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夫曼嘗試對基督教傳統進行批判反思,並在此基礎上對基督教的主要信仰結構(「上帝」、「基督」、「世界」)加以重構,他堅信基督信仰在多元宗教和後現代的社會的語境下依然對當代人具備啟發性和指導性的功能。考夫曼一生一直孜孜以求的問題乃是上帝問題,即「上帝」這個詞的象徵意義和對上帝的信仰問題。考夫曼在本書中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見解:一方面,信仰確實是信仰,理性無法為信仰提供邏輯的或科學的證明;但另一方面,信仰也不是盲目的、完全非理性的跳躍—信仰乃由一系列信仰小步構成,在邁出每一步時,人們都要作出信仰上的決定,而且必須有很好的理由。考夫曼力圖論證,儘管信仰乃是一種主觀決定,然而基督徒確實也有很好的理由去決定成為基督徒。
十三世紀方濟各修會經院大師司各脫為蘇格蘭人,著作豐碩,曾在牛津、劍橋、巴黎諸大學任教。他力求探討神學和哲孚的關係,意圖通過形而上學來說明信仰,並對形而上學的討論進行總結。司各脫特別注重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對它進行重新詮釋,從而處理哲學和神學、理性和意志之間的關係,導引對上帝的重新理解。本書是司各脫的一部重要著作,特別是討論第一原理之專文。在本書中,司各脫完成了其上帝學說的系統描述。對於上帝存在之證明的問題,其他經院哲學家撰寫了許多不同的論述,而本書堪稱為中世紀最優秀的專文之一。此外,本書所涉及的一個形而上學新進路,在哲學思想的發展過程中,具有劃時化的貢獻。中譯本譯自當代德語權威版本,附有導言和詳盡疏解,對研究司各脫的讀者深具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