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哲思 類別 ,共計6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公眾輿論:訊息與真實的明辨

大寫出版  出版
2025/05/21 出版

─百年傳播學經典鉅著─普利茲獎新聞名家獻給當代大眾於社會訊息&政治思索間抉擇的經典閱讀公眾輿論不總是理性而無私的,作者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一書中檢視公眾輿論對於現代民主政府的運作有何影響,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他指出,一般大眾常會出於自身利益,而做出阻礙社會進步的行為,而這本書就是關注公眾觀點如何受到非理性與個人利益的驅動,進而影響社會的各個層面。書中描述人們在理解複雜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環境時,常常會有認知上的限制,此時人們就會衍生出一套既定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s),以簡化的方式來應對複雜的現實面,而「刻板印象」這個詞也成為社會學、心理學,乃至於傳播學等領域的重要概念。此外,書中也提到公眾輿論如何被掌權者影響和操縱。李普曼提出「製造共識」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精英或政府機關如何利用媒體塑造共同的觀感,以達成自身的利益。《公眾輿論》於1922年出版至今已超過百年,但仍舊在政治學、傳播學、社會心理學等領域有著不得不提的地位,書中巧妙地剖析了至今仍存在於媒體、公共意見與民主運作之間的複雜關係。作者細緻又精確地揭示了大眾傳播對塑造集體意識、影響政治決策以及塑造社會發展方向的深遠影響。透過敏銳的觀察和引人入勝的軼事,李普曼闡述了現實與主宰集體敘事間的微妙問題。這本書也敦促讀者批判性地檢視滲透其日常生活的資訊,並挑戰我們公共知覺背後的機制。本書作者李普曼卓越的職業生涯橫跨數十年,撰寫過美國(也許是全世界)傳播史上最重要的專欄。在20世紀,他首創了冷戰概念,曾獲得包括兩次普利茲獎等多個獎項,產出數千篇文章與多部傑作,因此被稱為「偉大的闡釋者」。《公眾輿論》是李普曼對功能性民主政府及公民在民主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思索。李普曼審視歷史上動盪時期所呈現的兩難困境,並對公民有效自治的能力提出質疑。他對媒體在塑造公眾觀念和意見中所扮演的角色給予重要關注,並預見性地警告宣傳的力量。這部開創性探討現代民主、其運作方式以及對其最大威脅的著作,成為政治科學、新聞傳播領域的經典著作。李普曼對宣傳危害的理解遠遠超前於那個時代,他的結論至今仍然具有相關性和啟發性。

9 特價62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幻影公眾:民意與治理的慎思

大寫出版  出版
2025/05/21 出版

兩屆普立茲獎得主李普曼的百年智慧洞察繼《公眾輿論》後的另一經典以記者、政治評論員,傳播學學者的新視角挑戰民主理論的核心假設,拆解虛幻的公眾錯覺《幻影公眾》一書探討了當代社會中,許多人不僅對民主制度感到失望,認為公眾的存在只是一種幻覺,猶如神話般的不存在。作者李普曼認為,普羅大眾往往缺乏足夠的知識、時間和精力來充分理解複雜的政治議題,因此並不具備有效參與治理國家的能力,因此更多時候,公眾實際上只是個虛幻的概念,大眾意見多半是短暫且缺乏深思熟慮的,很容易受到輿論的影響和左右。“他們並非局內人,只是如同你我的外部旁觀者就像是坐在劇場最後一排的觀眾,觀其影卻不聞其聲” 公眾,是一群生活背景各異、隨機集結的一般人,每個人擅長與關注的議題不同,在沒有深入研究相關資訊的情況下,要讓公眾決定所有公共議題,帶領國家這個龐大機器,豈不緣木求魚,李普曼在本書中挑戰了民主政治的盲點,傳統理論誤將公眾當成萬能的天神,這些人其實沒有治理能力,所謂的公眾只是一個「幻影」。稱職的旁觀者李普曼認為社會由兩種人組成:少數的代理人與大多數的旁觀者。公眾就像是旁觀者,他們並非真正關心公共事務,也大多沒有能力理解和參與決策,簡單來說,政治就是由少數的「代理人」主導,他的論點確實點出民主政治中難以迴避的困境。公眾不是萬能,李普曼直指:‧實際執行的工作,不是公眾的職責。‧深入問題本身是非曲直的工作,不是公眾的職責‧預測、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工作,不是公眾的職責有些政客舉公眾之大旗,而行個人利益之實,看似是理想的公眾表達,個體的意見得以抒發,但卻只是掌權者所建構的海市蜃樓,操控公眾的影舞者。當時的李普曼大膽提出公眾意見只是一種幻影,無法成為民主的幫手,若過於依賴公眾,屆時只會淪為被操控的打手,而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李普曼的預言似乎成真,只是百年前的戰場是在報紙、廣播上,現在則是無孔不入的網路。在這個動亂的大世界中,在這個事事都避免不了政治的生活中,與李普曼身處的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時代背景並無二致,如何讓公眾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扮演好旁觀者的角色,社會上每個階層各司其職,不就是李普曼所追求的社會和諧的實踐嗎?本書中他沉痛地檢視那些民主與權利的常見主張是,「面向廣大群眾的呼籲既含混又空泛,沒有提供任何具體指引,吿訴眾人如何眞誠行事,反倒讓人們在憑專斷意志行事時有了絕佳的掩護。自由主義的外衣成了剝削顧客的業者、攫取暴利的投機客、禁酒主義的支持者、尙武的愛國主義者、江湖騙子和空話製造者的利器。自由主義顧此失彼,最終適得其反。」公眾參與政治的意願和能力、資訊的透明度和專業性、以及政治決策的效率和品質等等,都是民主社會需要不斷思考和平衡的課題。時至今日,這仍然是個沒有標準答案,有趣的討論話題。公眾不需成為執行者,也不用事事涉入其中,但要有能力:‧堅持辯論:在多方討論交戰下,各方利益將無所遁形,公眾只要靜觀其變,能從中找出誰才是揮舞著公眾大旗,滿足私慾的一方。‧判斷現行規則是否有缺陷:用簡單,客觀的測試來幫助自己的判斷力,把錯綜複雜的公共事務簡化成某種可理解的形式。

9 特價35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李普曼公眾輿論研究合輯(二冊):《公眾輿論》、《幻影公眾》

大寫出版  出版
2025/05/21 出版

本套書組合:《公眾輿論:訊息與真實的明辨》、《幻影公眾:民意與治理的慎思》共二冊《公眾輿論》─百年傳播學經典鉅著─普利茲獎新聞名家獻給當代大眾於社會訊息&政治思索間抉擇的經典閱讀公眾輿論不總是理性而無私的,作者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一書中檢視公眾輿論對於現代民主政府的運作有何影響,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他指出,一般大眾常會出於自身利益,而做出阻礙社會進步的行為,而這本書就是關注公眾觀點如何受到非理性與個人利益的驅動,進而影響社會的各個層面。書中描述人們在理解複雜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環境時,常常會有認知上的限制,此時人們就會衍生出一套既定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s),以簡化的方式來應對複雜的現實面,而「刻板印象」這個詞也成為社會學、心理學,乃至於傳播學等領域的重要概念。此外,書中也提到公眾輿論如何被掌權者影響和操縱。李普曼提出「製造共識」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精英或政府機關如何利用媒體塑造共同的觀感,以達成自身的利益。《公眾輿論》於1922年出版至今已超過百年,但仍舊在政治學、傳播學、社會心理學等領域有著不得不提的地位,書中巧妙地剖析了至今仍存在於媒體、公共意見與民主運作之間的複雜關係。作者細緻又精確地揭示了大眾傳播對塑造集體意識、影響政治決策以及塑造社會發展方向的深遠影響。透過敏銳的觀察和引人入勝的軼事,李普曼闡述了現實與主宰集體敘事間的微妙問題。這本書也敦促讀者批判性地檢視滲透其日常生活的資訊,並挑戰我們公共知覺背後的機制。本書作者李普曼卓越的職業生涯橫跨數十年,撰寫過美國(也許是全世界)傳播史上最重要的專欄。在20世紀,他首創了冷戰概念,曾獲得包括兩次普利茲獎等多個獎項,產出數千篇文章與多部傑作,因此被稱為「偉大的闡釋者」。《公眾輿論》是李普曼對功能性民主政府及公民在民主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思索。李普曼審視歷史上動盪時期所呈現的兩難困境,並對公民有效自治的能力提出質疑。他對媒體在塑造公眾觀念和意見中所扮演的角色給予重要關注,並預見性地警告宣傳的力量。這部開創性探討現代民主、其運作方式以及對其最大威脅的著作,成為政治科學、新聞傳播領域的經典著作。李普曼對宣傳危害的理解遠遠超前於那個時代,他的結論至今仍然具有相關性和啟發性。……………✽ ✽ ✽……………《幻影公眾》兩屆普立茲獎得主李普曼的百年智慧洞察繼《公眾輿論》後的另一經典以記者、政治評論員,傳播學學者的新視角挑戰民主理論的核心假設,拆解虛幻的公眾錯覺《幻影公眾》一書探討了當代社會中,許多人不僅對民主制度感到失望,認為公眾的存在只是一種幻覺,猶如神話般的不存在。作者李普曼認為,普羅大眾往往缺乏足夠的知識、時間和精力來充分理解複雜的政治議題,因此並不具備有效參與治理國家的能力,因此更多時候,公眾實際上只是個虛幻的概念,大眾意見多半是短暫且缺乏深思熟慮的,很容易受到輿論的影響和左右。“他們並非局內人,只是如同你我的外部旁觀者就像是坐在劇場最後一排的觀眾,觀其影卻不聞其聲” 公眾,是一群生活背景各異、隨機集結的一般人,每個人擅長與關注的議題不同,在沒有深入研究相關資訊的情況下,要讓公眾決定所有公共議題,帶領國家這個龐大機器,豈不緣木求魚,李普曼在本書中挑戰了民主政治的盲點,傳統理論誤將公眾當成萬能的天神,這些人其實沒有治理能力,所謂的公眾只是一個「幻影」。稱職的旁觀者李普曼認為社會由兩種人組成:少數的代理人與大多數的旁觀者。公眾就像是旁觀者,他們並非真正關心公共事務,也大多沒有能力理解和參與決策,簡單來說,政治就是由少數的「代理人」主導,他的論點確實點出民主政治中難以迴避的困境。公眾不是萬能,李普曼直指:‧實際執行的工作,不是公眾的職責。‧深入問題本身是非曲直的工作,不是公眾的職責‧預測、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工作,不是公眾的職責有些政客舉公眾之大旗,而行個人利益之實,看似是理想的公眾表達,個體的意見得以抒發,但卻只是掌權者所建構的海市蜃樓,操控公眾的影舞者。當時的李普曼大膽提出公眾意見只是一種幻影,無法成為民主的幫手,若過於依賴公眾,屆時只會淪為被操控的打手,而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李普曼的預言似乎成真,只是百年前的戰場是在報紙、廣播上,現在則是無孔不入的網路。在這個動亂的大世界中,在這個事事都避免不了政治的生活中,與李普曼身處的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時代背景並無二致,如何讓公眾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扮演好旁觀者的角色,社會上每個階層各司其職,不就是李普曼所追求的社會和諧的實踐嗎?本書中他沉痛地檢視那些民主與權利的常見主張是,「面向廣大群眾的呼籲既含混又空泛,沒有提供任何具體指引,吿訴眾人如何眞誠行事,反倒讓人們在憑專斷意志行事時有了絕佳的掩護。自由主義的外衣成了剝削顧客的業者、攫取暴利的投機客、禁酒主義的支持者、尙武的愛國主義者、江湖騙子和空話製造者的利器。自由主義顧此失彼,最終適得其反。」公眾參與政治的意願和能力、資訊的透明度和專業性、以及政治決策的效率和品質等等,都是民主社會需要不斷思考和平衡的課題。時至今日,這仍然是個沒有標準答案,有趣的討論話題。公眾不需成為執行者,也不用事事涉入其中,但要有能力:‧堅持辯論:在多方討論交戰下,各方利益將無所遁形,公眾只要靜觀其變,能從中找出誰才是揮舞著公眾大旗,滿足私慾的一方。‧判斷現行規則是否有缺陷:用簡單,客觀的測試來幫助自己的判斷力,把錯綜複雜的公共事務簡化成某種可理解的形式。

9 特價9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勒龐.群眾心理研究套書(二冊)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的研究》、《革命心理學:烏合之眾的信念與狂熱》

大寫出版  出版
2025/03/17 出版

本套書組合:《烏合之眾》、《革命心理學》共二冊他們不敏銳,也不深謀遠慮,但行事卻很果決。─永不過時的集體人性研究!─橫跨三世紀的時代精神轉變見證之作!翻譯十餘種語言版本,群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帶你看清群眾的瘋狂、盲從、與反智行為之謎──《烏合之眾》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是最早研究「群眾心理」這一概念的學人之一。他在本書精準預告,無論未來社會如何組建,人類要進入的是一個「群眾的時代」,從百年後的今日來看,群眾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的確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如果你是必須面對選民的政治家,必須面對消費者的經理人,或是面對投資大眾的財經專家,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案牘之書。作者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是最早研究群眾心理的先驅,他在書中指出,「群眾從未渴望真相。誰能為他們提供幻想,就能成為他們的主人;誰試圖摧毀他們的幻想,就會成為他們的受害者。」的確,不同於個體,群眾就像一群原始生物,當他們聚在一起時會將理性拋諸腦後,只依照當下感覺行事,即使受再高等的教育,大腦也會頓時空洞,無思考能力,只能跟著領導者的暗示行動,這就是勒龐所精準描述的「群眾」。群眾有如一群原始生物,他們會暫時將理性拋諸腦後,只依感覺行事,即使受過再高等的教育,大腦也會頓時空洞,無思考能力,盲目追隨領導者的暗示,這就是勒龐所描述的「群眾」。勒龐在書中指出,「群眾從未渴望真相。誰能為他們提供幻想,就能成為他們的主人;誰試圖摧毀他們的幻想,就會成為他們的受害者。」群眾特徵:‧衝動、容易改變與易怒‧容易受到暗示‧情感誇大與單純‧缺乏包容力、專制與保守‧道德感取決於主導者心理分析先驅學人佛洛伊德推崇為「一本實至名歸的著作」他是十九世紀享譽國際,世界一戰到二戰間,從老羅斯福到希特勒都閱讀參考的重要研究作者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安森‧拉賓巴赫(Anson Rabinbach)給予本書很高的評價,他認為,「任何研究群眾行為、流行心理學、法西斯主義等,都應該從勒龐的作品開始。」勒龐在群體人性上的精準剖析,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歷史上許多重量級的人物產生深遠的影響,包括心理分析之父弗洛伊德,公共關係之父伯內斯(Edward Louis Bernays)等。而在後來發生的各種社會運動中,更是可看到領導者將勒龐觀點運用的淋漓盡致,掌握群眾行為的基本邏輯,藉此激發民眾的衝動與激情。從個人的消費行為,投資者一窩蜂的追捧熱潮,甚至大到各國的衝突事件,都脫離不了群眾心理學的範疇。面對快速競爭的商業市場,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當你越了解群眾特性,就越能在這混沌、衝突與矛盾之世,保持理智,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抽離群體情感的煽動,做出最有利的判斷與選擇。《革命心理學》《烏合之眾》二部曲,群眾心理學的最佳實證案例!以法國大革命為鏡,解開狂熱群眾背後的驅動原因勒龐在《革命心理學》書中延續了經典作品《烏合之眾》對群眾心理的觀點,藉由十八世紀歐洲發生的革命事件,解讀歷史上群眾瘋狂的真實案例,驗證普羅大眾為何在那個時期會如此肆無忌憚、殘暴、判若兩人。 勒龐講的是歷史,寫的是過去,但他真正的目的是以法國大革命為題,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革命各個階段,以及各路人馬,如統治階層、農民、軍隊等不同集體的所思所想,雖然時間相隔甚遠,但人心不變,卻也描繪出一般歷史書中從未提到的社會現象。將他提出的群眾心理套用到現代,還是能解釋現今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不同的是,經過勒龐的剖析之後,後世人不再毫無頭緒,也能理解個體在群體之中毫無責任感、情緒化的降智表現了。從古至今,革命的目的不外乎推翻前朝的陋習惡政,但實際上不過是一群人意圖佔領既有掌權者的利益而已。菁英不斷提出新思想催眠大眾,而當思想轉變成信仰後,群眾買單,群起對當權者展開反對行動時,就是革命的開始,長此以往,歐洲也就不停的經歷長時間的混亂與無政府狀態。勒龐嘗試從理性邏輯、情感邏輯、集體邏輯和神秘邏輯看各種型態的革命,他認為革命的發生主要由這幾種邏輯相互影響,其中情感、集體與神祕邏輯凌駕於理性之上,是影響歷史事件最重要的因素。革命在本質上其實就像是一種宗教,有著宗教狂熱、暴力、不寬容、不理性的特徵。法國重要的思想家,也是歷史家的艾力克斯‧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寫道:「法國大革命是一場政治革命,其運作方式和某種程度的表現形式,都像是一場宗教革命。看看它有哪些規律和特徵最終與宗教革命相似:它不僅像宗教革命一樣廣泛傳播,而且像宗教革命一樣,透過佈道、宣講加以傳播。」有趣的是,政治革命的謬論或虛假誓言在革命中就能獲得驗證,而在宗教中卻非如此,信徒非得死後才能了解所支持的教條是否為真,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二十一世紀恐怕也還無法有確切的答案。革命,只是一種外顯的表現,橫跨的時間不過數十年,但真正影響的是人民根深蒂固的觀念。拿破崙的軍事功績就是人們口中的談資,很快就被消解了,但鑲嵌在種族民族大腦中的信仰會持續影響好幾代人。法國大革命所產生的思想,也如同其他思想一樣,延續至今。

9 特價7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的研究

大寫出版  出版
2025/01/13 出版

他們不敏銳,也不深謀遠慮,但行事卻很果決。─永不過時的集體人性研究!─橫跨三世紀的時代精神轉變見證之作!翻譯十餘種語言版本,群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帶你看清群眾的瘋狂、盲從、與反智行為之謎──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是最早研究「群眾心理」這一概念的學人之一。他在本書精準預告,無論未來社會如何組建,人類要進入的是一個「群眾的時代」,從百年後的今日來看,群眾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的確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如果你是必須面對選民的政治家,必須面對消費者的經理人,或是面對投資大眾的財經專家,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案牘之書。作者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是最早研究群眾心理的先驅,他在書中指出,「群眾從未渴望真相。誰能為他們提供幻想,就能成為他們的主人;誰試圖摧毀他們的幻想,就會成為他們的受害者。」的確,不同於個體,群眾就像一群原始生物,當他們聚在一起時會將理性拋諸腦後,只依照當下感覺行事,即使受再高等的教育,大腦也會頓時空洞,無思考能力,只能跟著領導者的暗示行動,這就是勒龐所精準描述的「群眾」。群眾有如一群原始生物,他們會暫時將理性拋諸腦後,只依感覺行事,即使受過再高等的教育,大腦也會頓時空洞,無思考能力,盲目追隨領導者的暗示,這就是勒龐所描述的「群眾」。勒龐在書中指出,「群眾從未渴望真相。誰能為他們提供幻想,就能成為他們的主人;誰試圖摧毀他們的幻想,就會成為他們的受害者。」群眾特徵:‧衝動、容易改變與易怒‧容易受到暗示‧情感誇大與單純‧缺乏包容力、專制與保守‧道德感取決於主導者心理分析先驅學人佛洛伊德推崇為「一本實至名歸的著作」他是十九世紀享譽國際,世界一戰到二戰間,從老羅斯福到希特勒都閱讀參考的重要研究作者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安森‧拉賓巴赫(Anson Rabinbach)給予本書很高的評價,他認為,「任何研究群眾行為、流行心理學、法西斯主義等,都應該從勒龐的作品開始。」勒龐在群體人性上的精準剖析,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歷史上許多重量級的人物產生深遠的影響,包括心理分析之父弗洛伊德,公共關係之父伯內斯(Edward Louis Bernays)等。而在後來發生的各種社會運動中,更是可看到領導者將勒龐觀點運用的淋漓盡致,掌握群眾行為的基本邏輯,藉此激發民眾的衝動與激情。從個人的消費行為,投資者一窩蜂的追捧熱潮,甚至大到各國的衝突事件,都脫離不了群眾心理學的範疇。面對快速競爭的商業市場,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當你越了解群眾特性,就越能在這混沌、衝突與矛盾之世,保持理智,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抽離群體情感的煽動,做出最有利的判斷與選擇。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革命心理學:烏合之眾的信念與狂熱

大寫出版  出版
2025/01/13 出版

《烏合之眾》二部曲,群眾心理學的最佳實證案例!以法國大革命為鏡,解開狂熱群眾背後的驅動原因勒龐在《革命心理學》書中延續了經典作品《烏合之眾》對群眾心理的觀點,藉由十八世紀歐洲發生的革命事件,解讀歷史上群眾瘋狂的真實案例,驗證普羅大眾為何在那個時期會如此肆無忌憚、殘暴、判若兩人。 勒龐講的是歷史,寫的是過去,但他真正的目的是以法國大革命為題,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革命各個階段,以及各路人馬,如統治階層、農民、軍隊等不同集體的所思所想,雖然時間相隔甚遠,但人心不變,卻也描繪出一般歷史書中從未提到的社會現象。將他提出的群眾心理套用到現代,還是能解釋現今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不同的是,經過勒龐的剖析之後,後世人不再毫無頭緒,也能理解個體在群體之中毫無責任感、情緒化的降智表現了。從古至今,革命的目的不外乎推翻前朝的陋習惡政,但實際上不過是一群人意圖佔領既有掌權者的利益而已。菁英不斷提出新思想催眠大眾,而當思想轉變成信仰後,群眾買單,群起對當權者展開反對行動時,就是革命的開始,長此以往,歐洲也就不停的經歷長時間的混亂與無政府狀態。勒龐嘗試從理性邏輯、情感邏輯、集體邏輯和神秘邏輯看各種型態的革命,他認為革命的發生主要由這幾種邏輯相互影響,其中情感、集體與神祕邏輯凌駕於理性之上,是影響歷史事件最重要的因素。革命在本質上其實就像是一種宗教,有著宗教狂熱、暴力、不寬容、不理性的特徵。法國重要的思想家,也是歷史家的艾力克斯‧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寫道:「法國大革命是一場政治革命,其運作方式和某種程度的表現形式,都像是一場宗教革命。看看它有哪些規律和特徵最終與宗教革命相似:它不僅像宗教革命一樣廣泛傳播,而且像宗教革命一樣,透過佈道、宣講加以傳播。」有趣的是,政治革命的謬論或虛假誓言在革命中就能獲得驗證,而在宗教中卻非如此,信徒非得死後才能了解所支持的教條是否為真,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二十一世紀恐怕也還無法有確切的答案。革命,只是一種外顯的表現,橫跨的時間不過數十年,但真正影響的是人民根深蒂固的觀念。拿破崙的軍事功績就是人們口中的談資,很快就被消解了,但鑲嵌在種族民族大腦中的信仰會持續影響好幾代人。法國大革命所產生的思想,也如同其他思想一樣,延續至今。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