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人們習慣以「我」為本位:看團體照,先找「我」那裡?我拍得好就高興,拍得不美就說照相技術太差。不論公私場合,開口閉口都是我要如何、我想怎樣......;似乎只見自己、不管他人。 此外,最常聽到的是抱怨與嘆息。嘆錢不夠用、官不夠大、天氣不正常,怨社會太亂、時間過得太快、交通太差......等等。 事實上,只要轉換心境,採取五知、三行,知福惜福,心情不但跟著開朗起來,「運氣」也會變好。 本書前半部談修心,後半部為感懷;既可供年輕人省思,也可讓中老年人會心一笑。作者自覺年歲漸增,深深感受到人生縱然坎坷曲折,但是仔細體悟,其中卻充滿了情趣幸福,能歷盡辛酸,熬過寒暑,才是有福之人。作者簡介 吳東權,字人言。出生於福建文獻名邦莆田,文史碩士。曾任職大眾傳播各媒體,並執教於數所大學。業餘喜好寫作,詩、散文、小說、劇本、傳記、專欄及雜文無不涉及,均有專集問世。近年退休,辭去一切教職,自稱「遊牧銀髮族」,雲遊著作,對人生修持、靜心養性深入體悟。
千言萬語,紙短意深 講話的方式有很多,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兩種:一句話分成十句講,或是十句話用一句講。前者顯得海闊天空,言不及義﹔講的很多,聽進去的卻很少﹔雖然偶有佳句,也被其他的廢話掩蓋過去了。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歹戲拖棚」。「十句話用一句講」及言簡意賅,提出重點,點到為止,還留下一點想像及思考的空間。兩相比較之下,當然是簡單扼要的好﹔尤其是勸人及罵人的話,更要簡短有力才能深入人心、耐人尋味。 本書的作者均為各行各業的代表人物,他們由自己的經驗出發,或引介觀念,或分析事理,或提出警語,鼓勵大家以積極、樂觀、開朗、向上的心來克服挫折,迎接挑戰。可說是多數現代人的寒天冰水,更是年輕人進德修業的最佳參考。希望讀者們能由此看到人生的光明面,共創溫馨美好的未來。 本書分為五部分:邁向成功、心情故事、給年輕人、親子之間、生活體會。
另一種養分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體,都需求兩種不能取代的「食物」自然的保育、成長、維生....。 這兩種食物出於自然,成就於自然,對於人類的生息如此重要,要從人類早期的生理進化,到爾後的思想成形,他們的本質不變、姿勢不改的存於天地之間,不因地域差異褪色,不因時空更替增減,人類生存需求的基本條件始終一致,他們也古今中外的亙古如新。 他們之一,是具象的實體,是可以資育肉身茁壯生命的食物,只要你認識他、尊重他,以不破壞他固有單純成分的方式接納他,就可以生激昂揚,自然的展現他的活力﹔他們之二,具有無形的特質,卻是人人可以感受的存在。他是供養心靈的精神食糧,意即至真至善的生物天性﹔他們隨著思想自然發展的和平周詳,成為人性中互相尊重的常情大愛。 本書就是出於珍惜這兩種恩惠的真誠之心,收錄了社會中種種溫馨質樸的真實故事,希望它們能掀開社會的矇昧,重新洗滌每一位讀者的心靈。作者簡介 梁丹丰 廣東人,曾就讀於杭州藝專、淡江、紐約哥大等校﹔任教台灣藝專、文化、銘傳三十餘年。從事藝術工作四十餘載,國內外作品展兩百餘件﹔曾應教育部、新聞局等邀赴海外講學,介紹中華文化藝術逾百。 著有《一往情深》《速寫神州》《彩繪中國》等書,另有鉛筆、水彩等圖文共三十八種,獲頒最高榮譽「國家文藝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