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親子教養 類別 ,共計3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Coach父母學(全新增訂版):從「教養」變「教練」,諮商博士教你面對難懂的青春期兒女

陳恆霖  著
大寫出版  出版
2023/12/25 出版

全新增訂版! 〔增訂收錄〕 當孩子遇到霸凌,家長該如何協助? 面對青春期孩子有3C成癮症狀,該如何處理? ★入選教育部年度甄選【優良家庭教育叢書】★ 最受爸媽圈歡迎&國家級心理諮商博士 一次解決「青春期孩子父母」的大煩惱: 談「教養」容易,每個幼童家長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但是── 當孩子開始叛逆了,你開始焦慮他們的怪行為與爛表現? 你是否自覺愈來愈不了解邁向成年的兒女呢? 當孩子的青春期與你的中年相撞,本書將傳授父母們讓親子關係不再緊張的妙方: ●不被嫌煩、不被嫌嚕嗦的實用親子對話法 ●找到「初熟」孩子內心事的引導式管教心態 ●從生活相處到討論重大抉擇的青春期親子互動策略 不再是事事指責、處處焦慮,讓你能像孩子朋友一般的「教練式父母」怎麼當? 如何引導你正處在人生迷惑又易失焦階段中的孩子,學會「解決自己問題的心態與行動?」 本書由全球普遍已應用於組織心理及企業人才培育的「教練」概念說起,帶領雙親們由從坊間一般談論的「教養」進階為更專業的父母──親職教練。 這是一本有親職教練理論佐證的書籍,也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想傳達父母如何扮演「教練」(Coach)的角色,協助自己的孩子成為優秀的人才,成為「教練式父母」(Parent as Coach)。 一種嶄新的作法,讓你有效改善親子關係、提升親職品質 ●你是否既想減輕孩子的考試壓力,但又期望孩子的學業成績步步高升? ●你是否期望在升學壓力下,孩子也還能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你是否期望孩子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 最終,我們要問──你想要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在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孩子不太會輕易表達內在真實的感受,更不易控制與管理自我的情緒。 父母親要有心理準備,並調適自己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你的責任是協助孩子度過這個尷尬的階段。 本書的最終目的,也是要幫助所有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用更不同於幼童期的對話方式,讓孩子一方面安心擁有父母支持,也能成為獨立個體,開啟人生一系列重大抉擇的旅程:   1)教練式父母的對話技巧 2)同理心/正面讚賞與傾聽,如何應用在實際的親子互動過程中 3)青春期父母該改變的心態與「第一反應」有哪些 4)了解你的青春期孩子──用教練式修練面對他們的喜怒無常與徬徨不安 5)如何在「健康的界限」與「過度的限制」之間,為「孩童後」的親子關係打造更好的互動環境 如果你是或你身邊有正是「家有兒女初成長」的父母, 不要錯過這本由心理諮商博士兼談實例與做法, 並改變你成為「教練式父母」的專業教養聖經!

9 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同學,你只是不想太累:那些最快最簡單的方法,為什麼救不了你的學習痛苦?

郭彥余  著
大寫出版  出版
2018/05/08 出版

在失控教育現場,目睹那些以「幫助孩子」為名的反作用力! 親愛的孩子們:有天當你必須離開校園&家庭的舒適圈, 迎接現實的種種考驗,世界仍能以你們為中心運轉嗎? 來自第一線教育工作者、一個台灣校園諮商老師的真實輔導紀錄。 「老師,智力是天生的,所以不可逆轉吧?」 「不知道那些成績好的同學『偷用』了什麼方法而我不知道?」 「老師!我就是學不來!」 「老師,為什麼我的孩子被不公平的對待?」 「老師,為什麼要考試?為什麼專心這麼難?」 我們的教育現場出了什麼事? 究竟學生們如何看待學習的問題? 我們的學校教育又能不能解決及面對這些「最基本」的青春困惑? 這本書將凝視一味強調「高效學習」及一味崇尚「教室娛樂化」現況中,學子、教師及家長的各種迷思,以及校園教育在當前科技與社會潮流下的觀念衝擊。 本書作者任職於一所技校的輔導室,他在本書將以日記方式記錄下當前年輕學子對「學習」的誤解、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錯誤想像,以及當前教師的無力感(以及無心之中帶給學生們的挫折感)。 攸關台灣家長/教師/青少年的教育大省思 自從教育改革被社會廣泛討論以來,台灣各級校園開始有了專業的心輔專業老師進駐後,本書不以大談教育理念的大前提、高度概念出發,以日記的方式溫暖呈現他與學生、家長及同事的對話及事件,讓教育者及受教者關係人都能省思其間的問題。 在每篇諮商日記中,本書選錄的皆是「最普通」卻也最真實的問題──學習如果不是一步登天的事,一時學不好的孩子,究竟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幫助及引導?這本書將試圖釐清一些當前台灣校園的難解之結……當學子們習慣於可以「無限轉移責任」的校園,同時也荒廢了他們從青春到自立的關鍵練習!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孩子的天才,需要蠢事許可權:4216個搗蛋鬼教會我們的事

大寫出版  出版
2017/02/23 出版

一堂開給孩子,卻更需要父母戒掉「教養流行方法論」的初心課 ─ 中央大學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 教授 專文序言推薦 ─   這兒的教室從來沒有「速成」好孩子, 但他們見過太多看似無解的「原來他們這麼特別」! 十幾年的EQ教育經驗告訴他們: 教養的最後目的地,其實是栽培引導孩子的最後信念、特質或習慣、個性。 太多父母學了太多的「容易教養」法,就像用一台特快車,更快把孩子送到錯誤目的地……   從事多年「EQ教育」與兒童發展事業的笛飛兒團隊主持人楊鈺瑩及她的團隊,將帶領讀者們進行一場回歸教養本質的探索;他們曾遇過連學校輔導都放棄,父母更是頭痛到束手無策的各種「失控王」,但經過深入的觀察與調整後,他們也能變回「孩子王」,甚至展現了領導力,學習上也回到了正軌。但他們靠的不是什麼神秘啟發或方法,更多時候甚至是如一位家長所言,「他們(孩子)是來玩的,我們(媽媽爸爸們)才是來上課的。」   本書就要揭開這個「專門拯救搗蛋鬼」教室的內幕,讓「教養焦慮年代」的台灣父母,更深刻面對這個高速猛進環境中,其實「孩子的未來,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探究」的教養本質觀。   在書中,以一個虛擬的孩子角色「宥辰」(他身上融合了笛飛兒遇過的多種疑難雜症孩子的特色與失控行為)實例,呈現出孩子的情緒與成長期間,父母在與孩子「最緊密的15年」中,真正重要的心態與行動準則。   給天下父母的教養第一問:你怎麼看待孩子鬧「情緒」?   你的生活被孩子「控制」了嗎? 你的每日情緒都隨著孩子的情緒團團轉嗎? 你是否常忙著提前為孩子可能的「大暴走」除去地雷呢? 你知道這樣做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將極為不利嗎?   你曾想過你的「教養目的」是什麼嗎?是讓孩子少點辛苦(「辛苦」就是不好的人生?);還是純粹希望孩「比你好」(還是「比你強」)?   本書將告訴現下已被許許多多教養觀念填充到無所適從的父母們,回到最重要的一件事:讓我們學會「從孩子身上學」、「從孩子情緒中探索教養目的」;同時也將揭開一些孩子情緒的本質,讓我們不再以「讓孩子不鬧情緒」為短暫目標的方法,錯誤帶領孩子失去了認識自我天賦的機會,每一個故事與解析,都會不斷挑戰各種當代父母常見的親子心病與教養觀念。   我們常把教養想得太難、做得太多、得到太少; 我們總把家當成孩子的「保證班」,保護太多、訓練又太少。   這本書,能讓孩子找回自己,父母也更了解自己任務所在的教養說明書。

9 特價23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