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 書系 ,共計11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潘皇龍: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臺灣作曲家樂譜叢集III

傳藝籌備處 出版
2014/10/01 出版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為人聲、長笛、單簧管、擊樂、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六重奏曲 (2000/2001) 每次讀莊子都有很深刻的感動,以「莊子哲學思想」為「經」,輔之以「前衛音樂的語法」為「緯」,創作的「莊子系列」作品具有相當程度的份量與比例。然而莊子哲學的原文譜成室內樂歌曲,對一般人的理解來說難度頗高;所以,它的外文翻譯反而因為文字淺顯,而且版本的選擇多,剛好可以彌補其缺憾。2001年完成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係採用Martin Palmer與Elizabeth Breuilly譯自莊子外篇「山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為基礎;委託阮安祖先生(Andrew Ryan)重新修訂之英譯本而創作了六重奏曲,並謹此題獻給啟蒙恩師劉德義教授。 本曲為「台北人室內樂團」委託創作,於2001年五月十一日假台北國家演奏廳舉辦「潘皇龍樂展」首演;爾後曾由舞蹈家張曉雄教授編舞,林玉卿教授與「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舞蹈系師生,於該年七月中經教育部遴選代表我國赴德國東部,出席「國際青年文化交流」巡迴演出首演;並於同年八月一日,由原班人員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改名大學慶祝音樂會上,首度在台灣演出音樂舞蹈版。三重奏版電子琴(鋼琴)聲部係由湯詩婷小姐改編,電子琴版並於2001年十月九日由林玉卿、王小尹與湯詩婷假日本橫濱舉辦之「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SCM)2001年大會暨世界新音樂節(WNMD)」首演。傳統樂器室內樂曲版,傳統樂器聲部係由黃采韻小姐改編,曾經在2002年由林玉卿教授與采風樂坊在歐洲巡迴演出。 莊子「山木篇」「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原文如下: 莊周遊乎雕陵之樊,?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

95 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張昊:梅山舞:臺灣作曲家樂譜叢輯III

傳藝籌備處 出版
2014/10/01 出版

張昊的《梅山舞》銅管五重奏創作於1987年,整曲不分樂章,由不同的速度來區分段落;其間有慢板、快板、行板等不同的速度變化,再加上張昊使用了許多變化拍子,節奏設計又極具舞蹈性,因此整曲生動活潑,再再顯示春天到來,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整曲雖都標示出調號,但整體聲響卻非屬於西方傳統的調性音樂語言;五聲音階的旋律主題,搭配著主要是以四度疊置為主的和弦,張昊的《梅山舞》自有其一番屬於自己的音樂語言。 《梅山舞》的樂器編制為二支C調小號、F調法國號、長號及低音號。整曲採段落曲式(Sectional Form)。依據不同的速度,可被分成九個段落:除頭、尾兩個段落可視為導奏及尾聲外,中間的七個段落是七段不同風格與速度的舞蹈:(1) 導奏,1-21小節,慢板,五聲音階所構成的主題旋律由二支小號及法國號以平行四度的方式奏出,莊嚴肅穆。另外低音部的長號和低音號也以平行四度的方式形成對位旋律與高音的主旋律相呼應。(2) 第一段舞,22-37小節,小快板,主旋律仍是以五聲音階構成;五個聲部以同節奏的形式進行,呈現出輕快活潑的律動感。在和弦的使用上仍維持四度的疊置和弦。(3) 第二段舞,38-64小節,如歌的行板,小號吹奏著主旋律,而其他樂器則是做齊節奏的和弦式伴奏。整段音樂在逐漸推移發展中,進行到了第53小節,主旋律在法國號聲部以fff的力度奏出,是為第一個高潮。(4) 第三段舞,65-82小節,優美的小行板,主旋律在小號和法國號間以卡農的對位形式彼此追逐。(5) 第四段舞,83-90小節,如歌的慢板,首先由法國號吹奏出五聲音階的主旋律,接著由小號吹奏對位旋律與法國號的主旋律形成對唱的形式;除此之外,整首音樂的織度由一開始的主調織體(homophony),在這一段舞曲中轉為複調織體(polyphony),五個銅管聲部在這段音樂中做五聲音階的自由對位。(6) 第五段舞,91-107小節,此樂段延續先前的對唱形式,由小號聲部開始,其他銅管聲部則以主旋律連續進入的方式(stretto),相互呼應。(7) 第六段,108-129小節,稍快板,此段音樂引用了湖南湘江的民歌「鷓鴣調」,音樂簡單明快。(8) 第七段,130-156小節,如歌的慢板,音樂逐漸進入尾聲,節奏逐漸緊密,音樂的張力也逐漸蓬勃高昂。(9) 尾聲,157-173小節,有精神的稍快板,音樂經由前段的堆砌,在此達到第二個高潮點,與導奏相同的主旋律在二支小號聲部及法國號上以fff的力度齊奏;最後音樂結束於Db大調主三和弦。 歸納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瞭解到張昊老師的《梅山舞》銅管五重奏的九段音樂(導奏、七段主體音樂及尾奏)中,各段都有屬於自己的主旋律,雖然各段的主旋律大多由五聲音階構成,但各自有其不同的風格。而整曲和弦的使用,則以四度疊置和弦為主。

95 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潘皇龍:迷宮.逍遙遊:臺灣作曲家樂譜叢集III

傳藝籌備處 出版
2014/10/01 出版

《迷宮.逍遙遊》系列作品採「開放形式」(可變形式)記譜,所以它的形式與演出長度是不固定的。它的素材皆為「二十六個片段」,並各以英文字母編列之。演奏者得透過如下方式,加以排列組合成一首曲子而逐次演奏之: 1.演出前按自己意願編列字母順序,並逐次演奏之。 2.演出前按自己意願編列字母順序,得依其組群更動或對調後,再逐次演奏之。 3.選擇一首英文短詩或報導,按其字母順序演奏之。 4.選擇一首英文短詩或報導,得依其組群更動或對調後,再按其字母順序演奏之。 5.演出時,即興擇取字母順序逐次演奏之。 「二十六個片段」中的任何一個「片段」,均允許重覆使用或省略。然而,同一次的演出,重覆使用某一「片段」以不超過三次為原則,亦即同一字母重覆使用超過三次時,請酌情省略之;而演奏家選擇如上五種方式,得視情形省略二十六個片段之若干「片段」,但以不超過五分之一(五個片段)為原則。 本作品原本是各自獨立的獨奏曲。由於共通的創作理念,相同的和聲體系,以及獨特的曲體設計,使得它也可以經由如下三種方式,轉化成室內樂曲。 1.相同樂器的各個片段交相重疊對位:如擊樂二重奏,或長號三重奏。 2.不同樂器相同(相異)片段,相互重疊(對位):如雙簧管、中提琴與豎琴的三重奏,或長笛、單簧管、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的五重奏。 3.以上兩種方式的再組合:如雙長笛、雙大提琴與手風琴的五重奏,或長笛、雙單簧管、豎琴、鋼琴、三大提琴與低音提琴混合的九重奏。 作曲家由衷的建議,《迷宮.逍遙遊》系列作品的演出如果可能,宜在音樂會上、下半場各安排一次不同順序、不同編制的組合演奏之;特別是以室內樂方式呈現時,各個演奏家不妨各自排列順序,多方嘗試、討論後再定案,而使得每一次的演出,都能夠有些新的期待與機緣,彷彿置身於「迷宮」中,卻能「逍遙遊」。 截至目前為止,《迷宮.逍遙遊》系列作品可以區分成如下三個獨立的範疇: A:I.豎琴(1988),VIII.長笛(1998),IX.單簧管(1998),X.小提琴(1998),XI.大提琴 (1998),XII.鋼琴 (1999/2000),XIII.擊樂 (2000),XIV.雙簧管 (2007),XV.低音管 (2007), XVI.中提琴 (2007),XVII.低音大提琴 (2007),XVIII.手風琴 (2008) B:II.長號(1989) C:III.古箏(1992),IV.琵琶(1994),V.笛簫(1997),VI.胡琴(1997),VII.揚琴(1997) 注意事項: (2014/01/23修訂) 1. 《迷宮逍遙遊》的演出如為獨奏曲,應刪除它原來在室內樂曲中全休止符的小節。 2. 當演出的形式為室內樂時,如若所有參與樂器同時皆為全休止符,亦請省略之。 3. 管樂器(如: II, VIII, IX, XIV)的演出,並無鋼琴參與時,原則上仍然需要一部平台式鋼琴置放在舞台上,而且鋼琴的制音踏瓣必須以木栓或其它物件加以固定,以使管樂器的音量,直接對準琴弦時,能夠振動琴弦引起共鳴。作曲家建議,管樂器的演出,需要準備二(或三)個譜架,其間距在一大步以內;其演奏長度最少有五分之一,最多有三分之一,必須是管樂器對準鋼琴琴弦,而非直接面向觀眾的,至於何時需要對準鋼琴琴弦,可由演奏家自行選擇。 4. 速度術語僅供參考,若干片段有速度標示,而若干片段並無速度標示,則請跟隨前面速度進行之。但是,當樂曲分段落或分樂章編列時,得依演奏意願編排速度或變更之, 5. 樂曲的進行,除了分段或分樂章而有短暫的停頓外,各片段間宜順暢銜接,而不宜有任何間隙。 6. 當本曲以室內樂呈現時,宜在編制內尋求織度或密度變化。或安排獨奏樂句,或變更重奏組合,以便相同的片段重覆時,能保有其新鮮感。 7. 不管獨奏或是重奏的演奏,作曲家建議演奏家,如有豎琴、鋼琴或擊樂參與,應優先注意豎琴的踏瓣更換,鋼琴上的引罄置放與擊樂器的擺設問題。再者,倘若各片段有重覆時,應酌情省略某個(些)樂器的若干動機或小節,甚至於某些(個)樂器的整個片段,使得相同的片段的再現,各有其差異性或新鮮感;而且,如能每次用不同的排列方式,不同的樂曲形式,(採用單樂章形式、單樂章多段落、或多樂章形式),甚或變更原來的速度,以便統一中求變化,或變化中求統一,將更符合開放形式的意義。 8. 本樂曲各片段間,創作素材有其共通關聯性或組合性,它可以區分成如後組群供排序參考: 單字母組R:雙字母組J, Y與H, W:三字母組C, N, Z:五字母組A, E, I, O, U與F, L, M, S, X:以及八字母組B, D, G, K, P, Q, T, V:等五組七群。

95 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張昊:茶山舞:臺灣作曲家樂譜叢輯III

傳藝籌備處 出版
2014/10/01 出版

張昊的《茶山舞》為Bb單簧管與絃樂團,創作於1989年,整曲可分成三個段落加尾聲:第一段,1-40小節;第二段,41-100小節;第三段101-136小節;最後尾聲,137-144小節。全曲的旋律主要由自然大、小調音階和中國五聲音階構成。張昊老師在手稿中寫的樂曲解說如下: 「茶」字古寫作「荼」(讀音途),唐陸羽著茶經始改「荼」作「茶」,拉丁文作Thea Sinensis,亦是荼音,意為「中國茶」,且謂服用始於軒轅黃帝時代,可為與蠶絲、竹筆同為華夏最早之光榮,允稱「國飲」,賦之以舞樂,不亦宜乎? 每當春半清明穀雨,鶯飛草長,皖之六安,湘之洞庭君山,閩之武夷,台之凍頂,漫山遍野,戴毓背筐,姑嫂唱和者,皆運尖纖指爪,摘此穀雨前嫩葉擁芽的一旗一槍茶。未盈頃筐,置於道旁,而揮巾起舞鬥歌笑謔矣 。 《茶山舞》的第一段,行板,又可分成三小段:第一小段為主題的呈示段,主題以平行句(a a’)形式呈現,其中a樂句是建立在a小調上,而a’樂句則建立在C大調。兩樂句雖表現出一問一答的特性,但其調性關係卻是呈現出關係調的對比變化。第二小段則是以主題旋律的動機型作為發展,也是形成一問一答式的兩個平行句,但這次張昊老師的寫法與第一段不同,他將兩樂句各自反覆了一次後,就直接進入第三小段。第三小段只有短短的四小節,但張昊老師使用反覆記號將此類似小尾聲功能的樂句,延長了一倍,使這段小小的樂句得以與前兩小段達到曲式結構上的平衡。 《茶山舞》的第二段是如歌的慢板,此段可分成兩個小段:張昊老師在第一小段一開始就給了樂曲一條全新的、中國五聲音階的曲調,與第一段截然不同。據張昊老師說:這段主題是採用楚調的麻城歌 ,且內容夾雜以鳥聲 ,象徵茶山之採茶景色。第二小段是第一小段的主題發展段落,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主題的片段旋律在各聲部間游移、推展。 樂曲在經過一個以三連音為主的連接句後,到了第三段。而第三段回到前面第一段的旋律,形成 A B A’ 複三段體的架構。最後的尾聲,張昊老師加快速度,強而有力地結束全曲。 觀察整首《茶山舞》的曲式結構,我們可以發現到:雖然張昊老師的《茶山舞》是複三段體A B A’的架構,但我們也可在複三段體的大架構下,將整首樂曲分割成八個小段落。張昊老師將此八個小段落皆反覆一次,且每個段落的樂句都是傳統的四小節或八小節一個樂句;而整首樂曲分別出現在A段和B段開頭的兩條主要旋律,個自均以變奏的方式做發展,由此亦可看出《茶山舞》兼具有變奏的特色。

95 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徐松榮:木管五重奏 作品一百八:臺灣作曲家樂譜叢集III

傳藝籌備處 出版
2014/10/01 出版

徐松榮老師的《木管五重奏》作品108是徐老師為木管五重奏這個組合所寫的一系列作品的第三首,被稱為《木管五重奏(三)獅頭山之歌》。獅頭山,位於苗栗縣三灣鄉、南庄鄉交界處,而苗栗縣又是聚居著最多客家族群的縣市之一。所以,此首作品也是一首以客家山歌為題材的木管五重奏。 《木管五重奏(三)獅頭山之歌》有三個樂章,分別是:第一樂章,晨曦;第二樂章,微醺的朝聖者;以及第三樂章,夜曲。在這首作品中,徐松榮老師引用客家山歌作為各樂章的主題:在第一樂章中,徐老師引用了廣東梅縣的《松口山歌》;在第二樂章中,則引用了客家民謠《桃花開》;在第三樂章中,徐老師又引用了客家民謠《送郎歌》。 第一樂章,晨曦,行板,在導奏(第1-21小節)後,主題廣東梅縣的《松口山歌》在長笛聲部響起,是為A段(第22-51小節);接著,音樂進入對比的B段落(第52-64小節)。在B段裡,《松口山歌》的末尾段延續著,配以三連音的伴奏音形。音樂在第65小節回到A’段(第65-85小節),山歌主題的片段在長笛及低音管聲部再現,且很快的就結束這個樂章。 第二樂章,微醺的朝聖者,詼諧的稍快板,主題客家民謠《桃花開》的片段首先出現在長笛聲部,由單簧管及低音管以交錯的節奏伴奏著,是為導奏段落(第1-21小節),主題完全的呈現是從第22小節開始,首先是長笛,接著是法國號、單簧管,至第40小節結束,是為A段(第22-40小節)。在經過2小節的小連結之後,音樂進入B段對比樂段。主題的片段在B段或以問答的方式,或以重複的方法被發展著,直到第61小節。樂曲的A’段從第63小節開始,《桃花開》的旋律由雙簧管聲部奏出,接著出現在法國號和低音管聲部,最後回到長笛聲部,結束這個樂章。徐松榮老師在這個詼諧的樂章有許多速度上的變化,整個樂章不斷地在稍快板與快板之間擺盪。 第三樂章,夜曲,慢板,音樂一開始就建立在一個完全五度疊置的和弦上(G、D、A),客家民謠《送郎歌》的主題旋律從18小節開始,才在長笛聲部進入,並在長笛與雙簧管聲部間交替著出現直到41小節,是為A段。音樂在B段(第42-63小節)是以對位的手法在各聲部間演奏《送郎歌》的旋律片段,此段音樂屏除伴奏聲部,只剩片段化的旋律,或以模仿對位手法,或以問答方式進行著,直到第66小節《送郎歌》主題旋律的後半,在單簧管聲部再現,開始了A’段落,經雙簧管聲部,最後回到長笛聲部,結束全曲。 徐松榮老師的作品大多以客家山歌作為創作的素材, 2000年以後,他更蒐集許多客家民謠,一方面整理這些歌曲,一方面研讀它們,並從中篩選適合的題材進行創作。徐老師認為老祖先留下來的歌謠與念謠如能透過作曲、配樂,成為更精緻化的藝術,客家民謠便能因此晉身為藝術音樂而被社會保存。

95 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徐松榮:木管五重奏 作品九十二:臺灣作曲家樂譜叢集III

傳藝籌備處 出版
2014/10/01 出版

徐松榮老師的《木管五重奏》作品第92號原創作於西元1990年的3月,歷經四個月完成。但是,徐老師在1998年又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1998年2月10日至3月6日)將作品第92號的《木管五重奏》重新校訂,並更名為《木管五重奏(二)客家山歌》,是其一系列《木管五重奏》室內樂的第二首。《木管五重奏(二)客家山歌》作品第92號由三個樂章組成,分別是快板、悲傷的慢板和詼諧的快板,採西方傳統三樂章快、慢、快的曲式設計。 徐松榮老師創作樂曲的手法深受西方音樂的影響,他常將非傳統客家音樂的特色、素材或結構,融入客家音樂的風格中,形成他個人的創作風格。而此首新校訂過的《木管五重奏(二)客家山歌》就是一首最好的明證。 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音樂一開始就以模倣對位的手法介紹出主要主題(1-9小節),主要主題以七聲音階為主要架構,帶有些許客家山歌的韻味,並以問答句的方式呈現。接著引入複拍節奏的三連音與六連音音型與主要主題單拍子的節奏型形成帶有對比性質的連接句(10-15小節)。次要主題從第16小節開始進入,雖說兩個主題的動機相類似,但整個聲響卻是不同的。發展部從第67小節開始,主要是開展兩個主題的動機及兩主題的片段反覆。音樂最後在132小節再現。最後第198-208小節是為尾聲。 第二樂章,悲傷的慢板,徐老師在這個樂章引用了客家民謠《苦力娘》的曲調。在強調完全五度音程(A、E)的導奏(第1-22小節)後,主題《苦力娘》的曲調在法國號聲部響起,是為A段(第23-47小節);接著,音樂進入對比的B段落(第48-109小節)。在B段裡,導奏的動機被發展著,而且徐老師利用長音的延長記號來打破由A段延續而來的音樂的律動,音樂走走停停,似乎在述說著苦力娘一邊辛苦做工,一邊盼望著出遠門的丈夫趕快回家的情景。最後A'段(第110-157小節)《苦力娘》的主題旋律在法國號聲部上再現,經由長笛聲部,再回到雙簧管聲部後,結束了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詼諧的快板,徐老師在第三樂章引用了另一首客家民謠《賣酒》。整個樂章也是導奏加上A, B, A'的曲式設計。第1-14小節是導奏段。樂曲的A段自15小節始至74小節止,客家民謠《賣酒》的主旋律由長笛聲部奏出,接著在雙簧管聲部;而B段(第75-137小節)是在發展《賣酒》主旋律的片段,最後A' 段(第138-197小節)在低音管聲部再現原先A的主題旋律,最後音樂在堆砌中結束全曲。

95 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不辭遍唱陽春:京劇鬚生李金棠生命紀實[軟精裝]

李元皓  著
傳藝籌備處 出版
2014/10/01 出版

本書傳主李金棠老師是中華戲曲專科學校金字備高材生,隨著顧正秋句團來臺,共同翻開了臺灣京劇史上重要的一頁,創造了臺灣京劇鼎盛輝煌的時期,以儒雅臺風獲得內外行觀眾的讚賞,後與周正榮、胡少安、哈元章並稱為寶島四大鬚生,是戰後臺灣第一代老生的翹楚。

95 特價23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工藝說戲

傳藝籌備處 出版
2014/09/01 出版

早期臺灣社會,宮廟為地方社群的核心,每逢「辦熱鬧」的祭典,在廟埕前的戲台搬演著北管戲、布袋戲與歌仔戲等,除演戲酬神,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外,並為常民生活最主要的娛樂。此外,歷史典故、小說傳奇與神話傳說等,常以忠孝節義、獎善懲惡等倫理教化為宗旨,亦浸染普羅大眾甚深。在此耳濡目染的情境下,這些為匠師及民眾所共識共賞的戲文,很自然地便成為工藝創作的最佳題材。匠師在創作時,不僅考驗其對文本的熟識程度,還需對各角色的個性、心境、扮相等瞭然於胸,才能將動態演出的戲劇轉化為靜態造型的展示,創造出剎那即永恆的藝術圖像,不僅反映悠遠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彰顯出文學、戲劇與工藝皆源自於生活,以及三者間的緊密關聯。就讓我們來看「工藝說戲」!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梆聲掌聲天涯共和-臺灣豫劇團向60年旅途中相遇的你、我致敬[軟精裝]

傳藝籌備處 出版
2013/09/30 出版

臺灣豫劇團自前身「飛馬豫劇隊」於1953年成立以來時歷一甲子,整整60年的旅途,無論是挑戰時代洪流、或者追求傳統戲曲表演的藝術價值,從來都是與觀眾、戲迷的掌聲同存共生!掌聲供給了臺灣豫劇團一再出發的勇氣與信心,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幸福養分」。也因著掌聲,臺灣豫劇團走向海外、走回原點(發源地河南)、走上轉折點;來自各地的掌聲還催促著將從旅途中站第60年再出發!一路走來天涯海角,縱有梆聲相伴,如果沒有掌聲相隨,戲台上的故事不過是演古人的事罷了,正巧在每一段旅途上與每一個你我相遇且慷慨地送出掌聲,於是,梆聲、掌聲兩者共和,戲台上的故事得以在終場尾聲之後轉為現實生活中可以談論的二三事或某種值得學習的參考,豫劇表演藝術的內涵越見彰顯!是掌聲豐富了豫劇的靈魂!一台梆子弦樂聲佐以掌聲成就了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又串掛另一個故事,60年的旅途裡有說不完的故事和感謝!60年來的點滴是豫劇人的記憶、戲迷的回憶,彼此擁有共同的生命標記,為此,臺灣豫劇團在第60年這一站為向旅途中相遇的每一位深深致敬,同時誠摯邀請在這一站相遇的你我:共享梆聲、掌聲相和的幸福。

95 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工藝傳家系列特展(壹)

傳藝籌備處 出版
2013/04/01 出版

「工藝傳家系列特展—壹」展覽圖錄。古人嘗言:「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然而這些曾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諸般工藝,我們卻鮮少能認真關注隱身在工藝背後、那熟練頂真的製作者:「工匠」;甚而時空變易,傳統民俗的式微與生活型態的改變,這些本根植於臺灣泥土的傳統工藝,如今卻多顯飄搖欲墜。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玉簫聲和南管耆宿蔡添木生命史(軟精裝附光碟)

傳藝籌備處 出版
2011/11/01 出版

南管音樂是一門古老靜雅的藝術,也是臺灣早期仕紳階層的休閒娛樂。它原是流傳於閩南地區的傳統古老樂種,後來隨著移民傳播到了臺灣及南洋等地。清代時臺灣艋舺、鹿港、臺南等港口會館林立,故鄉的音樂是移民精神的重要寄託,代表鄉音的南北管音樂,逐漸在台灣落了腳,成了新的「家鄉」音樂。本書主要以南管藝師蔡添木先生精湛技藝為主軸,進行相關資料蒐集、訪談、錄音與生命史編撰。內容除生命史文字資料外,另精選135張詮釋照片,同時收錄蔡添木先生近年演出之南管經典曲目,完整保存南管前輩之風韻。

95 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