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叢書 書系 ,共計162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印象派的膽識:卡米耶.畢沙羅

立緒  出版
2025/06/18 出版

.重塑印象派核心人物:畢沙羅是印象派最年長卻最被低估的創始者,啟發莫內、塞尚、高更,安慰了梵谷,影響整個現代藝術史。.跨越畫布與文字的深度傳記:專業傳記作家深度描繪其生命歷程,探討局外人身分猶太背景如何影響藝術創造。.最具文學價值的藝術書信:收錄大量精采私人信件,展現其深厚思想、藝術理念與時代精神。「我們可能全都來自畢沙羅……他是第一個印象派畫家。」——塞尚印象派,現代藝術的奠基石之一;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身為印象派的創始人,畫友暱稱他為印象派之父。他是印象派核心成員中最年長的一位,是19世紀藝術界的核心人物,現代藝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之一。除了作為創始人,畢沙羅更是這個多元又常爭執不斷的藝術團體的「精神領袖」。他與莫內結為至交,與竇加及瑪莉.卡薩特長期從事實驗性創作,是塞尚及高更的支柱,並在梵谷低潮時給予慰藉,而自己終身受到巴黎大畫商保羅.杜蘭—魯埃爾的支持,但畢沙羅卻始終覺得自己是個外人,格格不入,沒有歸屬感——他出生於加勒比海地區,但25歲後就定居法國,他既非純正法國人,更是一名猶太人。儘管他是堅定的無神論者,從未在作品中傳達政治或宗教訊息,卻深知自己出身所帶來的影響。專業傳記作家安卡.穆斯坦(Anka Muhlstein)深度描繪了畢沙羅的生命歷程,並探討其猶太背景如何影響他的藝術創造。畢沙羅留下大量書信,他的通信對象廣泛,包括他的家庭成員、印象派同僚與其他藝術家、畫商、藝評人,甚至政治與文學界人物,內容機智幽默、具政治意識,並富含對藝術學生與兒女的理性忠告,是現代藝術中最具文學價值的信件之一。觀賞他的作品,需要時間和專注,要以踏實的眼光關照林蔭中交纏的輪廓,充分運用這些原始資料,透過畢沙羅豐富的畫作與大量毫無保留的私人書信,描繪出一幅細膩而親密的藝術家肖像,其筆下的畢沙羅,由於既是猶太人又是個外國人而戒慎恐懼,在藝術表現上不斷做出大膽選擇,時時改變風格,絕不向公眾壓力妥協;在個人生活中,拒絕接受家庭或社會傳統;不公開參與當時的政治鬥爭,卻又在意社會的不公不義,盡其所能支持無政府主義者刊物。這部傳記關注的重點在於「人」——呈現出畢沙羅的冷靜踏實,作為一位有思想深度的父親、老師與朋友;關懷弱勢、政治上堅定的左派分子;更重要的是展現出畢沙羅獨立不羈的精神,如何培育出印象派自由與自主的創作氛圍。畢沙羅不是一個簡單的畫家,他力主一種新的傳統,一種現代的傳統,賦予藝術家發想創新的能力,無負於「激烈革命」的美譽;而這部傳記,還給了畢沙羅一個活生生的面貌。推薦塞尚說他是印象派第一人,從這本傳記來看,畢沙羅的確當之無愧。面對種種困阻艱難,從經濟拮据到巴黎公社時期的畫作劫難,到藝術界的不友善,畢沙羅始終如一,未嘗間斷新題材與新風格的實驗。Anka Muhlstein筆下功力了得,畢沙羅定能含笑九泉。全書優雅、深刻、生動,堪稱傳記典範之作。——Stacy Schiff,Cleopatra: A Life及The Revolutionary: Samuel Adams作者一本堪稱罕見的藝術家傳記,寫盡了其人喜悅與美的追求,也寫盡了其人必須超越的艱難困阻。卡米耶.畢沙羅正是這樣一個人物,Anka Muhlstein筆下,他栩栩如生,活在讀者眼前。——Judith Thurman,美國國家圖書獎Isak Dinesen: The Life of a Storyteller作者不愧傳記大師,功力盡見於此,Anka Muhlstein 筆下,一位受人愛戴的藝術家,活出了世人從所未知的面貌。身處認同與歷練的十字路口,畢沙羅脫穎而出,是世人真正的典範。本書不僅可見Anka Muhlstein之學者深度,尤其展現了她識人的慧眼。——James McAuley,The House of Fragile Things: Jewish Art Collectors and the Fall of France作者Anka Muhlstein的筆下,畢沙羅的一生無非奉獻。我們見到這個年輕人從故鄉加勒比海聖托馬斯島出發,一路下來與印象派同甘共苦,歷經貧困、詆毀與家庭不幸,始終如一,成就自己成為法國一代宗師。Anka Muhlstein筆下,一則藝術與友誼的故事娓娓道來,其繽紛與細緻一如畢沙羅的畫作。讀畢掩卷,滿心感動。——Rosanna Warren,Max Jacob: A Life in Art and Letters作者書寫人生,其栩栩如生,引人入勝,本書當為箇中之最。畢沙羅對藝術用力之深,對畫友之慷慨大度,有父兄、聖人之風。Muhlstein 筆下的形象充分反映了斯人在生活與工作上強勁的活力。她筆下的畢沙羅令人難以抗拒。——Benjamin Taylor,Proust: The Search作者從加勒比海老家到巴黎,到置身印象畫派起伏跌宕的核心,Muhlstein對卡米耶.畢沙羅如數家珍,娓娓道來。通過藝術家的書信往來,畢沙羅對自己猶太身世的極端敏感,對長年奮鬥與失落的安之若素,對家人的奉獻,以及他非凡的藝術才華,在年輕於他的印象派友朋間扮演父親的角色,無不躍然紙上。——Susan Grace Galassi,Picasso’s Drawings, 1890–1921: Reinventing Tradition 作者「印象派之父」,卡米耶.畢沙羅。Muhlstein 筆下帶有感情,以往來的書信為基底,寫活了一個終身不懈、特立獨行的藝術家,一個無畏的勇者。全書追述一個文化史上關鍵性的人物,行文流暢明快,可讀性極高。——Peter Brooks,Seduced by Story 及 The Use and Abuse of Narrative and Balzac’s Lives 作者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閒暇與無聊(2025年版)

立緒  出版
2025/03/28 出版

.第二屆紀伊國屋人文大賞首獎,東大、京大最受歡迎哲學書籍,銷量突破50萬本!.「閒暇」究竟是什麼?人類是從何時開始感到無聊的?本書尖銳地指出現代消費社會中消遣與無聊所帶來的問題;並從巴斯卡、史賓諾莎、盧梭、馬克思、尼采、范伯倫、海德格、羅素、阿多諾、漢娜.鄂蘭、高伯瑞、史文德森……談人類自由的本質。「活得像個人」人若沒有麵包活不下去。但是,生活不能沒有玫瑰的妝點。※ 倫理學大哉問————所謂的倫理學,是叩問該如何生存的學問。人類大抵是在無聊與消遣的交融混合中生存,因此而完整了生存的「正確意識」。無論如何都會感到無聊的人類生存,該如何面對並與其共處?「閒暇與無聊」在哲學、社會學上是經常被討論,且富有「時代意義」的題目。隨著資本主義的全面展開,社會變得富足有餘裕——一是經濟上的餘裕,二是時間上的餘裕,亦即閒暇。當代部分發達國家的人們生活富裕、閒暇時間增多,但並沒有使人更能好好享受生活,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指出的:反而有人因此變得無聊,陷於無事可做的不幸之中。豐足的生活反而招致不幸?似乎有哪裡不太對勁?當人們陷入因餘裕所產生的無聊中,資本主義便有機可乘。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特徵之一,便是文化產業的巨大化,把文化視為新的經濟活動來看待,將既有的娛樂以及有利產業發展的娛樂,提供給人們填補閒暇。過去,經濟的發展來自搾取生產者的勞動力;今日,搾取閒暇則已成為牽動資本主義發展的莫大力量。為何閒暇會被搾取?為什麼人身在閒暇中會感到無聊?而更基本的問題:所謂的無聊是什麼?本書作者國分功一郎是日本新世代代表性的哲學研究者,從閒暇生活的視角對資本主義社會做了深刻的分析。全書從基本原理、系譜學、經濟史、異化論、哲學、人類學等不同領域的理論基礎與觀點,對「閒暇」和「無聊」的內涵進行了全面分析,由羅素、海德格、巴斯卡、史賓諾莎、盧梭、馬克思、尼采、范伯倫、霍克海默、阿多諾、漢娜.鄂蘭、高伯瑞、拉斯.史文德森等思想家的相關論述,叩問人類的生存學問,由倫理學的角度總結,如找尋適合自己、展現自我的生活方式,而身處有餘裕社會的我們,除了每日的勞動之外,最終應該將目光投向何處?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海上夢華錄

林郁庭  著
立緒  出版
2024/10/18 出版

.虛構與真實、臨場與追憶之間的上海記事:由台灣人的眼光,觀察由老上海走入新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轉速。.近百幀圖片,記述這城市的建築、電影、時尚、市井、歷史與人情,充滿時代痕跡感與特有溫度的文集。.「一個城市的形貌要變,比一個人變心更快。」——跨越不同轉速的漫遊,體會時而快速嘶喊,時而緩速慢行的上海味。給已失落復又尋回的上海每座城市都擁有自己獨特的轉速。上海,尤其在不同世代呈現萬千變化。從張愛玲筆下風華絕代的老上海,到二十世紀國際化的新上海,世博引領城市高速奔騰,直至大疫來襲,倏忽進入另一時序。一座城市的轉速如何記憶?由老上海走入新上海,每一位曾駐足在此的,或是本地人或是外地人,都以各自的方式感受這座城市。本書作者林郁庭多年來頻繁進出上海而未曾久居,以漫遊者(flâneur)的姿態,追尋眼前與回憶間流逝的上海,琢磨出特有的溫度與距離感,由台灣人的眼光,觀察上海這座城市什麼持續變動,又有什麼在轉變中留存下來。數年來對於上海的持續探索,林郁庭不僅為隨著黃浦浪潮沉浮的各路英雄好漢創作出小說《海上群英傳》,同時也在想像與紀實之間變幻視角,將其步履行經的上海租界弄堂新舊地標,黃埔兩岸與十里洋場望見的風起雲湧,市井煙塵與高端場所流露的洋氣土氣,涓滴積累為其特有視角的上海記事,也是第一部專注於上海的散文集《海上夢華錄》。這是一部處處充滿時代痕跡感的文集,猶如金宇澄在《繁花》記述兩代人的上海故事,《海上夢華錄》也在虛構與真實、臨場與追憶之間生成,將過去留下的痕跡,在疫情逐漸淡去的當口重新檢視。全書共計二十七篇散文,近百幀作者拍攝與選輯的圖片,記述世博前後到疫情前的上海,關於這城市的建築、電影、時尚、市井、歷史與人情,分為五個面向:.「浮光掠影」是地域書寫,爬梳老城廂、法租界、南京路、虹口、浦東等區身世。.「世博采風」由世博發展史展開,記錄二○一○年世博以如何風貌在上海呈現。.「生活食尚」從飲食穿衣建築電影時尚面向切入,是關於飄忽物質與精神之際的上海文明側寫。.「雙城故事」以明星化妝品花露水如何分立於香港上海各自發展為引,為香港上海雙城相互對照而暗別苗頭開展。.「市井風情」追憶已消失的盧灣、南市,刻劃上海發展過程或隱退或留存的場景,禮查飯店、老城廂、弄堂群、舊書攤與拆遷中的市場,洋溢著新舊上海的風情與人情。這些時而快速嘶喊,時而緩速慢行的上海味,織就了許多文學與影視作品。以一次次流動於變遷的時空、跨越不同轉速的漫遊,林郁庭的《海上夢華錄》為上海這座城市稍縱即逝的瞬間,留下珍貴的隨筆。

9 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真正的家:365天每日智慧(2024年版)

一行禪師  著
立緒  出版
2024/06/13 出版

◆一步一滋養,一步一療癒,愛自己乃是愛其他一切的根本。回歸內心真正的家,「當下」即是回家的坦途。◆西方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導師一行禪師的入世智慧,認識正念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和更廣闊的世界,探尋內心的平靜與地球和平之間的連結。西方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導師 一行禪師的入世智慧佛的住址是「此地此刻」學佛不苦,因為佛陀把禪修傳給了世人,教人從苦中滋養慈悲,從生活中修持佛性。一行禪師提醒我們:正念修行不是逃避,也不是遁世,而是活潑潑地進入生命,是一種不受時間限制的入世修行,每個人都做得到。這正是本書的核心思想之一:活在當下,不要讓自己迷失在過去或將來的迷思中。活好每一個當下,便是為更好的將來打基礎,為已逝的過去尋求解脫,也能引導我們回歸內心真正的家,「當下」即是回家的坦途。佛就是呼吸,佛就是行走本書是一行禪師針對禪修所給予的開示,對正念靜坐、呼吸與行走等修持多所提點,傳授人人可立刻做到的方法與心訣,引導我們把禪修之心落實到日常生活,因為,生活就是修行最好的道場,即使只是品嘗一瓣橘子,也能盡得天地的精華,端看你是否能以修持之心體會萬物的存有。書中各文篇幅雖短小,但其背後隱藏著深厚的佛理論據,足以解釋世間萬物起落,苦樂興衰。宗教的真知灼見不一定複雜難解,也無須千言萬語才能說明,往往越是簡單的話語,越是雋永義深,耐人尋味。一行禪師以溫柔的力量,將真如實相抽絲剝繭,示現在我們眼前,也將佛教及人生的精要盡現書中,每一則都值得細細品味,反覆思量。依循禪師的指引,加上一點點的修行,就能創造自身的正念能量,有如在心中點亮一盞明燈,一生受用。◆ 365則實用而有力的心靈法語,讓正念修行活潑潑地進入生命,為日常提供雋永的靈感。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繁花上海背後:上海黑幫

蘇智良  著
立緒  出版
2024/04/12 出版

近代上海尋常巷弄裡流氓崛起的歷史,大時代的傳奇,上海灘三大亨——杜月笙、黃金榮與張嘯林——黑社會集團的發跡史。流氓勢力在列強租界盤據、日軍侵華、國共內戰角力中,黑幫以菸、賭、娼寫下的中國近代史。上海黑社會是上海城市歷史的組成部分上海近代黑社會的發生、壯大,有其豐富的內涵,它也是上海城市歷史的組成部分。在20世紀初的上海灘,由於都市「三界四方」的政治構造、嚴重的貧富差別和社會失序,官府的腐敗貪婪,出現了被稱為近代中國最嚴重的黑社會集團,顯赫一時的「三大亨」,號稱「三百年中國幫會第一人」、「上海皇帝」的杜月笙以及在他之前的黃金榮、還有在汪偽政府中活躍崛起的張嘯林。他們是上海灘最富傳奇性的人物,上海黑幫的歷史縮影,在中國現代史上至今仍引人注意。在中國,儘管黑社會在20世紀50年代初基本被消滅,但隨著社會流動劇增,私欲的膨脹和權力沒受嚴格監督,再加之社會資源分配失衡造成的貧富差距,使缺乏政治權力的底層民眾,忍受了太多生活的不公,有的人甚至「以惡除惡」、「以暴易暴」,而淪為了惡勢力的一部分。而黑社會還會長期伴隨著人類社會,他們還在隱秘的角落裡販毒、敲詐、綁架、火拼、兇殺……※原書名:上海黑幫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浪漫地理學(2024年版):探尋崇高卓越的景觀

段義孚  著
立緒  出版
2024/03/08 出版

.再思人地關係:地理,講的不僅是景觀,更是人性與大地的互動。 .浪漫主義精神:探求,是浪漫主義的核心,也是地理學的願景,浪漫地理學,傾向講述廣闊的地域,揭示人們所不自知的熱望和恐懼、勇敢和貪婪。.享譽國際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經典作品:段義孚是西方地理學界代表性學者,本書為其學問精華。一種既大膽想像,卻又基於現實的學問。探尋無法言說的神祕之物,超越尋常的可能性,這是浪漫地理學的主題。對於生存來說,地理學很有用處,確實是必不可少。每個人都必須知道到哪裡去尋找食物、水、和棲息之地;在現代世界,所有人必須努力,使地球——我們的家——適於居住。但是在今天,很多地理著作中缺少戲劇。地圖、資料、描述和分析比比皆是,卻沒有豪俠之舉,沒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久之前,地理學還是浪漫的。英勇的探險家到難以進入之地去冒險——海洋、山嶽、森林、洞穴、沙漠、和極地的冰原——為了無法清晰表達的原因去檢驗自己的忍耐力。為什麼攀登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因為它在那裡」。由於檢驗地理學的道德性、普遍性、哲學性,以及詩歌般的潛力和含義,段義孚深化了這個領域,因而享譽全球。在本書中,他繼續討論這些廣泛的思想,正是這些思想使他躋身於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地理學家之列。在行文精緻的字裡行間,段義孚思索人類的一個傾向,在有些文明中這種傾向比在其他文明中更強烈,即人們力圖擺脫基於常識的中庸之道,信奉諸如光明∕黑暗、高∕低、混亂∕形式、頭腦∕身體這類兩極化的價值觀念。如此一來,勇於冒險的人們便皈依一些地理環境,這些環境並不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甚或於美滿舒適的生活),卻迎合他們性格中熱烈浪漫的渴望。浪漫地理學是對人類精神的讚頌,可以使我們提升到高處,但是也使我們陷入深淵。※原書名:浪漫主義地理學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曾經,穆斯林雄視歐洲(2024年版)

立緒  出版
2024/01/12 出版

.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的千年糾結:伊斯蘭與基督宗教這兩兄弟間的鬥爭由來已久,兩者間重要的親緣關係反而常遭忽略。舉世聞名的中東史權威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Bernard Lewise勾勒千百年來歐洲與伊斯蘭種種微妙的互動關係。.天下大國的視野轉換:本書反轉一向以西方強勢文化觀點所看待的世界,探討伊斯蘭世界對西方認知的來源與性質。穆斯林在歷史上曾經以其強勢文化觀點來看待歐洲在西方的傳統歷史中,「發現」一詞通常是用在描述這樣的過程,即歐洲(尤其西歐)人由十五世紀開始,汲汲於發現世界各個角落。本書的主題則有別於此,亦即「發現」的意義有所異同。這個「發現」開始得較早,但繼續得較晚,在該過程中,歐洲人並非發現陌生、遙遠地方蠻族的人,而是本身是受到來自回教國家的勘查者所發現與觀察的化外之民。中世紀時阿拉伯回教世界的文明,在在都超越基督教歐洲。在數學、醫學乃至整個科學方面,學會阿拉伯文就可接觸到當時最先進的知識。世界一流的中東史家柏納‧路易斯教授,以翻轉西方學者心目中傳統的焦點之氣勢,探討了回教徒對西方認知的來源與性質。這部生動活潑的作品,勾勒數世紀以來歐洲與伊斯蘭種種彼此影響的微妙方式,以回教徒觀點重述了像是圖爾戰役、十字軍東征、勒班陀戰役,和維也納之圍等廣為人知的歷史事件。作者引述伊斯蘭學者專家的史料,描述他們對西方文物的觀感,像是對庭園、繪畫、議會、衛生、儀態,乃至婦女衣領等等的印象。※初版書名:穆斯林發現歐洲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民主會怎麼結束(2023年版)

立緒  出版
2023/12/15 出版

.劍橋大學政治系教授大衛.朗西曼,精闢析論西方民主制度「中年危機」。二十一世紀種種作用力如何讓人民失去民主而不自知?陰謀論、假新聞或民粹主義影響為何?.政治大學系政治系副教授葉浩專文導讀!.《衛報》盛讚:在論說民主所面對的弔詭與危險時,這本書中肯、細緻和自成一格,讓它在當前大量同類型作品中鶴立雞群。二十一世紀危機——民主空心化!民主制度可以在完好無缺的情況下失靈!二十一世紀所面對的問題是,當我們對民主的制度安排已經變得非常信任,以致在它們失去作用卻察覺不到時,民主還能維持多久?這些制度安排除了定期選舉(它仍然是民主政治的基石),還包括民主立法、獨立法庭和出版自由。這一切都可以繼續運作卻沒有做到它們應該做的事。民主空心化的危險在於它會讓我們有一種錯誤的安全感。我們也許會繼續信賴它,向它尋求拯救——哪怕我們又會對它的無力回應呼求感到滿心憤怒。※.民主制度已走到盡頭?近年來,民主受到嚴峻的考驗,令人不禁思考,民主制度是否已走到盡頭?沒有任何事物、制度是永遠不變的。在某些時候,民主總是消逝在歷史的史冊中。沒有任何人(甚至是國際政治學家法蘭西斯.福山)會相信,民主的美德,會使其永垂不朽。不過,今日西方民主國家大多數公民都會認為,民主的結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並不會戛然而止,至少在他們還在世時不會發生。只有極少數的人會想像,或許這一天將在眼前發生。然而就在這幾年,而且是突然之間(幾乎是憑空發生),我們卻都有了這個念頭:這就是民主的盡頭了嗎?如果是的話,我們要怎麼確定呢?本書即是幫助我們識別種種跡象,以及思考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事。.民主未死,只是中年危機!事實上,在全世界,民主已經死過幾百次。我們以為我們知道民主的死亡是什麼模樣:混亂降臨,軍隊出面恢復秩序,一些年後再還政於民(不還政的情形也所在多有)。但我們也許看錯了威脅所在。著名政治學家、劍橋大學教授暨本書作者大衛.朗西曼(David Runciman)在本書中審視了西方的政治地景,從古希臘和現代希臘的政變談到核子戰爭、環境災難和最窮凶極惡的罪行,分析民主制度遭受的威脅及其未來。在這部銳利的著作中,朗西曼揭示出我們的社會已經發生改變(變得更富裕、年紀更長和更網絡化),不像從前那麼容易分崩離析。歷史從不會重演。代之以,制度的越來越衰敗才是民主的未來的真正威脅。今日西方的民主制度正經歷一場中年危機,而這是場全幅度的危機。.陰謀論、假新聞與民粹主義本書首先探討以往對於民主遭致失敗的種種憂慮,並思考時至今日,這些憂慮是否過時。若聚焦在政變及災難上,我們是否擔心錯了方向?我們是否該轉而將重點放在陰謀論、假新聞或民粹主義?並進而解釋,二十一世紀的種種作用力如何「成功」使得人民失去民主而不自知。假使民主的消逝並非戲劇化的大爆炸結束,而是技術性地悄然消失呢?與此同時,民主的結束一定意味著倒退到更糟糕的狀態嗎?或是它可能促使我們前進到另一個階段?所有政治體系都會有終結的一天,而民主的故事不會有單一的終點,民主國家也將繼續沿著世界不同時區的不同道路繼續前進。本書帶著活力和嚴謹審視問題,幫助我們思考本來不可思議者:民主的失靈在二十一世紀意味著什麼?繼民主之後有可能有更好的制度出現嗎?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最初與最後的自由(2023年版)

立緒  出版
2023/11/13 出版

.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代表作。.達賴喇嘛讚譽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大師赫胥黎專文推薦,盛讚克里希那穆提對當代人類基本問題的清楚論述。.一部深刻的自我覺察之書:真正的解放是「創造性真實的內在自由」,透過自己創造性的了解,才能有個創造性的世界、一個快樂、沒有念頭的世界。真理是一處無路可達之境。——克里希那穆提如果真理可以讓我們完全自由,那要到何處去找尋真理?根據克里希那穆提所言,我們無法從社會或其機構當中找到,也沒有辦法在有組織的宗教和教義中找到,更不可能在任何自助的精神導師或外在的精神「權威」身上尋獲,真理與永恆自由的希望無法來自某個教你做什麼、或相信什麼的人,只能透過你自己創造性的自覺獲得。在這本克里希那穆提的文章和演講選集當中,他帶領讀者對大眾普遍的關注做大範圍的探索,像是受苦與恐懼、愛與性、生命的意義和個人的轉化等,也談論精神導師、心靈的平靜、國家主義、當今危機,從頭到尾均與純粹真理和完美自由的基本追求息息相關。整本書對於當代人類基本問題有很清楚的論述,透過密集的自我察覺和正確的思考,親力親為,我們便活在自由——真正的自由,完全的自由,最初與最後的自由——之中。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老年之書(2023年版):思我生命之旅

立緒  出版
2023/11/13 出版

.一個文化如何看待老年的意義,總是離不開該文化對人生整體的看待方式。——《老年之書》主編湯瑪斯.科爾.經典中的經典:最具代表性的老年文選,蒐羅時間長度、空間廣度與文類範疇皆無比深廣。.見證老年經驗的強烈與多樣性:闡明老年的歡樂、神祕、痛苦,將許多不同或相反的觀點共冶一爐,提供一種創造性對話的精神。我們的高齡化社會正在描繪一幅「耳目一新的人生地圖」古代和中世紀都視年老為世間永恆秩序的一個神祕部分,但這觀念卻逐漸被一種世俗、科學和個人主義的年老觀所取代。本書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由兩位深具人文修養,以及長期關注老年議題的醫學院教授編選的文集。其範圍深廣,在時間的長度上,可上溯到西元前二千六百多年前黃帝內經,西元四、五百年前的羅馬、中東、印度薄伽梵歌等古文明留下來的經典文學、詩歌、文論。下可至20世紀各領域如文學、心理、社會、醫學等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如榮格、弗洛依德、赫塞、愛默生、馬奎斯、谷崎潤一郎等大文豪,大思想家的文字。在空間的廣度上,從東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重要的人類遺產經典,如小說、詩歌、回憶錄、散文、兒童故事,有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反思,有非洲與日本的傳說,有《聖經》與《古蘭經》的片段,也有選自科學與醫學小冊子的段落。全書共分九章,各章主題分別象徵和闡明老年的歡樂、神祕、痛苦,以及追求自我認知的理念和力求把人生歲月活得充實的抱負。《老年之書》呈現的多樣經驗與抱負,並非有關老年與人類精神的單一真理。在本書中,讀者既會找到失望、愚蠢、貪婪和未得實現的渴望的表述,也會找到成功、喜樂、平和與智慧的意象。本書的詩文選提供一種創造性對話的精神,鼓勵個人或社會就有關老去的意義何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帶著謙卑和自知,帶著愛與慈悲,老年的歡樂、恐懼、苦痛和神秘是可以探索的。在《老年之書》這部經典文集中,充分見證了老年經驗的「強烈和多樣性」。

79 特價47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暴政的勝利:莎士比亞論政治

立緒  出版
2023/09/11 出版

.美國國家圖書獎及普立茲獎雙料得主史蒂芬.葛林布萊暢銷作。.一場歷史故事與當代時事的高明對話:以古觀今,借鏡莎劇名作《馬克白》《李爾王》《理查三世》,探問為何人們會被明顯不勝任統治的領袖所吸引?.一部引人注目的文學壯舉:探討莎劇故事歷史背景,分析諸多知名的殘暴執政者,和暴君身邊或受苦、或得勢的臣民。世界知名的莎士比亞學者葛林布萊,借鏡莎劇名作《馬克白》《李爾王》《理查三世》,一探暴君和周遭角色的自戀、自大與瘋狂,精闢分析暴政的社會原因。莎士比亞作為藝術家,從不忽視被迫在暴政下保持沉默的人民,畢竟如同《科利奧蘭納斯》中的經典台詞:「沒有了人民,何來城市?」終其一生,莎士比亞都在思考社會是以哪些方式解體。他認為,一個被政黨政治激烈分化的社會,特別容易被冒牌民粹主義傷害。莎士比亞身處英國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君權神聖不可侵犯,沒有我們所熟悉的言論自由——此時公開稱呼君主為暴君(tyrant)被視作犯罪。才華洋溢的劇作家莎士比亞只能把他對政治的探討投射到他劇中的人物,如理查三世、馬克白、李爾王、科利奧蘭納斯等,藉此探討暴政的社會原因、心理根源和扭曲的後果。莎士比亞對暴君的著迷源自於一個問題:人民通常都知道這些野心家滿口謊言、衝動、善於煽動情緒,但為什麼還是甘於讓他們爬上高位成為暴君?作為善於採取斜角進路的大師,莎士比亞審慎地將想像力投射到遙遠的歷史角落,其作品總是反覆描寫暴君一旦成功奪權後所帶來的混亂。他相信,唯有透過虛構或採取歷史距離,最能夠不加扭曲地佔有真理。世界知名的莎士比亞學者葛林布萊,透過本書深入研究莎劇《馬克白》《李爾王》《理查三世》等,分析其歷史背景,諸多知名的殘暴執政者,和暴君身邊或受苦、或得勢的臣民。同時,也探討劇作家如何用劇本來譴責獨裁者的權力濫用。葛林布萊更將莎士比亞以古鑑今的手法巧妙移植與串連到當代,在分析莎士比亞撰述這些暴君的手法同時,巧妙評論自己的時代。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莎士比亞文學、歷史、政治各領域的精心作品,也是一場歷史故事與當代時事的高明對話。※原書名:暴君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蘇格拉底談愛情:八位偉大思想家的愛情哲學茶會

立緒  出版
2023/07/07 出版

.跨時空哲學對話,八位不同時代的重量級思想家:蘇格拉底、奧古斯丁、伊曼紐.康德、索倫.齊克果、西格蒙德.佛洛伊德、馬克斯.謝勒、西蒙.波娃、艾瑞絲.梅鐸.多面向「愛情」主題,由情感本質、情慾到現代議題:◇愛和自主是否彼此相斥或相互啟發?◇愛情與人工智慧────人能愛上機器嗎? ◇如何評論約會軟體────銷售愛情?從我們能思考開始,愛就吸引我們,但從哲學觀點看來,愛究竟意味著什麼?「哲學」一詞的原文翻譯成現代語言差不多就是「對智慧的愛」的意思,因此,在哲學史上有那麼多聰明人思考愛情的意義也就不足為奇。即使如此,時至今日,愛情這個現象仍然讓我們一再面對新的謎題──愛是人類能察覺到最美好的感覺之一,同時也經常讓我們感到絕望。諾拉.克蕊芙特找到一種引領我們進入愛情哲學的特殊形式:她讓八個最知名的思想家針對愛進行一場虛構對話。這些人物包括蘇格拉底、伊曼紐.康德和西蒙.波娃等,他們交換對友誼和歡愉的看法,爭論約會軟體的意義,探究愛是否限縮個人自主性。諾拉.克蕊芙特同時也賦予這些歷史人物如索倫.齊克果、艾瑞絲.梅鐸和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等新的生命,讓他們跟上時代,對愛進行多面向討論。他們的對話有深度,具備十足啟發性和娛樂性,讓我們一窺愛情哲學中最智慧的思想,還能享受絕佳閱讀樂趣。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創世記真相:人類起源的傳說與演變

立緒  出版
2023/05/12 出版

.新歷史主義學派宗師、美國國家圖書獎及普立茲獎得主史蒂芬.葛林布萊代表鉅作。.縱深六千年,橫跨哲學、神學、文學、藝術、歷史、人類學領域,關於「亞當與夏娃」最權威、最完整的全面性探討。.人類起源《創世記》真相,揭示幾世紀以來龐大的神學、藝術和文化資產,及其對猶太教、基督教、穆斯林世界的深刻影響。人類起源的神話、刻畫人類本源之作——《創世記》的亞當與夏娃亞當和夏娃的故事會對我們全部人說話。它道出了我們是誰,來自哪裡,為什麼會愛和受苦。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包括那些最細密和最優秀的心靈,都接受《聖經》有關亞當和夏娃的敘事是沒有經過文飾的事實。雖然地質學、古生物學、人類學和演化生物學搜集了大量證據, 依然有數不清的當代人繼續相信此故事是對宇宙起源的精確說明,並將自己視為伊甸園第一對男女的直系後人。歷史上很少有故事像它那樣持久、遠播和儼然栩栩如生。無論是否相信亞當和夏娃的故事,或將之視為荒謬的虛構,我們依然都是按照它的形象被塑造。許多個世紀以來,這個故事形塑了我們思考罪與罰、道德責任、死亡、痛苦、工作、休閒、同伴情誼、婚姻、性別、好奇心、性愛和我們共有的人性的方式。哈佛大學人文學約翰.柯根榮譽教授——史蒂芬.葛林布萊,藉由探索經久不衰的人類原祖故事,重新梳理了西方文明的緣起,不僅追溯至希伯來人被擄至巴比倫的時代,又縷述了巨大的神學、藝術與文化創造力,是如何攜手把亞當和夏娃打造得栩栩如生,時至今日仍然讓人心有戚戚。葛林布萊更深入挖掘奧古斯丁、杜勒和密爾頓在打造亞當與夏娃的集體努力中的強烈個人參與,並論及伊甸園故事的許多不同後嗣:豐富的寓意、惡毒的厭女症、深邃的道德洞見,以及一些最偉大的藝術與文學作品。為數眾多的哲學家、神學家、詩人和藝術家,全都對於這種巨大的集體努力有所貢獻。作者力主,聖經起源故事為人文學的作用提供了一個楷模:不是對事物性質做出科學說明,而是與一些從古至今讓我們著迷和困惑的問題周旋。伊甸園的故事除了是人類責任性的一首贊歌,亦是人類劣根性的一個幽暗寓言,第一對人類男女的故事也可以充當一面鏡子,映照出漫長歷史中的人類恐懼與人類欲望。※收錄十六頁彩色插圖※原書名:亞當與夏娃的興衰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文化與帝國主義(2023年版)

立緒  出版
2023/05/11 出版

當代文學評論經典薩依德繼《東方主義》之後代表力作殖民與被殖民,統治與隸屬,侵略與抵抗,西方帝國文化與反殖民文化,虛構文學與真實世界之間的深層對話。橫跨從小說、詩歌、歌劇至當代大眾媒體的文化生產之領域,顯出帝國主義作為普遍的文化領域,充斥著特殊的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社會力道。隱沒於小說、詩篇閒暇情趣下的帝國主義從十九世紀以迄二十世紀初,西方列強建立了從澳大利亞直抵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帝國,在此同時,西方文藝大師也創造了從《曼斯斐爾公園》以至《黑暗之心》和《阿依達》等傑作。然而,大部分的文化批評家仍視其為兩個互相分離的現象。薩依德繼《東方主義》之後所寫的這本里程碑式的鉅作,精心構築了西方帝國之野心與其文化之間戲劇性的關聯,兩者相互輝映、相互增強。他以十九、二十世紀的小說敘事為分析對象,從艾略特、康拉德開始,一一檢視了葉慈、阿契比、魯西迪等作家的作品,以顯示被支配的臣民如何產生屬於他們自己的反對與抗拒之充滿盎然生機的文化。同時,薩依德也論及音樂(如《阿依達》)、藝術與美學表達(如現代主義)等其他領域。薩依德的重點是要將「帝國主義」的威權及其餘緒加以鋪陳,顯出帝國主義作為普遍的文化領域,充斥著特殊的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社會力道。因此,隱沒於浪漫小說、詩篇的閒暇情趣之下的奴役及殖民體制,也就在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及其歷史脈絡中重現意涵。如此寬廣的視域與令人驚異的博學,《文化與帝國主義》再度開啟了文學與其時代生命的對話。

9 特價46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人的宗教(2023年版):人類偉大的智慧傳統

立緒  出版
2023/03/10 出版

.美國宗教史權威休斯頓‧史密士代表著作,暢銷不輟。.在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傳達給大眾,以同情理解並宏觀的態度,兼具理性與感性、傳統與現代,出入世界各大宗教。.跨越東西方傳統,介紹印度教、儒家、道家、伊斯蘭教、猶太教、原初宗教以及基督宗教等。人類偉大的智慧傳統本書作者休斯頓‧史密士是美國宗教史權威,透過個人的觀察,兼具理性與感性、傳統與現代並宏觀的態度,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傳達給大眾。書中介紹了世界七大宗教傳統,如印度教、儒家、道家、伊斯蘭教、猶太教、原初宗教以及基督宗教。本書是為美國公共電視製作的影片而撰著的。因此,其深入淺出是必然的。美國人了解宗教即以這本書為範本。原書於一九五八年初版,中文版乃根據作者於一九八六年修訂後在一九九一年再版的版本翻譯完成。這一版本深化了作者經過三十年的教學與研究成果,同時增加了新的面向,如兩性觀點與語言的運用、加強各宗教的內在層面。並將重點放在西藏佛教、蘇菲教派,與耶穌的教誨,且有嶄新的一章論原初宗教──美、澳、非與海洋原住民的傳統。倘若吾人可能對世界產生懷鄉之情,對我們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以及猜想永遠也不可能去的地方懷鄉,這本書就是從這種懷鄉之情產生出來的。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情緒療癒(2023年版):與達賴喇嘛對談正念、情緒與健康

立緒  出版
2023/03/10 出版

※本書重點: EQ作者vs達賴喇嘛 現代科學 vs 藏密智慧 西藏佛教最高領袖達賴喇嘛與西方各科系頂尖專家學者,從西方倫理學、生物學、醫學、神學,談到佛法的心識作用與情緒治療。 關於情緒及其相關因素與健康的關係,東、西方的身心科學做了一次坦白而充分的溝通,足為現代人自我觀照的最指導。 達賴喇嘛說情緒療癒 本書收錄EQ作者丹尼爾.高曼與其他西方心理學、生理學、行為醫學和哲學領域的專家們,與達賴喇嘛在達蘭薩拉(Dharamsala),會商第三次「心性和生命會議」的紀錄,會中討論心性和生命科學如何與宗教建立溝通的橋樑。 書中為我們解答了下列問題: 心性有治療身體的能力嗎? 免疫系統和情緒之間的關聯為何? 倫理學是否有生物學的基礎? 死亡如何幫助我們瞭解心性的本質? 這些專家分別陳述他們研究領域的重大發現,並與達賴喇嘛及一些傑出禪修師一同討論。 他們相互分享知識成果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增進彼此的瞭解,也是想對情緒體驗和健康之間的關係,得到一些新的洞察。 西方生理學家、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近年來才摸清情緒狀態和身心健康的相互影響關係。可是,佛教思想家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覺察心性擁有強大治療能力。這次會議能夠請到西藏佛教的最高領袖出席,等於是促成了東西思想的交流和整合。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東方主義(2023年版)

立緒  出版
2023/02/13 出版

影響美國社會與人文學科領域最普遍與最深遠的一股思潮,毫無疑問是「後殖民主義」,本書作者薩依德則為此思潮公認的兩位「先知」之一。《東方主義》是薩依德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本書樹立了新基準,供人探討西方對阿拉伯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偏狹觀點。後殖民論述經典薩依德的《東方主義》於一九七八年出版,引起廣泛的迴響與不同立場的批評爭議,並陸續被翻譯為日文、德文、葡萄牙文、義大利文、土耳其文等版本。薩依德的論述,其影響力甚至從中東、伊斯蘭世界到非洲、南亞、中南美洲等地,有如骨牌效應,成為文化論述的重要著作、後殖民主義思潮之經典,也影響了整個西方對東方的研究方向與思考態度。《東方主義》是一本有關歐美如何看待中東、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的兩百年學術傳統的權力與想像的研究。薩依德以葛蘭西的「文化霸權論」及傅柯的「知識/權力論」為其論述的基礎,將東方主義者在全球性的網絡中,所建構的西方殖民勢力對東方世界權力的支配、知識再生產之霸權架構、殖民與被殖民者、西方與東方之不對等權力關係及主奴式的霸權體系一一展演於前。他進一步分析西方對伊斯蘭世界及近東研究的東方學文本與作者,主要內容從殖民的政治建制、東方學專家的學術生產事業、與有關文學創作和通俗報導方面,來釐清剖析西方對東方的東方化想像與現實東方的差異;同時,也分析了東方主義的遞變與歷史轉型,為東、西方多年來的文化交流做了鞭闢入裡的多元詮釋。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心靈的棲地:愛德華.薩依德傳

立緒  出版
2022/12/26 出版

20世紀最有影響力、最有爭議和最著名的巴勒斯坦知識分子——薩依德第一部全面性傳記一個偉大心靈的生活和思想,一部範圍異常寬廣的不凡傳記,本書揭示薩依德的信念——包括文學信念和政治信念——是如何發展,而這些信念又如何說明他的力量和弱點。它不僅是一部思想傳記,還是一部全人(total person)傳記。★2021年巴勒斯坦圖書獎得獎作★《紐約時報書評》編輯選書薩依德的偉大——也是他在阿拉伯世界的最大成就——在於讓每一個人明白知識分子的高度重要性︰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診斷者和議題設定者。布倫南曾師從薩依德,又一直是他的好朋友直到他在2003年去世為止,所以有非常難得的機會可以近距離了解自己這位論文導師的思想與遺緒。在這部權威著作中,薩依德現身為後殖民研究的先驅、祖土巴勒斯坦的不懈捍衛者和淵博的文學批評家,以自疑、溫柔、雄辯的方式大力主張文學對政治和公民生活的影響力非同小可。《心靈的棲地》穿梭於薩依德思想發展的錯綜路線,刻劃出他的眾多不同面向:一個勸誘者和戰略家,一個眷戀貝魯特的紐約知識分子,威瑪和拉馬拉的管弦樂團的經理人,一個在全國性電視節目侃侃而談的受邀者,一個代表巴勒斯坦人跟國務院談判的代表,一個在電影中扮演自己的人。布倫南追溯了阿拉伯文化對薩依德思想的影響,以及他是如何在黎巴嫩政治家、另類現代主義藝術家和紐約文人的指導下,成長為一位學者,以他大有影響力的著作永遠改變了大學生活的面貌。挾著令人生畏的才華和魅力,薩依德將這些資源熔鑄為自創新猷的激進人文主義,睥睨科技掛帥主義和宗教戰爭。以無與倫比的清晰,他在雷根主義的時代賦予人文學一種新的權威性,影響力持續至今。借助家人、朋友、學生和對手等人的證詞,並在FBI文件、傳主未發表著作、小說草稿和私人信件的幫助下,《心靈的棲地》將薩依德的思想廣度和影響力綜合為一幅前所未有的、親暱的和引人入勝的肖像畫,唯妙唯肖地刻劃出二十世紀一位大思想家的面貌。

9 特價50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鄉關何處(2023年版):薩依德回憶錄

立緒  出版
2022/12/26 出版

20世紀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薩依德,回溯自我早年經驗,離鄉背井和流亡的故事。通過這本回憶錄,薩依德記述其作為美國公民、基督徒和巴勒斯坦人以及最終成為局外人的不和諧時所經歷的身分混亂。其多元而流動不居的身分認同,如何影響其著作《東方主義》、《文化與帝國主義》等。本書描繪了一位偉大的現代思想家的誕生。★美國紐約客雜誌年度最佳書獎★2000年度紐約書獎★安尼斯菲爾德—伍夫書獎《鄉關何處》紀錄一個基本上已經失去或被遺忘的世界,我早年生活的世界。數年前,我得到一個看來致命的醫學診斷,覺得有必要為我在我生於斯、長於斯的阿拉伯世界留下一份主觀記述。我在書裡回憶的人與地方,有許多已不復存在……——薩依德薩依德一九三五年出生於耶路撒冷,但少年歲月大多在開羅與黎巴嫩度過。《鄉關何處》是一部動人的回憶錄,記敘一段基本上已不可復返的過去——巴勒斯坦被以色列占領;黎巴嫩二十年內戰,面目全非;殖民地、君主制度的埃及在一九五二年消失。薩依德以阿拉伯人而為基督徒,身為巴勒斯坦人卻持美國護照,自始即自感為「局外人」,加上始終拿不定自己的第一語是阿拉伯或英語,以及阿拉伯姓上架了一個莫名所以的英國名字,在在令他無論置身何處,都有格格不入之感。薩依德健康惡化,想到自己可能不久人世,因而尋根溯始,追憶他要求嚴格、給他「維多利亞式」教養的父親,和他仰慕、給他鼓舞,但對他依違曖昧的母親,寫成這本情辭感人的回憶錄。《鄉關何處》是一個離鄉背井和流亡的故事,而歸結於身分認同是多元而流動不居的。薩依德的阿拉伯人與美國人身分各占一半,有如不諧和音,由此體悟,這不諧獲得安頓。經此過程,當代一位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也成為巴勒斯坦失地喪權、飄泊無依而長久箝噤難鳴之痛的代言人。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愛情的正常性混亂(2022年版)

愛情經典詮釋愛情是私生活中的神祇,是宗教消失後的宗教,是所有信仰盡頭的終極信仰。本書為德國社會學大師對愛情的經典詮釋,從社會學角度重新檢視愛情的現代風貌:一幅隱身在愛情、家庭與個人自由之間利害關係的衝突圖像。愛,世俗的宗教愛是兩個人的徹底民主形式,愛是全然個人的自我負責。愛就是與自我相逢,是再創由你我組成的世界,是瑣碎而不帶道德禁令的浪漫主義,正變成一種大眾現象:愛,世俗的宗教。那些期待找到愛的人,都正尋求此時此刻的救贖,所謂的「彼岸」就在此世,有它自己的聲音、形體與意志。宗教告訴我們有死後的生命,愛卻說,生命在死之前。如果不正是因為另一個人使我成為我,我為何要將另一人據為己有呢?不過這正包括了一個佔據的特殊模式,另一人的自由本身正是我們想要擁有的。現代男女身不由己地追求正確的生活方式,嘗試同居、離婚或契約婚姻,努力調和家庭和事業、愛情與婚姻,新的父職與母職,友情與交友。當代的愛情可以說是在階級鬥爭之後的「身分鬥爭」。本書從社會學角度來審視愛情,將個別的生命史經驗放在較廣泛的社會秩序中來理解,或許更可以領悟到:混亂與正常都屬於秩序的一部份,正常或穩定代表著理想的狀態,混亂或不穩定則是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愛情的正常性混亂,就是這兩種矛盾的統一。學著忍受它吧!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四種愛(2022年版):親愛.友愛.情愛.大愛

立緒  出版
2022/11/10 出版

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四種愛》是在魯易斯對愛產生更深刻的人生體驗後所留下的思想筆記。它不但描述了不同種類的愛,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學習如何辨別真愛。它是認識愛的一本重要讀物,在裡面魯易斯特別給了我們非常寶貴的洞見,能成為讀者生命的格言。納尼亞傳奇.英國牛津學者C.S. Lewis用靈魂寫成的一本書英國知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C.S.魯易斯(C.S. Lewis, 1898-1963)晚年的重要著作《四種愛:親愛.友愛.情愛.大愛》,是用他的靈魂寫成的書,也是他自身經歷與愛的見證。魯易斯與喬伊深摯的愛情故事,詳盡紀錄於《影子大地》一書(立緒文化出版)。1960年魯易斯出版《四種愛:親愛.友愛.情愛.大愛》,當時他正深情陪伴病重的靈魂伴侶喬伊,他對恆久騷動人類的課題:愛是什麼?做了全新的闡發。愛(love),希臘字原本分為四種:storge親愛(affection),philiaq友愛(friendship),eros情愛(sexual or romantic love),和agape無私的大愛(selfness love)。魯易斯以其一貫幽默感、洞察力,將各種人類的愛加以歸類,並深入分析它們的本質。他把發生於父母與子女、人與鄰居、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稱為親愛之情,是各種愛中「最沒有歧視性的一種」。至於情愛,性與愛的複合體,雖然可以點燃人無私的犧牲奉獻精神,但同樣潛伏著讓人走向自毀的因子。友愛是各種人類愛中「最不動物性」、最超塵絕俗的一種,儘管如此,友愛仍不免挾帶不良的副作用,唆使一群朋友走向孤芳自賞、目空一切。每種愛都能為人帶來歡愉,但稍一不慎,恨就會接踵而來。在魯易斯看來,親愛、友愛、情愛這三種人類愛,若少了第四種愛——大愛的扶持,將無法結出甜美的果實。儘管人類愛潛伏著讓人走火入魔的危險,魯易斯仍然鼓勵我們去愛,因為「除天堂外,能讓人完全不用冒愛之風險的所在,唯有地獄」。

79 特價19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美好生活(2022年版)

立緒  出版
2022/11/10 出版

人道與人文主義的生活方式六○年代「回歸自然運動」風潮的發軔二十世紀最早提倡環境與生態保護運動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史考特與海倫夫婦從人道思想出發的一項生活實驗:以少量的資金、半天的工作,享受清明與寧靜。回歸自然與萬物共生,崇尚簡樸與節約,過自覺的、和平的、寧靜的生活。現代回歸自然運動先驅聶爾寧夫婦橫跨一甲子自給自足的農莊生活手記本書記錄的是二十世紀初一個都市中產階級知識份子,對現代文明的反省,以及從人道思想發出的一項生活實驗。聶爾寧夫婦(Helen & Scott Nearing)在當時所主張與踐履的,也正是二十世紀後期興起的新時代(New Age)生活潮流。聶氏夫婦在1932年起,在美國佛蒙特州與緬因州山巔水涯開始他們的森林農場,共同經歷的十餘年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他們反對掠奪和不公平的經濟形式,提倡和平、自然、簡約的生活,並且終身素食,他們應是二十世紀最早提倡環境與生態保護的第一批人。他們的具體主張是:在經濟上盡量獨立於勞力市場之外;在保健上,自植有機食物,並且與土地保持親密接觸;在社會倫理上,不受制於粗暴的剝削形式、不掠奪地球、不奴役人類與動物。他們以對生命的尊重取代階級與權威,以實用經濟取代強取豪奪,以簡單樸素取代繁複與混亂。聶氏夫婦這種自覺、醒悟、簡樸主義的生活方式,可以說是時代的先知。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耶穌行蹤成謎的歲月(2022年版):耶穌在西藏?

立緒  出版
2022/10/07 出版

耶穌未為人知的生平追尋耶穌失蹤的十七年耶穌十二至三十歲期間人在哪裡?做過什麼?一直是歷史之謎,一些古代的經卷透露,耶穌曾在西藏等地區生活了十七年。十八世紀末,許多學者和神學家,開始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追尋四福音中有關耶穌的生平,這個追尋,主導了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大部分批判神學的主要方向。追尋歷史上的耶穌本書記載耶穌一段行蹤成謎的歷史歲月。四福音有耶穌在十二歲到過聖殿的記載,也有他大約三十歲出現在約旦河的記載。但對於耶穌在十二至三十歲期間的行蹤與行事,四福音卻隻字未提,一直是歷史之謎。一些古代西藏經卷記載,耶穌曾在東方生活了十七年。他曾經在印度、尼泊爾、拉達克和西藏學習和傳道。十八世紀末,許多學者和神學家,開始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追尋四福音中有關耶穌的生平,這個追尋,主導了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大部分批判神學的主要方向。有史以來第一次,本書編著者將四個親眼看過這些經卷的證人之證詞,連同這三份經卷的譯文,集結在同一本書裡,呈現在世人面前。內容包括:˙佛教學者在兩千年前記錄下來的《聖人伊撒之生平》。˙俄國記者諾托維奇在一八八七年於拉達克的希米寺發現這份手稿的經過。˙阿毗達難陀上師在一九二九年翻譯成孟加拉文的希米寺手稿。˙羅耶里奇在一九二九年於亞洲從事探險時記錄下來,一份內容相似的手稿。˙卡斯帕里夫人接觸到這些經卷的經過。一九三九年,一個布米寺的喇嘛向卡斯帕里夫人展示了幾本用羊皮紙寫成的書,並說:「這些書說你們的耶穌來過這裡!」透過本書,我們將得以一窺耶穌思想形成過程的堂奧,了解耶穌在巴勒斯坦展開傳道工作以前,說過和做過些什麼。這是一個會讓整個基督教世界為之震動的歷史大突破!也是我們時代最具革命性的信息之一。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真理的意義(2022年版):威廉.詹姆斯經典

立緒  出版
2022/09/08 出版

.20世紀心理學巨擘威廉.詹姆斯經典著作,關於真理相關演講、評論或論述的合輯。.詹姆斯的真理哲學是多角度的關照,其對真理意義的剖析,及對真理誤解的駁斥,是透過不同視野剔透出真理的多元論意義。.經由詹姆斯對真理意義的清理與論述,重新理解「實在」與「真理」的困擾議題如何梳理。追求真理,追求人生的意義宗教信仰能成為真理嗎?真理如何被實現呢?與真理等價的又是什麼?「我認為我們的宗教信仰之能成為真理,是涵括在其讓我們『覺得好』而不是在其他因素上。」百年前,20世紀心理學巨擘威廉‧詹姆斯如是說,引來許多爭議,百年後的今天,探討「真理」的聲音卻似乎相當稀微薄弱。雖然詹姆斯自小就對哲學很有興趣,但他在年過半百後才將學術興趣轉向哲學,於1907年出版《實用主義》(Pragmatism),一時洛陽紙貴,被公認為是美國當時最有名的哲學家。pragmatism這個詞借用自美國符號學大師、實用主義哲學家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 1839-1914),但是皮爾斯只是提出一個避免模稜兩可、不夠精確的哲學方法,詹姆斯卻繼續推演成為一個關於真理的理論。詹姆斯否認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有絕對的真理,真理是暫時性的,而非依絕對的標準存在。詹姆斯將對真理的分析,應用到對道德原則的討論,他認為絕對的道德標準必須讓位給將人類的情況與經驗考慮進去的價值觀。繼《實用主義》之後,威廉‧詹姆斯將自己所有直接討論真理問題的文章匯集成此書,命名「真理的意義」(The Meaning of Truth),內容談及認知的功能、「真理」一詞的意義、人文主義的本質、人文主義與真理、實用主義者對真理的解釋及其誤解者、認識者與被認識者的關係、絕對者與精力充沛的生活、抽象主義與「相對主義」,以及與其他學者關於真理的對話。他相信對「真理」明確的定論將在知識論的歷史上形成一個轉捩點,之後在一般哲學史中也必是如此!

79 特價22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薩依德的流亡者之書(2022年版):最後一片天空消失之後的巴勒斯坦

立緒  出版
2022/09/08 出版

「一部不肯妥協的書」——愛德華.薩依德對巴勒斯坦人處境的反思透過巴勒斯坦人的眼睛去看巴勒斯坦人。以文字與照片互動,薩依德站在巴勒斯坦地區遠距離外,主觀詮解巴勒斯坦人面貌的嘗試。直面書寫和表象巴勒斯坦人的難題,拒絕接受世人對其慣性、簡化甚至有害的表象;而是透過多重視角,試圖理解巴勒斯坦人多樣性與身份特質。最後一片天空之後鳥兒能往哪飛?最後一線邊界之後我們能往哪去?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巴勒斯坦人流離於附近地區的幾個國家,他們不但在外地流亡,而且還在自己的家園流亡。在這部傑出而動人的作品中,薩依德和攝影師摩爾檢視了,在今時今日,何為巴勒斯坦人。薩依德稱本書為「流亡者之書」,雖然是在1980年代中葉完成的,1999年薩依德為它再寫了一個序。數十年來,薩依德完成了東方研究,後殖民論述,以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奔走呼號,成為巴勒斯坦建國運動在西方最雄辯的代言人,被譽為「巴勒斯坦之音」。但他不幸於2003年罹患癌症病逝。薩依德在書中指出,書寫和表象巴勒斯坦人是一道難題,而本書的目的就是直面這道難題,拒絕接受世人對巴勒斯坦人那種慣性、簡化甚至有害的表象。這不是一部「客觀」的書,而是要透過巴勒斯坦人的眼睛去看巴勒斯坦人。以摩爾拍攝的精彩照片為出發點,薩依德為自己的族人勾畫出一幅引人動容的肖像。他追溯了自以色列建國至貝魯特陷落以來,巴勒斯坦人是如何接二連三地喪家失產。不過,他也看出一種新的巴勒斯坦人身分認同正在形成。這種身分認同不是奠基於流離四散和受害意識,而是奠基於希望、堅持和覺醒中的共同體意識。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宗教經驗之種種(2022年版):人性的探究

立緒  出版
2022/08/05 出版

.宗教心理學鉅著,「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經典作,開啟日後「宗教」與「心理學」漫漫對話歷程。.探敬人性,大量引述不同宗教傳統之皈依者、聖徒和密契者的自傳或傳記資料,包括許多知名思想家——如伏爾泰、惠特曼、愛默生、路德等人——宗教經驗,探索人類心靈深處的種種樣貌。宗教心理學鉅著本書作者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是美國心理學之父,及知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本書自1902年出版以來,旋即登上暢銷書榜,並被譽為「宗教心理學領域最著名的一本書」。藉著對許多宗教經驗主題的探討,如皈依、悔改、密契主義等,並以許多思想家——如伏爾泰、惠特曼、愛默生、路德等人——的宗教經驗為例,本書作者主張構成宗教生活骨幹的並不是宗教教義,而是個人的宗教經驗。威廉.詹姆斯終其一生都在探討超個人的心理現象與超心理學,認為人的精神生活有不能以生物學概念加以解釋的地方,可透過某些現象來領會某種「超越性價值」;並強調人有巨大的潛能尚待開發,人的意識只有很少一部分為人所利用。本書討論的是嚴肅的宗教哲學論題,作者藉著對大量傳記資料的引用與分析,卻使得本書充滿小說的趣味,相當具有可讀性。無論讀者有沒有宗教信仰,本書都可以為讀者提供豐富的啟發與挑戰。

79 特價39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文化與抵抗(2022年版):「巴勒斯坦之音」的絕響

立緒  出版
2022/08/05 出版

後殖民論述大師愛德華.薩依德最後訪談錄薩依德是當代最傑出的文化評論家,他以強大的言論火力,捍衛巴勒斯坦建國運動,其影響力巨大,被喻為「巴勒斯坦之音」。本書是他生前最後幾年接受美國知名媒體人巴薩米安的系列訪談。主張「文化是一種抵抗滅絕和被抹拭的方法。」說明大眾抵抗對文化、歷史、社會變遷的核心性。「巴勒斯坦之音」——薩依德最後的發聲「凡是政治認同受到威脅的地方,文化都是一種抵抗滅絕和抹拭的方法。文化是「記憶」抵抗「遺忘」的一種方式。」本書是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生前最後的文獻,薩依德於2003年9月25日因白血病逝世,本書於同年底出版,是他生前最後幾年接受美國知名媒體人巴薩米安(David Barsamian)的系列訪談。最早一篇始於1999年2月8日,最後一篇完成於2003年2月25日。其中經歷911恐怖攻擊事件,正是美國與伊斯蘭世界多事之秋。1969年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的一番話;「看來沒有巴勒斯坦人這回事,……他們並不存在。」惹惱了這位當代大知識份子,自那以後薩依德以強大的言論火力,捍衛巴勒斯坦建國運動,成為該運動在西方的代言人。他高分貝的發言,並以其學術界的傑出成就,其巨大的影響力有如傳播網之發音,因此被喻為「巴勒斯坦之音」。薩依德是當代最傑出的文化評論家,也是西方學術界卓然特立的知識分子典型,兼具學者、美學家、媒體與國際政治觀察家、政治異議分子等多重角色,著述不輟,尤以「東方學論述」望重士林,開啟二十世末葉的後殖民思潮。其《東方主義》、《文化與帝國主義》可稱為他在文化研究工作上的雙璧。自1999年起巴薩米安與薩依德進行一系列的訪談,訪談記錄編輯成為本書。所有的訪談都是在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的KGNU電台播放,KGNU是美國首要的社區電台之一,其中兩個訪談曾經全國性放送,一次是透過「替代電台」(Alternative Radio),一次是透過「接觸」 電台(Making Contact)。最後的訪談是在2003年2月,半年後,薩依德即因糾纏十餘年的白血病逝世,舉世知識界痛為哀悼,《文化與抵抗》成為這位「巴勒斯坦之音」最後的發聲。多年來薩依德為巴勒斯坦所做的努力,讓他付出不少代價,他被污衊為「散播恐怖的教授」。猶太人防衛聯盟稱他為納粹,他的辦公室被縱火,收到數不勝數的死亡恐嚇。與巴薩米安的這一系列訪談,主題包含:反恐戰爭、美伊戰爭、以巴衝突,乃至於當代的巴勒斯坦詩歌。「文化是一種抵抗滅絕和被抹拭的方法。」薩依德說明了大眾抵抗對文化、歷史、社會變遷的核心性,特別是對巴勒斯坦人的追求──追求被承認和公道──的核心性。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好的哲學會咬人(2022年版):來自11位哲學家的思想挑釁

立緒  出版
2022/07/11 出版

不會咬人的不是好問題 從古典到現代11位偉大哲學家聯手提問 史上最螫人的哲學問答! 薛西弗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伊比鳩魯∣波愛修斯∣笛卡兒 曼德維爾∣康德∣海德格∣漢娜.鄂蘭∣哈利.G.法蘭克福 ˙我們為什麼想要自由? ˙生命當中什麼是重要的? ˙我們需要多少貪婪? ˙我們為什麼需要判斷力? ˙如今哲學還能刺痛誰? 好的哲學為何要能讓人痛 「我們應該只讀那些會咬人和螫人的書。」——卡夫卡 蘇格拉底曾把他的家鄉雅典城比喻為「一匹高貴而肥美的馬,因著牠的體型而有些遲緩」,必須讓螫蠅時不時螫一下,藉以重新驅動。如同身處工業資本主義社會自比螺絲釘的現代人,依循社會機器的運轉機制日復一日作息,僵化模式令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滿足於物質欲望卻對生命真相沒有洞察的想望,無視追求幸福的真義,最終成了一匹肥美而遲緩的馬,過著以時間和勞力換取胡蘿蔔的一生。 然而,惱人的螫蠅總是廁身在每個安逸的瞬間,面對哲學這個煩人精,有人視為無謂的折磨而疏遠,有人則大膽接受哲學家的挑釁,進行一場漫長而痛苦的思想顛覆運動。何苦自找麻煩?因為,好的哲學總能惹惱他人,進而影響我們,改變我們的思想、生活方式,以及我們的自我認知。 本書以特殊觀點引領讀者進入哲學(殿堂),舉出範例說明,哲學如何讓每個人、任何時代接受痛苦的試煉,每次都重新來過,每次都以不同的方式。作者將希臘神話人物薛西弗斯定義為史上第一位哲學家,因為他率先嘗試對抗神的威權,試著以人的身分掌握自己的命運,將追求自由的徒勞抗爭當作幸福的實踐。蘇格拉底更進一步以身為自主的人而活著,能信賴自己的理性,並以遠離有害的饑渴為幸福。柏拉圖更是遠離幻想,認為我們能像神祇一樣,一眼看穿真實。 接著,作者透過伊比鳩魯的「心靈風暴」重新闡釋何謂幸福,再藉由波愛修斯的「心靈醫師」、笛卡兒的「爐邊睡夢」、曼德維爾的「蜜蜂寓言」等一步步引領讀者思考我們的生命何在?何謂生命所必需?進而更深入康德「內在的道德法則」、海德格「開花的樹」、漢娜.鄂蘭「無所依傍」的思維等現世哲學領域中一窺堂奧,最後以哈利.G.法蘭克福的「廢話」與公眾哲學質問「如今哲學還能刺痛誰?」,迫使我們檢視現代社會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了解所選古典哲學家的挑釁文字和思想,批判地加以思考,這需要一定的腦力,同時也帶來自由而不加限制思考的樂趣,讓人筋疲力竭卻感受到無限美好,如同陷入笛卡兒戲劇幸而微妙的懷疑過程,歷經思想的撕扯折磨,最後可以得到驚喜的洞見,也是一種知性享受。本書貫穿從古代到當代的哲學史,讓我們以哲學最好的形式來認識哲學:是挑釁,是生活,是要讓世界變得更好。

9 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向法西斯靠攏(2022年版):從尼采到後現代主義

立緒  出版
2022/07/11 出版

.由後現代精神的思想譜系學,探討「法西斯主義狂熱」的歷史。.本書重新檢視1930年代知識分子與右派政治複雜斑駁的歷史,以及兩者關係對於當前政治的意涵。.有些人一廂情願地認定,法西斯主義是一種反智現象,只能吸引罪犯與惡徒。然而實情並非如此, 當年歐洲大陸有許多知識分子菁英,爭先恐後地跳上法西斯主義的政治列車。知識分子對法西斯主義的浪漫情懷十五年前,海德格與德曼早年的政治錯誤東窗事發,震驚歐洲與北美學術界。從此後現代主義就被歷史的陰影重重縈繞。理查.沃林在這部後現代精神的思想譜系學之中,揭示後現代主義對法西斯主義的執迷是如此廣泛的現象,而且絕非歷史的偶然。沃林質疑後現代主義聲稱繼承左派衣缽的說法,並認為後現代思想早就被政治上的極右派擄獲。沃林在探討榮格、高達美、巴岱伊、布朗修等人時,發現了一項令人惴惴不安的共同點:這些思想家在一九三○年代都曾經倒向右派陣營,並沾染上所謂的「法西斯主義狂熱」。他們對民主政治的缺陷深感不滿,又迷惑於法西斯主義政治新生的堂皇承諾。義大利與德國的獨裁政權,都宣稱他們可以解除政治自由主義導致的不確定性。然而這些政權從一開始就以殘暴手段推行種族主義、暴力行為與帝國征伐,其用心路人皆知。後現代主義與一九三○年代法西斯文人的淵源關係,顯示它政治傳承的陰暗層面。反啟蒙思想與後現代主義的心照不宣,也是沃林此書的敘事主軸。後現代主義者與反啟蒙思想鼓吹者有志一同,仇視理性與民主,並建立欲蓋彌彰的策略聯盟關係,藏身在極左派與極右派交會的地帶汲汲營營。讀者若是能將沃林的結論銘記在心,對當代思想史將會有一番全新的體認。(本書初版書名:非理性的魅惑)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日本的森林哲學(2022年版)

梅原猛  著
立緒  出版
2022/03/09 出版

「日本森林文明的觀念,主要是對平等的重現。 這種平等不僅存在人與人之間,也存在人與動植物之間。 身為森林居民之一的人類,絲毫不覺得自己與周邊的動植物有何不同。」   日本當代哲學大師梅原猛考察日本宗教及文化基層的森林文明,指出日本森林思想裡眾生平等、生命循環的概念,蘊含著拯救瀕臨危機的現代文明之道。     像森林一樣思考的日本文化 日本國土有六七%為森林,而且其中五四%是天然林,為世界進步國家中森林面積最多者,而森林的存在亦深深主導著日本人的世界觀。   日本人基本的世界觀,第一是眾生平等、萬物皆然,第二為生死循環的概念。本書從日本文化的起源「繩文文化」談起,追溯日本人靈魂深處的森林思想,以愛奴世界觀與沖繩世界觀解釋日本神道的核心,並論及神道在七、八世紀律令國家及十九、二十世紀近代國家時期的變革,而溯其源頭,皆源於對森林的崇拜,即原始民族的自然崇拜。   日本神道的基本就是生命的崇拜,在西元六世紀佛教輸入日本後,這樣的觀念更被發揚光大。佛教在日本同時受到中國、韓國與印度佛教的影響,確立主張眾生平等的日本基層文化――人與自然的平等、統一與再生,並創立天台本覺論的獨特思想,揭示自然中心佛教理想的方向,提倡「草木國土悉皆成佛」的觀念。   然而,這樣的觀點在一萬年前人類進入農耕畜牧文明後即發生不可逆的質變,以「征服自然」為最高價值的文明路徑,經過十八、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洗禮,發展至二十一世紀,已導致人類不得不面對三大危機:核戰的危機、環境破壞的危機、精神崩潰的危機。針對瀕臨崩壞的社會秩序,作者亦對馬克思與尼采的哲學思想提出解釋與釐清。   作者指出,文明其實建立在人類對於森林的鯨吞蠶食。每當一個文明崩壞,人類就往下一個仍有森林的地方去。為了創立新的文明,便毀滅另一片森林。他認為人們必須把文明的原理、即以支配自然為善的概念,轉換成與自然共生的思想,不以個人為中心,而以物種為中心;找回永恆的生死循環觀念。在自然已被人類征服的現今,以人為中心的文明發展已不得不踩煞車,並應受到全面性的批判,否則文明的再生就絕無可能。   本書作者梅原猛為日本當代哲學大師,其學說稱「梅原日本學」或「梅原古代學」,專研日本神道與佛教,並擴及歷史與人類學範疇;其思想以宗教與藝術為主軸,鎔鑄東洋與西洋哲學,最終邁向日本文化的整體研究。全書以作者自一九八七至一九九○年代於日本、印度、韓國、加拿大等地演講記錄輯成,以多元面向解讀日本民族社會與其世界觀。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6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