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作為中國古代的一部典籍,數千年來倍受文化學術界推寵與關注,從漢代經學產生以來,歷經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宋元,乃至明清,從漢初的「六經」,東漢的「七經」,唐代的「九經」,到宋代的「十三經」和「四書五經」乃至清代的「十三經」,始終未曾動搖它群經之首的地位,成為中國儒學、經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當然,從漢至唐之「漢學」,宋元明之「理學」,清之「考據學」,對易經的注解、訓釋各不相同,各取所需也好,各持己見也罷,但正是在這樣的百家爭鳴中,賦予了易經各不相同的時代特徵,產生了各具特色的時代之學。這一點,在中國兩千年經學古、今文派的爭論中反映得淋漓盡致。對易經本身的研究則自然地分成兩大派系,曰易理、曰象數。以上易經所指乃《周易》與《十翼》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根據文獻記述,古易有三,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也有人將連山、歸藏和周易直接對應於夏、商、週三個王朝。但連山、歸藏亡佚,存世者只有周易。由之一般意義上也便將易經代之三易或括十翼。筆者認為,對易經的研究或易學的研究,既不能一味的拔高古人,似乎古人比今人都高深莫測,也不能貶低古人,似乎古人只有所謂原始的、樸素的思想,而應該採取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將易學思想的產生置於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時代,這樣才可能做到客觀、公允、科學,還原易經之本原。這便要解決一個關鍵性問題——易文化產生的時代特徵是什麼?回答這一問題需要深入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瞭解中國古人的生活環境與原始文化特質。史前傳說與文獻記載以及考古實證證明,中國古人活動最集中的地區便是晉南、豫西與關中一帶的河東、河南、河內「三河」地區,即中原。但中原文化的產生與形成並不是孤立的,而是不同區域文化發展與融合的結果。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曾指出:距今七千至五千年間,源於華山腳下的仰紹文化廟底溝類型,通過一條呈「S」型的西南——東北向通道,沿黃河、汾河和太行山山麓上溯,在山西、河北桑乾河上游至內蒙古河曲地帶,同源於燕山北側的大凌河的紅山文化碰撞,實現了花與龍的結合,又同河曲文化結合產生三袋足器,這一系列新文化因素在距今五千至四千年間又沿汾河南下,在晉南同來自四方(主要是東方、東南方)的其他文化再次結合,這就是陶寺。或者說,華山一個根、泰山一個根、北方一個根,三個根在晉南結合。這很像車輻聚於車轂,而不像光、熱等向四周放射。考古發現正日漸清晰地揭示出古史傳說中「五帝」活動的背景。五帝時代以五千年為界可以分為前後兩大階段,以黃帝為代表的前半段主要活動中心在燕山南北,紅山文化的時空框架,可以與之對應。五帝時代後半期的代表是堯舜禹,是洪水與治水。史書記載,夏以前的堯舜禹,活動中心在晉南一帶,「中國」一詞的出現也正在此時。堯舜時代萬邦林立,各邦的「訴訟」、「朝賀」,由四面八方「之中國」,出現了最初的「中國」概念。這還只是承認萬邦中有一個不十分確定的中心,這時的「中國」概念也可以說是「共識的中國」,而夏、商、周三代,由於方國的成熟與發展,出現了鬆散的聯邦式的「中國」,周天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理想的「天下」。{1}但不論是「車輻聚於車轂」,還是「光、熱向四周放射」。古中國文化在交流與融合中形成了一個融合四方文化的共同文化中心,在地望上即現山西襄汾的陶寺一帶,在特質上即中原文化。而陶寺文化的時代距今5000─4500年之間,正與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前的堯舜禹時代相合。陶寺的考古發掘表明,「其時間跨度很長,上下近千年,大致從西元前3000年至西元前2000年之間,其遺存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中期相當於歷史傳說的陶唐、虞舜,而晚期則為夏族夏後氏時期。在空間上,陶寺龍山文化類型及其已發掘的陶寺遺址的地域,正是歷史記載唐堯、虞舜和夏禹等的氏族或部落的活動所在。」{2}其文化特質,從陶寺遺址出土的文化遺存,無論是銅器、陶器還是石器、骨器等器物群的發生、發展或演變,均顯示出夏文化從其發祥地向南越黃河至豫西伊、洛一帶的軌跡。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城池的出現,宮殿與宗廟的出現,不僅擁有了銅器、樂器、玉器和圖騰,以及文字的出現,特別是觀象臺的出現,充分反映出陶寺文化的成熟程度,並向國家過渡。而陶寺文化遺存遺物中彰顯了這樣一個文化現象——祀祭,樂器也好,玉器也好,圖騰也好,無不透露出祭祀上天,亦即古人察天敬天的文化特質,最終形成了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的文化根本。在認識上天的過程中,古人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借助於多種手段、方法與參照物,辨識星空,認識星象,找尋天之代表的日月五星的運轉週期與規律。這一漫長的過程中,古人認識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星體,將星體劃分為恆星與行星,將一顆顆獨立的恆星連接成一個個富於想像的星座,建立了黃道體系座標,依黃道將星空劃分為四象二十八宿,將黃道以北圍繞北極星的區域分為三垣。這一漫長的過程中,一個個溝通天人的奇人巫覡產生,用獨特的儀式溝通天人,將上天的旨意傳遞百姓。這一漫長的過程中,人們根據物體白日光線下變動的陰影觀察太陽,進而理性化為立竿測影以辨四時。而在這每一過程中的奇人神人或智者便是部落首領或者王朝君主。堯之父帝嚳可通天,堯自然不例外。在這一過程中,觀天測地漸漸演化成為專業,並成為一種職業。觀天察象為司天者,立竿測影為司天者,巫覡為司天者,蔔筮者也為司天者。形式有所不同,本質完全一樣,都是由不同手段或參照物預言、觀察日、月、五星等行星和衛星的變化規律。這種種方式中,簡單易行並能夠模擬天體的便是周易及其筮占。由之,從連山到歸藏到周易代代薪火不斷,或國之大事,或百姓小事,卦筮成了人們瞭解天意的重要手段,從符號到文字,並最終固定為文字與符號的結合。本書所要剖析的也正是易經或周易符號、文字進而瞭解千姿百態多樣世界共同遵循的法則。故本書名曰《周易文化的科學探索》。【註釋】{1} 蘇秉琦《中國文化起源新探》159-161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6月第1版。{2} 王克林《陶寺晚期龍山文化與夏文化》,《黃河文化論壇》第四輯12頁,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本書所記載的印度笑話,乃是取材自古典梵文的故事及現代印度語中的民間傳說或故事而來的。 雖然在中國、日本、英國,甚至於法國,自古便有著很多的笑話流傳著,但同為世界文明古國的印度,為何獨不見這方面的傳承呢? 究其原因,難道印度民族是一個不具幽默感的民族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其實在梵語表現的古典戲劇中,也有著滑稽的戲碼;在獨幕劇的表演中,也有著鬧劇式的演出。同時,我們也不能說,印度人因埋首於研究宗教、哲學的領域,而使他們無力去尋找笑話的文學題材。名作家瓦茲亞亞奈所著的『愛經』一書,便是以幽默的題材作成,它更成為往後作家在性愛式幽默作品寫作上的一個範本。 在古印度的文獻中,除了宗教哲學之外,戲曲、抒情詩、敘事詩、傳奇小說、故事集等各式各樣的作品都被保存著;而與文學有關的各種知識,如:音韻、韻律、文法、語源、修辭、繪畫、彫刻、建築、音樂、法律、統治、經濟、醫學,乃至於性愛,象的養育法、竊盜術………等五花八門的內容,在文獻上也都有所記載。 但是,這種種的文獻都只作專門性知識的討論,而缺乏幽默化的語言,因此,要想在文學作品中,找出有趣的內容,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印度的文學世界中,抒情詩是相當發達的,因此,以自然或愛戀為主題的作品有很多被流傳下來,但在愛戀式的作品中,富有幽默的色情笑話卻很少。 同時,在世俗中,雖然常在格言式或諺語式的訓示詩句中,含有許多影射性的警世小語,但很可惜的是,這些都缺乏幽默式的風趣。在民間傳說或故事中,雖然有著趣味式的題材,但在說教的內容中,富有諷刺性的笑話,則又不多了。 缺乏黃色性笑話或輕鬆笑話,而充滿愚笨式故事的情形,難道是一種印度人民族性一股勁做出的真實映照嗎?本來笑話是社會中形形色色發生的事所形成的一種戲劇化表現,但在其中卻有很多是以具有幽默,但不具智慧的愚蠢行為為題材而形成的。但由於有以諷刺或機智為主題的笑話存在,所以,也就不只以愚人為題材來做文學表現了。 如果說要找找古代印度的笑話集,則蘇曼德瓦的『愚人集』中,敘述很多愚者的故事;與其相呼應的『百喻經』或以苦行僧為主角的諷刺集『苦行僧愚行三十二篇』等都是很有名的。 目前印度報紙或雜誌中所記載的笑話,大多是外國短篇文章的翻譯、翻案。但在民間傳說中卻可以發現很多的笑話。 本書的特色是將古典及現代的笑話共載於一冊,因此,對於古今印度的笑話可做一個全盤性的了解。在閱讀本書時,讀者可以注意古今印度笑話中微妙的差異點,而且也可看出由古至今蘊藏於笑話中的中心思想。
二十一世紀來臨的今天,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急遽變化的時代。世界固然如此,就是我們的國家、商場、家庭和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也莫不隨著而有了很大的改變,因為這樣,更導致人們價值觀的不同,這些改變來得如此迅速而劇烈,所以在人與人相處的人際關係上,造成了難以調適的困難。 對這樣的情形,我們該採取什麼因應措施,才能使自己能有個圓通、順利的人生呢?我們以為古籍將能為我們提供許多資訊和答案。 所謂﹁鑑往知來﹂,即明識往事,可以推知未來。例如,我們閱讀史書,多識古事,可以鑑往知來,有助於做人、做事,甚至為政治國。 在古籍裡,無論歷史著作、文學作品、哲學思想、處世訓誡,或兵法,都是經過激烈的政治環境的變化過程而完成的,因此,書中的人物透過作者的文筆,呈現出來的思想,是很可以作為我們參考的。何況,這些古籍都經過悠久歷史的考驗,而被流傳下來,自然最能為我們提供適應生存與變化的學問。 另外,古籍作品的可貴在於,在這些著作裡,它雖然表現出彈性的風貌,以期能適應中國長期以來政治變化多且大的環境,但是,在這些著作的精神裡層,每一部不同的書籍,都還保持著它們自己的主觀性的個性。 對現代的人們而言,我們所要探討的主題之一,是有關於心的問題。 ……被周圍物質環境所包圍的空虛的心。 ……很難再以合理的方式去抓住人們的心。 生活在今天的社會,雖然物質生活不虞匱乏,但是,許多人多多少少曾遭遇過有關心靈的問題。而在這一方面,古籍是能有所幫助的。因為,時代、社會制度雖然在改變,然而人的心靈卻終究是不大有變化的,而古籍卻能幫助我們透徹的了解到心的深處。 這就是為什麼在醫藥如此發達的現代,而中國醫藥的方法仍被世人重視的原因。中國的醫藥重於改變體質,可以使現代醫學難以治療的慢性病痊癒。我們以為,古籍也能將現代人有病的心,予以治癒。 這套叢書就是以這樣的觀點,將歷史、思想、文學等古典作品集合起來,希望給現代社會帶來一些貢獻。 古籍相當繁多,我們擇取與現代社會有關的作品,並從此作品中選出意義較深的名言,加以解釋和說明,這也可以說是抽取精義的一種作法。 經歷了數百年,甚至數千年考驗的先人的遺產,若對今日社會人心的智慧有所啟發。或以之作為人生的指南針,為人們帶來些心靈的安靜,或對諸位有任何幫助,這是本叢書出版者最高興和光榮的事。
走過烽火硝煙的苦難歲月 說真的,我忘記了當年是如何認識長慶兄,也忘記了第一次結識長慶兄的地方是在那裡。 不過,我記得讀陳長慶的文章比認識他本人還早。 這幾年,在家鄉的日子幾時風幾時雨,不管我混得如何如何,平常我很喜歡去找他,原因是喜歡聽他講話,他的語意與我竟是那麼的相同,總讓我覺得彼此之間的距離是那麼的近,或許這就是我們共同的「磁場」吧! 從陳長慶的著作《失去的春天》、《秋蓮》、《午夜吹笛人》、《春花》、《冬嬌姨》、《夏明珠》、《烽火兒女情》、《日落馬山》….到現在的這一本《走過烽火歲月的金門特約茶室》,我無意在這裡稱頌金門鄉土作家陳長慶的文采及風流,但是,相信所有曾經走過烽火歲月的金門人都有同感,陳長慶透過他獨特的文字,訴說了我們這一代歷經戰地政務歲月的金門人心中,都對這一段歷史的無言及見證….
後記 收在這本書的十一篇作品,我把它分成二輯。 第一輯的九篇散文,可說是我從事小說創作之餘的「副產品」。儘管它距離完美尚遠,更稱不上是主流文學,但同樣是腦汁與血汗凝聚而成的結晶,我沒有不喜歡、不珍惜它的理由。況且,我的文筆原本就平庸,一個沒有受過完整教育而在這塊園地踽踽獨行的老年人,又有什麼本事以一堆詰屈聱牙的意象來經營散文?一切就源於自然、順應自然吧!即使這些作品的主題都侷限在這方小小的島嶼,沒有磅礡雄偉的氣勢,亦無扣人心弦的動人故事,但能為走過的留下痕跡,復把它書寫成章,留下一個永恆的回憶在人間,畢竟是可貴的,這或許是我出版這本書的原委。….
在論語這一本書中出現的人物很多,除孔子之外,有孔子的許多弟子、齊、陳、衛、楚、魯等國的國君、大臣及賢士、隱者,甚至還有些知名的村里之人,連孔子兒子幼年時代的朋友,也曾在書中出現。 這些人物,有的自始至終是書中的常客,有的只露了一次面,就全本『論語』來看,扮演著與臨時演員一樣的角色。 除了人物多,為『論語』中的特色之外,而且每一個人物各具自己的人格、個性。或也可以說,透過一章一章的對話,已充份凸顯了那些人物,使他們有了鮮活的生命。不僅如此,論語這本書,更是採取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來展開討論。 這書的中心話題之一是有關「仁」的討論。在論及仁的意義時,孔子用以答覆顏回的答案,只適用於顏回,而在答覆子路時,就用了只適合於子路的答案。 孔子對不同的弟子,給予不同的指導和訓誡,這是多麼令人驚異啊!更不止於此,論語書中,孔子的每一個弟子,如子貢有他獨特的講話語氣;子路也有他不同於其他弟子的神態,其他眾多弟子,莫不如此,而彼此之間是絕不混亂的。 像這樣的情形,如果是出身某人的著作,經過一番慎重的處理,自然是有可能的,但是,『論語』是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經過很多人的手所編纂而成的,竟然也呈現出人物的多樣性,是很不可思議的。 論語是像這樣,以多種多樣的人物,多種多樣的主題,且沒有什麼順序,彷彿是任意排列的,所以,讀者可以從任何地方開始去看這本書,而且翻看其中的任何一頁,都不致有不能繼續下去的困擾,使讀者有充分閱讀的自由。 由多樣的人物和主題,隨意的排列,這些性質組成了論語這本書,所以,當你讀這本書,有如品嚐一道「什錦大拼盤」,這是其他古典書籍所沒有的特徵,也是論語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周易》系統典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揚這份珍貴的遺產,是學術界的一項艱巨任務。近年來,海內外出版了多種易學著作,形成了一股周易熱。 關於周易文化的論述,提出許多問題,發表許多見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又為易學愛好者和關心傳統文化的讀者帶來許多困擾。有鑑於此,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的同仁,在自己研究的基礎上,編寫了這套叢書,參加爭鳴,希望能為讀者澄清一些問題,將弘揚傳統文化引向較為健康的軌道。我們編寫這套叢書,依據以下幾條原則: (1)倡導以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研究和評介周易文化,區別精華和糟粕,突出易學文化中的智慧和哲理。《周易》系統典籍,所以長期流傳不息,關鍵在於其中蘊涵的智慧或思維方式,吸引歷代學人不斷追求和闡發。這套叢書的重點在於闡述其智慧,使讀者從中受到教益,故定名為《易學智慧叢書》。 (2)《周易》系統典籍或歷代易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各個領域,如古人所說「易道廣大,旁及天文、地理……」等,在人類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弘揚易學智慧,不能局限於《周易》經傳本身,如歷代經學家所從事的注釋工作;還要看到其在實際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編這套叢書,著眼於從傳統文化發展的角度,闡述易學智慧的特色及其價值。 (3)任何傳統文化的研究,都應同當代的文明建設聯繫起來考量,走現代化的道路,即古為今用的道路,傳統文化方能重新煥發出其生命力。編寫這套叢書,亦力求體現這一精神。總之,弘揚傳統應根植於現實生活之中。 (4)《周易》系統的典籍,文字古奧,義理艱深,一般讀者難於領會。編寫這套叢書,一方面立足於較為踏實的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對原典不能妄加解釋和附會,一方面又要以較為通俗易懂,用當代學人所能接受的語言,敘述易學智慧的特徵,易學文化流傳的歷史及其對中華文化所起的影響,行文力求深入淺出,為易學愛好者提供一入門途徑。 以上四條,是我們編寫此套叢書的指導方針和要求,參加撰寫的同仁,大都按這些要求努力工作。 有的稿本改寫多次,付出了艱巨的勞力,至於是否達到上述目的,要待廣大讀者的批評指正了。 總之,編寫這套叢書是一種嘗試,旨在倡導一種學風,拋磚引玉,以便同學術界、文化界的同行,共同實現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任務。 (朱伯崑先生現任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院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易學與科學研究會理事長。)
寫在前面親愛的讀者們:寫完《夏明珠》後,我的思維隨即進入《烽火兒女情》的構思裡。雖然離開爾時受教的最高學府,掐指一算已四十餘年,然而,一年初中生涯,的確讓我受益良多。因此,當我走上文學這條不歸路時,我不得不透過即將鏽蝕的筆,試著把它記錄在生命的扉頁裡。誠然它並非是我青春歲月的全部,但那份彌足珍貴的情誼,卻時刻在我心中蕩漾;在我夢中縈繞。 《烽火兒女情》由五○年代末期延伸到六○年代,它有浯島純樸芬芳的鄉土情景,亦有學子青春奔放的歡樂氣息,更有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但讀者們別忘了,它只是一篇小說。雖然部分情節取材於現實人生,而文中出現的某些人物卻是虛構的。我只是依照小說創作的原理,賦予他們生命,讓他們遊戲在人間,倘使有相若之處,純屬巧合。 在尚未揭開原文的序幕時,我依然要據實相告:冀望讀者們能以看小說的心情,讀完每一個章節,對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毋須加以臆測和聯想。
《夏明珠》就是與魔鬼共織美夢的一個樣版。那位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少尉醫官--王國輝就是那個魔鬼!已經有了一位端莊婉約又秀麗的女朋友,正等待著他退伍後一起出國留學的他,在初次見到夏明珠如此清力貌美的佳人時,竟為了要暫時紓解一下被壓抑的情緒,把夏明珠當成目標獵物,定位為「心靈空虛,孤單寂寞時候的臨時伴侶」,這是王國輝的獸性;而陳長慶又賦給他怎樣的人性呢?「王國輝想著,想著:為什麼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醫科畢業生,也是未來懸壺濟世的醫生,竟然會有如此的思維?於是他低落的情緒不斷地往下沉,沉向一個不齒又矛盾的世界,沉向一個無恥又下賤的深淵裡。」 陳長慶就讓他就在人性和獸性之間掙扎,卻又讓他的獸性凌駕人性之上,如此的內省,在小說中出現無數次--這也是陳長慶的掙扎。相信人性本善的他,寫不出萬惡不赦的狠角色,只有自慰似的安排了一隻有良知的狼,聊以自慰似地暗示:他有良知,只有他的良知暫時被蒙蔽啦;他無心為惡,只是「枯燥乏味、單調又苦悶的軍中生活」,逼使他去和夏明珠玩玩;然後,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絲雲彩地解甲歸鄉去。最後,讓他偕女友飄洋過海,「全身而退」地淡出。
歲月催人老 不可否認的,歲月讓我成長,也讓我蒼老。 時光已匆匆的輾過我五十餘年的日月星辰,生命儼若秋天即將枯萎的落葉,不再是春日盛開的花蕊。 踏上這條坎坷的文學不歸路,我將克服萬難,一步一腳印,繼續未完的行程。倘若滯留不前,中途停頓,那便是我毅力不足,意志不堅,又有何格與朋友談文論藝。雖然沒有亮麗的成績,傲人的成就,但我並沒有被屏棄在文學之外﹔在這片藝文園地中,依然有我的身影,依然留著我用血汗凝聚而成的結晶體。 書裡的十四篇作品,沒有一個字是坐著寫的。俗事壓迫著我的思維,環境逼迫我站在一部老舊的影印機旁邊寫作﹔經常的,一份十元的零售報,讓我字句難相連。一支廉價的原子筆,卻中斷我好不容易湧來的文思。因而,我很珍惜書中的每一篇作品,甚至每一個字句,都與我的生命息息相關,只因為他們源自於我的心靈,以及那雙粗糙笨拙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