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授權義、西、德、韓等國 《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出版者周刊》、《紐約時報》好評讚譽 暢銷書《我發瘋的那段日子》作者蘇珊娜.卡哈蘭、 暢銷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葛瑞琴‧魯賓 盛情推薦 事情做得好棒棒,真的好棒棒? 那可不一定~ 對一件事「不在行」反而更好! 這是一個「渴望成功思覺失調」的時代, 目標導向、報酬誘因、成就績效…… 人體的內建程式告訴我們,追求完美、效率至上是一種天性, 所以,我們遇到事情就想「征服」,征服不了就想「放棄」, 不得不接受失敗事實,就「焦慮、退卻、充滿屈辱感」, 於是,硬生生限縮了自己的人生。 那麼,如果有一件事做得很爛呢? 大大恭喜! 因為你等於為自己開啟了更多可能! ▌ 歡迎踏出「願意不擅長」的第一步 對一件事情不擅長其實是件好事。當然,這不是要人故意搞砸,而是勇於嘗試(寧願搞砸),也好過一輩子從不行動。凱倫以過去十多年始終堅持在做,但始終連嫻熟也沾不上邊的衝浪經驗為例,告訴我們,真心想做一件事,就別考量成敗,專心沉浸於其中就好。有時看似反直覺的行動,反而能讓人獲得真正的自由(和進步)。 ▌ 前提是,這件事得對你有意義 對一件事情不擅長,並不是壞事,當然,這件事得對你有意義才行,否則若一開始就不重視,終究會不了了之。你必須「在乎」,才能「放棄想把這件事做好的欲望」,如此便不會以「追求完美」為盾牌(例如看起來超蠢、很浪費時間、會被人嘲笑等等),做為「害怕失敗而不願嘗試」的藉口。 ▌ 然後,學著別把自己太當一回事 18世紀的詩人曾說:「人唯有在玩耍時,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玩耍就像不擅長做一件事一樣,必須放下主導局面的欲望,屈服於自然發生的事。當我們忙著被功成名就綁架時,還記得怎麼玩耍嗎?不妨學學孩子,如果和大人一樣多算計,怎能玩著玩著就呵呵笑成一團。所以,去他的好棒棒,享受不那麼完美的時刻吧! ▌ 而且,別肖想能控制一切 做任何事都有風險,無論你有多小心。凱倫曾因衝浪為自己多開了個屁眼(是真的),也曾在罹癌、切除乳房、多次化療後,拖著孱弱的身體,重返初學者姿態,費力衝上渴望已久的浪。脆弱總是不斷上演,看起來似乎很糟糕,但換個角度想,創傷既是災難,也是重建的契機。生活無法精準控制,不如學著「接受」,感受好與壞帶來的新的領悟。 ▌ 最後,允許自己「不擅長」而不感到羞恥 再次重聲,失敗不等於世界末日,努力過後而不得,更是人生常態,沒什麼好丟臉的。某件事做得很爛,正是以積極正向的方式重寫大腦程式,讓人學會謙卑與感恩的機會。當然,在熟能生巧下,會讓自己稍微沒那麼不擅長,但永遠要記得,總有更高級的關卡在前方等著。重點是,降低對完美的期待、欣賞不擅長之美,心會更自由。 擁抱自己的缺點,欣賞不擅長之美,就是一種心的修練—— 能讓人更有膽識和耐心,學會謙卑與感恩,體驗真正的自由。 人生不只是要參透的,更是要「體驗」的, 是要成功,也是要「搞砸」的。 現在就開始冒險(一起搞砸)吧。
明明很幸福,卻總是哭不停…… 我太軟弱了嗎? 我是不是壞媽媽? 一本媽媽必讀,神隊友爸爸更要看的書! 近10年來,婦女罹患產後憂鬱症的比例直線上升, 在台灣的盛行率甚至高達四成,且不限於新手媽媽。 產後憂鬱症雖說是從荷爾蒙改變開始的, 但其實是結合身、心、社會層面的綜合問題, 媽媽們很容易受到二次傷害。 就連身為心理諮商師的作者,也曾長達兩年走不出低潮。 本書不喊加油,而是要分享心路歷程、提供專業建議, 陪伴身受其苦的人走過「心理陣痛」, 一起蛻變成更健康、成熟的母親。 Q. 大環境比從前好太多,為何產後憂鬱狀況不減反增? 我們是否對這個問題一知半解? ▌ 首先得知道,你的身體已經不是自己的了 「哪種痛讓人感覺快死了?」如果有這種票選活動,經常伴隨深深「羞辱感」的分娩,肯定高票當選!分娩前的灌腸,會讓你的屁屁猶如「火山爆發」;生產時何時該用力、是否來得及注射無痛針,完全不在自己的掌控中;產後沒有甜圈圈坐墊就無法坐,就連入口的食材都以促進發奶為考量。還在幻想「一手抱孩子,一手拿咖啡,不時甜蜜對笑,從容又自信」的模樣嗎?你的現實更可能是蓬頭垢面、插著尿管、流著血、副乳腫脹又全身溼黏的鬼樣子。 ▌ 其次,就算心理狀態和嬰兒沒兩樣,也要馬上進入狀況 多數企業都有試用期,唯有母親有限公司直接就讓人變成「終生員工」。沒有薪水(育兒津貼只夠買些奶粉尿布)、沒有特休、慣老闆哭著指揮所有事,還不時有三姑六婆監視者指手畫腳;而唯一福利僅是,小雇主偶而會對人笑、乖乖吃、早點睡。這是一份就算預先做了功課,現實仍與想像不一樣的工作,且多數人的焦點只放在育兒上,媽媽的心情經常被「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一語帶過。 ▌ 接著,歡迎進入「比較的世界」,而這只是剛開始 寶寶幾小時喝一次奶?為什麼無法睡過夜?一哭就抱會不會養成習慣?上次奏效的方法為什麼這次失靈?別的媽媽為什麼母乳量充沛?別人的丈夫為什麼都能陪在身邊?對~就算你吶喊著「不要對我打分數」,比賽也已經開始了。不僅育兒眉角,連「自信心」和「母愛」這種隱形項目也難逃較勁。當發現自己和「理想母親」的形象漸行漸遠時,無助、內疚、敏感、不安、自卑的情緒就找上門了。 Q. 「我失去了我自己」這種身分認同上的混亂,就是憂鬱的癥結。 該如何找回自己的價值,接受「新的自己」? ▌ 心理師解套1:慢一點也沒關係,你不需要當100分的媽媽 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好」媽媽?為何做了各種努力還是好挫折?媽媽們放輕鬆~大可不必對所有「訊號」都做出敏感反應!讓孩子哭一下無妨、躺著看一下電視也可以、你想接受諮商或藥物治療當然也沒關係。育兒路上有太多決定要做,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你該試著將孩子與身心狀況連結起來,而不是讓自己「不犯錯」。若選擇壓抑、對自己洗腦「必須快樂」,反而容易被黑暗面吞噬。 ▌ 心理師解套2:多數爸爸都想成為神隊友,而且他們也很憂鬱 常被丈夫一句無心的話惹惱嗎?擔心自己憔悴、走鐘、哭哭啼啼,不再被喜愛嗎?明知他也辛苦了,卻還是抱怨「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忙」嗎?根據統計,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有4%的爸爸也曾感覺憂鬱,力不從心。因此,就算另一半笨手笨腳,只要知道他也在努力就好了,而且還要適時「放手」,才能讓爸爸們更有參與感。一起攜手走出憂鬱的低谷吧。 ▌ 心理師解套3:你是某某寶貝的媽媽,但你還是你 分娩是一種接近死亡的過程,新生命誕生後,媽媽們便失去了原有人生的一切優勢,舉例來說:從前一睜開眼只要照顧自己就好,現在的第一反應就是看孩子;從前隨時能和丈夫甜蜜出遊,現在拎著大包小包還擔心漏掉什麼;從前是爸媽和丈夫手心裡的寶,現在只以「某某人媽媽」的身分重生。因此,必須理解養育子女這條路,就是伴隨著「哀悼」的幸福過程,才有助預防產後憂鬱的發生。 同場加映~ 如何定義產後憂鬱症? 藥物治療有用嗎?會不會讓人上癮? 如何練習、改變自動浮現的負面思維? ……更多晉升人母需要具備的心理調適都在本書! 專業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夏一新│夏一新身心精神科診所院長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