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大文豪蘇東坡本是人生勝利組,卻大半生在流放的路上,宋代不殺文官,貶謫嶺南已是重罰,如灰燼沒了希望。然而東坡在生命的低潮裡,卻依然活出了精彩與歡樂,為百代萬世留下曠世奇作。 東坡在嶺南時期的創作,不同於早年奇麗脫俗的作品,生活的困頓提煉了他堅毅與質樸的一面。作品更人間,有些地方還帶有泥土的味道,還帶有返樸歸真的芬芳與甘甜。他讓世人看見,即使在生命的低谷,也能活出精彩,在物質以外,也有許多寶藏,諸如閒情、友情、學識、創作發想……只要不被苦難打倒,苦難便可以滋養得人生更臻圓滿。 看懂蘇東坡嶺南詩文【上】~無論想躺平,或是想奮起,都能來讀蘇東坡。一紙詔書貶嶺南,他坦然接受說:「累歲寵榮,固已太過。此時竄責,誠所宜然。瘴癘炎陬,去若清涼之地。」再火熱的地獄,也能當淨土來過。蘇東坡是以胸襟撐起他的傲骨,就算跌倒,也要在路上種起花草。使江山不只是江山,而成綿延千古的錦繡。
千古大文豪蘇東坡本是人生勝利組,卻大半生在流放的路上,宋代不殺文官,貶謫嶺南已是重罰,如灰燼沒了希望。然而東坡在生命的低潮裡,卻依然活出了精彩與歡樂,為百代萬世留下曠世奇作。 東坡在嶺南時期的創作,不同於早年奇麗脫俗的作品,生活的困頓提煉了他堅毅與質樸的一面。作品更人間,有些地方還帶有泥土的味道,還帶有返樸歸真的芬芳與甘甜。他讓世人看見,即使在生命的低谷,也能活出精彩,在物質以外,也有許多寶藏,諸如閒情、友情、學識、創作發想……只要不被苦難打倒,苦難便可以滋養得人生更臻圓滿。 看懂蘇東坡嶺南詩文【下】~如何能悲喜都精彩,風雨都明媚?就是要讀蘇東坡。「一片丹心天日下,能洗冤忠死亦甘。」最後,直到他回來了,才讓人看見他的在乎。「浮雲時事改,孤月此心明。」每個人都有不被理解的時候,唯讀蘇東坡,卻使你理解自己,見字如晤。
「文學是苦悶的象徵」這句話可說總結了所有文學產生的原因。廚川白村從文學的創作、鑒賞、文藝的根本問題考察、起源層層評析,闡述文學乃是生命受了壓抑驅使作家創造出文藝作品。但這些作品是作家在何種心境下創造出來的呢?作品底下的角色是否多少投射了作家當時的心境?廚川白村曾經提出一個問題:作家之所描寫,必得是自己經驗過的嗎?他自答道,不必,因為他能夠體察。本書是魯迅在北大、北師大、女師大授課的講義,1925年出版後一版再版,是文藝青年的入門讀物。在當時正是「五四」之後,文字表現即是民初的白話文。有一說:《苦悶的象徵》譯文所表現的熱情即魯迅在傳播自己的美學思想,也因此這本譯作被視為魯迅美學思想變化的重要線索。
大師最精彩的國學必修課本書為章太炎先生民國十一年四~六月間在上海市講授國學的集結,全書將國學有系統的分成經學、哲學、文學三種派別論述,深入淺出、條理清晰,可作為中國經學、哲學、文學的簡史,是中文系學子和喜好中國經典學術者不可或缺的書籍。書末另附有〈白話與文言之關係〉、〈論經史實錄不應無故懷疑〉、〈論讀經有利而無弊〉、〈再釋讀經之異議〉四篇講稿,可供讀者參照。
柏拉圖哲學和美學的最佳入門篇章《會飲》這篇對話錄完整的表現了柏拉圖理型論的整體系統哲學,在哲學的形式和內容都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這篇對話錄從形式上看可以稱之為「愛之辯證」,而從實質內容看卻是貫穿真、善、美、聖的最高的善的追求。在對話錄中,除了蘇格拉底之外,本篇中對愛情發表高見的有斐德羅(Phaedrus)、泡賽尼阿斯(Pausanias)、厄里什馬克(Eryximachus)、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阿伽通(Agathon)和第俄提瑪(Diotima),前後的發言者的觀點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斐德羅的觀點最膚淺,而第俄提瑪的觀點最深刻,後者實際上是代表柏拉圖對愛情的觀點。------( 摘自張炳陽撰〈柏拉圖美學思想與愛之辯證〉 )
讀文學,必讀唐宋八家──韓愈、柳宗元、 歐陽修、三蘇 、曾鞏、王安石。 唐宋八家詩文是與人生際遇交融、鑄就的文章。本書精選《歷代名篇鑑賞集成》的唐宋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名篇作品,結合如:周嘯天、朱自清 葉聖陶等當代名家寫大家之作,各作者將詩文與人生世象映照,細說深入且細緻;袁行霈先生說:「文學鑑賞和人生實際交融在一起。詩的生活化與生活的詩化,造就了一種境界,這才是鑑賞的即致。」《歷代名篇鑑賞集成‧序》
讀文學,必讀唐宋八家──韓愈、柳宗元、 歐陽修、三蘇 、曾鞏、王安石。 唐宋八家詩文是與人生際遇交融、鑄就的文章。本書精選《歷代名篇鑑賞集成》的唐宋三蘇、曾鞏、王安石名篇作品,結合如:夏承燾、袁行霈等當代名家寫大家之作,各作者將詩文與人生世象映照,細說深入且細緻;袁行霈先生說:「文學鑑賞和人生實際交融在一起。詩的生活化與生活的詩化,造就了一種境界,這才是鑑賞的即致。」《歷代名篇鑑賞集成‧序》
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爆發,因清軍節節敗退。翌年(一八九五)春,歲次乙未,日、清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澎。 當外商告知島內買辦,臺灣已被割讓之際,社會人心惶惶,進而出現「義民vs.安民」、「反抗vs.談和」等兩樣情結,此一時期蘇格蘭長老教會扮演著安定人心的角色。作者以水彩速寫的「府城學院」,即今臺南神學院前身。該學院源自於旗后與府城的兩所「傳道者養成班」,巴克禮牧師於一八七六年接手整合,進而創辦「府城學院」(Capital College),並在神學教育之外,輔以天文地理等近代西洋知識,成為臺灣近代文明開化的原點。作者透過日記、文書、回憶錄等試窺日軍接收臺灣當下的社會實態,打破既往對一八九五臺灣社會混沌未分的刻板印象,當時臺灣社會的文明開化顯然超乎你我想像。
作者朱自清透過他的眼對倫敦進行細膩觀察,以精鍊的文字,寫出他所感受到的倫敦古老又神祕的風情。這本遊記不僅有倫敦人事物的記載,更體現出英國人生活方式與態度。 寫這些篇雜記時,我還是抱著寫《歐遊雜記》的態度,就是避免「我」的出現。「身邊瑣事」還是沒有,浪漫的異域感也還是沒有。並不一定討厭這些。只因新到異國還摸不著頭腦,又不曾交往異國的朋友,身邊一些瑣事差不多都是國內帶去的,寫出來無非老調兒。異域感也不是沒有,只因已入中年,不夠浪漫的。為此只能老老實實寫出所見所聞,像新聞的報導一般;可是寫得太認真,又不能像新聞報導那麼輕快,真是無可如何的。 朱自清在本書記錄了自己在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二年在英國七個月的生活,是他繼《歐遊雜記》後第二本出版的遊記。全書從對博物館、海德公園的觀察,和房東太太的相處,記述了在倫敦遇見的「人」、「情」、「味」。
詩是精粹的語言,,暗示是它的生命。 因為是「粹的」,便比散文需要更多的思索,更多的吟味;許多人覺得詩難懂,便是為此。 全書只選了《古詩十九首》有兩個緣由: 1.十九首是最古老的五言古典詩,在三百篇之外,這十九首是最重要的代表。直到六朝,五言詩及詩論都以這類古詩為標準、為正宗。十九首影響之大,由此可知。 2.十九首既是詩的古典,注解的人很多,其中以李善注最謹慎、最切合原詩的詩意剖析。古詩原本不少,梁昭明太子蕭統主編的《文選》卻只選了十九首,讓這十九首成了古典;十九首以外的古詩,流傳到後世的就有限了。 本書為朱自清就《古詩十九首》做的選讀與分析,包括〈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釆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等詩。 這十九首古詩沒有作者,但並不是民間作品,而是文人仿樂府作的,題材包括民間生活百態,如人生無常、及時行樂、離別、相思、客愁等。十九首詩中常用典故,正是文人的色彩與自然的民間味,值得你細細品味。
學習國內外各知名企業行銷成功經驗、知識, 邁向成功之路。 本書集結國內外175位優秀行銷主管的智慧而成,涵蓋知名中大型企業全方位行銷知識,非常難能可貴。這些珍貴的實戰智慧與成功心法、金句,幫助讀者們在行銷領域及營業領域獲得更多的學習、成長與進步。期許讀者們充實知識之餘,不論上班族或自行創業者,都能提高所得、晉升職位。
~權謀是兵戰致勝的有機養分,兵聖孫武的36堂致勝課教你贏得漂亮!~ ◎書中附陳麗桂教授解讀孫子兵法講座QR Code 春秋前期周王威勢凌夷,列強交征,主權謀的《孫子》兵法,跨越《周禮》以「九伐之法」正邦國的軍禮傳統,與古《司馬法》講仁義的人道精神,公然標舉「勝」與「利」為用兵宗旨,要求用兵要爭勝、得利、求全。全書十三篇6000多字,精要深入地開啟中國兵學從整體規劃,到權謀、形勢、技巧全備的理論體系,為中國兵學理論開展新頁。2400多年後,重讀《孫子》兵法,所獲益的不只是實際競場上的策略與戰術,更是人生各時空場域,可以無限轉化、再生的有機養分與智慧能量。
作家 徐國能 專文推荐 讀唐詩,必讀杜甫詩。看他如何把生活淬鍊成詩。 袁行霈:「文學鑑賞和人生實際交融在一起。詩的生活化與生活的詩化,造就了一種境界,這才是鑑賞的即致。」《歷代名篇鑑賞集成‧序》 本書選自《歷代名篇鑑賞集成》的杜甫經典作品,結合當代學者名家如俞平伯、蕭滌非等先生,深入細緻的與人生世象相映照的賞析,讓讀者重新認識大家風采。 他的詩中流露出滄桑之感,那是一種必須經驗過淬鍊才能領略的況味,他的詩初讀也許並不討喜,但在人生裡某些時刻忽然想起,卻覺得有千古知音之感。…… 詩是生命的美酒,珍藏了夏日的艷陽和秋天的風霜,杜甫的詩特別醇厚,值得深深品嘗。 ------( 錄自/ / 徐國能〈 故國平居有所思──杜甫的詩歌世界〉)
◎跟著大師解讀三國,你以為的三國史實只是故事! 《三國史話》是國學大師呂思勉從文學和史學角度,以《三國志》、《三國志注》等文獻為例證,對《三國演義》中提及的人物、事件、戰役、政治背景、地理環境等等,一一整理、比對、分析,以及闡述精闢見解,進而將《三國演義》中虛構的史實加以修正,提供人們正確的歷史知識,有助「三國迷」了解真實的魏、蜀、吳三國,是大師畢生中唯一的一部通俗性歷史讀物。
◎一本適合青少年、社會大眾品味的大師小傳 穿越時空,看大師的年少輕狂!看大師的求學精神!看大師的創新魄力! 另選錄胡適《嘗試集》膾炙人口的白話詩作,一覽大師文采! 胡適十分重視傳記文學,曾在北大敎授「傳記文學」,也為多位古人、近人寫作年譜及傳記。因有感於中國傳記文學的缺乏,胡適更撰著《四十自述》,期能拋磚引玉,開啟國內壯年作家撰寫自傳的風氣。 本書記載了胡適父母相遇、結婚的過程,自己的幼年生活、求學歷程,以及學習態度與觀念思想的轉變,是幫助大眾了解這位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的重要文獻。
讀唐詩,李白詩是首選。天才之作,信手拈來皆是詩。 袁行霈:「文學鑑賞和人生實際交融在一起。詩的生活化與生活的詩化,造就了一種境界,這才是鑑賞的即致。」《歷代名篇鑑賞集成‧序》 本書選自《歷代名篇鑑賞集成》的李白經典作品,是結合當代學者名家如朱光潛、袁行霈等先生,深入細緻的與人生世象相映照的賞析,讓讀者重新認識大家風采。 名人推薦 作家 徐國能 專文推薦 李白有一個對生命無寄、人生飄零的大感嘆,短暫的生命如何容納龐大的現實憂患?這是李白始終在叩問的議題。…… 李白的詩雖然不如杜甫或李商隱曲折而多典故,但是他的詩卻有難以言喻的情感深度,有時必須透過全面閱讀與對比考察,才能進入李白的心意世界。──(錄自 / 徐國能〈欲上青天攬明月—李白與他的詩〉)
《斐德羅篇》對話,在前半部是蘇格拉底與斐德羅斯從討論愛情開始、靈魂不朽的問題,闡述了他們對於愛情的觀點;後半部的談話則轉向修辭學,談到探求真理的辯證術,即柏拉圖心目中的哲學等。前後部雖然文風變化,但主題是在說明修辭術與辯證術的關係。有評判家提出《斐德羅篇》前後部的突然轉向,文風不同。海德格認爲,對於這篇對話是「必須從所有本質的視角上將這個談話作爲最完美的物件看待」。
柏拉圖哲學和美學的最佳入門篇章 《會飲》這篇對話錄完整的表現了柏拉圖理型論的整體系統哲學,在哲學的形式和內容都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這篇對話錄從形式上看可以稱之為「愛之辯證」,而從實質內容看卻是貫穿真、善、美、聖的最高的善的追求。在對話錄中,除了蘇格拉底之外,本篇中對愛情發表高見的有斐德羅(Phaedrus)、泡賽尼阿斯(Pausanias)、厄里什馬克(Eryximachus)、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阿伽通(Agathon)和第俄提瑪(Diotima),前後的發言者的觀點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斐德羅的觀點最膚淺,而第俄提瑪的觀點最深刻,後者實際上是代表柏拉圖對愛情的觀點。------( 摘自張炳陽撰〈柏拉圖美學思想與愛之辯證〉 )
這是一本認識中國歷代經典名著、培養108課綱核心素養的入門書。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裡,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朱自清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而推及十二年國教新頒布的108課綱,也在培養學生從經典裡汲取前人智識、培養一己人文素養。本書內容涵蓋廣泛,並依據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排列,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共十三篇,各詳述介紹中國古代著述之經典。全書以經典、以書為主,不以「經學」、「史學」、「諸子學」等作綱領。但詩、文兩篇,因為太多了,只能敘述源流。各篇的討論,儘量採取近人新說。這是一本閱讀經典的入門書,開啟入門的小筏,期待引領你到浩瀚經典海洋中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