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壽彝先生辭世一週年的時刻,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特地委請知名藝術史家,也是最早整理府城傳統民間畫師源流的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教授蕭瓊瑞,整理出版本書,以編年體方式,整體呈現一代巨匠生命成長歷程,一方面作為陳壽彝先生逝世週年的紀念,感懷他一生傲人的成就與貢獻,一方面也作為未來陳壽彝藝術研究的重要架構與基礎,為建構臺南「文化首都」的理想,增立一方堅實巨礎。
縣市合併後臺南市結合了原南市的古蹟歷史資源及原南縣豐富多元的原鄉文化,建立了濃厚獨特的地方特色。「南瀛獎」始自1987年開辦南瀛美展,最初乃為集結散佈在全國各地的臺南縣籍美術家,邀請回鄉展出,進行藝術交流,同抒鄉情。翌年,在藝壇人士大力建議下,改採「邀請」與「徵件」並行,並開放全國美術創作者參加,「南瀛獎」雛形至此而成,遂開啟地方政府辦理全國性美展之先河。 以地方政府辦理全國性美術活動,其格局、做法應有別於地方美展,也應與臺北美展、高雄美展、全省美展有所區隔,始能呈現出其精神特色,南瀛獎原則:以獎項名稱而不分名次;打破美術類別界限;高額獎金;採取兩階段評審方式,第一階段為分類專業,第二階段為宏觀綜合性;隆重公開表揚儀式,這是「南瀛獎」有別於其他傳統美展之特色所在。 「南瀛獎」,期間歷經數次轉型,由地方籍美術家的邀請展擴大為全國徵件,又為廣徵優秀作品,於2004年再轉型為每兩年一屆。辦理過程中不斷檢討改進,忝受藝壇無數肯定,「南瀛獎」堪稱全國大三大美展之一,確實是大臺南文化界的驕傲。 歷屆南瀛獎邀請在臺灣藝術界極富聲望之藝術家擔任評審委員,參與競賽作品達上千件,活動參與人數達數萬人。南瀛獎歷經22屆的耕耘成長及蛻變,為臺灣美術史留下重要的一頁。
本屆「南瀛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南瀛地區的宗教變遷作為主題,邀請不同學科、不同研究領域的十四位國內外學者專家,針對三百多年來臺南的宗教變遷議題進行學術交流;發表的文章中,包含荷蘭時期的宗教、漢人傳統宗教、道教、藏傳佛教,以及以考古挖掘討論先住民的宗教行為等,其種類之豐、探討之廣、論述之深,為南瀛宗教演變作為全面而獨到的詮釋。為使研討會的研究成果留下可長可久的根基,經「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的專業審核後,《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I:變遷中的南瀛宗教》正是付梓,為臺灣文化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面向。
本書,透過傳統金工師傅現身說法,紀錄這些曾經為金工藝術奉獻心力的生命史,藉其回顧過往的師徒傳習歷程與獨門技藝,訪談對象包括:黃金、白金、K金及珠寶製作者、神佛冠帽製作者、金工買賣從業者、珠寶鑑識者等,多元呈現各類金工的發展梗概及興衰起落。
本書作品不是刻意創作,而是作者心靈上的生活紀錄為主,除了部分受託於人的零篇散作外,幾乎都是作者歷經海外,旅遊日、法、英、美、越及大陸的生活雜感。
筆者在這本論文提出多元脈絡理論就是欲提供多元視角研究台灣文學的一個路徑,也是建構多元化台灣文學實踐方法論,凸顯弱勢文學在台灣文學史當中的位置。同時,這本論文也欲處理台語文學運動過程當中,非學術的草根體制建構主體性歷程,與學術、教育體制協力實踐的論述。
鑒於南瀛獎已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美麗而輝煌的身影,惟尚缺乏系統性的紀錄與分析,適逢二十及冠,文化局在蕭瓊瑞教授建議下,著手邀請在國內相關領域皆為一時之選的專家、學者,以分類研究方式深入分析探討,希望能為南瀛美展進行學術性的價值評析與客觀的歷史定位。
描寫作者童年及青少年時期在( 農村 )的生活經驗,藉由鋪陳家庭成員之間的觀念差距與拉扯,間接表達傳統農家逐漸與( 現實 )妥協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