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民族理論、民族文學、民族藝術等三面進行了研究。民族理論方面,對當代民族研究的核心問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其培育研究綜述,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打造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民族志田野調查的視角態度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民族文學方面,主要對南方口頭傳統與儀式敘事關係,口頭敘事與文獻敘事的互證,侗臺語民族祈雨儀式的口頭敘事隱喻,兄弟的隱喻,苗族古歌的對比敘事,從蠶馬神話到盤瓠神話的演變,過山瑤史詩《盤王大歌》研究述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民族藝術方面,對貴州民間美術色彩,布依族楓香印染技藝及其紋樣造型的意蘊,黔南苗族銀飾的美學特點及文化特性,毛南族婦女服飾的流變,水族豆漿染的文化價值及傳承,布依族舞蹈——「雯當姆」的藝術與審美特徵,水族曲藝「旭早」的源起及嬗變,「旭早」與水家人的社會生活,苗族蘆笙文化的交流與影響,貴州龍里巫山岩畫人物頭飾藝術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本書對於系統了解西南少數民族文學與藝術提供了詳實的田野調查資料。
本書對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尤其是西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如民間信仰、民族節日、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等進行了系列研究。民間信仰主要從其歷史嬗變、與移民家族社會建構的關係、在旅遊開發中的表達等方面進行研究;民族節日主要對苗寨鼓藏節、水族卯節、布依族「六月六」節等節日的文化特徵及社會功能與價值進行了研究;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主要對民族音樂、體育、刺繡、稻作、村落景觀文化、喪葬、碑刻等民俗文化進行了一手資料的搜集與整理研究。本書從人類學、社會學、藝術學、民俗學等多學科視角,囊括了西南地區多個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研究,為對西南少數民族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鮮活的資料。
本書從少數民族語言理論以及語言的本體和使用兩個層面對少數民族語言進行了研究。少數民族語言理論包括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兼用通用語的趨勢及國家策略、語言保護的再認識、當代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調查等方面的內容;語言的本體和使用具體包括苗瑤族群的語言資源及其保存保護問題、世界苗學譜系中的海外百年苗語研究史、文山苗語量詞研究、布依語名詞前綴研究等內容。本書對於少數民族語言資源的調查、語言本體與使用的研究,對於少數民族語言資源的保存與保護,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鑑意義。
本書從少數民族語言理論以及語言的本體和使用兩個層面對少數民族語言進行了研究。少數民族語言理論包括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兼用通用語的趨勢及國家策略、語言保護的再認識、當代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調查等方面的內容;語言的本體和使用具體包括苗瑤族群的語言資源及其保存保護問題、世界苗學譜系中的海外百年苗語研究史、文山苗語量詞研究、布依語名詞前綴研究等內容。本書對於少數民族語言資源的調查、語言本體與使用的研究,對於少數民族語言資源的保存與保護,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