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培力中心為中心概念,以專業者的專業服務行動為架構。在以培力為目的或行動方法中,則涉及一個未明示的行動者。即誰是培力活動中的行動者、進一步延伸到:行動者從何而來(是社區中的人員幹部或外來專家)、行動者的培力知識為何?培力行動是否是一種專業而具有權威性或有效性?又培力行動者與社區居民的關係為何?培力行動者是否為支薪人員、是否受雇於特定社區組織?而這些一連串的問題是社區行動中的基本問題,但少有培力倡議者將之明言。相對地,在外來專家的專業服務架構下,或對這些議題提出系統性的架構回覆。但外來專家的專業服務架構中,也涉及到專業社區培力者的任職機構或組織歸屬。社區培力中心或制度是此類機構的代表、即可視為是此一系列議題的解答。本書乃編輯自諸多學術及實務工作者在培力中心的運作中經驗,方便關心此議題的讀者或專業者的參考。我們將這十五篇文章組成為「理論與培力組織機制」、「組織性的培力實務方法」、「培力中心組織運作」,以及「展望」四大部分。《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本期刊榮獲國家圖書館「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評選為社會學學門「期刊即時傳播獎」㊣本期刊為:中研院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C評比社會學及社福社工學門第三級㊣本期刊已收錄於: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引文索引資料庫(TCI-HSS)
異質地方一詞,目前,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與愛德華‧蘇雅(Edward Soja)等英語世界的地理學者之間,就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空間範疇是否是其早年遺留的康德主義認識論根源,一種實證主義式的真實空間,還有極不同的爭議。異質地方,已經由一個相對比較鬆散隨意的觀點,進一步考量主體的行動與都市的策略,建構為可能性的空間(spaces of possibilities),以及,設想為更批判性的、更正式表達出的、根植於社會規範之中,有政治與歷史異常意義的理論概念了。而這些理論辯論,與作者早年借取傅柯的異質地方概念的目的並不衝突。由於異質地方的理論範疇是選集中不同論文一再出現的空間概念,故以《異質地方之營造》為書名,本冊著重於公共空間、校園以及社區營造議題的探討與案例實作分享。
異質地方一詞,目前,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與愛德華‧蘇雅(Edward Soja)等英語世界的地理學者之間,就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空間範疇是否是其早年遺留的康德主義認識論根源,一種實證主義式的真實空間,還有極不同的爭議。異質地方,已經由一個相對比較鬆散隨意的觀點,進一步考量主體的行動與都市的策略,建構為可能性的空間(spaces of possibilities),以及,設想為更批判性的、更正式表達出的、根植於社會規範之中,有政治與歷史異常意義的理論概念了。而這些理論辯論,與作者早年借取傅柯的異質地方概念的目的並不衝突。由於異質地方的理論範疇是選集中不同論文一再出現的空間概念,故以《異質地方之營造》為書名,本冊著重於由城流鄉動到都會區域議題的探討與案例實作分享。
異質地方一詞,目前,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與愛德華‧蘇雅(Edward Soja)等英語世界的地理學者之間,就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空間範疇是否是其早年遺留的康德主義認識論根源,一種實證主義式的真實空間,還有極不同的爭議。異質地方,已經由一個相對比較鬆散隨意的觀點,進一步考量主體的行動與都市的策略,建構為可能性的空間(spaces of possibilities),以及,設想為更批判性的、更正式表達出的、根植於社會規範之中,有政治與歷史異常意義的理論概念了。而這些理論辯論,與作者早年借取傅柯的異質地方概念的目的並不衝突。由於異質地方的理論範疇是選集中不同論文一再出現的空間概念,故以《異質地方之營造》為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