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什麼?死是什麼?在生死之間,如何活得有意義?如果以一條線來譬喻,把兩端設定為生與死,重點不在兩邊,而是在中間這一段,我們要學的是如何好好地活、好好地生。專家一致推薦——惠敏法師 法鼓文理學院前校長黃達夫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鄭石岩 心理學家楊定一 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許禮安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本書以開放性的角度,從生活化的體驗提供面對生死的種種可能性,引領讀著從中找到與建立自己的生死觀。因此,不同的讀者會因生命經驗與思惟習慣的差異,在本書中找到不同的解讀角度。透過十五個篇章,作者以互動式的討論,與我們共同探索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應做何事?引領我們從死亡恐懼觀照自己,覺察出活著的意義。從中西哲學與宗教的生死觀,到對死後世界、前世今生的討論,粹選出研究的精華。並提供悲傷處理、安寧療護與緩和醫療、臨終病人的瀕死歷程、安樂死與告別式的處理方法與問題探討。關於生前死後的種種生死學課題,本書可說是「生死一本通」的實用好書。
年逾八旬的韋政通教授,畢生遍覽諸子百家,博涉古今中外,是海內外知名的文化和思想史學者。韋教授從未受過任何學院的正規教育,但早年艱苦的生活,磨鍊了他的意志;而不懈的努力和對文化的強烈關懷,使他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成為學術巨擘。他的求學歷程,對於時下缺少耐性與沉潛的青年學子,極富啟發性。本書為韋教授近年來,在台灣東吳大學和大陸北京大學、湖北武漢大學、廣州中山大學……等地,為青年學子開設的專題演講的集粹,內容包括:對儒家傳統倫理的反省與批評、對墨家「義」的精神之梳理,以及治學經驗、職業與志業、文明與品格、如何撰寫學術論文等。字裡行間,流露出韋教授提後學、關心教育的用心與期許。知識易求,智慧難得,如同韋教授在演講中說到:「人可以老,但是智慧不會老,而是愈『老』愈『香』。」閱讀本書,你的生命智慧將會愈老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