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有美好華麗的文字,投射出的影子都是漸層的哀愁、憂鬱,以及對於墮落的唏噓。」──臺灣漫畫家 阮光民 深情推薦從群山綿延的北埔,什麼都沒有的小鎮,到絢爛的帝都,他結合唐.吉軻德的奇想、海涅的浪漫與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孤寂,寫下臺灣兩個世代的文學容顏。龍瑛宗是日治時期臺灣文壇的奇異花卉。在文學仍是抗議社會的手段、知識分子飽受政治與經濟現實打壓,龍瑛宗對純粹文學創作的堅持,讓他在同時代作家中,留下煥發光彩卻也寂寞的身影。1911年,本名為劉榮宗的龍瑛宗,出生於新竹北埔。自幼木訥寡言的他,擁有一顆愛幻想的心靈。在殖民政權統治下,龍瑛宗接觸世界文學與日本短歌,立志以文學之筆,寫下島上人們的愛與困頓。1937年,龍瑛宗以中篇小說〈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日本知名藝文雜誌《改造》小說獎。他在一夕間受到大眾矚目,被譽為「中央文壇的彗星」,開啟燦爛的作家生涯。然而,戰後在國民政府統治下,龍瑛宗失去熟悉的寫作語言日文,在嚴峻的政治氛圍中更被迫停筆多年,成為平凡的銀行員。直到80年代,龍瑛宗才以多年刻苦習得的中文,重拾一度隱沒的文學夢。本書由台灣文學工作室的青年學者共同寫成,結合非虛構創作與史料考察,述說龍瑛宗的文學生命,以及與他同時代作家的掙扎與追索。透過生動的故事筆觸,本書記誌日治時期臺灣多變的文壇生態,描寫在戰火、政治陰影下,知識分子如何抵抗統治者對創作的掌控。儘管現實的貧瘠讓人難以依靠寫作生存,但龍瑛宗對文學的追求,卻為後世臺灣作家樹立典範,留下南國最炙熱的光影。
「他所有美好華麗的文字,投射出的影子都是漸層的哀愁、憂鬱,以及對於墮落的唏噓。」──臺灣漫畫家 阮光民 深情推薦從群山綿延的北埔,什麼都沒有的小鎮,到絢爛的帝都,他結合唐.吉軻德的奇想、海涅的浪漫與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孤寂,寫下臺灣兩個世代的文學容顏。龍瑛宗是日治時期臺灣文壇的奇異花卉。在文學仍是抗議社會的手段、知識分子飽受政治與經濟現實打壓,龍瑛宗對純粹文學創作的堅持,讓他在同時代作家中,留下煥發光彩卻也寂寞的身影。1911年,本名為劉榮宗的龍瑛宗,出生於新竹北埔。自幼木訥寡言的他,擁有一顆愛幻想的心靈。在殖民政權統治下,龍瑛宗接觸世界文學與日本短歌,立志以文學之筆,寫下島上人們的愛與困頓。1937年,龍瑛宗以中篇小說〈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日本知名藝文雜誌《改造》小說獎。他在一夕間受到大眾矚目,被譽為「中央文壇的彗星」,開啟燦爛的作家生涯。然而,戰後在國民政府統治下,龍瑛宗失去熟悉的寫作語言日文,在嚴峻的政治氛圍中更被迫停筆多年,成為平凡的銀行員。直到80年代,龍瑛宗才以多年刻苦習得的中文,重拾一度隱沒的文學夢。本書由台灣文學工作室的青年學者共同寫成,結合非虛構創作與史料考察,述說龍瑛宗的文學生命,以及與他同時代作家的掙扎與追索。透過生動的故事筆觸,本書記誌日治時期臺灣多變的文壇生態,描寫在戰火、政治陰影下,知識分子如何抵抗統治者對創作的掌控。儘管現實的貧瘠讓人難以依靠寫作生存,但龍瑛宗對文學的追求,卻為後世臺灣作家樹立典範,留下南國最炙熱的光影。
法蘭西學術院小說大獎得主 艾力克.菲耶最新小說力作 優雅而抑鬱,譜出一首禮讚藝術與歷史記憶的樂章。 法國知名文學雜誌ActuaLitté:「一部神秘而優雅的黑色小說。引領我們探索布拉格這座陰雨籠罩、令人不安但極具魅力的城市。」 法蘭西學院院士:「菲耶的才華在於將深度藏在表面。」 1995年秋,捷克共產政權瓦解走向民主化後6年,一名居住在布拉格、平凡不起眼的波蘭婦人,聲稱看見蕭邦的亡魂。她接受蕭邦口授,譜出優美令人驚艷的樂章。 一名畢生篤信科學的記者路德維克,受到上司指派拜訪婦人,要拍攝一部挖掘真相的紀錄片。在共產政權垮臺不久,新秩序尚未建立的社會氛圍下,路德維克祭出祕密警察的諜報技術來對付婦人,一心揭曉神秘經驗的謎底。然而,隨著追查接近尾聲,路德維克堅信的知識開始鬆動,他體會到前所未有的美與戰慄,同時,被壓抑的歷史亡魂也在暗中蟄伏…… 是完美的代筆,還是絕世的奇蹟? 當歷史幽靈重現,我們是否有幸撫觸以往藝術靈光? 《蕭邦的傳聲者》是一部探討人與藝術關係的精湛小說。當獨裁政權瓦解、舊時國家神話潰散,人們被迫重新思索他們該「信」什麼。當此之際,一名能看見前現代音樂家亡魂的女人,隱隱勾動社會被集體箝制的慾望與困惑。藝術之美如何傳承?如何回應理性臨界的體驗?菲耶以優雅與機智的筆觸,帶我們重回湧動喧囂與陰鬱的世紀末東歐。 本書特色 艾力克.菲耶被譽為世界的旅人,他善於取材各國真實歷史事件,從中融入機智深沉的哲思。本書借鏡借鏡英國作曲家羅斯瑪莉.布朗(Rosemary Brown)的經歷,1970年代,布朗聲稱自己與已故知名音樂家接觸,如蕭邦、李斯特、德布西等人,並接受口傳,抄寫出新的樂章,引發當時媒體轟動。菲耶將這段現實軼聞,與後共產時代東歐陰鬱的社會氛圍結合,譜寫蘇聯瓦解後東歐人重估一切價值的矛盾糾葛;更透過蕭邦音樂,捕捉人性中理性與神秘的抗衡,以及人類對美的永恆追尋。 名人推薦 王聰威 小說家 朱嘉漢 小說家 阿潑 文字工作者 陳太乙 資深法文譯者 焦元溥 樂評、音樂家
法蘭西學術院小說大獎得主 艾力克.菲耶最新小說力作 優雅而抑鬱,譜出一首禮讚藝術與歷史記憶的樂章。 法國知名文學雜誌ActuaLitté:「一部神秘而優雅的黑色小說。引領我們探索布拉格這座陰雨籠罩、令人不安但極具魅力的城市。」 法蘭西學院院士:「菲耶的才華在於將深度藏在表面。」 1995年秋,捷克共產政權瓦解走向民主化後6年,一名居住在布拉格、平凡不起眼的波蘭婦人,聲稱看見蕭邦的亡魂。她接受蕭邦口授,譜出優美令人驚艷的樂章。 一名畢生篤信科學的記者路德維克,受到上司指派拜訪婦人,要拍攝一部挖掘真相的紀錄片。在共產政權垮臺不久,新秩序尚未建立的社會氛圍下,路德維克祭出祕密警察的諜報技術來對付婦人,一心揭曉神秘經驗的謎底。然而,隨著追查接近尾聲,路德維克堅信的知識開始鬆動,他體會到前所未有的美與戰慄,同時,被壓抑的歷史亡魂也在暗中蟄伏…… 是完美的代筆,還是絕世的奇蹟? 當歷史幽靈重現,我們是否有幸撫觸以往藝術靈光? 《蕭邦的傳聲者》是一部探討人與藝術關係的精湛小說。當獨裁政權瓦解、舊時國家神話潰散,人們被迫重新思索他們該「信」什麼。當此之際,一名能看見前現代音樂家亡魂的女人,隱隱勾動社會被集體箝制的慾望與困惑。藝術之美如何傳承?如何回應理性臨界的體驗?菲耶以優雅與機智的筆觸,帶我們重回湧動喧囂與陰鬱的世紀末東歐。 本書特色 艾力克.菲耶被譽為世界的旅人,他善於取材各國真實歷史事件,從中融入機智深沉的哲思。本書借鏡借鏡英國作曲家羅斯瑪莉.布朗(Rosemary Brown)的經歷,1970年代,布朗聲稱自己與已故知名音樂家接觸,如蕭邦、李斯特、德布西等人,並接受口傳,抄寫出新的樂章,引發當時媒體轟動。菲耶將這段現實軼聞,與後共產時代東歐陰鬱的社會氛圍結合,譜寫蘇聯瓦解後東歐人重估一切價值的矛盾糾葛;更透過蕭邦音樂,捕捉人性中理性與神秘的抗衡,以及人類對美的永恆追尋。 名人推薦 王聰威 小說家 朱嘉漢 小說家 阿潑 文字工作者 陳太乙 資深法文譯者 焦元溥 樂評、音樂家
時代洪流中的恍惚人影,古宅巷弄間的異色時空, 一切記憶流動如鮮血花蜜, 交織成一段鬼話連篇、魅影四伏的華麗島之旅 擁有「昭和幻想機器」美譽的日本小說家日影丈吉,二戰期間曾短暫駐留臺灣,從此對這座華麗島留下難忘回憶。然而,記憶所繫之處並非總是光亮,華麗島,也是一座鬼影幢幢的夢魘之島,承載了戰場餘留的殘忍殺戮,鄉裡流傳的奇聞軼事,以及人性幽微的慾望綺想。當戰爭結束後,一切殖民景觀隨之煙消雲散,但怎麼有些故事始終留在腦海…… ⏤⏤「為什麼人們不可思議的一面,會如此深深吸引著我?」 ⏤⏤「對我來說,臺灣似乎不只是一片記憶中的土地。」 幻想系推理小說家日影丈吉,以怪誕深沉之筆 寫下終戰前後,八宗臺灣的疑案怪談 ▌眠床鬼 太平洋戰爭期間,一名被獨自派遣到新竹勘查的日本軍官,寄居在一對日本老夫婦家中。在那座植有亞熱帶花果的古老宅院,有一間擺著一張香豔眠床的臥室,據說只要在那張床上睡覺,夜半就會有散發玉蘭花香的女子前來同床共枕。而那名女子的容貌,與二十年前在大稻埕逝世的藝旦一模一樣…… ▌消失的房屋 終戰過後,一群淪為戰俘的日本軍人決定在臺北開立一家鐘錶行。他們在萬華熱鬧的商店街,租下一間與關帝廟和殯儀用品店比鄰而居的詭異空屋。但在搬遷之日,那間房屋卻憑空消失,除此之外,商圈的街景毫無改變…… ▌天仙宮的審判日 警察在新宿的鐵橋下發現一名男子,男子的頭部遭重擊,醒來時失去記憶。根據警方資訊,二戰前男子曾被短暫派駐到臺灣,終戰後返回日本,如今被警方懷疑涉嫌殺害一名妓女。男子的失憶與在臺灣的經歷,和這樁謀殺案有什麼關聯?當夜晚降臨,另一樁秘密的審判也無聲展開…… 本書特色 1.日治時期在臺日人感官經驗 本書透過日本人之眼,記誌日治時期臺灣常民生活中特有的傢俱器皿、家屋空間、鬼神信仰、感官經驗,構築出一幅飽含生命力與異國色彩的殖民地風景。 2.對日本帝國殖民統治倫理的反思 本書聚焦於太平洋戰爭末期到終戰過後的時代背景,探討帝國治理對殖民地造成的創傷,與戰場遺留的暴力陰影,反映作者對戰爭倫理的省思。 3.日治時期臺灣地方異聞與民俗書寫,開啟臺灣類型文學先河 本書以文學手法,描寫日治時期臺灣民間的異聞怪談,同時融合推理、恐怖、奇幻等創作元素,在臺灣類型文學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
時代洪流中的恍惚人影,古宅巷弄間的異色時空, 一切記憶流動如鮮血花蜜, 交織成一段鬼話連篇、魅影四伏的華麗島之旅 擁有「昭和幻想機器」美譽的日本小說家日影丈吉,二戰期間曾短暫駐留臺灣,從此對這座華麗島留下難忘回憶。然而,記憶所繫之處並非總是光亮,華麗島,也是一座鬼影幢幢的夢魘之島,承載了戰場餘留的殘忍殺戮,鄉裡流傳的奇聞軼事,以及人性幽微的慾望綺想。當戰爭結束後,一切殖民景觀隨之煙消雲散,但怎麼有些故事始終留在腦海…… ⏤⏤「為什麼人們不可思議的一面,會如此深深吸引著我?」 ⏤⏤「對我來說,臺灣似乎不只是一片記憶中的土地。」 幻想系推理小說家日影丈吉,以怪誕深沉之筆 寫下終戰前後,八宗臺灣的疑案怪談 ▌眠床鬼 太平洋戰爭期間,一名被獨自派遣到新竹勘查的日本軍官,寄居在一對日本老夫婦家中。在那座植有亞熱帶花果的古老宅院,有一間擺著一張香豔眠床的臥室,據說只要在那張床上睡覺,夜半就會有散發玉蘭花香的女子前來同床共枕。而那名女子的容貌,與二十年前在大稻埕逝世的藝旦一模一樣…… ▌消失的房屋 終戰過後,一群淪為戰俘的日本軍人決定在臺北開立一家鐘錶行。他們在萬華熱鬧的商店街,租下一間與關帝廟和殯儀用品店比鄰而居的詭異空屋。但在搬遷之日,那間房屋卻憑空消失,除此之外,商圈的街景毫無改變…… ▌天仙宮的審判日 警察在新宿的鐵橋下發現一名男子,男子的頭部遭重擊,醒來時失去記憶。根據警方資訊,二戰前男子曾被短暫派駐到臺灣,終戰後返回日本,如今被警方懷疑涉嫌殺害一名妓女。男子的失憶與在臺灣的經歷,和這樁謀殺案有什麼關聯?當夜晚降臨,另一樁秘密的審判也無聲展開…… 本書特色 1.日治時期在臺日人感官經驗 本書透過日本人之眼,記誌日治時期臺灣常民生活中特有的傢俱器皿、家屋空間、鬼神信仰、感官經驗,構築出一幅飽含生命力與異國色彩的殖民地風景。 2.對日本帝國殖民統治倫理的反思 本書聚焦於太平洋戰爭末期到終戰過後的時代背景,探討帝國治理對殖民地造成的創傷,與戰場遺留的暴力陰影,反映作者對戰爭倫理的省思。 3.日治時期臺灣地方異聞與民俗書寫,開啟臺灣類型文學先河 本書以文學手法,描寫日治時期臺灣民間的異聞怪談,同時融合推理、恐怖、奇幻等創作元素,在臺灣類型文學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
一百多年前,在那座濃霧籠罩的竹林, 一群徘徊在時代岔路口的人,以生命與歷史洪流拚搏…… 小說家 錢真 取材日治初期 南投竹山具有神異色彩的反抗事件 刻寫歷史的暴烈與時代的迷惘心靈 本書獲得國藝會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補助 當文明成為懾人心魂的法術, 山林的濃霧,能否保護生活在其中的人們? 最終,誰擁有權力居住在此地? 劉乾第一次與劉賜相遇時,他彷彿已預見兩人未來的命運。 明治四十二年,日本人統治臺灣的第十五年,文明的法術盤旋於林圮埔。 山中濃霧氤氳,人神交處,一不小心迷路就會被魔神仔牽去。劉乾與劉賜,一位是會施法念咒、為人消災解厄的術士,一位是隱居山林、躲避世事的質樸竹農。他們身體勞動、心靈遊蕩在山中,以竹林榮枯作為恆常的紀年。 然而,日本人帶著法律與技術到來。廣大的竹林因為沒留下明文契約,被劃歸為和當地人只存在「緣故關係」的國有地,兩人的生命也受到激烈震盪。什麼是法律?什麼是守時?什麼是秩序?當嶄新的觀念語言有如色彩奇異的咒語,遍布在日常生活每個角落,人們應如何重新安頓自身,辨認賴以生存的世道? 本書為曾獲得臺灣歷史小說獎的作家錢真,以家鄉竹山為場景,書寫一段日治時期帶有神異色彩的抗日故事。透過靜謐悠緩的筆觸,錢真寫下臺灣人經歷近代化洗禮的震顫、新舊秩序更迭的迷惘,以及人與土地的深厚關係。人們因何緣故相聚,又何以分歧、抵抗與消亡?錢真以最細膩之筆,寫下一段不為人知歷史的暴烈與溫柔。 本書特色 1. 前臺灣歷史小說獎得主錢真,取材家鄉南投竹山推出全新力作 錢真曾榮獲臺灣歷史小說獎,首部出版小說《羅漢門》,以現代眼光重新想像朱一貴事件。本書則聚焦作者家鄉南投竹山,以日治初期發生的林圮埔事件(又稱頂林事件)為題材,重新探索舊日以林業與造紙聞名的竹山,當地人的生活、文化風貌。 2. 最深入探討「何謂文明開化?」真義的臺灣小說 本書以日治時期前現代山村與殖民者的相遇為背景,呈現臺灣人在歷經統治者易位、現代文明進駐之際,徘徊在新與舊、民俗信仰與法條律令間,難以安頓自我的迷惘心境,點出臺灣人在殖民體制下,身體思想遭受規訓的無奈處境。 3.詩意敏銳筆觸,深入探索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心靈 錢真以細膩詩意的筆觸見長,擅長描寫幽微的人心內面,對動盪時代下複雜的人性展現深刻同理。本書將透過「講出好故事」的方法,引領讀者更認識臺灣歷史的豐富面貌。 專文導讀 / 推薦序 張隆志|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張惠菁|作家 共同推薦 甘耀明|作家 朱和之|小說家 張俐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淑瑤|作家 陳耀昌|作家
日影丈吉首篇臺灣物語推理創作, 以日治時期臺灣為舞臺,書寫戰爭廢墟中綻放的人性之花 這群無知的異邦民族,他們祈雨、祭風,謹守規矩的生活, 以及嚴格守護爐火的模樣,對我們來說,是嚴厲的批判。 但我們的生活態度,或是我們得以活下去的限度,不許我們抱持這種看法。 因為我們過去一直是由經過誇張的計算,毫無意義的熱情所支配。 太平洋戰爭末期,新竹州桃源郡的鬱熱小鎮,一名日本軍官陳屍在一棟植有玉蘭花樹的三合院古宅。調查小隊在命案現場,發覺中彈身亡的日本軍官,與頭部受到重擊失去意識的下屬。另外還有兩把被丟棄的手槍。其中一把遺落在下屬身旁,沒有填裝子彈;另一把則掉在軍官身邊,只射出一發子彈。兩把槍都沒留下指紋。 環繞這起懸疑案件,駐守當地的日本軍人展開調查。他們之中有人從南洋戰爭歸來,厭倦殺戮,深深眷戀殖民地風土;有人服膺於現代文明,崇尚理性辦案,卻在不斷失落的追索中陷入迷茫…… 本書為擁有「昭和幻想機器」美稱的日本小說家日影丈吉,以日治時期的臺灣為舞臺,寫下的長篇推理創作。在帝國傾斜的臨界點,懷抱不同意志的日本人,遊走在前現代鄉鎮與戰爭廢墟間,尋找幻影般的真相。然而,隨著偵查即將告終,相互纏繞的意志與線索,將引領我們洞見內部的真實,或者陷入更深的人性幻象? 本書特色 1. 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複雜身分認同 日影丈吉在一九四三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受徵召入伍,後駐留臺灣直到戰爭結束。本書為日影丈吉駐臺期間寫下的長篇小說,除呈現日治時期在臺日人與殖民地社會的文化隔閡,也寫下他們對殖民地臺灣投射的憧憬、恐懼、慾望、迷茫等情感。對於有興趣理解日本殖民主義,以及殖民者/被殖民者關係的讀者而言,為絕佳參考作品。 2. 透過文學,重現日治時期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日常生活 本書以文學手法,捕捉日治時期臺灣多元的地方神祇與民間信仰,包含觀世音菩薩、開漳聖王、媽祖、老莊思想等,並賦予這些信仰異國情調的色彩。透過書寫帝國文明與殖民地民俗宗教的差異,本書對日治時期不同信仰體系的相互爭奪提出深刻反思,也重新呈顯戰前臺灣充滿生命力的民俗風景。 3. 融合本格推理風味與奇想的小說,豐富化臺灣文學風景 日影丈吉深受西方浪漫主義與法國推理小說影響,作品融合幻想、恐怖、浪漫、推理等風格,並混雜臺灣、中國、西方、日本等文化與宗教元素。本書以日治時期臺灣經驗為題材,其融合推理與奇想的創作風格,將增添臺灣文學的多元性,也讓臺灣讀者能以嶄新視野,認識從戰前到戰後臺灣推理/犯罪文學的發展系譜。
日影丈吉首篇臺灣物語推理創作, 以日治時期臺灣為舞臺,書寫戰爭廢墟中綻放的人性之花 這群無知的異邦民族,他們祈雨、祭風,謹守規矩的生活, 以及嚴格守護爐火的模樣,對我們來說,是嚴厲的批判。 但我們的生活態度,或是我們得以活下去的限度,不許我們抱持這種看法。 因為我們過去一直是由經過誇張的計算,毫無意義的熱情所支配。 太平洋戰爭末期,新竹州桃源郡的鬱熱小鎮,一名日本軍官陳屍在一棟植有玉蘭花樹的三合院古宅。調查小隊在命案現場,發覺中彈身亡的日本軍官,與頭部受到重擊失去意識的下屬。另外還有兩把被丟棄的手槍。其中一把遺落在下屬身旁,沒有填裝子彈;另一把則掉在軍官身邊,只射出一發子彈。兩把槍都沒留下指紋。 環繞這起懸疑案件,駐守當地的日本軍人展開調查。他們之中有人從南洋戰爭歸來,厭倦殺戮,深深眷戀殖民地風土;有人服膺於現代文明,崇尚理性辦案,卻在不斷失落的追索中陷入迷茫…… 本書為擁有「昭和幻想機器」美稱的日本小說家日影丈吉,以日治時期的臺灣為舞臺,寫下的長篇推理創作。在帝國傾斜的臨界點,懷抱不同意志的日本人,遊走在前現代鄉鎮與戰爭廢墟間,尋找幻影般的真相。然而,隨著偵查即將告終,相互纏繞的意志與線索,將引領我們洞見內部的真實,或者陷入更深的人性幻象? 本書特色 1. 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複雜身分認同 日影丈吉在一九四三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受徵召入伍,後駐留臺灣直到戰爭結束。本書為日影丈吉駐臺期間寫下的長篇小說,除呈現日治時期在臺日人與殖民地社會的文化隔閡,也寫下他們對殖民地臺灣投射的憧憬、恐懼、慾望、迷茫等情感。對於有興趣理解日本殖民主義,以及殖民者/被殖民者關係的讀者而言,為絕佳參考作品。 2. 透過文學,重現日治時期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日常生活 本書以文學手法,捕捉日治時期臺灣多元的地方神祇與民間信仰,包含觀世音菩薩、開漳聖王、媽祖、老莊思想等,並賦予這些信仰異國情調的色彩。透過書寫帝國文明與殖民地民俗宗教的差異,本書對日治時期不同信仰體系的相互爭奪提出深刻反思,也重新呈顯戰前臺灣充滿生命力的民俗風景。 3. 融合本格推理風味與奇想的小說,豐富化臺灣文學風景 日影丈吉深受西方浪漫主義與法國推理小說影響,作品融合幻想、恐怖、浪漫、推理等風格,並混雜臺灣、中國、西方、日本等文化與宗教元素。本書以日治時期臺灣經驗為題材,其融合推理與奇想的創作風格,將增添臺灣文學的多元性,也讓臺灣讀者能以嶄新視野,認識從戰前到戰後臺灣推理/犯罪文學的發展系譜。
當時代是深淵, 她凝視深淵,與深淵對話 韓麗珠繼《黑日》之後,在時代巨變中開出人文哲思之花 言叔夏:「『我城』自西西以來的定義被改寫。」 ★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黑日》作者韓麗珠最新力作 二〇二〇年,疫情與政治改變了香港,也改變了世界。許多地方日常中斷,進入一種「半蝕」的狀態。外在的世界變得不安全——或因為病毒,或因為政治。人們發現,原本以為如陽光普照、無處不在的安全和自由,現在突然蝕去。人類正在進入一種新的生存狀態。 不是全蝕,也不是全明。 不是生來就被剝奪,而是曾經擁有,卻正在失去。 不是沒有家,而是持續不斷地失去家,失去安定感。 就像生活在地面的自己,逐漸被天文現象的暗影所籠罩。 倘若這是二十一世紀的存在狀態,人要如何在這死去中生? 韓麗珠以她敏於內省,富同理心的思索,諦觀這半蝕的宇宙。她從反觀自我寫起,也見證城市改變。當世界處在半蝕或明或暗的變動之中,她既向內也向外探測,感知個體與共同體的邊界,看見善與惡、生與死,彼此交織的羅網,城市的毀滅其實也是重生。《半蝕》從香港這個現場出發,實際上是一本寫給全世界、給經歷當下流轉變幻之人的書。 正如言叔夏說的:「《半蝕》的不易在於:在『暴政』面前,先低頭反身凝視的,先是『自己』,然後才能是『他人』。」這本書中沒有任何關於香港命運的大聲疾呼。它極度安靜,但這安靜卻使我們感到:文字內蘊的訊息進入了每一個細胞,意義被重新整理,糾結被梳開。或許,將這本書讀到最後時,會感到細胞中微微有光。外在的世界暗蝕,內在的光亮起。 「《黑日》與《半蝕》,以一種接近日記的體例,看似直面『現場』,真正要叩問的卻其實是人與時間、人與歷史、人與他所在的『此刻』之間的千種綰結。」——言叔夏 (散文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以日記體裁為形式的文學作品通常是私密情感的自我揭露,然而《黑日》當中的個人感受不僅具有公共的意義,而且飽含描述的力量。」——劉滄龍 (德國洪堡大學哲學博士,師大國文系教授)
當時代是深淵, 她凝視深淵,與深淵對話 韓麗珠繼《黑日》之後,在時代巨變中開出人文哲思之花 言叔夏:「『我城』自西西以來的定義被改寫。」 ★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黑日》作者韓麗珠最新力作 二〇二〇年,疫情與政治改變了香港,也改變了世界。許多地方日常中斷,進入一種「半蝕」的狀態。外在的世界變得不安全——或因為病毒,或因為政治。人們發現,原本以為如陽光普照、無處不在的安全和自由,現在突然蝕去。人類正在進入一種新的生存狀態。 不是全蝕,也不是全明。 不是生來就被剝奪,而是曾經擁有,卻正在失去。 不是沒有家,而是持續不斷地失去家,失去安定感。 就像生活在地面的自己,逐漸被天文現象的暗影所籠罩。 倘若這是二十一世紀的存在狀態,人要如何在這死去中生? 韓麗珠以她敏於內省,富同理心的思索,諦觀這半蝕的宇宙。她從反觀自我寫起,也見證城市改變。當世界處在半蝕或明或暗的變動之中,她既向內也向外探測,感知個體與共同體的邊界,看見善與惡、生與死,彼此交織的羅網,城市的毀滅其實也是重生。《半蝕》從香港這個現場出發,實際上是一本寫給全世界、給經歷當下流轉變幻之人的書。 正如言叔夏說的:「《半蝕》的不易在於:在『暴政』面前,先低頭反身凝視的,先是『自己』,然後才能是『他人』。」這本書中沒有任何關於香港命運的大聲疾呼。它極度安靜,但這安靜卻使我們感到:文字內蘊的訊息進入了每一個細胞,意義被重新整理,糾結被梳開。或許,將這本書讀到最後時,會感到細胞中微微有光。外在的世界暗蝕,內在的光亮起。 「《黑日》與《半蝕》,以一種接近日記的體例,看似直面『現場』,真正要叩問的卻其實是人與時間、人與歷史、人與他所在的『此刻』之間的千種綰結。」——言叔夏 (散文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以日記體裁為形式的文學作品通常是私密情感的自我揭露,然而《黑日》當中的個人感受不僅具有公共的意義,而且飽含描述的力量。」——劉滄龍 (德國洪堡大學哲學博士,師大國文系教授)
遊走在深邃史實與迷離奇幻之間 攪動文學虛構與實境空間的界線 在一百年後,追訪已逝文豪佐藤春夫的腳步 這塊土地,殖民已然遠去,怎麼殖民的迷霧仍舊壟罩…… 暢銷小說《筷:怪談競演奇物語》〈鱷魚之夢〉作者瀟湘神 追索百年前文豪佐藤春夫的腳步,探訪過往,逆寫經典 ——只為贖回專屬於「我們」的身世 一世紀以前,臺灣仍是日本帝國的海外殖民地,而在一九二○年,佐藤春夫這位文豪偶然來到臺灣旅行,並將這段經歷寫成數篇作品,集結為《殖民地之旅》一書,也隨之成為經典,自此激發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創作。一世紀以後,臺灣早已脫離日本殖民,有了民主制度與自己的政府,更能使用自己的語言,寫下屬於自己的故事。然而,因為統治者更迭、曾經的政治力影響、不同族群彼此區別,以及距今久遠、文獻闕如等等因素,即使同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但回顧「我們」的過往,卻依舊存在著許多難以明察的暗隅。 自身的歷史,有時竟如被時間隔絕的異國一般遙遠。然而,卻也因為如此,這些未竟明瞭之處,反倒讓人有了思索、猜測、幻想的空間,發展出新的故事。奇幻小說家瀟湘神長期以臺灣歷史與民間信仰、妖異傳說為題材,也累積了豐厚的文史知識與深刻的思索。這一次,他將追隨一百年前佐藤春夫的腳步,重新開啟這段「殖民地之旅」。小說家以銳利的目光,帶領讀者穿透當代的眼前景象,也藉由實地踏查與歷史考據,對佐藤春夫經典之作抽絲剝繭,看清裡頭交織的虛構與真實。在掘開層層時光沉積之後,這趟旅程,或許能引領抵達屬於「我們」自身的歷史。 * 「將佐藤春夫走過的地方化為『重寫本』……或許有些傲慢吧。但我打算追問這百年間的落差。其實沒這麼困難,因為沒有地方未乘載歷史,沒有歷史不涉及政治,我不過是站在土地上回首過去,就像登高遠眺──但要說心臟沒有發出期待的轟響,是不可能的。……百年前,身為殖民者的佐藤春夫在臺灣看見了什麼?殖民體制下的那些不平等,現在不存在了嗎?人們是否獲得對等的位置,還是正如《動物農莊》所言──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踏上旅程前,我確實懷著疑問,卻不知道自己能追到怎樣的答案;但所謂冒險,大抵不過如此」──本書作者 瀟湘神 本書特色 1.奇幻推理小說家瀟湘神跟隨百年前日本文豪佐藤春夫的腳步,進行了一場實地的文學與歷史踏查,成就這本夾敘夾議的旅行散文。小說家憑藉厚實的文史知識,讓讀者得以藉他的眼光,看到眼前地景的深邃過往,打開多重意義。全文並附上劉祉吟的插畫,以乾淨俐落的筆觸傳遞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以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了一場文字的紙上旅行。 2.作者借用佐藤春夫經典作品《殖民地之旅》當中的各篇篇名再加以新寫,並在敘述中援引原文,卻又對原文保持高度的反思,因而能從中看出獨到見地。跟隨佐藤春夫,卻並不是複製或模仿,而是以經典為引,展開屬於我們當代的思索;而透過瀟湘神的描述,過往的小說作品彷彿也重新活了過來。 3.《殖民地之旅》這本書有整體且明確的創作發想、對話對象,更有誠懇看待經驗、看待他者的對話態度。是華文散文中少見的既有敘、有情,又有思辨議論的作品。 得獎記錄 本寫作計畫獲國藝會文學類創作補助。
遊走在深邃史實與迷離奇幻之間 攪動文學虛構與實境空間的界線 在一百年後,追訪已逝文豪佐藤春夫的腳步 這塊土地,殖民已然遠去,怎麼殖民的迷霧仍舊壟罩…… 暢銷小說《筷:怪談競演奇物語》〈鱷魚之夢〉作者瀟湘神 追索百年前文豪佐藤春夫的腳步,探訪過往,逆寫經典 ——只為贖回專屬於「我們」的身世 一世紀以前,臺灣仍是日本帝國的海外殖民地,而在一九二○年,佐藤春夫這位文豪偶然來到臺灣旅行,並將這段經歷寫成數篇作品,集結為《殖民地之旅》一書,也隨之成為經典,自此激發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創作。一世紀以後,臺灣早已脫離日本殖民,有了民主制度與自己的政府,更能使用自己的語言,寫下屬於自己的故事。然而,因為統治者更迭、曾經的政治力影響、不同族群彼此區別,以及距今久遠、文獻闕如等等因素,即使同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但回顧「我們」的過往,卻依舊存在著許多難以明察的暗隅。 自身的歷史,有時竟如被時間隔絕的異國一般遙遠。然而,卻也因為如此,這些未竟明瞭之處,反倒讓人有了思索、猜測、幻想的空間,發展出新的故事。奇幻小說家瀟湘神長期以臺灣歷史與民間信仰、妖異傳說為題材,也累積了豐厚的文史知識與深刻的思索。這一次,他將追隨一百年前佐藤春夫的腳步,重新開啟這段「殖民地之旅」。小說家以銳利的目光,帶領讀者穿透當代的眼前景象,也藉由實地踏查與歷史考據,對佐藤春夫經典之作抽絲剝繭,看清裡頭交織的虛構與真實。在掘開層層時光沉積之後,這趟旅程,或許能引領抵達屬於「我們」自身的歷史。 * 「將佐藤春夫走過的地方化為『重寫本』……或許有些傲慢吧。但我打算追問這百年間的落差。其實沒這麼困難,因為沒有地方未乘載歷史,沒有歷史不涉及政治,我不過是站在土地上回首過去,就像登高遠眺──但要說心臟沒有發出期待的轟響,是不可能的。……百年前,身為殖民者的佐藤春夫在臺灣看見了什麼?殖民體制下的那些不平等,現在不存在了嗎?人們是否獲得對等的位置,還是正如《動物農莊》所言──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踏上旅程前,我確實懷著疑問,卻不知道自己能追到怎樣的答案;但所謂冒險,大抵不過如此」──本書作者 瀟湘神 本書特色 1.奇幻推理小說家瀟湘神跟隨百年前日本文豪佐藤春夫的腳步,進行了一場實地的文學與歷史踏查,成就這本夾敘夾議的旅行散文。小說家憑藉厚實的文史知識,讓讀者得以藉他的眼光,看到眼前地景的深邃過往,打開多重意義。全文並附上劉祉吟的插畫,以乾淨俐落的筆觸傳遞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以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了一場文字的紙上旅行。 2.作者借用佐藤春夫經典作品《殖民地之旅》當中的各篇篇名再加以新寫,並在敘述中援引原文,卻又對原文保持高度的反思,因而能從中看出獨到見地。跟隨佐藤春夫,卻並不是複製或模仿,而是以經典為引,展開屬於我們當代的思索;而透過瀟湘神的描述,過往的小說作品彷彿也重新活了過來。 3.《殖民地之旅》這本書有整體且明確的創作發想、對話對象,更有誠懇看待經驗、看待他者的對話態度。是華文散文中少見的既有敘、有情,又有思辨議論的作品。 得獎記錄 本寫作計畫獲國藝會文學類創作補助。
一百年前,一九二○年, 二十八歲的青年文學巨星佐藤春夫,在偶然機緣之下來到臺灣旅行; 一百年間,文豪以旅行見聞為題材寫成文學作品,成為源泉,持續啟發後人的靈光。 旅者與在地居民,原鄉與異地風景,古典與現代化浪潮, 彼此交織,成就一段豐富故事…… 一百年前,一九二○年,日本文豪佐藤春夫曾經因緣際會,來到臺灣旅行,從七月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停留約三個多月。期間,他遍訪臺灣各地,足跡甚至擴及中國的福建,是日治時代前期極為罕見的案例。更重要的是,他以這趟旅行為題材,寫下超過十篇的小說與紀行文,其中包括著名的中長篇小說〈女誡扇綺談〉,與觸及山地觀察的〈霧社〉等,成為臺灣文學與日本文學豐碩的成果,也樹立了標竿,啟發許許多多後輩作家的跟進、效法,開展出一段精彩的文化史。 佐藤春夫憑藉他尖銳的觀察力與動人文筆,在作品表現出了對當時殖民地社會的深刻理解,而其尖銳的批判精神,自一九九○年以降,也受到臺日研究者的高度評價。可以說,佐藤春夫所遺留的文學作品,已經成為臺灣與日本之間的橋樑,並為彼此的相互理解帶來啟發。 二○二○年,正值文豪訪臺一百週年,國立臺灣文學館特別舉辦「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文學旅行展」,並召集臺灣與日本之專家學者,深入解析佐藤春夫「臺灣作品」,成為這本《文豪曾經來過:佐藤春夫與百年臺灣》。書中蒐羅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保留展覽內的文物圖錄,甚至邀請當代作家賴香吟新譯佐藤春夫的經典作品〈女誡扇綺譚〉,期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臺灣讀者更認識這位「文豪」,以及百年前的臺灣。 最豐富的紙上展覽 徹底蒐羅國立臺灣文學館特展「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文學旅行展」內容。 最前線的臺日研究 邀集專家學者全面剖析佐藤春夫百年前的臺灣之旅,保存珍貴歷史見證, 要理解這趟「殖民地之旅」的最新資訊,都在這本書內。 翻譯與創作激盪出火花 特別邀請作家賴香吟重譯佐藤春夫名作〈女誡扇綺譚〉,附上完整考察與註解, 為經典注入當代活水,連結百年來臺灣文學歷史。 1.讓臺灣參觀者能更接近佐藤春夫的人物像,並了解其事績的全體像。 2.親近「臺灣作品」的世界觀,運用實地調查的成果、老照片、文獻資料,讓參觀者能感受佐藤100年前台灣旅行的真實體驗。 3.爬梳、揭示協助佐藤深入了解臺灣的人脈交流,作為思考臺日文化交流與異文化理解的契機。 4.臺灣現存的相關建物與文物介紹,提高對文化遺產的保存意識。 5.透過「臺灣作品」的探討,建構臺日研究者的合作關係。
一百年前,一九二○年, 二十八歲的青年文學巨星佐藤春夫,在偶然機緣之下來到臺灣旅行; 一百年間,文豪以旅行見聞為題材寫成文學作品,成為源泉,持續啟發後人的靈光。 旅者與在地居民,原鄉與異地風景,古典與現代化浪潮, 彼此交織,成就一段豐富故事…… 一百年前,一九二○年,日本文豪佐藤春夫曾經因緣際會,來到臺灣旅行,從七月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停留約三個多月。期間,他遍訪臺灣各地,足跡甚至擴及中國的福建,是日治時代前期極為罕見的案例。更重要的是,他以這趟旅行為題材,寫下超過十篇的小說與紀行文,其中包括著名的中長篇小說〈女誡扇綺談〉,與觸及山地觀察的〈霧社〉等,成為臺灣文學與日本文學豐碩的成果,也樹立了標竿,啟發許許多多後輩作家的跟進、效法,開展出一段精彩的文化史。 佐藤春夫憑藉他尖銳的觀察力與動人文筆,在作品表現出了對當時殖民地社會的深刻理解,而其尖銳的批判精神,自一九九○年以降,也受到臺日研究者的高度評價。可以說,佐藤春夫所遺留的文學作品,已經成為臺灣與日本之間的橋樑,並為彼此的相互理解帶來啟發。 二○二○年,正值文豪訪臺一百週年,國立臺灣文學館特別舉辦「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文學旅行展」,並召集臺灣與日本之專家學者,深入解析佐藤春夫「臺灣作品」,成為這本《文豪曾經來過:佐藤春夫與百年臺灣》。書中蒐羅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保留展覽內的文物圖錄,甚至邀請當代作家賴香吟新譯佐藤春夫的經典作品〈女誡扇綺譚〉,期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臺灣讀者更認識這位「文豪」,以及百年前的臺灣。 最豐富的紙上展覽 徹底蒐羅國立臺灣文學館特展「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文學旅行展」內容。 最前線的臺日研究 邀集專家學者全面剖析佐藤春夫百年前的臺灣之旅,保存珍貴歷史見證, 要理解這趟「殖民地之旅」的最新資訊,都在這本書內。 翻譯與創作激盪出火花 特別邀請作家賴香吟重譯佐藤春夫名作〈女誡扇綺譚〉,附上完整考察與註解, 為經典注入當代活水,連結百年來臺灣文學歷史。 1.讓臺灣參觀者能更接近佐藤春夫的人物像,並了解其事績的全體像。 2.親近「臺灣作品」的世界觀,運用實地調查的成果、老照片、文獻資料,讓參觀者能感受佐藤100年前台灣旅行的真實體驗。 3.爬梳、揭示協助佐藤深入了解臺灣的人脈交流,作為思考臺日文化交流與異文化理解的契機。 4.臺灣現存的相關建物與文物介紹,提高對文化遺產的保存意識。 5.透過「臺灣作品」的探討,建構臺日研究者的合作關係。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即使城市遍地磚瓦,依然有暴政者無法拿走的溫柔 二十一世紀初最驚人的危城書寫 生死無常之中的堅定透徹 「這麼文學、這麼繾綣、這麼深刻、這麼堅定,卻又這麼無路可出, 《黑日》疊影下,正是……我們心裡日日夜夜掛懷的香港。」 ----平路 二〇一九年四月到十一月之間,香港經歷了一場夢境般的變化。從和平示威,到爆發衝突,乃至幾乎成了一座戰地般的城市。催淚瓦斯、無差別暴力、死因不明的屍體、大規模的逮捕,幾乎成了城市的日常。但另一方面,原有秩序的崩毀也讓人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信念、價值,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人與這座城市之間的關係。 韓麗珠生活在香港,親身經歷這座繁華之城的巨變。八個月的時間裡她持續不斷地書寫,既直面眼前驚心動魄的每一天,也以她獨特的洞察,感知幽微隱藏的變化,與活在其中的希望。 她看到在香港這座世界金融之都中,人們正在重新認識價值: 「這四個月以來,城市裡的人從多年來被薪金和樓價操控著的狀況,過渡至以提取現金、取消戶口和把積蓄轉成外匯等經濟手段,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利。這裡大部分的人已看破了價格,再略過價格,重新看到人和事物的價值。」 她看到政權用生命安全威脅人們,但人們擁有連結的力量: 「政權在嘲諷,你們要成為水嗎,那我把你們拋到海裡去。政權害怕海,因為每個海都由許多滴水組成,海能化為浪,甚至海嘯。於是,他們竭力把海瓦解成孤立的水,讓人以為自己只是一滴虛怯而容易蒸發的水。連結有時會令人受傷,卻終會令每個人都更強大而成了勢不可擋的大海。」 在她的筆下,香港在受傷,也在蛻變: 「以往,人們總是說,這是個無根的城市。這個夏天,城市終於長出了根,由眾多傷口盤結而成的根部,成了我們共同的身分。」 韓麗珠過往的小說作品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在這本最新散文集《黑日》之中,現實以另一種方式逼臨,呈現為極限的處境、崩毀的秩序。然而在這位文學作者的眼裡筆下,自有遍地磚瓦也無法掩蓋住的人文光芒。 《黑日》是我們所處的二十一世紀初、當下時空裡極為罕有、純粹的聲音,由香港向世界發出。一部像《黑日》這樣的作品,正可以讓我們看到人性與文學在體制與暴力的面前,如何是一股無畏的,不可思議地強韌而溫柔的力量。 本書特色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將前往何方?世界各地不斷的壓迫和衝突能否有解方?這些問題或許短期內不會有答案,但是韓麗珠這本書讓我們看到文學的力量。其中溫柔的觀察與思慮,面對力量遠強過自己的警察與政府體制的勇氣,不放棄希望的韌性,是全世界都應當聽見的聲音。
即使城市遍地磚瓦,依然有暴政者無法拿走的溫柔 二十一世紀初最驚人的危城書寫 生死無常之中的堅定透徹 「這麼文學、這麼繾綣、這麼深刻、這麼堅定,卻又這麼無路可出, 《黑日》疊影下,正是……我們心裡日日夜夜掛懷的香港。」 ----平路 二〇一九年四月到十一月之間,香港經歷了一場夢境般的變化。從和平示威,到爆發衝突,乃至幾乎成了一座戰地般的城市。催淚瓦斯、無差別暴力、死因不明的屍體、大規模的逮捕,幾乎成了城市的日常。但另一方面,原有秩序的崩毀也讓人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信念、價值,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人與這座城市之間的關係。 韓麗珠生活在香港,親身經歷這座繁華之城的巨變。八個月的時間裡她持續不斷地書寫,既直面眼前驚心動魄的每一天,也以她獨特的洞察,感知幽微隱藏的變化,與活在其中的希望。 她看到在香港這座世界金融之都中,人們正在重新認識價值: 「這四個月以來,城市裡的人從多年來被薪金和樓價操控著的狀況,過渡至以提取現金、取消戶口和把積蓄轉成外匯等經濟手段,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利。這裡大部分的人已看破了價格,再略過價格,重新看到人和事物的價值。」 她看到政權用生命安全威脅人們,但人們擁有連結的力量: 「政權在嘲諷,你們要成為水嗎,那我把你們拋到海裡去。政權害怕海,因為每個海都由許多滴水組成,海能化為浪,甚至海嘯。於是,他們竭力把海瓦解成孤立的水,讓人以為自己只是一滴虛怯而容易蒸發的水。連結有時會令人受傷,卻終會令每個人都更強大而成了勢不可擋的大海。」 在她的筆下,香港在受傷,也在蛻變: 「以往,人們總是說,這是個無根的城市。這個夏天,城市終於長出了根,由眾多傷口盤結而成的根部,成了我們共同的身分。」 韓麗珠過往的小說作品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在這本最新散文集《黑日》之中,現實以另一種方式逼臨,呈現為極限的處境、崩毀的秩序。然而在這位文學作者的眼裡筆下,自有遍地磚瓦也無法掩蓋住的人文光芒。 《黑日》是我們所處的二十一世紀初、當下時空裡極為罕有、純粹的聲音,由香港向世界發出。一部像《黑日》這樣的作品,正可以讓我們看到人性與文學在體制與暴力的面前,如何是一股無畏的,不可思議地強韌而溫柔的力量。 本書特色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將前往何方?世界各地不斷的壓迫和衝突能否有解方?這些問題或許短期內不會有答案,但是韓麗珠這本書讓我們看到文學的力量。其中溫柔的觀察與思慮,面對力量遠強過自己的警察與政府體制的勇氣,不放棄希望的韌性,是全世界都應當聽見的聲音。
「我知道你跟別人不同,你會去想一件事怎樣才公平,怎樣才對所有人都好。 如果你來當我們的皇帝一定很好。 雖然這件事怎麼想都不太可能。不過我做了一個夢。 夢中的你當了皇帝。」 那時,陳印對朱一貴這麼說。 ** 榮獲第四屆臺灣歷史小說獎 以現代眼光重新想像朱一貴事件 ** 所有革命的開頭都充滿理想 他和他的兄弟們, 只是為了追尋一個更好的世界, 卻意外走往未曾預料到的遠方…… 一七二一,時值清領。其時官府苛斂濫權,民怨沸騰,朱一貴挺身高呼,豎旗稱王,引領民眾起事反抗。此事件不但影響清朝後續對臺治理政策,亦成為眾多詩文及民間文學的創作題材。而現在,小說家錢真運用文學的想像力,重新以小說詮釋出歷史的血肉,寫出歷史裡眾生的面貌。 《羅漢門》是以羅漢門(今高雄內門)為背景舞台而開展的故事,是朱一貴與他結拜兄弟們的故事,同時也是他們如何跨越一道未知門檻的故事。參與起義的這群人,內心眾聲喧嘩,有些是對現實感到不滿,有些追求獨立自治,有些則是出於兄弟情懷,更有些只是假起義之名,滿足私欲。然而,這一切人性動機最終交錯成複雜的現實,超出了人們所能掌握——理念,夢想,單憑起義革命就能實現嗎?而當皇帝、治理天下,又真的是這麼簡單的事嗎? 起初,他們都沒料想到後果會如何,直到他們跨越「起義」這道門檻…… 本書特色: ◎ 生動的歷史小說 《羅漢門》細膩描繪人物的思緒、情感,以及彼此的互動,生動而靈活地呈現了歷史的想像。同時,雖然是歷史小說,但其引述史料相當節制,更多的是活用史料於敘述之間,不會感到生硬,而有十足閱讀趣味。 ◎ 嶄新的切入視角 從朱一貴事件入手,即是肯定了平民歷史的重要。而歷來對於朱一貴事件的描述或各種文學作品,有些將朱一貴貶得很低,有些則著重於其反抗精神。《羅漢門》兼容多元可能,並在這樣的基調之上,更添加了進許多人性的描述,尤其不避諱描寫當時臺灣傳統社會的契兄弟情愫,反而讓人物更有血肉,更能引發共鳴共感。 ◎ 獲獎肯定 《羅漢門》榮獲新臺灣和平基金會主辦的第四屆臺灣歷史小說獎之佳作。該屆並無首獎,此作是唯二佳作之一,也就等於是該屆最優秀的作品,得到高翊峰、王家祥、徐如林、陳柏青等評審肯定,既有歷史小說的趣味,也具備一定的美學成就。
一則關於尚在衝突與分裂國度的政治寓言 一九四四年共產紅軍進軍巴黎,這座光明之城從此分裂成東城與西 城,東城處在恐怖統治之下,西城則是自由地區。小說從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東城小說家莫爾凡被驅逐出境開始,描述安全局人員諾維爾的任務就是找出小說家意圖詆毀獨裁者的長篇小說書稿。諾維爾在監視的過程中,卻愛上作家的作品與其情婦克拉拉。他忍不住警告留在東城的克拉拉,不要將任何紙張丟棄成為證據,兩人甚至一起去尋找作家藏匿在地底的一千兩百零九頁書稿,可惜這批書稿仍遭沒收。到底諾維爾與克拉拉對小說家而言是敵是友 ?小說描述極權社會下的複雜人性。 故事結尾,歷史終於等到獨裁者下臺、圍牆倒塌,取回書稿的莫爾凡與克拉拉多年後再度聚首,但莫爾凡說,「我不再寫了。世界變得這麼快,不久之後,每本書的背後恐怕都得加上失效的日期。所謂好書沒有時間限制只是空話。點子都變成了產品,有效期限變得愈來愈短。」小說諷刺地對比,極權國家對文字的極度重視與畏懼,以及所謂自由地區的文字,早已失去力量的事實。菲耶以架空歷史小說的取徑,將柏林的歷史置換成巴黎,重新檢視一段以冷為名的戰爭,以及人類文明的惡性、愚蠢與美。
man of letters n.[C]有著字母的人;有學問者。 LETTER,字母,是語言組成的最小單位;複數時也指文學、學問。透過語言的最小單位,一個人開始認識自己與世界,同時傳達與創造所感所思,所以LETTER也是向世界投遞的信函;《字母LETTER》是一本文學評論雜誌,為喜好文藝的人而存在。 ※ ※ ※ 童年,人生第一場戰役。人生的戰場是從童年開始的,這些經驗使一個孩子蛻變成大人,也是永恆的生命變化之謎。二○○六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哀豔是童年》就受到矚目的小說家胡淑雯,不僅以書寫垂釣人性深不可測的差異,後續的長篇小說《太陽的血是黑的》與主編的關於白色恐怖時代的《無法送達的遺書》更可見她在性別、階級與各種壓迫的犀利角度,專訪中她曾說文學對她的影響,就是不再能同意任何標籤,書寫讓她「張開心裡頭的眼睛」。本期特別邀請日本學者橋本恭子評論《太陽的血是黑的》,與美國文學研究者胡培菱以《哀豔是童年》為核心,探究胡淑雯的童年書寫。專題則藉由《羅莉塔》、《最藍的眼睛》、《麥田捕手》、《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等書,探究文學中各種成長與抵抗的主題。延伸童年的題目,本期也邀請作家林蔚昀、陳思宏撰文,做為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在哪些書的陪伴中理解了自我與世界。 小說作者與讀者的出現,標誌著人類跨入自由時代。期待《字母LETTER》與字母會出版計畫能使每個翻開書頁的讀者,成為故事的繼承者,成為更自由的人。 《字母LETTER》預告――第六期封面人物:黃崇凱
man of letters n.[C]有著字母的人;有學問者。 LETTER,字母,是語言組成的最小單位;複數時也指文學、學問。透過語言的最小單位,一個人開始認識自己與世界,同時傳達與創造所感所思,所以LETTER也是向世界投遞的信函;《字母LETTER》是一本文學評論雜誌,為喜好文藝的人而存在。 ※ ※ ※ 童年,人生第一場戰役。人生的戰場是從童年開始的,這些經驗使一個孩子蛻變成大人,也是永恆的生命變化之謎。二○○六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哀豔是童年》就受到矚目的小說家胡淑雯,不僅以書寫垂釣人性深不可測的差異,後續的長篇小說《太陽的血是黑的》與主編的關於白色恐怖時代的《無法送達的遺書》更可見她在性別、階級與各種壓迫的犀利角度,專訪中她曾說文學對她的影響,就是不再能同意任何標籤,書寫讓她「張開心裡頭的眼睛」。本期特別邀請日本學者橋本恭子評論《太陽的血是黑的》,與美國文學研究者胡培菱以《哀豔是童年》為核心,探究胡淑雯的童年書寫。專題則藉由《羅莉塔》、《最藍的眼睛》、《麥田捕手》、《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等書,探究文學中各種成長與抵抗的主題。延伸童年的題目,本期也邀請作家林蔚昀、陳思宏撰文,做為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在哪些書的陪伴中理解了自我與世界。 小說作者與讀者的出現,標誌著人類跨入自由時代。期待《字母LETTER》與字母會出版計畫能使每個翻開書頁的讀者,成為故事的繼承者,成為更自由的人。 《字母LETTER》預告――第六期封面人物:黃崇凱
在精神分裂中持續游牧 以書寫闢徑,創造文學的嶄新棲地 字母N到S探討文學的原創性,以當代小說形變社會與時空的既有疆域,讓人把自己從常俗的認知裡分裂出來,以便能在一切熟悉事物中,重新辨認重複與差異。文學的思考可以起自任意一個出發點,並將筆直的路途全新摺曲;以作品啟動無數的開始,小說家逐文學而居,引領讀者前往文學所生的棲地。 字母R重複 文學史一再向我們展示的詭譎強度正在於:差異是已經重複的真正開始。 重複得以看見差異的複數性與內在性。童偉格描述人類複製莫拉亞人做臨終照護,莫拉亞人在重複的假擬關愛、痛苦中竟產生了本真的情感;駱以軍以小說家撲殺蟑螂的戰爭,比擬人類惡性重複的不斷繁殖如不知起源的蟑螂;胡淑雯思辨何為加害者與受害者,重複犯行的變態並不比擅長掩蓋的正常人可怕;黃崇凱搬演一再出軌的高中老師,發現昔日情人成了自己的兒媳婦;陳雪直視人的性與愛,尋求不重複的性刺激仍是重複的性行為;顏忠賢以在眼科點散瞳劑後望出的視線比喻奇幻差異皆是錯覺的重複。 本書特色 ◎《字母會》將分四季出版,裝幀分別由四位設計師操刀。第三季G到M,設計者林小乙。 得獎記錄 《字母會A-F》入圍2018年國際書展大獎
☆日本神級漫畫家谷口治郎 ╳ 著名紀實作家關川夏央,聯手呈現明治一代人的迷惘與追尋 ☆第二屆手塚治虫文化獎首獎作品 ☆新裝版書衣精緻呈現 ☆不朽經典完整收藏 「明治時代同時擁有光榮與黑暗的一面,也是現代的原點。為了設計明治時代的造型,必須先設定每段故事的主角,這些距離我們愈來愈遙遠的文人,他們的名字在百年後依然未曾被遺忘,他們是夏目漱石(第一卷《「少爺」的時代》)、森鷗外(第二卷《秋之舞姬》)、石川啄木(第三卷《蒼空之下》)、幸德秋水(第四卷《明治流星雨》),然後再回到漱石(第五卷《悶悶不樂的漱石》)。除了鷗外的故事,我認為日俄戰爭後的幾年正是近代日本的轉捩點,因此選擇明治三十九年到四十三年間作為時空舞台,至此之後的日本,便壯大而沉重地踏上通向一九四五年的那條軌道上了。」——關川夏央 各卷內容介紹 《「少爺」的時代》 明治時代遠比現代人所想像得更為擾攘繁忙。明治三十八年,本名金之助的夏目漱石三十九歲,正為了想看清混沌不明的未來而痛苦不已。 紀實作家關川夏央和漫畫大師谷口治郎攜手打造的經典漫畫,鮮活地描繪在歷史長河中奔馳而過的人物群像,以及近代日本的青年時期。 《秋之舞姬》──「少爺」的時代 第二卷 那是森鷗外的青春,也是近代日本的青春。明治二十一年九月,追隨森鷗外來到日本的舞姬愛麗絲孤身在橫濱港下船──置身在日本和西歐的夾縫中,鷗外面對著家庭和個人、國家與愛情的抉擇;他的苦惱超越了歷史長河,照耀著現代的我們。 《蒼空之下》──「少爺」的時代 第三卷 借錢和設法借到錢,是石川啄木人生主要的一部分,即使生活無以為繼,還是會陷入難以抗拒的消費衝動中。眼見著小說一直無法完成,啄木卻源源不絕地吟出短歌——消逝在蒼空的青年,啄木的心境反映了現代日本的閉塞與窒悶。紀實作家關川夏央與漫畫大師谷口治郎聯手描繪出明治人的徬徨,堂堂邁向第三卷。 《明治流星雨》──「少爺」的時代 第四卷 明治四十三年,哈雷彗星拖著不祥的長長尾巴接近地球;幸德秋水、管野須賀子、荒畑寒村,以及一群血氣方剛的不幸青年,亦如彗星的淡淡光芒劃過了歷史舞臺。紀實作家關川夏央與與漫畫大師谷口治郎,藉由大逆事件的前後經過,刻劃出近代日本的轉捩點與映照著現代的明治時期。 《悶悶不樂的漱石》──「少爺」的時代 第五卷 近代日本的青春——明治時代——結束了。所謂的明治時代究竟是什麼呢?輾轉徘徊於生死邊緣的漱石,腦海中浮現的是:鷗外、啄木、子規、一葉、二葉亭、小泉八雲,以及始終沒有名字的「貓」。深入描繪活躍在此一時代的文人、政治家、軍人、俠客等如同織錦般交會的人生;紀實作家關川夏央與漫畫大師谷口治郎共同創作的不朽經典,在此邁向精采完結篇! 本書特色 日本傳奇漫畫大師畢生經典 本書作畫者為知名漫畫家谷口治郎,在臺灣較為知名的作品為:《孤獨的美食家》。谷口的作品除了在日本受到歡迎外,他細膩的畫風與詮釋,也跨出亞洲,在世界各地(特別是歐洲)獲得好評,亦曾獲得法國安古蘭漫畫獎和法國文化騎士勳章,其在漫畫上的地位就如同小津安二郎在電影上的地位。 如此大師級的漫畫家,在二○一四年回顧創作生涯時,表示:《「少爺」的時代》是他花費最多心力的作品,而一般亦認為《「少爺」的時代》全五卷,是他畢生創作中的經典,值得讀者細細品讀。 歷久彌新的敘事手法 本書並非改編自文學作品,而是基於歷史與真實事件所進行的全新創作,描繪的也不是單一的個人,而是以數個代表人物,立體呈現了日本的明治時代,一個從近現代努力走往現代的小國的努力與掙扎,故而不能只是以娛樂性漫畫視之。這是一套以漫畫為載體的紙上電影,企圖與格局在本書初版時的一九八七年已屬罕見,時隔三十年的今日看來,依舊有不可取代的開創性。本書的原著作者關川夏央是日本知名的紀實作家,二○一○年榮獲司馬遼太郎獎。 夢幻逸品重新登場 谷口治郎於二○一七年二月過世,當時網路上有不少漫畫迷表示憑弔,而為他出版中文版漫畫的出版社也有舉辦紀念展,其中讀者們最為懷念的作品之一,就是多年前曾經在臺灣上市,後來絕版的《「少爺」的時代》,有一定的網路聲量與注目度。此次選用的版本為日本雙葉社二○一四年新裝版,從書衣到裝裱的整體考量細緻精美,具典藏價值。 本書不只是漫畫,是文學傳記、歷史與文學評論,是瞭解明治時代的窗口 這套書與其說是漫畫,不如說是影像版的文學史,對於迷人的明治時代用文學創作者為主角,生動傳遞明治時代為何對日本重要,甚至穿越時空,至今對臺灣讀者仍有歷久彌新的影響力,夏目漱石的文學作品每年不斷有新版在臺灣書市現身,除了夏目的作品有其永恆性外,更可見明治時代的特殊性,重要導演黑澤明也是出生於明治時代,可說明治時代成為日本各領域的奠基與起源。司馬遼太郎曾在《坂上之雲》中說,明治時代的人就像在爬坡一樣,是不斷仰望向上的時期。因此,《「少爺」的時代》,應以一般書籍的方式,推薦給所有喜愛日本文學與對日本有興趣的讀者。這套作品,可以滿足所有日本文學的愛好者與入門者,甚至研究者。
☆日本神級漫畫家谷口治郎 ╳ 著名紀實作家關川夏央,聯手呈現明治一代人的迷惘與追尋 ☆第二屆手塚治虫文化獎首獎作品 ☆新裝版書衣精緻呈現 近代日本的青春——明治時代——結束了。所謂的明治時代究竟是什麼呢?輾轉徘徊於生死邊緣的漱石,腦海中浮現的是:鷗外、啄木、子規、一葉、二葉亭、小泉八雲,以及始終沒有名字的「貓」。深入描繪活躍在此一時代的文人、政治家、軍人、俠客等如同織錦般交會的人生;紀實作家關川夏央與漫畫大師谷口治郎共同創作的不朽經典,在此邁向精采完結篇! 本書特色 @日本傳奇漫畫大師畢生經典 本書作畫者為知名漫畫家谷口治郎,在臺灣較為知名的作品為:《孤獨的美食家》。谷口的作品除了在日本受到歡迎外,他細膩的畫風與詮釋,也跨出亞洲,在世界各地(特別是歐洲)獲得好評,亦曾獲得法國安古蘭漫畫獎和法國文化騎士勳章,其在漫畫上的地位就如同小津安二郎在電影上的地位。 如此大師級的漫畫家,在二○一四年回顧創作生涯時,表示:《「少爺」的時代》是他花費最多心力的作品,而一般亦認為《「少爺」的時代》全五卷,是他畢生創作中的經典,值得讀者細細品讀。 @歷久彌新的敘事手法 本書並非改編自文學作品,而是基於歷史與真實事件所進行的全新創作,描繪的也不是單一的個人,而是以數個代表人物,立體呈現了日本的明治時代,一個從近現代努力走往現代的小國的努力與掙扎。故而不能只是以娛樂性的漫畫視之,這是一套以漫畫為載體的紙上電影,企圖與格局在本書初版時的一九八七年已屬罕見,時隔三十年的今日看來,依舊有不可取代的開創性。本書的原著作者關川夏央是日本知名的紀實作家,二○一○年榮獲司馬遼太郎獎。 @夢幻逸品重新登場 谷口治郎於二○一七年二月過世,當時網路上有不少漫畫迷表示憑弔,而為他出版中文版漫畫的出版社也有舉辦紀念展,其中讀者們最為懷念的作品之一,就是多年前曾經在臺灣上市,後來絕版的《「少爺」的時代》,有一定的網路聲量與注目度。此次選用的版本為日本雙葉社二○一四年新裝版,從書衣到裝裱的整體考量細緻精美,具典藏價值。 @本書不只是漫畫,是文學傳記、歷史與文學評論,是瞭解明治時代的窗口 這套書與其說是漫畫,不如說是影像版的文學史,對於迷人的明治時代用文學創作者為主角,生動傳遞明治時代為何對日本重要,甚至穿越時空,至今對臺灣讀者仍有歷久彌新的影響力,夏目漱石的文學作品每年不斷有新版在臺灣書市現身,除了夏目的作品有其永恆性外,更可見明治時代的特殊性,重要導演黑澤明也是出生於明治時代,可說明治時代成為日本各領域的奠基與起源。司馬遼太郎曾在《坂上之雲》中說,明治時代的人就像在爬坡一樣,是不斷仰望向上的時期。因此,《「少爺」的時代》,應以一般書籍的方式,推薦給所有喜愛日本文學與對日本有興趣的讀者。這套作品,可以滿足所有日本文學的愛好者與入門者,甚至研究者。
☆日本神級漫畫家谷口治郎 ╳ 著名紀實作家關川夏央,聯手呈現明治一代人的迷惘與追尋 ☆手塚治蟲文化賞史上最高分作品 ☆新裝版書衣精緻呈現 明治四十三年,哈雷彗星拖著不祥的長長尾巴接近地球;幸德秋水、管野須賀子、荒畑寒村,以及一群血氣方剛的不幸青年,亦如彗星的淡淡光芒劃過了歷史舞臺。紀實作家關川夏央與與漫畫大師谷口治郎,藉由大逆事件的前後經過,刻劃出近代日本的轉捩點與映照著現代的明治時期。 ☆第二屆手塚治虫文化獎首獎作品 ~~~~~~~~少爺的時代共計五卷,以下各卷陸續出版~~~~~~~~ 第五卷 悶悶不樂的漱石 本書特色 @日本傳奇漫畫大師畢生經典 本書作畫者為知名漫畫家谷口治郎,在臺灣較為知名的作品為:《孤獨的美食家》。谷口的作品除了在日本受到歡迎外,他細膩的畫風與詮釋,也跨出亞洲,在世界各地(特別是歐洲)獲得好評,亦曾獲得法國安古蘭漫畫獎和法國文化騎士勳章,其在漫畫上的地位就如同小津安二郎在電影上的地位。 如此大師級的漫畫家,在二○一四年回顧創作生涯時,表示:《「少爺」的時代》是他花費最多心力的作品,而一般亦認為《「少爺」的時代》全五卷,是他畢生創作中的經典,值得讀者細細品讀。 @歷久彌新的敘事手法 本書並非改編自文學作品,而是基於歷史與真實事件所進行的全新創作,描繪的也不是單一的個人,而是以數個代表人物,立體呈現了日本的明治時代,一個從近現代努力走往現代的小國的努力與掙扎。故而不能只是以娛樂性的漫畫視之,這是一套以漫畫為載體的紙上電影,企圖與格局在本書初版時的一九八七年已屬罕見,時隔三十年的今日看來,依舊有不可取代的開創性。本書的原著作者關川夏央是日本知名的紀實作家,二○一○年榮獲司馬遼太郎獎。 @夢幻逸品重新登場 谷口治郎於二○一七年二月過世,當時網路上有不少漫畫迷表示憑弔,而為他出版中文版漫畫的出版社也有舉辦紀念展,其中讀者們最為懷念的作品之一,就是多年前曾經在臺灣上市,後來絕版的《「少爺」的時代》,有一定的網路聲量與注目度。此次選用的版本為日本雙葉社二○一四年新裝版,從書衣到裝裱的整體考量細緻精美,具典藏價值。 @本書不只是漫畫,是文學傳記、歷史與文學評論,是瞭解明治時代的窗口 這套書與其說是漫畫,不如說是影像版的文學史,對於迷人的明治時代用文學創作者為主角,生動傳遞明治時代為何對日本重要,甚至穿越時空,至今對臺灣讀者仍有歷久彌新的影響力,夏目漱石的文學作品每年不斷有新版在臺灣書市現身,除了夏目的作品有其永恆性外,更可見明治時代的特殊性,重要導演黑澤明也是出生於明治時代,可說明治時代成為日本各領域的奠基與起源。司馬遼太郎曾在《坂上之雲》中說,明治時代的人就像在爬坡一樣,是不斷仰望向上的時期。因此,《「少爺」的時代》,應以一般書籍的方式,推薦給所有喜愛日本文學與對日本有興趣的讀者。這套作品,可以滿足所有日本文學的愛好者與入門者,甚至研究者。
man of letters n.[C]有著字母的人;有學問者。 LETTER,字母,是語言組成的最小單位;複數時也指文學、學問。透過語言的最小單位,一個人開始認識自己與世界,同時傳達與創造所感所思,所以LETTER也是向世界投遞的信函;《字母LETTER》是一本文學評論雜誌,為喜好文藝的人而存在。 寫出《寶島大旅社》、《三寶西洋鑑》共逾一百二十萬字巨構的顏忠賢,彷如「時間的壞孩子」,以夢境、神通等各種擬像穿梭感官演繹的道場,理性秩序的刻意破壞不僅看破家族系譜本為空無,就連流傳六百年的鄭和歷史都成了徹底虛構的史實。本期顏忠賢專輯,由馬翊航解讀這兩部作品建構的偽物廢墟,蕭旭智進一步以十九世紀的全景劇場描述顏忠賢的奇特空間,辜炳達使鬧鬼的寶島大旅社播放如蛇般的情色賦格,字母會策畫者楊凱麟以schizo(分裂仔)為顏忠賢作品的關鍵字,說明他筆下失控的景觀社會。專訪則將細剖廢墟、神鬼、幻境背後的棄子意識,以及橫跨建築空間、藝術設計與文學創作的顏忠賢,近十年猶如閉關一般專心於小說創作的緣由。 從顏忠賢專輯延伸出的專題「感官的躍進」,並不意圖將科技的影響導向媒介悲觀論或媒介肯定論,而是對於經驗過剩、不斷高速增生加壓的當代與未來世代,在哲學、媒介、VR藝術與遊戲領域中,如今浮現的深刻命題為何。蔡慶樺爬梳柏拉圖、笛卡兒、傅柯的哲學路徑,總結韓裔的德國哲學研究者韓炳哲為何憂慮當代科技的發展將使他者消逝,墮入同一性的暴力。蕭旭智則從麥克魯漢的電時代開始,探討媒介視聽的不斷加速已出現奇怪悖論,人被封存於一種內部關係之中,造成感官遲鈍。黃心健以VR藝術創作者自陳,VR對感官的「全面接收」,使造夢者必須承擔起建造迷宮的責任。李奕樵對互動遊戲的解讀充滿詩意,在虛擬感官的反覆鍛鍊下,我們恐怕是至今擁有最豐盈的形而上宇宙的人類。 字母會專題除刊出評論者潘怡帆「流變為他者」的側寫,楊凱麟、童偉格與黃崇凱的字母K卡夫卡講座,也特別邀請薛憶溈、陳栢青、林蔚昀、連明偉、胡慕情與賀淑芳六位寫作者回覆與評論字母會第一季A到F,這六位跨跨性別、世代、寫作類型甚至國籍地域的創作者,皆以最原創性的方式回答什麼是未來、巴洛克、獨身、差異、事件與虛構,對於寫作者來說,又如何擬出一刀斃命的絕技。 本期專欄童偉格將深度剖析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第一部,林運鴻解讀張大春〈四喜憂國〉只能以政治語言訴說階級困境的底層老兵,胡培菱的黑之華來到當代仍舊非常活躍的黑人小說家童妮.摩里森,徐明瀚描繪顏忠賢的軟性電影,蔡慶樺則從班雅明這位瘋狂的藏書者出發,描述廢書時代裡的無數班雅明。 小說作者與讀者的出現,標誌著人類跨入自由時代。期待《字母LETTER》與字母會出版計畫能使每個翻開書頁的讀者,成為故事的繼承者,成為更自由的人。 《字母LETTER》預告―― 第四期封面人物:童偉格
☆日本神級漫畫家谷口治郎 ╳ 著名紀實作家關川夏央,聯手呈現明治一代人的迷惘與追尋 ☆第二屆手塚治虫文化獎首獎作品 ☆新裝版書衣精緻呈現 借錢和設法借到錢,是石川啄木人生主要的一部分,即使生活無以為繼,還是會陷入難以抗拒的消費衝動中。眼見著小說一直無法完成,啄木卻源源不絕地吟出短歌——消逝在蒼空的青年,啄木的心境反映了現代日本的閉塞與窒悶。紀實作家關川夏央與漫畫大師谷口治郎聯手描繪出明治人的徬徨,堂堂邁向第三卷。 本書特色 @日本傳奇漫畫大師畢生經典 本書作畫者為知名漫畫家谷口治郎,在臺灣較為知名的作品為:《孤獨的美食家》。谷口的作品除了在日本受到歡迎外,他細膩的畫風與詮釋,也跨出亞洲,在世界各地(特別是歐洲)獲得好評,亦曾獲得法國安古蘭漫畫獎和法國文化騎士勳章,其在漫畫上的地位就如同小津安二郎在電影上的地位。 如此大師級的漫畫家,在二○一四年回顧創作生涯時,表示:《「少爺」的時代》是他花費最多心力的作品,而一般亦認為《「少爺」的時代》全五卷,是他畢生創作中的經典,值得讀者細細品讀。 @歷久彌新的敘事手法 本書並非改編自文學作品,而是基於歷史與真實事件所進行的全新創作,描繪的也不是單一的個人,而是以數個代表人物,立體呈現了日本的明治時代,一個從近現代努力走往現代的小國的努力與掙扎。故而不能只是以娛樂性的漫畫視之,這是一套以漫畫為載體的紙上電影,企圖與格局在本書初版時的一九八七年已屬罕見,時隔三十年的今日看來,依舊有不可取代的開創性。本書的原著作者關川夏央是日本知名的紀實作家,二○一○年榮獲司馬遼太郎獎。 @夢幻逸品重新登場 谷口治郎於二○一七年二月過世,當時網路上有不少漫畫迷表示憑弔,而為他出版中文版漫畫的出版社也有舉辦紀念展,其中讀者們最為懷念的作品之一,就是多年前曾經在臺灣上市,後來絕版的《「少爺」的時代》,有一定的網路聲量與注目度。此次選用的版本為日本雙葉社二○一四年新裝版,從書衣到裝裱的整體考量細緻精美,具典藏價值。 @本書不只是漫畫,是文學傳記、歷史與文學評論,是瞭解明治時代的窗口 這套書與其說是漫畫,不如說是影像版的文學史,對於迷人的明治時代用文學創作者為主角,生動傳遞明治時代為何對日本重要,甚至穿越時空,至今對臺灣讀者仍有歷久彌新的影響力,夏目漱石的文學作品每年不斷有新版在臺灣書市現身,除了夏目的作品有其永恆性外,更可見明治時代的特殊性,重要導演黑澤明也是出生於明治時代,可說明治時代成為日本各領域的奠基與起源。司馬遼太郎曾在《坂上之雲》中說,明治時代的人就像在爬坡一樣,是不斷仰望向上的時期。因此,《「少爺」的時代》,應以一般書籍的方式,推薦給所有喜愛日本文學與對日本有興趣的讀者。這套作品,可以滿足所有日本文學的愛好者與入門者,甚至研究者。
☆日本神級漫畫家谷口治郎 ╳ 著名紀實作家關川夏央,聯手呈現明治一代人的迷惘與追尋 ☆第二屆手塚治虫文化獎首獎作品 ☆新裝版書衣精緻呈現 明治時代遠比現代人所想像得更為擾攘繁忙。明治三十八年,本名金之助的夏目漱石三十九歲,正為了想看清混沌不明的未來而痛苦不已。 紀實作家關川夏央和漫畫大師谷口治郎攜手打造的經典漫畫,鮮活地描繪在歷史長河中奔馳而過的人物群像,以及近代日本的青年時期。 本書特色 @日本傳奇漫畫大師畢生經典 本書作畫者為知名漫畫家谷口治郎,在臺灣較為知名的作品為:《孤獨的美食家》。谷口的作品除了在日本受到歡迎外,他細膩的畫風與詮釋,也跨出亞洲,在世界各地(特別是歐洲)獲得好評,亦曾獲得法國安古蘭漫畫獎和法國文化騎士勳章,其在漫畫上的地位就如同小津安二郎在電影上的地位。 如此大師級的漫畫家,在二○一四年回顧創作生涯時,表示:《「少爺」的時代》是他花費最多心力的作品,而一般亦認為《「少爺」的時代》全五卷,是他畢生創作中的經典,值得讀者細細品讀。 @歷久彌新的敘事手法 本書並非改編自文學作品,而是基於歷史與真實事件所進行的全新創作,描繪的也不是單一的個人,而是以數個代表人物,立體呈現了日本的明治時代,一個從近現代努力走往現代的小國的努力與掙扎,故而不能只是以娛樂性漫畫視之。這是一套以漫畫為載體的紙上電影,企圖與格局在本書初版時的一九八七年已屬罕見,時隔三十年的今日看來,依舊有不可取代的開創性。本書的原著作者關川夏央是日本知名的紀實作家,二○一○年榮獲司馬遼太郎獎。 @夢幻逸品重新登場 谷口治郎於二○一七年二月過世,當時網路上有不少漫畫迷表示憑弔,而為他出版中文版漫畫的出版社也有舉辦紀念展,其中讀者們最為懷念的作品之一,就是多年前曾經在臺灣上市,後來絕版的《「少爺」的時代》,有一定的網路聲量與注目度。此次選用的版本為日本雙葉社二○一四年新裝版,從書衣到裝裱的整體考量細緻精美,具典藏價值。 @本書不只是漫畫,是文學傳記、歷史與文學評論,是瞭解明治時代的窗口 這套書與其說是漫畫,不如說是影像版的文學史,對於迷人的明治時代用文學創作者為主角,生動傳遞明治時代為何對日本重要,甚至穿越時空,至今對臺灣讀者仍有歷久彌新的影響力,夏目漱石的文學作品每年不斷有新版在臺灣書市現身,除了夏目的作品有其永恆性外,更可見明治時代的特殊性,重要導演黑澤明也是出生於明治時代,可說明治時代成為日本各領域的奠基與起源。司馬遼太郎曾在《坂上之雲》中說,明治時代的人就像在爬坡一樣,是不斷仰望向上的時期。因此,《「少爺」的時代》,應以一般書籍的方式,推薦給所有喜愛日本文學與對日本有興趣的讀者。這套作品,可以滿足所有日本文學的愛好者與入門者,甚至研究者。
☆日本神級漫畫家谷口治郎 ╳ 著名紀實作家關川夏央,聯手呈現明治一代人的迷惘與追尋 ☆第二屆手塚治虫文化獎首獎作品 ☆新裝版書衣精緻呈現 那是森鷗外的青春,也是近代日本的青春。明治二十一年九月,追隨森鷗外來到日本的舞姬愛麗絲孤身在橫濱港下船──置身在日本和西歐的夾縫中,鷗外面對著家庭和個人、國家與愛情的抉擇;他的苦惱超越了歷史長河,照耀著現代的我們。 本書特色 @日本傳奇漫畫大師畢生經典 本書作畫者為知名漫畫家谷口治郎,在臺灣較為知名的作品為:《孤獨的美食家》。谷口的作品除了在日本受到歡迎外,他細膩的畫風與詮釋,也跨出亞洲,在世界各地(特別是歐洲)獲得好評,亦曾獲得法國安古蘭漫畫獎和法國文化騎士勳章,其在漫畫上的地位就如同小津安二郎在電影上的地位。 如此大師級的漫畫家,在二○一四年回顧創作生涯時,表示:《「少爺」的時代》是他花費最多心力的作品,而一般亦認為《「少爺」的時代》全五卷,是他畢生創作中的經典,值得讀者細細品讀。 @歷久彌新的敘事手法 本書並非改編自文學作品,而是基於歷史與真實事件所進行的全新創作,描繪的也不是單一的個人,而是以數個代表人物,立體呈現了日本的明治時代,一個從近現代努力走往現代的小國的努力與掙扎。故而不能只是以娛樂性的漫畫視之,這是一套以漫畫為載體的紙上電影,企圖與格局在本書初版時的一九八七年已屬罕見,時隔三十年的今日看來,依舊有不可取代的開創性。本書的原著作者關川夏央是日本知名的紀實作家,二○一○年榮獲司馬遼太郎獎。 @夢幻逸品重新登場 谷口治郎於二○一七年二月過世,當時網路上有不少漫畫迷表示憑弔,而為他出版中文版漫畫的出版社也有舉辦紀念展,其中讀者們最為懷念的作品之一,就是多年前曾經在臺灣上市,後來絕版的《「少爺」的時代》,有一定的網路聲量與注目度。此次選用的版本為日本雙葉社二○一四年新裝版,從書衣到裝裱的整體考量細緻精美,具典藏價值。 @本書不只是漫畫,是文學傳記、歷史與文學評論,是瞭解明治時代的窗口 這套書與其說是漫畫,不如說是影像版的文學史,對於迷人的明治時代用文學創作者為主角,生動傳遞明治時代為何對日本重要,甚至穿越時空,至今對臺灣讀者仍有歷久彌新的影響力,夏目漱石的文學作品每年不斷有新版在臺灣書市現身,除了夏目的作品有其永恆性外,更可見明治時代的特殊性,重要導演黑澤明也是出生於明治時代,可說明治時代成為日本各領域的奠基與起源。司馬遼太郎曾在《坂上之雲》中說,明治時代的人就像在爬坡一樣,是不斷仰望向上的時期。因此,《「少爺」的時代》,應以一般書籍的方式,推薦給所有喜愛日本文學與對日本有興趣的讀者。這套作品,可以滿足所有日本文學的愛好者與入門者,甚至研究者。
從系譜學到死亡 進入小說創造的永生迴圈 字母G到M試圖以當代小說處理生命的起源、繼承與終結,拔除特定人稱,捕捉命運中的偶然,有如卡夫卡思考書寫的可能與不可能,當代的閱讀再次以小說押注,將對文明與自身的理解和想像拋置於文學作品中,並以此逃逸於死神之手,為有限的存在創造永生的迴圈。 字母K卡夫卡 每個字句、情節與故事都被撕扯,並因此成為陌異,文學於是降臨在此不可能的空缺之中。 卡夫卡使人類思考書寫的宿命性,書寫是不可能的,但這同時成為必須書寫的原因,字母K的作品展現這些魔術時刻。駱以軍描述人居住過的住所是記憶的迷宮,以一棟四樓八戶的公寓為舞臺,當中妻子不見了的K,發現妻子已成迷宮的一部分。顏忠賢探討命的荒謬與不可算,主角的姊姊向仙姑拜師算命,對命的貪婪卻只是讓人變成墮入惡夢的怪物。陳雪筆下的作家以寫作治療自己童年的一場惡夢,她變形成鴨子後,要如何再度為人。黃崇凱則以平凡公務員在路上撿到一尾魚開始,描述同志冥婚奇遇。童偉格以獨自看哨的看守員接連精神失常的經過,說明荒謬的不是迷宮,而是對迷宮的忠誠。胡淑雯的連體嬰寓言是人追求獨立必須忍痛砍斷自己的過程。 本書特色 ◎ 《字母會》將分四季出版,裝幀分別由四位設計師操刀。第二季G到M,設計者何佳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