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不僅是中國現代史上的第一號人物,也是世界名人榜赫赫有名數一數二的人物,而關於他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棟,多如過江之鯽,不勝枚舉。可毛澤東的這層神祕面紗,似乎永遠也揭不完…… 一九七六年6月13日,毛澤東回顧自己的一生時說:「中國有句成語,叫做蓋棺論定。我雖未蓋棺也快了,總可以論定了吧?」「我一生辦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取得了全國政權。」他說:「對這件事,持異議的甚少。只有幾個人在我耳邊嘰嘰喳喳,無非是要我及早地把那個海島(指臺灣)收回罷了。另一件事,你們也知道,就是發動文化大革命。對這件事,擁護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 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澤東曾經說:「馬克斯主義千條萬條,歸納起來就是一條—―『革命無罪』:毛澤東思想千句萬句,總結起來就是一句—―『造反有理』。」 無論如何,毛澤東個人對20世紀的中國的影響是決定性的頭號人物! 本書是毛澤東生前一些身邊親信的回憶文章,全書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精彩獨到之處,有些是驚心動魄的場面,也有許多是不為人知的揭祕,可貴的是:每個作者行文儘量不以褒貶之辭,完全以平實的口吻,道出毛澤東的普通人生涯,由於各執筆人的水平不一,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部十分平易近人且客觀性強的作品!
在數千年歷史中,中國文人可以說是如天上繁星!每個人都有其璀璨的一面,然而,如果要找出一位深受社會階層所喜愛的,當推這位永遠的―─蘇東坡。 筆者和蘇軾似乎有些緣分。 讀中學時喜歡蘇軾的詩。中學畢業後「上山下鄉」,手上只有三本書。一本是《電波世界》,以為近三十年來還沒見過寫得那麼好的科普讀物。第二本是劉大杰先生的《中國文學發展史》(三卷)。第三本則是龍榆生先生的《唐宋名家詞選》。 當時想,劉大杰、龍榆生對蘇軾是有偏愛的。否則,《中國文學發展史》不會用那麼大的篇幅、那麼高的評價來說蘇軾;《唐宋名家詞選》也不會在蘇試的詞下選那麼多的評語。但是,當反反覆覆讀了《唐宋名家詞選》之後,對蘇軾也有了偏愛。同時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拼命抬高姜夔、周邦彥而指責蘇軾。但這些人早已作古,無法和他們辯論。後來明白了,看詩、看詞、看文,都是見仁見智,各有所好,不能強求,也無辯論的必要。 後來讀大學,修中國文學專業,寫學年論文,選了蘇軾。但那篇論文並非研討蘇軾的詩詞和散文,而是著重評論他在王安石當政時反對推行新法,在司馬光當政時又反對不分青紅皂白,統統廢除新法的實事求是、不畏權勢的卓然獨立精神。現在回想起來,是被蘇軾的精神所感染,還是蘇軾的性格和自己的個性有相通之處,抑或兼而有之,卻說不太清楚。 如果筆者的中文專業繼續讀下去,或許畢業論文仍會寫蘇軾。但因提前結束學業,成了明清史研究生,主要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史和社會經濟史,所以將蘇軾擱置下來,但對蘇軾的感情卻沒有變。 替蘇軾作傳,寫蘇軾的故事,讓更多的讀者了解蘇軾,學習蘇軾。不禁感嘆,有緣分是拆不掉的,遂了卻一件久在心頭的夙願。 等一旦動手,發現問題並不簡單。有關蘇軾的文學作品目不暇接,有關蘇軾的傳記也有許多種。光是林語堂老先生的一部《蘇東坡傳》,便足以使後人畏於動筆。另外,有關蘇軾的軼聞趣事甚多,如何取捨也頗費周思,得在文學與史學之間尋找一個立足點。所幸筆者在寫人物傳記與歷史故事方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雖說難令讀者十分滿意,卻也自信不致令讀者過於失望。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東坡老人在天之靈或許不會責怪!
乾隆、嘉慶年間,湧現出不少著名詩人、詞人和小說家,卻沒有那個像紀曉嵐那樣,兼有詩人、小說家、評論家、編纂家等多重身份,紀曉嵐是一位奇才。 紀曉嵐名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生於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卒於嘉慶十年(一八○五年)。自三十一歲中進士後,擔任過多次鄉試、會試同考官或正考官,五次出掌都察院,三任禮部尚書,並曾擔任短時間兵部尚書,最後在內閣協辦大學士任上辭世,謚號「文達」。他的一生在事業上最輝煌的時期,是自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庫全書總纂官開始的近二十年時間。 紀曉嵐現存的著述,以他的門人編輯的詩文合集《紀文達公遺集》和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為主,此外尚有《評文心雕龍》、《史通削繁》、《畿輔通誌》、《沈氏四聲考》等。他在學術上的最大貢獻,是由他主持編撰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此書初期雖由多人起草,最後的刪定、校改均出自紀曉嵐一人之手。這在紀曉嵐本人自述和友人的記載中,可以證明這一點。這兩百卷的目錄學著作,對四千多種典籍,一一撮舉大旨,辨析源流,考核得失,在中國文化史上是空前的壯舉,也是稱譽世界的文化瑰寶。 《閱微草堂筆記》也是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貢獻。此書出現在當時小說界,達到與《紅樓夢》、《聊齋志異》三足鼎立的地位。其實,《閱微草堂筆記》的價值,倒不在小說界定上的意義,而在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一千二百餘篇筆記,不少是記實性筆墨,內容廣泛而細致,個中品味,大大超過它在小說意義上的作用。 作為文人,像紀曉嵐那樣的全才通儒,在乾、嘉兩朝並不乏其人,但像他那樣有機會接觸數千年來眾多的典籍,有清一代,也只有他一人。同時,紀曉嵐睿智機敏,幽默詼諧,又為旁人所不及,這給他的生活和事業平添傳奇色彩,人們從他的多才多智中,可獲得另外一種啟示。 本書裡的近百篇短文,是就紀曉嵐各生命階段作粗略的勾勒,集中寫他睿智多才、幽默滑稽、處世為人、學術觀點、文化思考。幽默滑稽是紀曉嵐性格的一面,而嚴肅的思考則是他性格的另一面,只有這兩者結合才是一個完整的紀曉嵐。 所寫文章,架構盡量外延,以保持其趣味性、可讀性和知識性。材料主要採自紀曉嵐詩文集和《閱微草堂筆記》,以及清人有關記載。加工部分只是某些細枝末節。至於那些明顯從別的著名文人(如解縉、金聖嘆、李調元)身上移用的事例,本書則不苟同。
杜月笙是中國近代上海灘青幫中最著名的人物,其原名月生,後由國學大師章太炎引經據典,為其改字鏞,號月笙。他生於鄉野,家庭寒微,童年便父母雙亡,雖有繼母與外婆撫養,但生活境況幾近孤兒。杜月笙十四歲到上海十六鋪鴻元盛水果行當學徒,因無人管教,便於工作之餘在上海結識了一些街上的混混、流氓和一些遊手好閒之徒,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而沾染賭嫖之習。況且當時的上海灘人事繁雜,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皆有,加上他童年讀書甚少,為生存計,便成了這個染缸中的一員。 雖然往事如煙,但知道杜月笙者仍大有其人。而知其人者,皆自書本中獲知,且多為小說家言。而言杜月笙者,又皆以醜化其人為能事,道其非嫖即賭,與人勾心鬥角,唯利是圖。但就實際而言,杜月笙有嫖賭之習是實,然絕非他一生都如此作態。倘若如此,杜月笙緣何能結交那麼多的軍政高官、社會名流,以及工商界的眾多風雲人物?同時也讓自己的聲名聞達?很顯然,杜月笙其人,也並非我們今天所臆想出來的那類人物。 究其根源,其皆為世俗眼光所累,如同「一朝是賊,終生是賊」,「一朝為匪,終生是匪」,所謂的「成王敗寇」,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本書取材於史實資料,以不褒不貶的立場擇其要者概述之,自杜月笙出生始,到其逝於香港止。雖沒能面面俱到寫出他的千百事、萬千事,但讀者從中自會「窺一斑而知全豹」,從而對杜月笙這位中國近代上海灘青幫中最著名的人物有個全新的了解和認識。 當然,杜月笙青少年時期之行為,不足之處頗多,今日我們應引以為戒。但杜月笙中年後之做法,卻有可圈可點之處。至少他在抗日戰爭時期,募款捐給在東北打響抗日第一槍的馬占山將軍及其所率領的抗日隊伍,後又兩次參與上海的「淞滬會戰」。及至後來,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他又多方資助新四軍醫療器械及所需藥品。 一個人此前也許做過很多錯事或惡事,但當民族危難之時,他能投身其中,盡自己的一份義務,雖功績不卓,但也應該受到我們應有的尊重。 關於杜月笙,現今他的種種所為皆已成為往事的影像。如果讀者能從這部書中,體會到某種有益於自己心靈的感悟與體察,從而當成前車之鑑,或者後事之師,那麼本書也就擁有了它存在的價值和一些意義。
杜月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富傳奇性的人物之一。他從一個鄉下孤兒到單槍匹馬闖入上海灘,由一個街頭小混混搖身一變成為威震上海灘的大亨、現代實業家、社會名流與地方領袖,其至活躍於當時的政治舞臺。蔣氏高層如孔祥熙、宋子文、戴笠等等,無不結為杜氏豪門密友,那麼,杜月笙是如何在上海灘左右逢源、縱橫捭闔的? 這是一部客觀反映杜月笙一生的傳記。杜月笙自幼父母雙亡,被迫離開家鄉到上海求生存。他先在水果店當小夥計,後為出人頭地加入青幫。不久,他進黃公館做青幫大亨黃金榮的手下。在黃公館。杜月笙有目的地表現自己,參與拼殺和爭鬥,獲得黃金榮的賞識和重用,從而踏上了黑白兩道的人生。在這條人生道路上,杜月笙透過販賣鴉片、開設賭場等手段大肆斂財,然後又用這些錢財籠絡社會各種人物,從政界要人、軍閥武大、文人墨客、社會名流到幫會骨幹,結交他們為己所用。同時,他又涉足金融、航運、工業、報業、教育等眾多領域,終使自己成為上海灘聲名顯赫的青幫大亨。而在抗戰中,他又顧全民族大義,奮起從事抗戰救亡運動。杜月笙有句口頭禪說:「我的箭頭指向上海灘,我的疆界要越過十里洋場!」然世事難料,最後他卻告別上海灘,魂斷香港。翻開本書,你將在一個人的歷史背景下,遙知當年上海灘的風雲變幻,感受到一種人生無常的況味,看到一個真實的杜月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