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劇舞臺美術的藝術成果是古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今人和後人永遠需要珍愛與精心保護的文化遺產。本書旨在探討崑舞臺美術的固有特點、其形成的歷史及其近世以來的流變。崑劇舞臺美術以人物造型藝術為核心,故本書的論述側重於化妝與服飾方面。崑劇的化妝與服飾既源自生活,又不拘泥於生活。卻在繼承宋、元南戲與北雜劇藝術創造的基礎上,進一步從歷代生活素材中篩選提煉,又經藝術處理而形成了獨特的程式和程式系統。我們惟有讀懂了這些程式和程式系統之後,才能明白在藝術實踐中應該做些什麼,又如何去做。也才能明白什麼是不應該做的,進而去剔除那些在藝術實踐中因盲目創新和改革而已經出現的不諧和音。從而使作為文化遺產的崑劇更加純化,把遺產的保護工作做得更加完善。為此,作者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寫出來,供讀者參考。
本書計收文十二篇,總的說是有關崑臺演出方面的事。〈崑─劇.曲.唱─班〉即為本書題名之篇,作者在本篇中提出:「崑」的性質是一種戲班─最妥切地搬演集我中華民族戲劇大成的傳奇、傳遞累積我中華幾千年韻文傳統的「南北曲」、詠歌最具我中華民族特色的「曲唱」、最完善體現我中華戲劇體制「腳色綜合制」舞臺演出的戲班。陸萼庭先生作文對拙文提出斥責,全錄於此,以報承教。〈崑臺演出本〉,崑臺演出本對刊本在戲劇結構、劇情內容、劇作立意的移易及變動。〈挽天無術哭瑛師〉等四篇是對「傳字輩」─「浙江崑劇團」的一些「舊事拾零」。〈魏良輔.湯顯祖.姜白石〉,論述「曲唱」與「曲牌」的關係。〈入聲與開合〉、〈板眼─節奏─句樂〉兩篇是有關「曲唱」音韻與板眼的論述,亦可為拙著《詞樂曲唱》的補充。〈傷曲散言三則〉、〈「曲」「唱」正議〉、〈理論,只有理論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三篇,是對愛「崑曲」、唱「崑曲」的同道重視「曲理」的呼籲。
永嘉崑劇是肇始於宋元時期溫州南戲直接繼承的一個古老劇種,長期扎根於民間,多在鄉村的廟臺上演出,在各種民俗宗教活動的支撐下得到延續與發展。在歷代藝人的不斷創造下,積累了一大批內容豐富、聲腔演技富有特色的劇目。其文辭淺俗易懂,曲唱平直奔放高亢嘹亮,咬字雖宗中州韻,但收音歸韻卻帶著溫州當地的語音調值。特別是使用「九搭頭」作為聲腔的組曲方式,使其具有原生態的質樸美。在表演方面接近自然主義,往往借助於動物形態來塑造人物性格。永嘉崑劇雖已生存了數百年,由於正統文人的歧視與輕蔑,故史籍記載極少,在已有的戲劇史的諸多著作中也從未見到它的蹤影,更沒有人對它進行系統的研究。本書作者追尋永崑三十餘年,從永崑的劇種來源、劇目組成、聲腔特點、表演特色、演員創造、布景追新、班社組織等多方面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年代以來,永嘉崑劇在所經歷的生死存亡的掙扎中,出現了許多生動感人的故事,使這部學術性著作帶有某種濃厚的感情色彩。
二○○五年,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戲曲研究室主辦「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邀集了世界各地知名戲曲學者參與盛會,《名家論崑曲》一書即為研討會論文集。本書共上、下二冊,分「歷史」、「傳承與發展」、「表演藝術」、「作品與理論」、「音樂與聲韻」五大主題,為國內外三十四位戲曲界學有專精的學者多年研究之精粹,是一部極具價值的論文集。
「腔調」是戲曲研究的重要課題,卻始終缺乏周延的命義。本書所收錄〈論說「腔調」〉一文,即在對腔調作全面性探討,考釋「腔調」之基礎命義為「語言旋律」,方言土語必然造成各地不同的腔調,前人對於腔調的體會和認知的歷程則是從「自然語言旋律」到「人工語言旋律」。並述腔調之內在構成要素、外在依存載體、人為運轉原理,以及腔調變化、流的問題。〈從崑腔說到崑劇〉一文乃從而釐清「崑腔」演進上「崑山土腔」、「崑山腔」、「崑山水磨調」三個階段,說明嘉靖晚葉魏良輔、梁辰魚如何領導崑腔曲劇進一步改革,使南劇完成「北曲化」、「文士化」、「水磨調化」的三化歷程,蛻變為傳奇。如今崑劇己被聯合國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本書末收錄有著者多年來關於台灣崑劇現況的報刊文章,宣示「崑劇已在台灣奠立」,有心於此者當可參讀。
全書約六十萬餘字。自一九九一年至今訪問重要崑曲演藝家、曲家及戲曲學者共一百人。訪問內容包括:生平、學習經驗、傳授經驗、一生中最重要的演出或學術經驗、對崑曲藝術或學術的看法、對年輕一輩的藝人或學者的指引等,是當今崑劇的重要資料。本書附有一片DVD,錄有十餘位受訪藝人、學者的片段影音資料。
此書是第一本崑劇史的專著,一九八○年初版時,即獲得學術界的重視。一九八五年獲得中國第一屆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此書早己絕版,最近著者對本書所存在的一些錯誤、薄弱環節以及論述有欠周全之處逐一加以修訂,內容頗多增刪,並酌量引入著者近十年來研究心得和搜尋所得的一些新資料,重新出版。崑劇演出習俗的變遷往往對劇本情節結構和內容意趣起制約作用,是探討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特點的重大課題。本書嘗試從戲曲演出角度研究崑劇演變的歷史,打破了以往的戲曲史都是戲曲文學史的傳統,與一般戲曲史側重作家作品的敘述更有明顯不同。著者引用豐富資料,勾勒出崑劇產生以來,家庭戲班的廳堂演出與民間班社的廣場(劇場)這兩種形式構成的整個崑劇演變過程,亦提出了崑劇的百年歷史中後兩百年實為折子戲在藝術上形成體系、一度呈現繁榮態勢新觀點。是一部崑劇表演藝術史專著。趙景深校訂並序,認為本書填補了戲曲史研究的一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