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輯錄現行重要法規凡95種,共分憲法、行政、民法、商法、民訴、非訟、刑法、刑訴等8大類,輕巧實用,物超所值,為準備國家考試暨研習我國法律之最佳入門工具書。▨ 本版新增修法規係收錄至113年9月30日總統正式公布暨行政機關發布之最新法規。▨ 修正法規:立法院職權行使法(113.6.24)、勞動基準法(113.7.31)、通訊保障及監察法(113.7.31)、中華民國刑法(113.7.31)、洗錢防制法(113.7.31)、刑事訴訟法(113.7.31)、地方制度法(113.8.7)、證券交易法(113.8.7)、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113.8.7)、法院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113.9.30)等重要法規。
布朗利之《國際公法原理》(Brownlie's 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於 1966 年初版問世,從第一版到第九版橫跨半個世紀,一直深深影響國際公之研究與適用。布朗利教授於書中極力主張「國際公法」作為一個「學科體系」之概念,並將其內涵架構、國家相互間以及與其他實體間的法律互動,提升至國際體系脈絡之思維向度,建構出基於國家與其他實體之間於國際層次的關係。在 1960 年代的英國法律學界,乃至於各國之法律實踐,皆為當時一項創舉。 英文原書在布朗利教授過世後,自第八版起接續由其門生詹姆斯.克勞佛(James Crawford)教授執筆撰寫。第九版於2019年由英國牛津出版社出版,問世後不久,克勞佛教授病逝於荷蘭海牙國際法院法官之任內。布朗利及克勞佛二位作者皆可謂「客觀實證主義者」(Objective Positivist),強調基於國際交往之客觀事實以形成國際法,並盡力考慮不同地緣國家之觀點,並非僅僅做為西方論述之代言人而已。 本書作為國際法領域之經典著作,一直以來都是世界各地師生及國際執業律師之基本國際公法教科書。本書係以偏重於大陸法系的法學理論紮實論述,內容以單元章節論述方式書寫,系統性介紹國際法原理之單冊書籍,藉以建構國際公法之體系脈絡,以及援引國際法原則及學理適用。全書層次井然、結構嚴謹、涵蓋廣闊,不僅側重於國際條約之釋義,更輔以國際習慣及重要實踐案例作為說明舉例,建立起本書於當代國際法上崇高之歷史地位,本譯注專書為繁體中文唯一譯本。
使用最容易上手的免費統計軟體JASP進行數據分析、協助商業決策、完成論文寫作。⊙完整講解JASP軟體與操作,透過報表解說與範例,深入淺出介紹各類分析適用時機。並提供JASP檔案與操作影片,學習者可實際操作練習。⊙論文寫作、學術研究與商業決策所需分析工具一應俱全:內容從最基本的描述統計、相關分析、變異數分析、信度分析、多元迴歸分析,到進階的因素分析、觀察變數路徑分析(含PROCESS模式解說)與結構方程模型(SEM),完整涵蓋學術研究所需之分析方法及操作。⊙軟體輸出之圖表編排大多符合APA格式規範,加速論文寫作與簡報。在統計背景為零的情況下,也能學會用JASP進行論文統計分析!JASP(Jeffreys’s Amazing Statistics Program)是阿姆斯特丹大學針對社會科學研究,所開發的視窗化免費開源統計軟體,輸出報表的圖表儘量符合APA的格式,符合研究者需求。JASP不僅具有簡潔明瞭的操作介面,亦涵括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需的完整統計分析作法,從耳熟能詳的描述統計、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到進階的因素分析、觀察變數路徑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型(SEM),所需要的分析工具一應俱全。本書由國內具備專業統計知能的教授與講師們共同撰寫,他們具備豐富的研究方法教學經驗,能真正了解學習者的需求與想法。本書亦採用學術期刊的論文格式,透過分析原始資料,提供結果撰寫範例,帶領讀者深入瞭解各類型分析,在研讀統計分析學理後,實際操作練習,深化學習效果。
本書是關於美學的對話錄,以文藝理論題材為主,選收《斐德羅篇》《會飲篇》《理想國》和《法律篇》等八篇對話構成「文藝對話集」。運用「蘇格拉底式的論辯法」,提出各方觀點,將其中矛盾剝繭抽絲、逐層揭露,從而引向比較有說服力的結論。對話形式運用靈活,從日常具體事例出發,以淺喻深,由近及遠,去偽存真,層層深入,激發思考。第俄提瑪(即柏拉圖)認為戰士、英雄都是追求精神的不朽,詩人和藝術家、政治家和立法家也是如此。最後第俄提瑪(柏拉圖)提出了他的總結,也就是「愛與美的階梯」由低而高的追求:首先從感官出發愛慕一個美的身體,隨後追求超越個體的形相上的美和所有美的身體,視心靈美比身體美更珍貴,熱愛各種知識美和學問美,最後洞見美本身。──〈導讀:柏拉圖美學思想與愛之辯證〉節錄
書分兩卷,分別於1794、1795年首次出版。 該書共分「全部知識學之諸公理」、「理論知識學的基礎」、「實踐知識學的基礎」三大部分,全面地論述其哲學體系的諸基本公理。德國古典哲學重要代表之一費希特的《全部知識學的基礎》是繼康德之後最具創造性的哲學著作之一。它不僅繼承了康德對知識條件的批判性分析,也進一步將這些條件視為可由主體生成的行動。從《個人沉思》到《全部知識學基礎》的系統結構,費希特展現出一條生成的軌跡。在這一過程中,「我設立我自己」不僅是一句標語,而是一個哲學原理的實驗室 — 它重新界定了「自我」、「對象」、「表象」、「自由」與「實踐」等核心概念,並嘗試以超驗的行動架構展開整個哲學世界。 ----謝昭鋭 / 費希特《全部知識學的基礎》的起點(摘錄)
二十一世紀解讀黑格爾《邏輯學》的經典之作作者史蒂芬•霍爾蓋特將《邏輯學》( 又稱《大邏輯》 ) 視為黑格爾哲學中最為晦澀難懂的文本,稱之為「一部牢牢封閉的書卷」。為了向讀者打開這本書,作者從近代康德哲學的問題焦點入手,採取開放性的態度,對一個多世紀以來黑格爾研究、特別是《邏輯學》研究的各種方法、各家觀點進行了基進的批判,對《邏輯學》由以產生的各種語言的、歷史的、宗教的「解釋學的前提」做了充分的說明,並且準確地定位了黑格爾的「邏輯學」和其「現象學」之間的關係。作者認為,應當把《邏輯學》視為一種揭示了思想之基本範疇和存在之基本結構的「無前提的思維」,放置在西方哲學傳統本體論問題發展的廣闊脈絡之中。為了引發對黑格爾《邏輯學》更廣泛的關注和興趣,作者還典範式地對該書的開篇章節——從「存在」到「無限性」範疇——做了鞭辟入裡的文本評注和內容解讀,其旁徵博引、縱橫捭闔絲毫不下於該書其他部分。
古典社會學大師涂爾幹的重要名著首次為社會學建立經驗基礎對傳統上認為純粹是個人和心理因素的自殺現象提供了社會面向的解釋 《自殺論》是涂爾幹的一部重要社會學名著。書中按照自殺的不同原因,把自殺分為三種類型,即利己主義自殺、利他主義自殺和脫序性自殺。作者用社會事實的因果關係分析自殺的理論,闡述了社會與個人的關係。指出,自殺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這種現象之所以增多,是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分工的變細所造成的社會病態所引起的,跟社會環境、其中包括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社會動蕩、改朝換代、工作變遷、生活變化等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自殺人數的多少和自殺率的高低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則有所不同。它們與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程度高低和兩性差異關係很大。
⊙系統化學習路徑從文本分析基礎概念、語料庫結構探索、文本資料視覺化,到聚類辨識文本相似性、情感分析與機器學習,循序漸進,逐步搭建完整框架。⊙理論結合實作透過豐富案例與步驟式操作指南,引導讀者使用R及quanteda等套件,立即動手建立可複製的文本分析工作流程。⊙橫跨社科、文學與商業聚焦「以問題為導向」的應用場景,協助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有效解讀文本數據,洞察人類行為與社會脈動。 在數據驅動的時代,文本分析是揭示人類語言奧祕的關鍵方法。本書以R與quanteda生態系為核心,示範如何從語料庫中挖掘模式、趨勢與洞見,助力學術研究,也為政策、商業與社會決策提供實證基礎。 全書循序漸進:1. 語料庫結構與預處理:分詞、N-gram、TF-IDF等基礎技術。2. 聚類與相似性分析:以階層與K-means等方法刻畫文本關係。3. 情感分析與機器學習:結合SVM、隨機森林等模型,完成精細分類與預測。 每章均附完整R程式碼、真實案例與圖形化流程,讀者可即學即用,迅速將方法轉化為學術或業界成果。
美國著名女性都市計劃學者Jane Jacobs在她的世紀經典名著「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1961)裡曾經說過:「無趣、沒有活力的城市, 事實是因為自身埋藏了走向毀滅的種子。……而活力、多樣、緊湊的城市,具備了處理問題的充足能力,因此保有不斷再生的種子。」Charles Landry在其經典之作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2000, 2008)一書中,特別提到「21世紀將是城市世紀,『創意城市』成為一種行動的號召。……『創意』就是當今城市的命脈,應該將城市的觀察焦點放在『人』的身上。」 在創意城市理論中,Richard Florida(2002)提出「創意階級」與「3T」理論,主張美國城市應該制訂足以吸引「創意階級」前來的政策才行,堪稱是先驅者,但其理論在「地方經濟的發展」上仍有不足。Florida為了彌補先前理論的不足,分別於2005年發表一篇名為「The world is spiky」的論文,以及2008年出版專書「Who’s Your City? How the Creative Economy is Making Where to Live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of Your Life」,進一步主張「尖峰都市」(Spiky City)與「地點」(Place)對當今每個人生活的重要性,而其重要性是來自於「創意經濟」,Florida自此即可將他的「創意理論」與「城市地方經濟」彼此關聯起來。他的研究結果顯示:「世界是平的」此一神話並非事實,全球多元化與分殊化造成城市經濟結構已大不同,選擇居住地點也決定了人們的「幸福」。個性開放者群聚是區域創新及經濟成長的驅動因素。「開放」與兩個特別的因素有關:一是「美感」,二是「好奇心」。區域創意及創新與多元化、活力以及開放有關,但與社會資本無關。 然而,正當全世界關注並熱愛「創意城市理論」之際,Thomas Hutton在他的2016年新書「Cities and the Cultural Economy」中特別提到:文創經濟在城市中可能造成的不公平現象,並且預先告訴文創經濟研究者與政策制定者,必須設想有效方案。Florida也於2017年出版一本新書:「The New Urban Crisis」,對於先前的創意城市的樂觀或地方發展主義導向看法,有了一些修正與新的論述,甚至提出解決對策。從Hutton與Florida二位學者的先知預言,是否說明了「創意城市」不完全是樂觀的、美好的,從「創意城市」到「幸福城市」理論典範的轉向,可能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循此一思維出發,創意城市帶來的正面效果、創意城市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以及未來幸福城市規劃與政策,乃成為本書鋪陳的三大主軸,自然也正是本書論述的核心所在。讀者們,您認為「創意城市」(Creative City)與「幸福城市」(City of Happiness),孰優孰劣﹖您要的是「市民全贏」的都市(Urbanism for All)抑或「贏者全拿」的都市(Winner-Take-All Urbanism)呢﹖上述問題的答案,則有待觀察,當然也都會在本書中提供線索與梳理。
●康德哲學三大批判論著之一●康德哲學以三大批判而著稱。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1781、1787)被暱稱為《第一批判》,與之後的《第二批判》(1788)──也就是《實踐理性批判》,及《第三批判》──《判斷力批判》(1790),合稱為康德的三大批判。●本書《純粹理性批判》已成為近代哲學的經典,於1781年出版之後,1787年又再版。●被批判的對象是所謂的「純粹理性」,也就是批判完全不涉及經驗,單純透過理論原則認識對象的理性。●本書篇章結構分成「要素論」與「方法論」兩大部分論述。
「天賦人權」是洛克用來抗衡專制王權與君權神授的概念,充滿了神學的意涵。霍布豪斯等「社會自由主義」理論家,從中加入了社會學、生物學等近代的觀念,來構思一個理想社會的運作方式,他們捍衛「天賦人權」概念,卻不被它帶入「自由放任」與「最小政府」的框架內,可謂是近代社會哲學的一個新典範。霍布豪斯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整體,一個有機體,不斷地演化,而個人在這個有機體中也持續成長與發展。社會的本質決定個人的幸福,而個人的素質也決定社會的體質。社會需要和諧,個人的精神才能發展,而這兩者的前提都是自由。自由是在具體社會生活的各個面向上湧現出來的,各類制度如果不能公義平等,則自由將無由著根。這樣的觀念,很不同於將自由視為是「個人不得被侵犯的權利」,在他的自由主義中,權利與義務、個人與社會,是一體的兩面,互相定義。英國社會理論家霍布豪斯早生了一百年,否則他的思想在今日應是顯學吧!大家把他的自由主義思想歸類為「社會自由主義」(Social Liberalism),其實就是「福利國家」政治的先驅。
本書綜述西元1500年以來英、法、西班牙等國的盛衰興亡,並且分析1945年以來世界局勢的發展變化,同時預測了未來世界的趨勢。作者指出,美蘇兩強走向衰落是無可免的,世界已進入多元權力時代;美國、蘇聯、西歐、日本和中國將稱雄於世。列強的地位取決於經濟發展、政治改革和軍事戰略,關鍵在於執政者的智慧、經驗和能力。 本書主要探討戰略與經濟的相互影響,分三個時期討論:前工業社會、工業時代,以及現代和未來。全書告訴讀者的是對國家權力的珍惜與善加利用。但是,世界霸權興衰的歷史絕不會到此結束。
本書不是談有哪些AI科技、哪些編程,或是哪些亮眼的科技產品,那是永遠學不完、談不完的;本書是從另一個方向切入、了解「AI(人工智慧)是什麼?」,然後「我們可以從這裡學到什麼?」。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學得會,而把這個觀念用在生活、工作各方面,成為人生的智慧。
中共從建政以來,發展的鐘擺從毛澤東時期「以階級鬥爭為綱」一端,擺向鄧小平時期「經濟建設為中心」另一端,我們看到中國大陸幾乎在各領域都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其政治體制幾乎未曾改變,黨國依然緊密鑲嵌在經濟社會生活當中。中國大陸的發展不僅影響周邊國家與兩岸關係,也牽動世界格局的變遷,確實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針對此,本書將全面性、系統性地介紹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全書共計十八章,區分為「黨史與政治體制」、「經濟改革與企業發展」、「社會轉型、環衛與傳媒」以及「對外關係、軍事與兩岸關係」等四大部分,不僅是教科書、考試用書,也是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國際關係以及兩岸關係的讀者不可不讀之好書。
要了解現代邏輯必讀的一本書。什麼是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舉例,所有人都是有死的,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是有死的。亞里士多德的模態命題邏輯,不論從歷史觀點還是從系統觀點來看,對於哲學都具有重大意義。——盧卡西維茨被後人譽為「希臘三賢」(即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之一的亞里士多德,為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其對形式邏輯創造出以三段論為主的一種解釋。現代符號或數理邏輯發展迅速,已遠超古典形式邏輯,許多西方邏輯學家用現代邏輯觀點解釋古典邏輯,但是全面、系統地應用符號邏輯來解釋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的著作不多,這是其中一本。本書是波蘭邏輯學家盧卡西維茨的一部重要著作。從符號邏輯的觀點,讓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以無括號符號,省略命題中的邏輯連接詞,從而產生更簡潔的論證結構,這就是著名的「波蘭表示法」。這種運算法對二十世紀邏輯和電腦科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書共有八章,合計共有六十二小節,包括1.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系統的要素:首先舉例說明何為亞里斯多德式的三段論式。2.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系統的斷定命題:聚焦在有效論證形式的四個格的問題。3.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系統:對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做一系統性檢討。4.用符號形式表達的亞里士多德系統:作者開宗明義地說:「它的目的是根據現代形式邏輯的要求,但與亞里士多德所陳述的觀念密切聯繫,構造一個非模態三段論的系統。」5.判定問題:提到如何檢驗一個推理的正確性問題。6.亞里士多德的模態命題邏輯:模態邏輯與定言邏輯有所不同。7.模態邏輯系統:提及「真值表方法」,這是可以運用於一切的邏輯系統。8.亞里士多德的模態三段論:檢討亞里士多德的各種模態命題所構件的三段論證的檢驗。從以上即可以理解,現代邏輯發展並非橫空出世,而是與亞里士多德的原創邏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所以本書其實帶有幾分向亞里士多德致敬的意味,也讓對此有興趣的讀者一賞。
叔本華說:「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第二卷是叔本華用成熟的思考分別對第一卷前四部分內容論題做了澄清和擴充的增補,分五十章。此第二卷分為五個部分:一是「世界作為表象初論」,主要研究服從充足根據律的表象、經驗和科學的客體,它們構成了一個表象的世界;二是「世界作為意欲初論」,主要研究意欲的客體化,它構成了一個意欲的世界;三是「世界作為表象再論」,內容是關於理念和藝術的客體,它構成了一個理念的世界;四是「世界作為意欲再論」,主要研究生命意欲的肯定和否定,它構成了一個倫理的世界;五是附錄,康德哲學批判。
這本實用的寫作指南教導學生如何為學期報告或碩博士論文準備文獻回顧,作者從已發表的論文中,為本書所提供的寫作準則提供大量的範例。原文書第七版的修訂特色:每章節皆將較廣泛的整體文獻回顧作業,分解成一系列較小與較容易掌握的步驟。增加適用於現代數位圖書館的操作說明。有關數位工具的全面性討論,包含:書目管理軟體與抄襲查驗軟體。符合第七版更新內容的章節活動。提供可協助授課老師規劃與教授課程的線上資源(www.routledge.com/9780415315746)。
地方創生近年來備受討論,也經歷了許多實踐歷程,成果令人敬佩。在各地的案例不斷累積之餘,如何透過系統化的整理,將政府與民間的角色清楚地說明與釐清,是本書的初衷;而如何從中找到關鍵的議題進行分析比較,進而找到臺灣可行的軌跡,是本書的內容。三位作者分別從PERFECT等七個面向進行探討,並以簡練易懂的文字和所有關心地方創生發展的朋友們對話,一起澆灌這片土地。
本書是叔本華於1813年撰寫完成,對經典邏輯中的充足理由律進行了詳盡的闡述,於1847年大幅擴充和改寫重新出版,成為今日的版本。叔本華強調閱讀本書的必要性,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言裡說如果沒有熟悉《四重根》一書,「那就不可能恰當地理解現在這本著作,而且那《四重根》研究的主題內容在此總是被預設著彷彿就包含在現在這本書裡」(WI xiv)。叔本華認為,平常的世界由四類對象(即:現實對象;概念以及由這些概念組合而成的判斷;時間和空間;人類的行為)構成,它們都是表象。充足理由律則是指,事物皆有其如其所是的理由或解釋。據此,平常世界的四類對象的存在都有其根據或理由,即存在着四種必然聯繫,每一種都構成充足理由律的一個根源,充足理由律因此便擁有了四重源根。人的行為動機是充足理由律第四種形式,人的行為必有動機、從動機得到解釋,這便通向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中國哲學史上一本重要的著作享譽全球的道家文化國際學者、當代新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本書既有對宏觀議題的整體詮釋與應用,也有對郭店簡本《老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個案的深入分析,作者提出道家在中國哲學居於主幹地位的學術創見,具有重大學術價值,也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著作。 一九九○年一月,作者在發表《論道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主幹地位——兼論道、儒、墨、法多元互補》時,提出「道家哲學主幹說」的觀點,引起了學界至今三十多年來很大的關注,包括1.是從專業哲學(包括理論建構、思想方法的推衍及重要概念的分析)進行討論,並沒有擴大到文化方面。作者認為,在文化方面,儒家是主導、主流;但在專業哲學方面,道家是主體。2.是從史論、概論和方法論等方面進行系統論證,形成本書,也是作者多年來理性思維的結晶。 本書包括導言、方法論、概論、史論等四篇、十三章,即從「得意忘言」的詮釋方法到譜系學方法的應用;論道與物關係問題: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理」範疇理論模式的道家詮釋;郭店 簡本《老子》所呈現的重要哲學問題——由改寫哲學史的觀點談起;道家在先秦哲學史上的主幹地位;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道家思想在現代……等, 系統地提出道家在中國哲學處於主幹地位的學術創見,是中國哲學史上具有「學術典範」的重要著作,也是讀者了解「道家思想」不可或缺的一本書。
按,老子,最好注本為王弼注,清、《四庫全書提要》云:「弼以老、莊說《易》,論者互有異同,至於解《老》則用其所長。故是注,詞義簡遠,妙得微契。《老子》注本,此為最古。」──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封面書法題字:圓融源榮畫字 今所見王弼注者,多以《老子道德經》名之,若《世說新語》凡語及王弼者唯以《老子》說之,而王弼注者乃《老子》而非《道德經》,清四庫館臣不能明之,而近人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因之。故其正文、注文多有相歧異者,又有後人見王弼注殘缺而妄補者。 故作者據帛書本、郭店本《老子》參校《韓非子‧解老‧喻老》等,以正《老子》底本,然後能証王弼注之是非也。唯樓氏《校釋》為詳盡,故多據以為說,蓋首創者難為功也。自一九九九年著《老子校正》以來,凡所論者皆與《老子》相關之論文,今撰「《老子》王弼注校証」,是正底本、明是非,但求不誣古人,不誤今人也。 本書分上、下篇,收錄《老子》八十篇章。各章架構為:一、《老子》原文;二、王弼注;三、作者校正王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