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界嶄新論述 多樣的思想文化風貌 ◆「新亞洲佛教史」是日本佛教學界近年最大規模的結集,動員超過兩百位菁英學者;作者群以整體觀點,依各別專攻的主題領域,進行層層闡述。 ◆ 除傳統的教理教義、文獻語言、史料分析之外,也擴及美術、考古、文藝、民俗等不同層面;並嘗試跳脫過去的宗派中心主義或歷史文獻學的限制,結合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呈現佛教研究範式的革新。 ◆總覽佛教在亞洲發展的遼闊時空歷程與演變軌跡,勾勒出更豐富、多元的整合樣貌,議論豐富,可讀性極高。 【日本佛教系列】1~4冊 《日本佛教的基礎——日本I》 佛教為日本的重要信仰,與日本歷史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佛教傳入始於聖德太子神話傳說,不同時期因政治立場、社會經濟、文化風俗等,崇佛、廢佛均有所消長。中日交流奠定了日本佛教的宗派基礎,無論是鑑真和尚東渡傳戒,或日僧最澄與空海入唐求法,皆是重要盛事。「顯密」一詞的探究、「本地垂迹說」藉由神道信仰融入當地社會,均是日本古代佛教發展的探討重點。 本書由日本佛教的基礎,深入探討從佛教初傳東瀛,至鎌倉佛教發展之前的概況,並打破個別研究宗派史,從整體觀點、史料考察、思想史等多元領域進行層層闡述,開啟日本佛教史研究新的一頁。 《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日本II》 日本中世佛教史,以院政期至戰國時代為探討對象,一般稱此時期為鎌倉新佛教,禪宗也同時從中國傳入,帶來新生。武士階層大力提倡禪宗,以助鞏固統治權,法然、親鸞、道元、日蓮、一遍等人為抵抗舊佛教勢力而大為活躍,他們救濟民眾,對社會影響深遠,此外,念佛法門的推廣,也普及至庶民階層。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日本佛教宗派的架構在此時期得以完整確立,各宗祖師的思想與言論,成為後人探索研究的重點。 日本中世佛教既有傳統也有創新,本書對於舊佛教寺社勢力與舊佛教改革派,室町文化、一揆與佛教的關係等多做探討。在日本佛教思想與文化的建樹上,中世佛教是日本建立佛教信仰的重要時期,流傳於世的佛教文化,迄今影響深遠。 《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Ⅲ》 東亞近世佛教的研究,在近年有不同的發展,不論是思想義理、詩文繪畫的探討都有精彩突出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日本近代化的進程中,佛教也扮演了積極的作用。 江戶幕府將佛教納入政府系統化管理,一方面又建立嚴格的寺院制度,鼓勵僧人進行學術研究;在相對和平的歲月中,江戶佛教取得長足的發展,又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日本近代化的進程中,佛教也扮演了積極的作用。 在此同時,佛教與儒家或天主教等佛教外部人士的論爭,也提供了一個認識近世思想流派交鋒或互攝的各種可能性,激盪出多樣的思想文化風貌。本書對近世佛教的思想義理、詩文繪畫等探討,都有精彩突出的表現。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日本佛教的研究,過去以鎌倉新佛教為關注焦點,七○年代以來,研究者針對二戰後構築的日本佛教定論提出批判,導致傳統佛教觀逐漸瓦解,多面向的研究重新建構出近代日本佛教的新樣貌。 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近代佛教具有雙重意義。一是受到歐洲語言文獻學的影響,梵文的權威性不斷增強,從而激勵以漢文佛典為主要經典的佛教界,重新組織編纂大藏經,而有《大正藏》與《續藏經》兩套現代藏經的問世,影響極其深遠。二是受到明治時期儒者的排擠,造成「廢佛毀釋」與「神佛分離」運動,讓佛教必須認真思考國家的存在。 近代化、資本主義造成的社會矛盾,使得人們向佛教尋求精神的慰藉。禪宗對日本知識分子與歐美佛教信仰影響巨大,帶動世界潮流。本書從明治維新與佛教、近代佛教的形成與發展、戰爭與佛教等不同視角,探討日本近代佛教的本質究竟為何,從而認識它的蛻變之路。
日本學界嶄新論述 多樣的思想文化風貌 ◆「新亞洲佛教史」是日本佛教學界近年最大規模的結集,動員超過兩百位菁英學者;作者群以整體觀點,依各別專攻的主題領域,進行層層闡述。 ◆ 除傳統的教理教義、文獻語言、史料分析之外,也擴及美術、考古、文藝、民俗等不同層面;並嘗試跳脫過去的宗派中心主義或歷史文獻學的限制,結合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呈現佛教研究範式的革新。 ◆總覽佛教在亞洲發展的遼闊時空歷程與演變軌跡,勾勒出更豐富、多元的整合樣貌,議論豐富,可讀性極高。 【中國佛教系列】全三冊 《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中國I 南北朝》 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從神異傳奇到融入日常生活,從外來宗教到成為世俗倫理;從陌生到熟悉,進而根植為思維與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浩蕩旅程。為了認識佛教,中國進行大規模的譯經運動,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形式之多元,可說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蹟。 在漢譯佛典的基礎上,佛教輻射傳布至朝鮮半島、扶桑四島、中南半島,成為東亞醒目的文化景觀,而中國從佛教邊地也搖身一變成為佛法聖地。舉凡國王大臣乃至庶民百姓,不論是在政治、民俗、儀式,甚至文化上,莫不深契佛法。此時期的鳩摩羅什、僧肇、慧遠、竺道生等不世出的諸大師,為中國佛教的走向奠定基調。藉由本書,我們明瞭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佛教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樞紐角色。 《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II 隋唐》 穿越古絲路傳至中國的印度佛教,在隋唐時期已經成為中國所容受的佛教,達到了空前的開展與轉型,並形成今日我們所知曉的「宗派」樣貌。 此書其中有三論、唯識、天台、華嚴、淨土、禪、密教等有關教學、弘化的內容,作者細膩勾勒出隋唐帝國時期的皇室和民間,在與佛教的微妙關係之下,展現出各宗派獨特的教學理念與弘化儀禮。同時,以多元的視角觀察整體的脈絡,將隋唐時期佛教興隆發展的軌跡,詳細地述說全貌與始末,藉此讓我們一窺隋唐佛教的輝煌燦爛! 《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III 宋元明清》 佛教在中國文化歷史性的重要轉型時期,總是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從唐宋到晚清,在佛教的刺激之下,宋代新儒家深入探討心性之學,此外,文學、藝術、民俗等面向,莫不皆受影響。從知識菁英的哲學思辨到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佛教普及到中國各個角落的不同階層。天台、華嚴、禪等宗派,雖然都發韌於中國,卻也成為東亞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載體,在各國開花結果。 此書從思想史、文化史、民眾史的角度出發,省思中國傳統佛教發展的軌跡,嘗試勾勒佛教樣貌傳承迄今所形成的文化脈絡。並將宋、元、明、清的佛教史,提供一個精彩的全觀圖像。
〈淨行品〉是《華嚴經》裡的一品,「淨」是清淨,「行」是身、口、意的行為,若能時時清淨己心,利益眾生,即為「淨行」。《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在中國的天台宗及華嚴宗,都將它判為圓教,也就是圓滿的大教,屬於最圓滿、高深的法門;尤其是華嚴宗,即依此經為根本教典。〈淨行品〉為《華嚴經》的其中一品,本書採用唐代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的《八十華嚴》為解說版本。它是修學菩薩道的基礎法門,經中共提出一百四十一個願,都是針對日常生活而發的,例如吃飯睡覺、出門走路、訪友聚會等一切舉止,都要發願,以清淨我們的行為。本書是繼程法師講解〈淨行品〉要點的集結,法師輕鬆而詳細的說解,讓讀者很容易就能運用經中的義理於舉手投足中,防過止非;若能進而把一切化為願力,運用慈悲和智慧來待人接物,便能事事通達無礙。
[封面文字]六者,數、隨、止、觀、還、淨;妙者,不可思議。六個通達涅槃的奧妙法門,謂之「六妙門」。[封底文字]《六妙門》是隋代天台智者大師的「四部止觀」(其他三部為《摩訶止觀》、《釋禪波羅蜜》、《小止觀》)著作之一,為大師於金陵瓦官寺所講,是少數由大師親筆撰寫的著作之一。本書為繼程法師解說《六妙門》要點的集結,所探討的主題依原書十個章節次第呈現,包括各法門的教理、修證程序、障礙及其對治、證相等。透過法師活潑、生活化的解說,初學者即能對天台宗「教觀雙運、解行並進」的止觀法門,有更清晰的認識。六妙法門為修持禪定的六種方法:數、隨、止、觀、還、淨。雖分為六,其實可歸納為「止」與「觀」二門。數、隨、止為三種「止門」,屬於修定的法門;觀、還、淨為三種「觀門」,屬於修慧的法門。修持、應用六妙法門,可以證到各種禪的境界,最後通達涅槃。
「林老是部活字典,也是咱們中國佛教界的國寶。」──趙樸初(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他精通佛學、史學、文學,是中國佛學研究的專家;他的詩文真切流利、雄渾超逸,曾被譽為「蘇曼殊第二」;他一生致力於弘揚弘一大師精神與思想,是「弘學」研究的權威。他曾是聖嚴法師在上海靜安佛學院的老師,其治學精神和人品,深深為聖嚴法師所景仰。為了保存這座佛教研究的知識寶庫,林志明女士整理其父親歷年作品,匯編成林子青文集,讓讀者能完整一探其學術成就和詩文風采。本書內容分為二篇,第一篇主要收錄作者學術性的單篇文章,層面涵蓋了佛教發展、僧伽教育、居士團體及佛教藝術等;第二篇則為作者在抗日戰爭時期,於香港大嶼山佛學院任教時,所作的一本關於「因明學」的學術著作。此外,〈附錄〉並收錄了作者的三篇譯作,包括〈世尊的原始教育〉、〈馬祖大師之禪法〉及〈福州毗盧大藏經的雕印〉。全書充分展現了作者豐富的學問及涵養,他以深入淺出、實事求是的通暢文筆,帶領讀者進入一座佛學研究的寶庫。
止能得定,觀能生慧,止觀是定慧等持,是修行工夫的基礎、成佛之道的精要。《小止觀》是「東土釋迦」智者大師介紹天台宗的修行方法——止觀法門的著作,原只是寫給他俗家兄長,讓他便於入門的小書,沒想到因其精巧扼要、內容豐富,反而讓許多初學者大大地受用,因而廣受歡迎。本書是繼程法師解說《小止觀》要點的集結,內容包括修習的準備工夫、正式程序、善根或不善根顯發的處理、魔境的對治法、身心問題的療癒方法,以及所證果位等。讀完本書後,即能對這套漢傳佛教中最有條理、最有系統的修行法門,獲得完整的初步瞭解。修「止」能伏煩惱而得禪定;修「觀」則能斷煩惱而得智慧。止與觀即是「定慧雙修」,是修行歷程中的一雙翅膀,能幫助我們飛越重重修行關卡。誠如作者所言:「要使智慧與生命融合為一,可以通過止觀法門的修持而證得。」本書特色:立基八正道‧貫通戒定慧邁向正見圓滿的止觀法門以知見為先導,禪定為樞紐,智者大師將其畢生所修、所行、所教,總歸為天台止觀法門,為中國佛教奠定系統化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方法。繼程法師以《小止觀》為綱要,融入《釋禪波羅蜜》、《六妙門》、《摩訶止觀》等修持體悟;在初講中詳細開示二十五種方便,著重禪修之前的準備工夫及禪修中的應用;在續講中則進一步指導調身、調息、調心的根本原則,以及禪定過程的身心變化、各種境界與對治之道。本書分為三卷:小止觀初講,小止觀續講,小止觀原文。繼程法師主張,細水長流的日常用功與密集精進禪修是相輔相成的;透過止觀雙修,以定心持續深化觀照的力量,終能契入智慧與生命統一的如來實相。
他精通佛學、史學、文學,是中國佛學研究的專家;他的詩文真切流利、雄渾超逸,曾被譽為「蘇曼殊第二」;他的一生致力於弘揚弘一大師精神與思想,是「弘學」研究的權威。 他曾是聖嚴法師在上海靜安佛學院的老師,其治學精神和人品,深為聖嚴法師所景仰。為了保存這座佛教研究的知識寶庫,林志明女士整理其父親歷年的作品,匯編成林子青文集,讓讀者能完整一探其學術成就和詩文風采。 本書內容分為二篇,第一篇主要介紹中國、日本知名高僧及居士學者的行誼風範;第二篇為作者應各寺院之邀,所作的碑記、塔銘。此外,<附錄>並收錄了作者的譯著<<釋迦如來一代記>>,以及其個人小傳和簡譜。藉由作者生動的文采、紮實的學養,透過本書,猶如展讀一本中日佛教發展史。
「林老是部活字典,也是咱們中國佛教界的國寶。」——趙樸初(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他精通佛學、史學、文學,是中國佛學研究的專家;他的詩文真切流利、雄渾超逸,曾被譽為「蘇曼殊第二」;他一生致力於弘揚弘一大師精神與思想,是「弘學」研究的權威。他曾是聖嚴法師在上海靜安佛學院的老師,其治學精神和人品,深深為聖嚴法師所景仰。為了保存這座佛教研究的知識寶庫,林志明女士整理其父親歷年作品,匯編成林子青文集,讓讀者能完整一探其學術成就和詩文風采。本書收錄了作者於一九六○至一九九八年期間,與近五十位僧俗友人及家人的三百多封書信,逾十七萬字。從這些書信中,可以深刻體會到作者對家人的細膩感情、對友人的真摯情誼,以及嚴謹的治學態度,在一切講求快速的現代社會,讀來令人倍感溫馨。
他精通佛學、史學、文學,是中國佛學研究的專家;他的詩文真切流利、雄渾超逸,曾被譽為「蘇曼殊第二」;他的一生致力於弘揚弘一大師精神與思想,是「弘學」研究的權威。他曾是聖嚴法師在上海靜安佛學院的老師,其治學精神和人品,深為聖嚴法師所景仰。為了保存這座佛教研究的知識寶庫,林志明女士整理其父親歷年的作品,匯編成林子青文集,讓讀者能完整一探其學術成就和詩文風采。本書收錄了作者近二百首詩作與十九篇散文,字裡行間充滿悲世憫人的情懷和細膩浪漫的性格。細讀這些雋永而蘊含禪意的作品,能感受到在動盪的大時代裡,所淬鍊出一代哲人的生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