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人絕望的不是沒有反對的聲音,而是那反對的聲音,不自覺的,也自我禁閉在另一種狹隘裡。 ——亨伯特,《羅麗塔》聖路易的友貞是幸運的,因爲她善於經營地緣,更善於從閲讀和寫作中不斷開出新的天地。她喜歡美國女詩人伊麗莎白‧畢曉普 (Elizabeth Bishop) 的詩:我們應該留在隨處皆可能是的家裡嗎? (Should we have stayed at home, wherever that may be?) 於是她寫道: 「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家,都可以是一個起點。即便是群島鎖錬的末端,即便汪洋中的極南的島嶼。」 —— 王德威〈序〉長年旅居美國聖路易市的作家蘇友貞女士,多年以來創作不輟,本書蒐集了她近期有關閲讀、旅遊、回憶的散文精華共24篇。本書名原出自原藉伊朗的英國文學教授納飛滋 (Azar Nafisi) 的暢銷書《在德黑蘭讀羅麗塔》 (Reading Lolita in Tehran, 2003),串連起這些文章的同一種閱讀線索「禁錮」 一種不為讀者自知的侷限,帶領讀者探索「閱讀」這個微妙又危險的事業。儘管如此,如作者在序中所言,縱然「禁錮」有著眾多顯現:以一己的境況為取向的誤讀、一度空間的書寫、一廂情願的狹窄,或是意識掛帥的偏執,但這卻似乎是文學的宿命,……反諷的是,這誤讀與誤解,卻也可能正是它們的興味所在。作者把「羅麗塔」與「德黑蘭」並列,用意是在襯托出文化交易中常有的隔異──不僅是地理上的,也可能是文化上、政治上、種族上、時間上的隔異,而「跨越」這些隔異──越過語言、種族、時代、地域的界限──以對「他者」(如文中書寫的羅麗塔之於德黑蘭,張愛玲之於馬寬德,項美麗之於邵洵美,中國人之於西方情人,虹影之於朱利安,現代博客之於普斯特,西方之於東方,東方之於西方) 做越界的閱讀與書寫,甚至連描寫婆婆許慕貞女士及她的時代的〈想像上海〉,也可以看成是作者以西化的現代人,隔著時空對三十年上海的所做的種種臆想 (抑或是幻想?)。文章中反覆探討跨越的可能限制 (與跨越不成而反有的禁錮)。集子中的文章原散見於《萬象》(上海)、《當代》(台北)、《讀書》(北京)、《聖路易時報》以及《聖路易匯流年刊》等,作者以嫻熟的文筆,帶領讀者在不同的界線間閱讀,圍繞著她長年來對「跨越」這個主題的懸念,讀來饒富興味。
本書是繼2003年在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舉辦之中國文學科際整合講座之第二年度系列講座,此次講座於2004年10月展開至隔年6月結束,邀請了包括世俗宗教、經學、道學、詩學、戲曲、古典文學與比較文學等,共十位各個領域專精學者,重新詮釋中國文學在各面向的風貌與新生命。其中,胡萬川教授談世俗宗教與神聖的多元意涵;林慶彰教授談經學與文學的關涉;李威熊教授從《文心雕龍》談宗經的文學觀;曾昭旭教授從談莊子談文學的奧秘,探討生命存在與語言的辯證;王邦雄教授則以《莊子》心齋「氣」的觀念作詮釋;藍吉富教授談佛教中的文學;方瑜教授談唐詩的藝術特質;曾永義教授中國戲曲的本質;王溢嘉社長則從《紅樓夢》與《聊齋誌異》談古典文學的新詮釋;古添洪教授從比較文學的視野談中國文學,為中國文學找尋再發聲的橋樑。 這個人文講座兼顧了各領域的獨特性並做整合性的思考,希望藉由不同面向的新詮釋,建立中國文學宏觀的視野,發揮學術的社會功能,回歸社會所需。本書即是這個講座第二年的結集。
本書是繼2003年在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舉辦之中國文學科際整合講座之第二年度系列講座,此次講座於2004年10月展開至隔年6月結束,邀請了包括世俗宗教、經學、道學、詩學、戲曲、古典文學與比較文學等,共十位各個領域專精學者,重新詮釋中國文學在各面向的風貌與新生命。其中,胡萬川教授談世俗宗教與神聖的多元意涵;林慶彰教授談經學與文學的關涉;李威熊教授從《文心雕龍》談宗經的文學觀;曾昭旭教授從談莊子談文學的奧秘,探討生命存在與語言的辯證;王邦雄教授則以《莊子》心齋「氣」的觀念作詮釋;藍吉富教授談佛教中的文學;方瑜教授談唐詩的藝術特質;曾永義教授中國戲曲的本質;王溢嘉社長則從《紅樓夢》與《聊齋誌異》談古典文學的新詮釋;古添洪教授從比較文學的視野談中國文學,為中國文學找尋再發聲的橋樑。 這個人文講座兼顧了各領域的獨特性並做整合性的思考,希望藉由不同面向的新詮釋,建立中國文學宏觀的視野,發揮學術的社會功能,回歸社會所需。本書即是這個講座第二年的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