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心中的風景。這是我們的祖國,我們的烏克蘭…… 「去找我姊姊。」母親說。「答應我,如果你到烏克蘭,你會找到我們的家人。我希望你回來告訴我,那裡發生了什麼事。答應我!」 「我答應妳。」 「我只剩下這個。」母親把一本包著皮革的老相簿交給我,還有一個裝著泛黃、破碎信件的信封,以及一把鑰匙…… ### 二〇一四年,烏克蘭東部發生戰爭,波蘭記者梅奇克親赴當地,見證並訪談了多名在戰火中的人們,以他們的生活細節,拼湊出戰爭的面貌。 然而,本書所講述的不只戰爭和獨立廣場革命,更是烏克蘭長久以來的國族歷史及其人民錯綜交纏的命運。書中寫到頓巴斯的礦工、克里米亞的黑道、基輔的墓園設計師、志願軍與戰俘、獨立廣場的抗爭者、總統波洛申科的巧克力工廠中的員工、難民收容所中的女人與小孩…… 梅奇克也透過他與烏克蘭的家族淵源與生命軌跡,訴說了烏克蘭在社會與政治中的所有分歧,以及這些分歧從何而來。家族中,親烏與親俄、離開與留下、期待未來與懷念過去,不同的想法彼此拉扯、撕裂,一如烏克蘭現狀的隱喻。作者以社會全像與家族史雙軸交織、對照的寫法,生動呈現了現今烏克蘭的樣貌,及其不可測知的未來。 **特別收錄〈露西丟下娃娃去打仗〉與作者梅奇克特別專訪 本書特色 臺灣與烏克蘭之間,長期以來缺乏理解與交流,然而,如對兩國的歷史、情勢與困境稍作比較,其實就能發現許多相似的經驗與軌跡,這也是我們認為本書值得引進臺灣的主要原因。 而本書值得為臺灣讀者閱讀的理由,可分述如下: @面對強權,一個尋找自身定位與路線的國家 烏克蘭的歷史淵遠流長,然因位處俄羅斯跟歐洲的中介,即便在蘇聯解體後得以獨立,卻始終有著「擁抱歐盟」或「依靠俄羅斯」的路線之爭。在面對強權時是要維持自己的主體性(包括文化)還是該堅決抗拒,就烏克蘭的狀況而言,由於俄羅斯的實質干預與占領,這已非意識形態上的競爭,而是國家安全實質上的危機。 處境如此艱難,烏克蘭人卻還是在困境中努力向前,希望世界能看見烏克蘭真正的樣貌,希望世界知道:烏克蘭不是俄羅斯的附庸,烏克蘭就是烏克蘭,擁有自己的文化、歷史與語言,而烏克蘭人為此不惜繼續作戰。這樣的熱情與堅持,使人動容,也能讓人理解民族主義的趨力,如何在歷史的進程中發揮作用。 @複雜的故鄉與認同 在烏克蘭,以烏克蘭語為母語的烏克蘭族和俄語為母語的俄羅斯族間,一直存有夾纏不清的族群矛盾,該國的政治也因此嚴峻情勢而動盪、撕裂。族群交會之地的衝突與共生,居住在族群交界處的跨族裔人士多元而混亂的認同,是烏克蘭一直以來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普世難解而恆常的議題。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給出任何答案,但其中的掙扎與混亂,能夠引起有相似生活情境的讀者強烈的共鳴與感動,一如生在臺灣的我們所面對與遭遇的種種。 @作者本身的創作能量與代表性 本書作者是波蘭最優秀的報導文學作家之一,多年來遊歷多個前蘇聯國家,收集書寫了諸多見聞,對於東歐相關問題有深厚底蘊,是各大新聞獎的常勝君。以梅奇克的寫作功力以及地位,是值得引進國內並加以推廣的作家。 @精彩的報導文學寫作與典範 隨著諸多新網路媒體的產生,報導文學近年在臺灣(再度)成為書寫新風潮,然而何謂「好」與「符合新聞報導價值」的報導文學則有不少討論。本書以多面相的事實切片與角度,共構出在廣場革命後烏克蘭的全象。作者讓文字技巧退到最後,而讓受訪者的故事、想法與觀點呈現紙上,回應了本書一以貫之的主軸:革命之後,這個國家的樣貌是什麼?而什麼又是烏克蘭?其駕馭複雜歷史問題的架構能力,及保有真實性、新聞價值與閱讀流暢之間的分寸拿捏,除了帶給讀者精彩動人的閱讀感受,也可作為新聞書寫的參考文本。 @共產革命一百年的凝視 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成立了世界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蘇俄,一九二二年更進一步聯合周邊國家成為蘇聯,烏克蘭也是其中之一,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這些國家百年來的糾葛繼續在這些重新獲得獨立的東歐與中歐國家上演。何為社會主義人或蘇聯人,就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在《二手時代》當中的主題。一百年前的共產革命與二十多年前蘇聯的崩潰,都深深影響著世界局勢,這些餘波也仍在這些國家不斷上演,烏克蘭的例子將做為我們理解共產革命一百年意義的窗口。
貪腐、戰爭與殺戮,以及對自由與人權永不放棄的追尋—— 「作者梅雷蒂斯是可靠的嚮導,帶我們認識這個波瀾壯闊又令人傷痛的故事。」——《週日泰晤士報》 Ex Africa semper aliquid novi——總是有新東西出自非洲 自上個世紀五〇年代獨立浪潮興起,歐洲殖民強權陸續撤離,許多新國家在世人的讚嘆中誕生,非洲的際遇開始有了顯著改變。這塊蘊藏豐富資源與複雜族裔的黑色大陸,不但受到冷戰期間全球兩大對立集團的嚴密注意,對世上所有具經濟野心的國家而言,也是不容落入他人之手的寶物。 然而,在內外力的相互影響下,非洲國家接連陷入貪腐、暴力、戰爭與種族屠殺的泥淖,即便經過國際社會數十年的經濟挹注與武力支援,非洲至今依舊是世上最不讓人看好的地區。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言,非洲是「全世界良知的疤痕」。 本書作者馬丁.梅雷蒂斯探討並說明了非洲過去六十年諸多難題的成因,以多軸線的書寫及鮮明的人物事蹟,生動呈現了非洲人追求民主的長久奮鬥、執政菁英的貪腐惡行、中國對非洲日增的影響力以及這塊土地所承載的巨大苦難……是瞭解非洲現代歷史、困境和其未來希望之所在的重要著作。 本書特色 @臺灣的書籍市場雖有非洲相關主題出版,但內容大都集中在中國對於非洲的「新殖民」、產業分析、人物或單個國家的介紹與詮釋,幾乎沒有如本書般,從全面而宏觀的角度,詳細耙梳非洲在二戰後獨立浪潮開始直到近期發展的歷史脈絡。本書能補足這方面的出版空缺,不論對一般讀者或者學界而言,都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本書作者馬丁.梅雷蒂斯身兼記者、傳記學家與歷史學家的多重身分,自一九六四年以來關注非洲問題,擅長多軸線、多面向同步呈現非洲纏繞難解的歷史進程,不但能為讀者描繪出完整而立體的非洲全象,其行文淺白、流暢又充滿故事性,是兼具知識與閱讀趣味的文本。而作者多年來沉浸於非洲議題,針對非洲歷史與現狀寫了大量文章,是現今非洲史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非洲是希望之地?還是黑暗大陸?經歷奴隸輸出、遭殖民強權瓜分後邁入現代國家的非洲,其諸多國家轉型的過程,有許多地方不僅是當代政治學與後殖民的研究對象,本書的價值更在徹底認識,非洲六十年獨立之路各國陸續登場的關鍵人物,這些精采故事將揮別非洲刻板的悲觀印象。本書呈現的不是黑暗之心式的非洲,而是非洲人的奮鬥。尤其是臺灣這些年也面對民主化與轉型正義的過程和掙扎,殖民之後的要如何打造自己的國家?本書內容能與臺灣的現狀進行對話與對照,將以非洲版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啟發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