達11%,失智率超過4.4%, 但癡呆絕非老年人專利!若出現嚴重健忘、喪失定向感、 講話不清、脾氣變壞…就要小心。本書提供最新的 電擊、食療、復健法,強調預防、「照護」最重要! 附相關網站,必要時可尋求協助! 常聽人說「寧可生病、早死也不願老年癡呆」,因為「一人失智,全家生活失常」,尤其活動力強的患者,全家人幾乎都要精神崩潰。 問題是失智症的確實原因不明,治療效果自然不如理想。目前僅知可大致分為五種,而且女性好發阿茲海默症,男性則以帕金森氏失智症居多。依據國際失智症 協會的標準,若出現:記憶力減退、日用品亂擺、語言表達不順、喪失定向感(時間、地點)、判斷力差、無法勝任原來熟悉事務(複雜工作更難)、行為與情緒異 常,且活動力不足等十大警訊,就要小心。 目前的治療重點仍在避免病情惡化,並提供可能的預防之道,包括:少用鋁鍋煮食、常吃綠色蔬菜、堅果或銀杏製品,採用地中海飲食法。如已出現症狀,最好加上職能治療。 必須強調的是,失智症只會惡化,目前仍無法治癒,因此「照護者」的角色十分重要,不管是親屬自己照顧、請看護或托給養護中心(或日間照護),都應細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