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點: EQ作者vs達賴喇嘛 現代科學 vs 藏密智慧 西藏佛教最高領袖達賴喇嘛與西方各科系頂尖專家學者,從西方倫理學、生物學、醫學、神學,談到佛法的心識作用與情緒治療。 關於情緒及其相關因素與健康的關係,東、西方的身心科學做了一次坦白而充分的溝通,足為現代人自我觀照的最指導。 達賴喇嘛說情緒療癒 本書收錄EQ作者丹尼爾.高曼與其他西方心理學、生理學、行為醫學和哲學領域的專家們,與達賴喇嘛在達蘭薩拉(Dharamsala),會商第三次「心性和生命會議」的紀錄,會中討論心性和生命科學如何與宗教建立溝通的橋樑。 書中為我們解答了下列問題: 心性有治療身體的能力嗎? 免疫系統和情緒之間的關聯為何? 倫理學是否有生物學的基礎? 死亡如何幫助我們瞭解心性的本質? 這些專家分別陳述他們研究領域的重大發現,並與達賴喇嘛及一些傑出禪修師一同討論。 他們相互分享知識成果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增進彼此的瞭解,也是想對情緒體驗和健康之間的關係,得到一些新的洞察。 西方生理學家、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近年來才摸清情緒狀態和身心健康的相互影響關係。可是,佛教思想家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覺察心性擁有強大治療能力。這次會議能夠請到西藏佛教的最高領袖出席,等於是促成了東西思想的交流和整合。
愛情經典詮釋愛情是私生活中的神祇,是宗教消失後的宗教,是所有信仰盡頭的終極信仰。本書為德國社會學大師對愛情的經典詮釋,從社會學角度重新檢視愛情的現代風貌:一幅隱身在愛情、家庭與個人自由之間利害關係的衝突圖像。愛,世俗的宗教愛是兩個人的徹底民主形式,愛是全然個人的自我負責。愛就是與自我相逢,是再創由你我組成的世界,是瑣碎而不帶道德禁令的浪漫主義,正變成一種大眾現象:愛,世俗的宗教。那些期待找到愛的人,都正尋求此時此刻的救贖,所謂的「彼岸」就在此世,有它自己的聲音、形體與意志。宗教告訴我們有死後的生命,愛卻說,生命在死之前。如果不正是因為另一個人使我成為我,我為何要將另一人據為己有呢?不過這正包括了一個佔據的特殊模式,另一人的自由本身正是我們想要擁有的。現代男女身不由己地追求正確的生活方式,嘗試同居、離婚或契約婚姻,努力調和家庭和事業、愛情與婚姻,新的父職與母職,友情與交友。當代的愛情可以說是在階級鬥爭之後的「身分鬥爭」。本書從社會學角度來審視愛情,將個別的生命史經驗放在較廣泛的社會秩序中來理解,或許更可以領悟到:混亂與正常都屬於秩序的一部份,正常或穩定代表著理想的狀態,混亂或不穩定則是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愛情的正常性混亂,就是這兩種矛盾的統一。學著忍受它吧!
人道與人文主義的生活方式六○年代「回歸自然運動」風潮的發軔二十世紀最早提倡環境與生態保護運動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史考特與海倫夫婦從人道思想出發的一項生活實驗:以少量的資金、半天的工作,享受清明與寧靜。回歸自然與萬物共生,崇尚簡樸與節約,過自覺的、和平的、寧靜的生活。現代回歸自然運動先驅聶爾寧夫婦橫跨一甲子自給自足的農莊生活手記本書記錄的是二十世紀初一個都市中產階級知識份子,對現代文明的反省,以及從人道思想發出的一項生活實驗。聶爾寧夫婦(Helen & Scott Nearing)在當時所主張與踐履的,也正是二十世紀後期興起的新時代(New Age)生活潮流。聶氏夫婦在1932年起,在美國佛蒙特州與緬因州山巔水涯開始他們的森林農場,共同經歷的十餘年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他們反對掠奪和不公平的經濟形式,提倡和平、自然、簡約的生活,並且終身素食,他們應是二十世紀最早提倡環境與生態保護的第一批人。他們的具體主張是:在經濟上盡量獨立於勞力市場之外;在保健上,自植有機食物,並且與土地保持親密接觸;在社會倫理上,不受制於粗暴的剝削形式、不掠奪地球、不奴役人類與動物。他們以對生命的尊重取代階級與權威,以實用經濟取代強取豪奪,以簡單樸素取代繁複與混亂。聶氏夫婦這種自覺、醒悟、簡樸主義的生活方式,可以說是時代的先知。
.「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羅洛.梅,結合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個案、當代文化現象、人類共同宿命等題材,勾畫一幅立足於真實人性的藍圖。.深刻思考自由與命運之間交錯依存關係的總結之作:自由是我們與自身命運的關聯方式,命運之所以饒富深意,只因為我們擁有自由。.探究內在的人格自由,讓人意識身為人類獨一無二的特質。重返生命搏鬥喧聲的競技場羅洛.梅(Rollo May)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他身為心理治療家,卻出入於哲學、文學、古典研究、以及神學方面的思潮與經典,從中擷取直透人性的洞見和治療心靈的智慧。他從接受存在主義之後,就將自由存在的個體,作為致力達到的理想人格。他認為健康的個體既能表現自由,亦能勇敢面對自身的命運,本書即是他深刻思考自由與命運之間交錯依存關係的總結之作。在本書中,他一方面爬梳「行動(存在)的自由」與「生命(本質)的自由」兩種自由的表現形式,後者是人面對命運時在內心所產生的深刻思考,這種內在的人格自由,即是作者所稱政治自由的基礎。另一方面,他認為命運最終的歸宿既是無可避免的死亡,但在此限度內,我們卻能做出自由選擇,迎接命運的挑戰。因此,要獲得人生中的喜悅與成就感,即必須勇於承接拋射於世的自由與命運之磨難。
.榮格心理學派現代經典:廣泛汲取榮格心理學、坎伯神話學、女性主義理論的深刻洞見,將英雄歷險的原型過程轉化,鋪陳出一條喚醒個人內在沉睡英雄的心靈探索之道。.一本幫助我們活化生命意義的故事書:我們每個人即使不是在找尋「生命的意義」,也是在尋找自己個人生活的意義,以便找出使自己活得富足、有力而真實的方式。喚醒個人內在沉睡的英雄英雄主義不再被定義為移山倒海,而只是去了解山和海:完完全全地做自己,以不否任的態度觀照實存,並對生命提供我們的功課,敞開心胸來學習。「英雄自日常生活的世界外出冒險,遭遇奇幻的力量,贏得決定性的勝利;並自神祕的歷險帶著給同胞恩賜的力量回來。」──坎伯本書被譽為榮格心理學派的現代經典,作者卡蘿.皮爾森博士觀察現代社會種種光怪陸離的現象,認為許多人其實都是在尋找個人生活的意義,以便讓自己活得富足、有力而真實。因此,她廣泛汲取榮格心理學、坎伯神話學、新時代運動、女性主義理論中的許多深刻洞見,以及自身在生活中的日常體驗,將英雄歷險的原型過程從古典的故事,轉變成生活中人人可以開展書寫的當代傳奇,為大眾鋪陳出一條喚醒個人內在沉睡英雄的心靈探索之道。在尋找內在英雄的旅程中,存在於我們內心的「原型」,就是幫助我們的「神話地圖」。它由「天真者」的全然信任開始,慢慢步入「孤兒」對安全感的渴求,「殉道者」的自我犧牲,「流浪者」的探索,「鬥士」的競爭與勝利,最後是「魔法師」的本真與整全合一。英雄之旅以循環或迴旋式的推進,突顯人生在種種二元對立的衝突情境中,可藉由不斷的對話而深化或豐富其內涵,展現生命發展在層次或場域上的無盡攀升。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我們自己在生活中活出內在的英雄時,將揮灑出一幅壯麗絢爛的生命圖像。
.存在主義心理分析扛鼎鉅著,羅洛.梅(Rollo May)成名之作!.基於對現代人內在空虛感的觀察,從心理治療的觀點出發,探討愛與意志的心理學意義,連結生命穿行的兩條門路。.經典閱讀。重新定位「原魔」概念,作為每個時代遽變的當口之借鏡。探索愛的焦慮、意志與原魔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意志的反面亦非優柔寡斷,而是不願涉入重大事件,漠不關心、保持距離。愛是人類一個永恆的主題,也是最深刻的人生體驗之一,而意志與人類的生存感密切關聯。人心失衡、迷茫,即在無法了解愛與意志的真諦、愛與意志的源頭、愛與意志交錯的關係。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羅洛.梅(Rollo May),在這本書中,以存在主義為基礎,從心理治療的觀點出發,探討愛與意志的心理學意義,連結起生命穿行的兩條門路,探入人心更深的意識裡。對人類存在的焦慮、愛、意志、原魔,皆有發人所未發之創見。羅洛.梅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他身為心理治療家,卻出入於哲學、文學、古典研究,以及神學方面的思潮與經典,從中擷取直透人性的洞見和治療心靈的智慧,為現代人開創一片別開生面的心靈天地。
.繼弗洛依德之後,最重要的焦慮研究經典。.存在心理學大師羅洛.梅(Rollo May)學術奠基之作。 .探討「焦慮的意義以及它對人類經驗的價值」。在焦慮研究領域中,經典地位多年來始終未曾動搖。焦慮是我們的良師人因為既有限又自由,既受限又無限,所以是焦慮的。自由與有限並存的弔詭情境,使人生而焦慮。「面對焦慮」一直是人類的生存課題。在人類祖先發展思考能力,以及運用象徵與工具來拓展保護範圍方面,焦慮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到了現代,人類的焦慮對象已不再是遠祖時代老虎和乳齒象的獵物,而是受傷的自尊,被自己的族群孤立,或在競爭中受到失利的威脅。焦慮的形式已經改變,但是焦慮經驗依然大體相同。焦慮無所不在,如果我們能穿透政治、經濟、商業、專業或家庭危機的表層,深入去發掘它們的心理原因,或者試圖去了解當代藝術、詩歌、哲學與宗教的話,我們在每個角落幾乎都會碰到焦慮的問題,並以某種方式與之共處。焦慮有它毀滅性的部分,但也有建設性的部分。本書主要討論「焦慮的意義以及它對人類經驗的價值」。羅洛.梅在這個對「焦慮」的經典研究中,檢視不同的焦慮理論,也挑戰「精神健康就是沒有焦慮」的流行信念。他還引用齊克果的主張,認為焦慮是我們的「良師」,只要當新的可能性浮現時,焦慮就會在那兒。這些思考點出一個當代研究幾乎沒有碰觸的主題,那就是焦慮與創造力、原創性和智識的關係。本書是為那些感受到今日社會的壓力和焦慮衝突的人而寫的,也是為那些尋求焦慮的意義、原因,以及可能的因應之道的人而寫的。
.歷久不輟的生活哲思文選,匯集古今中外聖者哲人作品,探索簡樸和生活之道.重新評估財產觀,對於經濟價值及自然、生命、慾望、需求的省思,深刻理解財富之道.《小即是美》作者修馬克(E. F. Schumacher)專文推薦擁有更少,活得更好文明的本質不在於數量上的無限擴張繁衍,而在於對人類需求的反思與減量。——甘地偉大有限制,速度有限制,數目有限制,複雜有限制,超過進步限度而遭遇的懲罰,反而比進步本身更為嚴重。——伯里爾這本來得正合時宜的文集,結集了一些發人深省的生活哲學格言,受到古老的中庸傳統,以及經濟與保育的自然規律所啟發。它把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男女智者帶到我們身邊,他們的作品探索了生活中簡單和溫和的美德,諄諄細說簡樸和生活之道。孔子、密勒日巴、鲁米、艾克哈特、達文西、梭羅、泰戈爾、鈴木大拙等聖者哲人,在書中跟我們分享他們對慾望和需要、生活與工作的思考。這是一本値得在安靜時刻細細品嘗的好書,它可以讓人躬身自問:我們的生活脚步是否過於忙亂,追名逐利的生活是不是值得過。地球還能經得起幾代人的貪婪剝削?
「我們每天夜晚進入一個神話的疆域,一個原始的迷宮,那兒居住著我們先祖的鬼魂和神祇,我們從那兒擷取人類的古老智慧。」「夢」,帶我們走進人類經驗的深層,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也使我們能更敏銳地自覺活著的意義。本書透過榮格學派心理分析,傾聽我們的夢——那內在原型的聲音,重新評估這私我神話的價值。以一般人的平均壽命七十五歲來算,一個人的一生至少會做五萬個小時的夢,等於兩千天或六年的時間。你花這麼多時間做夢,怎能不認識它呢?人類似乎從懂得使用文字之初就開始記錄夢了。公元第二世紀時,羅馬占卜者阿提米多羅(Artemidorus)走遍當時的文明世界,為的是收集他的鉅著《夢之解析》(Oneirocritica)所需的材料。他在尼尼微(Nineveh)的圖書館之中也找到夢的紀錄,是刻在泥字版上的。如今考古學家已知這些泥字板約為公元前三千年之物。阿提米多羅就是有系統的,專志研究夢的第一人。阿提米多羅可以說是弗洛依德和榮格的先驅,弗洛依德將自己的鉅著按阿提米多羅的這一代表作命名為《夢的解析》,乃是要表達自己受惠於先賢之意。而弗洛依德於1899年完成的這本著作,支配了整個20世紀的夢理論發展。本書作者從夢的研究歷史,從史書記載最早的夢境講起,到與夢相關的問題,如科學、創造力、藝術、靈魂、人類學、宗教……等等一應俱全,檢討夢的研究,並列舉希特勒、笛卡兒、弗洛依德、榮格等名人的夢,對於政治、藝術和科學的巨大影響。是一部充滿閱讀趣味的研究。這位研究「夢」長達二十餘年的榮格學派學者,他遵循榮格的路線,認為夢的學問浩瀚,古今中外的研究者無數,若比喻作一隻象,有的人只摸到象鼻、象腿或象尾,而弗洛依德摸到的顯然是象的生殖器;相較之下,榮格以集體潛意識的觀點切入,視野更為客觀且周全。認識夢的語言和句法,傾聽我們的夢——那內在原型的聲音,重新評估這私我神話的價值,將能回復個人生命的平衡。(本書初版書名《夢:私我的神話》)
當代孤獨的喜悅與痛苦 當代人不再有族人可以相依,不再有上帝可以歸屬。 孤身一人過日子的情況之多,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獨自一人——也就是孤獨——只要份量正好,若再搭配上份量正好的依戀,似乎是生命相當美妙的調劑。既需要親密,也需要疏離;既需要伴侶,也需要孤獨。」 我們這時代的個人發展,常標舉個人主義,而不強調合群生活,孤獨因而成為我們這時代的重要課題。我們之所以自願選擇孤獨,為的是要保證自己的獨立自主,今天諸多科技的發展,也在支援我們走向孤獨的道路。經濟的發展,可以讓我們不一定要住在關係緊密的社會裡,一樣可以生存得很好。可是,這樣的發展於我們的心理上,有什麼影響呢?這種追求孤獨的趨勢,背後的驅力到底是什麼呢? 魏蘭—波斯頓博士舉了許多孤獨的矛盾現象,也引證了一些古典的故事和童話,帶我們一窺隱居靈修和回歸自然的傳統。她也檢視了孤獨之所以痛苦的原因、世人看待孤獨的方式、處理孤獨的方式,以及孤獨於心理成長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透過佛陀、聖安東尼、耶穌等人的例子,魏蘭—波斯頓博士為我們抽析出個人若是選擇孤獨,通常會碰上什麼考驗: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幻想、離群索居等等。 我們若是在童年裡未能培養出「有伴的孤獨」能力,或是喜歡用孤獨作藉口以逃避人際來往的話,我們就會因為孤獨而苦。魏蘭—波斯頓博士認為心理治療所要做的,便是發現我們以獨自成長為獨立的人,同時又不致將世界阻隔在外。由她執業生涯裡碰見的一些案例,可以告訴我們孤獨在心理治療的架構裡面,可以有怎樣的推演和發展。我們若是永遠無法在人類的大家庭裡找到孤獨,那就只有從個人的生命孤獨裡去尋找了。 ※原書名:孤獨世紀末
我相信這個時代亟需神話。包括宗教崇拜與藥物成癮在內的許多西方社會問題,都是因為缺乏神話所致,使得當代人內心缺乏安全感,而無法安穩生活。——羅洛.梅 我們對歷史的巨大飢渴意味著什麼?我們對其他文化的貪得無饜,意味著什麼?還有我們對知識的消費欲望,又意味著什麼?如果不是因為神話的喪失,神話之家與神話之源的喪失,還會是什麼?——尼采 神話是精神分析的基本語言 神話是什麼?為何人類需要神話,尤其是現代人哭喊般地渴求神話的撫慰和安定力量?作者開宗明義說:「神話是把無意義的社會變成有意義的一種方式。神話是賦予人類存在重要性的敘事模式。……沒有神話的我們就像一個頭殼壞掉的族群,無能超越字彙表面的意思,去傾聽發話人的心聲。」 人的一生似乎都在發問:「我是誰?我來自哪裡?」都需要找到生命的意義,而神話正是我們對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關係的詮釋與整合。 羅洛.梅認為,當代心理治療幾乎都是在處理個人追求神話的問題,各年齡層的人憂鬱傾向大增,都是因為心靈困惑並欠缺適合當今社會的神話所致。西方社會獨缺神話的事實,是精神分析得以誕生和發展的主要原因。 本書處理直接呈現在當代西方人的意識與無意識中的神話,關心持續出現在當代心理治療中的故事,包括:伊底帕斯、浮士德、撒旦、皮爾金、但丁《神曲》、童話〈野薔薇〉、《根》、《等待果陀》、《大亨小傳》等,希望說明神話如何能成為重新了解自己的工具。透過創造、關愛與挑戰來賦予生命的意義,促使我們盤點自己的過去,並思考生命的意義。
探索暴力的根源 暴力和無知有關係嗎?無知必然會埋葬自己嗎? 「權力是一切生物的根本。尤其是人類,在每次與天、地、人的競爭中,都必須運用權力並面對挑戰的勢力……文明就是這樣的成果之一。」 但許久以來,多少人假「權力」之名,行「暴力」之實?是其他人遮住眼睛、摀著耳朵假裝看不見、聽不到,還是他們果真無邪、無知甚或無能? 暴力如此複雜、弔詭、波譎,如何直搗它的核心? 本書作者羅洛.梅,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又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深入探究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揭露權力心理學的重要面向。 全書由價值的渴求、瘋狂、語言、無能、權力與愛、存在的力量、侵略、戰爭中的狂喜、毀滅與創生的暴力,談到文明需要反叛者、邁向人類新倫理,條分縷析地探索暴力的來源與本質。
理性不是與生俱來的。人必須去極力爭取! 人類或許天生就會追求快樂,但事實上,他們會更努力地逃避痛苦。如果文明的生活可以讓他們少吃一點苦的話,大部分的人都會願意犧牲快樂。 弗洛依德引發的第三次革命 精神分析是辨認二十世紀、乃至二十一世紀特徵的一種時代口音,由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依德所創,不僅在西方心理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成為影響當代西方文化的重要社會思潮,在文學、哲學、心理學上都產生強大效應。 弗洛依德推翻了我們原先對自己的認識,引發人類對自我認知的第三次革命。他的一些精神分析詞彙,如本我、自我、原慾、精神官能症及伊底帕斯情結等等,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用語的一部分。但是我們真正了解它們的涵意嗎? 本書從弗洛依德於十九世紀生於維也納開始,涵括他早期的醫學生涯,發現古柯鹼的經過,一直到他推演出潛意識、夢境與性的理論為止,為弗洛依德的生平與理念勾勒出一個整體性輪廓,贏得國際讚譽。
《自己拯救自己》,被譽為「美國夢的靈魂」和「個人奮鬥的精神目標」。在許多西方國家,這本書成了人們必讀的人生叢書之首,是對他們的生活與命運產生巨大影響的人生教科書。 當代許多自我修練成長的書籍與課程觀念,都源自於斯邁爾斯所倡導的自我成長理念。影響所及,包括現今紅極一時的「新世紀」、「正面思考」、「改變人生」等文類均受恩霑,甚至連著名脫口秀歐普拉(Oprah)也被拿來與他相較;斯邁爾斯因而被譽為催人奮發向上的「卡內基的精神導師」、「西方的成功學之父」。 本書出版於1859年,甫一出版,便受到歡迎,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巨大迴響,更成為當年度文學作品代表,與彌爾的《論自由》(On Liberty)等經典著作齊頭並列。而後更被譯為荷蘭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日文、克羅埃西亞文、捷克文、阿拉伯文、土耳其文與數種印度方言等,於世界各地出版,不斷重刊。1991年在日本出版即發行達150萬冊以上,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斯邁爾斯生活於19世紀初與中葉,正值工業與資本主義發展方興未艾之時。當時,工業革命已為社會各方面帶來長足的進步,各行各業都蓬勃發展,中產階級急速竄起,斯邁爾斯肯定城市建設與機械科技的發展,卻也關注這些發展對人心的影響,擔心人們易於在這方興未艾的物質洪流中迷失方向。 他大聲疾呼人民品格應當如何形塑,強調中產階級所重視的勤勉努力與節儉獨立,儼然成為中產階級的最佳發言人。 他跟著歐文(Robert Owen)與哲學家彌爾(John Stuart Mill)的腳步,對保障個人自由基礎與社會穩固的核心價值極為重視。 《自己拯救自己》一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人生的希望在人的心靈,人生的難題在人的血氣,人活一生是揹負自己走天涯。會把我們卡住的是人的形氣物欲,引領我們走過關卡的是價值心靈的責任感及理想性,有此體悟就能走過人生的關卡,而不被自己卡住。 《走過人生關卡》是王邦雄教授對人生必經過程的諸多觸動與感懷。首先,依孔子「君子有三戒」來解讀人生的三大難關:少年血氣未定的成長關、中年血氣方剛的事業關,以及老年血氣已衰的休閒關。跳開棄才逸氣的陷阱,化掉優越感英雄氣的傲慢,才學志氣兼修,從貼近生活的觀點,引導我們如何透過修持自身來「過關」。 而在立足人間與行走人間的過程中,還必須突破人間兩大關:自我的「命」與天下的「義」。依莊子「天下有大戒二」來講述人世中許多「不可解」與「無所逃」的難關,提醒我們如何在紅塵顛簸中安之若命,不傷感也不抗拒,當下認了不可解的「命」,也直下承擔無所逃的「義」。 此外,更論及每個人都將遭遇的「生死大關」。自儒道兩家的思想理路中,提煉出「飛越生死大關」的智慧:儒家不死之道在「生生」,道家不死之道在「不生」,由此歸結出「生死兩安心之道」,為人生的終程,開創上達天命的終極歸宿。末了以開闊的「天眼」來觀照生命的實相,將人生三大關、人間兩大關及生死大關給出合理的解釋,來釋放自家的心靈,實現情意與理想的生命價值。最終回歸本書的初衷:「自我的重新探索」。 附錄「人生對話」亦對現實人生提出諸多疑問,並以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為之解惑,引領生命在走過的同時解開,在解開的同時飛越,而自我的價值,也將在走過、解開與飛越的同時,得到充盡的實現。 本書首度於民國八十一年以《人生關卡》書名出版,經歷時空淬鍊,二十多年後的今日,仍是我們自我省思的參照點,不僅是一本討論生命學問的經典論述,更是呈現生命優美情調的抒情傑作。
弗洛依德勇敢的將科學帶進我們的想像世界後一百年,科學到底對腦有些什麼認識?他落伍了?還是誤導了?跨越弗洛依德,夢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弗洛依德相信夢是了解人腦的關鍵,這是對的。他假設任何心理學的基礎都必須建立在腦上,也是對的。但他沒有這個基礎,只好猜測;而且我發現,他對腦科學(seience of the mind)的貢獻,說好是落伍,說壞則是誤導。我對他的企圖心敬佩有加,讓我不禁想像依據當代夢的科學他會說些什麼。本書始於我對弗洛依德所做的一個惡作劇式的白日夢,但它是根據我身為神經科學家專業的路上所做的十三個真實的夢建構起來的。這十三章中,每一章起頭都有個注釋,有時是草圖,是從夢中醒來盡快畫下的。數十年前我便做過其中很多夢。對一些人會顯得特別有趣的是,我中風後最近所做的一些夢。中風引發各種對神經官能的微妙影響,以奇妙的方式表現在我的夢中。這些親身經驗結合研究頭腦數十年所得的知識,對弗洛依德勇敢將科學帶進我們的想像世界後一百年,科學到底對腦有些什麼認識,我希望讀者有新的理解。-------本書作者 / J.Allan Hobson, M.D.
.意志堅強的人和洶湧的瀑布都會為自己開闢道路.一個偉人的生涯,就是一座人類力量的不朽紀念碑.一個國家是否偉大並不取決於她疆域的大小,而是取決於她人民的品格.如果沒有苦難,那麼人性中最好的部分會酣睡不醒.快樂的秘密就在於不讓瑣碎之事來煩擾自己的心.惡毒的言行舉止乃是人生最昂貴的奢侈品.黃金般的舌頭長在有福之人的口中.肥沃的稻田不生長稻子就必然長滿茂盛的雜草.那些盡力躲避煩惱的人,煩惱總是找上門來.不願意做小事的人,必定也做不了大事.善行總會產生無數的善行這是一本暢銷全球近150年的美德書,出版於1871年,不受原作時空的限制,對人類發出積極而樂觀的訊息。作者Samuel Smiles是英國十九世紀偉大的道德學家,被譽為「西方的成功學之父」、「卡內基的精神導師」。一百多年來,他的作品不斷印行,影響世界各地無數的讀者,本書更獲得《時代週刊》、《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權威性刊物一致好評,歷久彌新。※ 本書由立緒文化根據於民國90年出版共464頁的版本,精選節錄為192頁的精華本,文中之註釋,皆為編輯部所加。
把匱乏拋開,這是發現星星的秘密、航行到未知的地方,為自己的心靈開啟新天堂的時候。向每一個你遇到的人微笑擁抱其溫柔教誨,品嚐其偉麗常思,勇敢地活出其熱情真理,與每一個妳遇見的人,分享這份不凡與喜悅的贈禮:真實的自我即為靈魂的呈現。 《靜觀潮落》集合了三百六十六篇為想要活出自我的女人所寫的文章:為妳一年中的每一天。過去女人的精神層面似乎總和她的生活型態搭不上邊。《靜觀潮落》告訴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呈現出真實的自我……當妳為自己挑選出最美味的蔬菜,在跳蚤市場尋寶,在家裡創設自我靜思的「神聖空間」(「神聖空間」見坎怕的著作),依循季節與年歲的節奏。在這裡,生活與性靈第一次美妙地結合在一起。妳自己真實的道路每一天都在引領妳走向一種更快樂與更完滿的生活。
以一般人的平均壽命七十五歲來算,一個人的一生至少會做五萬個小時的夢,等於兩千天或六年的時間。你花這麼多時間做夢,怎能不認識它呢?人類似乎從懂得使用文字之初就開始記錄夢了。公元第二世紀時,羅馬占卜者阿提米多羅(Artemidorus)走遍當時的文明世界,為的是收集他的鉅著《夢之解析》(Oneirocritica)所需的材料。他在尼尼微(Nineveh)的圖書館之中也找到夢的紀錄,是刻在泥字版上的。如今考古學家已知這些泥字板約為公元前三千年之物。阿提米多羅就是有系統的,專志研究夢的第一人。阿提米多羅可以說是弗洛依德和榮格的先驅,弗洛依德將自己的鉅著按阿提米多羅的這一代表作命名為《夢的解析》,乃是要表達自己受惠於先賢之意。而弗洛依德於1899年完成的這本著作,支配了整個20世紀的夢理論發展。本書作者從夢的研究歷史,從史書記載最早的夢境講起,到與夢相關的問題,如科學、創造力、藝術、靈魂、人類學、宗教---等等一應俱全,檢討夢的研究,並列舉希特勒、笛卡兒、弗洛依德、榮格等名人的夢,對於政治、藝術和科學的巨大影響。是一部充滿閱讀趣味的研究。這位研究「夢」長達二十餘年的榮格學派學者,他遵循榮格的路線,認為夢的學問浩瀚,古今中外的研究者無數,若比喻作一隻象,有的人只摸到象鼻、象腿或象尾,而弗洛依德摸到的顯然是象的生殖器;相較之下,榮格以集體潛意識的觀點切入,視野更為客觀且周全。認識夢的語言和句法,傾聽我們的夢---那內在原型的聲音,重新評估這私我神話的價值,將能回復個人生命的平衡。夢是人類心靈最後的莽原,我們應該用保護鯨魚、保護雨林、保護臭氧層的熱忱來維護它。--龔卓軍(中山大學哲學系所教授)
哲學是文化的醫生,也是心靈與環保的基石。 今天環境與心靈的問題需要從哲學來加以釐清,因此希望藉此也可以真正奠定環保運動與簡樸生活的理論與實踐之基礎,使其上能追本溯源,下能篤實踐履。..
王蒙雖然年近七十,且是著名作家,又有諸多頭銜,但他談論人生道理絕無陳腔濫談、也不賣弄玄虛,而是以平等的乃至天真的心態分享許多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傾心講述自己所思所悟的人生真締,且頗有新意的創造了許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與警句,例如「否定式忠告」、「狗屎化效應」、「黃昏哲學」、「躲避同盟」等等,在一些表面看來淺顯的小事、鄙事中觸類旁通,娓娓道出一番由無數的挫折、磨難和寂寞中琢磨出的人生至理、智慧良言。
半世紀來最全面、完整、細膩的一本弗洛依德傳精神分析是辨認二十世紀、乃至二十一世紀特徵的一種時代口音。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承認自己是否為一個弗洛依德主義者,都無損於當代精神分析語彙盛行不衰的境況,諸如潛意識、壓抑、解夢、語誤等術語無所不在地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儘管當下自然科學研究一日千里,但其對於心靈工程的解密方案,仍然未窺全貌。也因著這樣自然科學研究的缺漏,顯現著人性疏離後,精神分析以獨特的方言,成為撫慰人類心靈原鄉的母語,懇切召喚著異鄉的漂泊靈魂。我們越來越清楚地察覺為何有人將弗洛依德的發現,類比於X光線的發現。在X光線發現約五年後,我們得以透視人體的組織結構;在弗洛依德提出精神分析後,同樣使我們得以揭開潛意識面紗,析解探勘心靈底層的慾望。(見本書導讀/林耀盛文)這位曾冷冷地預測,自己會「驚醒沈睡中的人類」的巨人,在離開人世之後六十四年的今天,他的魂靈仍在人間展演著一場又一場絲毫不遜色於生前的論戰,他的生命依舊持續影響著當代。今天攻擊他的綿延砲火來自不同領域,有宗教方面,也有世俗方面的理由。跟其他現代歐洲文化舞台的要角比起來,弗洛依德的身後報導之多,無人能比,然而,出人意表的是,他的脈搏卻從來沒有停息。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些排山倒海、毫不留情針對他的攻擊,也無須一波一波捲土重來。這些鞭屍、驗屍之舉,不只來自嚴苛的心理學家、多疑的精神醫師或忿忿不平的支持者。報刊評論也有跟進的趨勢,它們頗為狐疑的,觀察著弗洛依德聲譽的起起落落,形成推波助瀾的效果。(見蓋伊序)本書之出版乃是當代關於弗氏的著作中最引人注目者,它於1988年出版,立成美歐等地的暢銷書,書評率多給予正面評價,並獲美國國家書獎,陸續翻譯成九種語言行銷世界。本書作者彼得‧蓋伊 (Peter Gay),是西方當代極負盛名的史學家,專治長為歐洲思想史,啟蒙時代與布爾喬亞研究,因此榮獲阿姆斯特丹獎(這是頒發給從事歐洲史研究傑出的一項重要榮譽獎項)。蓋伊不但是知名的歷史學者,並曾受過精神分析的專業訓練,著作等身,治學用功。以其學養與背景,著手撰寫弗洛依德傳記,使得本書在眾多弗洛依德研究作品中,佔有特出的地位。蓋伊其他著作本公司亦籌備出版中 。
半世紀來最全面、完整、細膩的一本弗洛依德傳精神分析是辨認二十世紀、乃至二十一世紀特徵的一種時代口音。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承認自己是否為一個弗洛依德主義者,都無損於當代精神分析語彙盛行不衰的境況,諸如潛意識、壓抑、解夢、語誤等術語無所不在地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儘管當下自然科學研究一日千里,但其對於心靈工程的解密方案,仍然未窺全貌。也因著這樣自然科學研究的缺漏,顯現著人性疏離後,精神分析以獨特的方言,成為撫慰人類心靈原鄉的母語,懇切召喚著異鄉的漂泊靈魂。我們越來越清楚地察覺為何有人將弗洛依德的發現,類比於X光線的發現。在X光線發現約五年後,我們得以透視人體的組織結構;在弗洛依德提出精神分析後,同樣使我們得以揭開潛意識面紗,析解探勘心靈底層的慾望。(見本書導讀/林耀盛文)這位曾冷冷地預測,自己會「驚醒沈睡中的人類」的巨人,在離開人世之後六十四年的今天,他的魂靈仍在人間展演著一場又一場絲毫不遜色於生前的論戰,他的生命依舊持續影響著當代。今天攻擊他的綿延砲火來自不同領域,有宗教方面,也有世俗方面的理由。跟其他現代歐洲文化舞台的要角比起來,弗洛依德的身後報導之多,無人能比,然而,出人意表的是,他的脈搏卻從來沒有停息。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些排山倒海、毫不留情針對他的攻擊,也無須一波一波捲土重來。這些鞭屍、驗屍之舉,不只來自嚴苛的心理學家、多疑的精神醫師或忿忿不平的支持者。報刊評論也有跟進的趨勢,它們頗為狐疑的,觀察著弗洛依德聲譽的起起落落,形成推波助瀾的效果。(見蓋伊序)本書之出版乃是當代關於弗氏的著作中最引人注目者,它於1988年出版,立成美歐等地的暢銷書,書評率多給予正面評價,並獲美國國家書獎,陸續翻譯成九種語言行銷世界。本書作者彼得‧蓋伊 (Peter Gay),是西方當代極負盛名的史學家,專治長為歐洲思想史,啟蒙時代與布爾喬亞研究,因此榮獲阿姆斯特丹獎(這是頒發給從事歐洲史研究傑出的一項重要榮譽獎項)。蓋伊不但是知名的歷史學者,並曾受過精神分析的專業訓練,著作等身,治學用功。以其學養與背景,著手撰寫弗洛依德傳記,使得本書在眾多弗洛依德研究作品中,佔有特出的地位。蓋伊其他著作本公司亦籌備出版中 。
半世紀來最全面、完整、細膩的一本弗洛依德傳精神分析是辨認二十世紀、乃至二十一世紀特徵的一種時代口音。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承認自己是否為一個弗洛依德主義者,都無損於當代精神分析語彙盛行不衰的境況,諸如潛意識、壓抑、解夢、語誤等術語無所不在地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儘管當下自然科學研究一日千里,但其對於心靈工程的解密方案,仍然未窺全貌。也因著這樣自然科學研究的缺漏,顯現著人性疏離後,精神分析以獨特的方言,成為撫慰人類心靈原鄉的母語,懇切召喚著異鄉的漂泊靈魂。我們越來越清楚地察覺為何有人將弗洛依德的發現,類比於X光線的發現。在X光線發現約五年後,我們得以透視人體的組織結構;在弗洛依德提出精神分析後,同樣使我們得以揭開潛意識面紗,析解探勘心靈底層的慾望。(見本書導讀/林耀盛文)這位曾冷冷地預測,自己會「驚醒沈睡中的人類」的巨人,在離開人世之後六十四年的今天,他的魂靈仍在人間展演著一場又一場絲毫不遜色於生前的論戰,他的生命依舊持續影響著當代。今天攻擊他的綿延砲火來自不同領域,有宗教方面,也有世俗方面的理由。跟其他現代歐洲文化舞台的要角比起來,弗洛依德的身後報導之多,無人能比,然而,出人意表的是,他的脈搏卻從來沒有停息。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些排山倒海、毫不留情針對他的攻擊,也無須一波一波捲土重來。這些鞭屍、驗屍之舉,不只來自嚴苛的心理學家、多疑的精神醫師或忿忿不平的支持者。報刊評論也有跟進的趨勢,它們頗為狐疑的,觀察著弗洛依德聲譽的起起落落,形成推波助瀾的效果。(見蓋伊序)本書之出版乃是當代關於弗氏的著作中最引人注目者,它於1988年出版,立成美歐等地的暢銷書,書評率多給予正面評價,並獲美國國家書獎,陸續翻譯成九種語言行銷世界。本書作者彼得‧蓋伊 (Peter Gay),是西方當代極負盛名的史學家,專治長為歐洲思想史,啟蒙時代與布爾喬亞研究,因此榮獲阿姆斯特丹獎(這是頒發給從事歐洲史研究傑出的一項重要榮譽獎項)。蓋伊不但是知名的歷史學者,並曾受過精神分析的專業訓練,著作等身,治學用功。以其學養與背景,著手撰寫弗洛依德傳記,使得本書在眾多弗洛依德研究作品中,佔有特出的地位。蓋伊其他著作本公司亦籌備出版中 。
孤獨的滋味 生而為人,若對人生沒有感想與議論,是很遺憾的事。 整塊的人生,若果切開來看,裡面是縱橫交錯的層面,其中必有一條貫串其間的孤獨的線。人生無論賢愚貴賤,孤獨感不能避免。 人藉以擺脫孤獨的寒餒,除了親情之外,便尋求愛情、友誼與宗教。親情是天生而有,非常可貴,也最為方便,缺點是不能選擇,命定如此。 愛情永遠是最巨大的激情與勇氣的源頭。「孤獨」,自愛情方面看來,簡直是「殘缺」二字的注釋。友誼的需求也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友誼事實上就是消除性吸引力的「愛情」。 作者介紹 何懷碩 一九四一年生,台灣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藝術碩士。先後任教於國立師範大學、清華大學。現任國立藝術學院教授。出版著作《苦澀的美感》等共十冊,繪畫創作出版有《何懷碩畫集》等五冊。
本書收錄EQ作者丹尼爾.高曼等十位西方傑出學者,與達賴喇嘛在達蘭薩拉(Dharamsala),會商第三次「心性和生命會議」的紀錄,會中討論心性和生命科學如何與宗教建立溝通的橋樑。這些心理學家、生理學家、行為醫學和哲學領域的專家,分別陳述他們研究領域的重大發現,並與達賴喇嘛及一些傑出禪修師一同討論。書中為我們解答了下列問題:心性有治療身體的能力嗎?疫系統和情緒之間的關邸若何?倫理學是否有生物學的基礎?死亡如何幫助我們了解心性的本性?他們相互分享知識成果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增進彼此的瞭解,也是想對情緒體驗和健康之間的關係,得到一些新的洞察。 西方生理學家、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只有在近二十年來,才摸清情緒狀態和身心健康的相互影響關係。可是,佛教思想家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覺察到心性擁有強大的治療能力。這次會議能夠請到西藏佛教的最高領袖出席,等於是促成了東西思想的交流和整合。
人生的四大課題 齊克果:「如果你不懂什麼是宗教的生活,你就不懂什麼是人的生活。」人的困難原來是來自人所造成的種種區分......,如果人的力量太強,就會使整個世界變成人的價值觀所判斷的世界,這對於整個世界、全體萬物而言,反而是一種悲哀。 根據佛洛依德的解釋,人類文明的表現,是潛意識被壓抑之後的掙扎所投射出來的成果。只要一個人有反省的能力,他就有自由。擁有就是被擁有,因此人越擁有,就越被擁有:佔據就是被佔據,所以人得到越多,所失去的主體自由也越多。 本書選輯了傅佩榮教授近年來的四篇演講稿。這些針對當代人文通識修養之必須講題,正式台灣大學十年來最受學生歡迎的《哲學與人生》課程的精華。它的內容是以西方哲學方法為基底,來頗析中國哲學的精神內涵及其當代性。 文化的眼光與人生的視野、聖人之愛與哲人之愛、充實之美與虛靈之美、宗教的心靈與宗教的省思,探討了人類永恆的課題中的四個重要項目:文化、愛、美、宗教。本書說理清楚,文字淺白易讀,可作為進儒、道二家堂奧之入門。 作者簡介 傅佩榮,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台大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台大哲學系、所教授。 著有《儒家哲學新論》、《中西十大哲學家》、《西方心靈的品味》、《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為自己解惑》、《人生問卷》、《四書小品》等六十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