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再翻轉、脫胎再換骨 創造圖像世界的多元表述 台灣ACG研究學會學術研究討論會論文集第二彈! 圖像如何穿梭二次元與三次元,建立意識、創意與真實感官世界的連結? 從AIGC的具體應用、實驗性動畫影像, 到性別角色的顛覆、慾望流動的身分認同; 又或是從博物館典藏爬梳漫畫產業歷史,到回應社會心理學理論的人物建構; 甚至探究恐怖題材視覺語彙元素的應用, 抑或從判例角度理解遊戲的版權爭議; 圖像世界如何回應現實,現實又如何轉生至圖像世界? 《轉生圖像世界的多種方法-台灣ACG研究學會年會論文集2》邀請你共同探索每一次圖像世界的「轉生」之旅!
由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政治受難者前輩所寫的回憶錄輾轉漂浪於社會空隙,見證白色恐怖歷史 寧人,一位目前仍住在玉里醫院的政治受難者前輩。 他出生一個多月就隨家人輾轉到臺灣左營的海軍基地,長大後曾任軍職、餐飲業,但「以演說為有利於叛徒之宣傳」被捕並判刑四年,於服刑期間出現幻聽,經診斷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今思覺失調症),送往玉里養護所(今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刑滿開釋後,又被安置高雄遊民收容所、流浪玉里火車站、住進良仁醫院,最後又回到玉里醫院迄今。 本書也反映了隨著蔣介石政權來到臺灣之部分外省族群的生活景象,以及對早期的玉里養護所、高雄遊民收容所、良仁醫院等的安置與管理有所描述。▁▁▂▂▃▃▅ 本書推薦 ▅▃▃▂▂▁▁「寧前輩的受難人生如果沒有機會被人們真正地看見,那麼,要談對國家不法行為受害人的創傷平復,還離得相當遠。」——徐偉群(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副教授)「他們的生命故事需要有人來書寫,這些都是戰後臺灣白恐研究的重要拼圖。」——陳進金(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這部回憶錄的付梓,為戰後臺灣精神醫學及政治史,補足了一小塊拼圖。然而在史料可能永遠蒐藏不齊的狀況下,我們依然得繼續說故事。」——吳易叡(國立成功大學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寧人前輩就像是個指標,他如實反映了我們國家當前的轉型正義的工程進展,及未來的展望模樣。」——彭聲傑(臨床心理師)
探詢故事與故事之外的世界,在次元間旅行 跨越時代、媒材、社群,追求多樣態的美學實踐 台灣ACG研究學會,第一場學術研究討論會論文集! 漫畫、動畫、遊戲,從來就不只是「玩玩而已」。 漫畫在各國究竟是什麼?動畫如何用肢體和表情設計創作人物與關係? 在「二次元」中追求「活出一個角色/一段關係」的粉絲如何自證與實踐? 時代與政治處境在漫畫中是如何被表露的? 遊戲如何將故事再生?超越二次元媒材的角色,有可能存在嗎? 《故事與另外的世界-台灣ACG研究學會年會論文集1》邀請所有關心ACG文化產業的脈絡與未來的人,一起再探ACG中的故事與另外的世界!
批判思考+結構視野+同理心 溝通力+分析論證能力 拆解結構的高牆,潛入社會的脈絡, 出社會的社會學人,一磚一瓦帶來改變的契機! 「讀社會學有什麼用?」帶著這樣的疑問出發,運用社會學的專業訓練和獨特視野,放眼世界、遍地播種。 30位出社會的臺大社會系畢業生,30種「系出社會」的職涯故事。 這本書收錄了30篇社會系畢業生的職涯故事。這些故事正可以說明,社會學的訓練,如何培養工作領域所需要的關鍵能力。 本書由台大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林國明主編、六位台大社會系的學生採訪撰文,他們利用兩年的時間,訪談數十位台大社會系系友(另外系友歐陽辰柔也貢獻一篇),談他們的工作,談出社會、入職場後,如何體認到社會學的用處。 收錄在本書的30位台大社會系系友,主要是大學部的畢業生,也有幾位是研究所畢業的,年齡多在四十歲以下。他們的工作分佈在各行各業,有政治、非營利組織,教育、媒體、企業、新創、諮商、影音和文化出版等等。系友們除了談「讀社會學有什麼用」之外,也談他們進入特定行業的機緣,以及工作的特性,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各行各業在做什麼。 從貝斯手到工程師;從製片到公民老師;從體制外的工作者到體制內的謀劃者; 發揮社會學關懷人事、解決問題的技能,大局分析、脈絡思考, 在多方領域進行同理與協作,於各自耕耘的土地守護讓世界更美好的一株芽。
我們的城市可以是什麼樣子? 每一次行動和論述對「我城」的描繪,都是對居住之地的深情回應。 談論臺灣文創與城市經營,為什麼繞不開大稻埕? 1980年代,「我愛迪化街」運動保留了在地的歷史建物,也為日後的文創聚落奠定下空間基礎。 而綜觀大稻埕歷史,更有著女學生、撿茶女工、老闆娘、女給、藝旦、看護婦、產婆……眾多女性行過街市、追求自主生活的身影。 時至今日,在地居民、文創工作者與政策協商下,共同描繪大稻埕的生活樣貌。 ——當我們談論大稻埕,我們可以談論什麼? 臺藝大藝政所教授殷寶寧老師,從都市文化治理角度出發,走過形塑了在地認同的「我愛迪化街」運動,注視大稻埕歷史上女性現身之處,論析文創聚落的政策與論述生產,並重新檢視博物館與在地的互動關係。 我們的城市可以是什麼樣子?每一次行動和論述對「我城」的描繪,都是對居住之地的深情回應。 從最貼近記憶與生活的地方開始,再走一次大稻埕。 本書特色 ★從女性生命經驗及在地人的視角出發,書寫大稻埕的故事 ★兼具學理與政策實務執行的觀察角度,適合關注文化治理的你 ★不只是感性書寫,也不只是學術論述,以人為本,關照在地
話不吐不快、理不辨不明。 不服於是要論要戰,這是臺灣文學的運動精神。 「你不服?那就來戰!」小至牙膏從哪一頭擠,大至國家政策,只要想的不一樣,戰事可以一觸即發,欲罷不能,市井廟堂如此,文壇江湖亦然。有一種論戰,戰的是價值、真理和信仰,抒的是民族之情,言的是文學之志,或許他們彼此所望向的遠方,並不是同一個遠方,但他們所踏出的每一步都承載著深刻的思想。 不同世代的臺灣文人,心繫文學的同一顆心 本書以「戰語言」、「戰身分」、「戰西化」、「戰鄉土」、「戰課綱」為主題,介紹從日治到戰後而至當代所發生過的大型文學論戰,邀請學者、作家撰稿專欄,深入介紹論戰脈絡與發展,並以「不服」與「來戰」作為一目瞭然的論戰現場呈現角度。 本書特色 ★深入:邀請學者作家撰寫專欄,梳理文學論戰的社會脈絡,呈現不同立場各自據理之處與論辯經過。 ★淺出:以「不服」與「來戰」為題,簡明清晰呈現多元的論戰立場。 ★閱讀臺灣文學史的嶄新角度。
不是「漫畫將新的思想表象化」, 而是「漫畫本身就是一種厲害的思想」。 當創作漫畫成為一種武器,甚或救贖—— 漫畫可以展現到什麼地步? 一九六〇年代後半到八〇年代,漫畫在日本社會中的地位起了劇烈變化。從這一年起,漫畫不再只是「膚淺幼稚」的兒童故事書,而是成為在思考或行動上帶給青年們莫大靈感的媒體。 漫畫開始與當時的社會抗爭、政治局勢、流行文化等社會諸眾有強烈的連結。作品充斥對當下時事的回應、底層勞動階級的關懷、生與死的討論、風俗鄉土的回歸,也有著纖細刻畫的情慾,荒誕離奇的異想與真實的心境風景⋯⋯ 本書介紹的 29 位漫畫家——佐佐木馬基、林靜一、岡田史子、釣田邦子、 柘植義春、瀧田祐、楠勝平、Tiger立石、赤瀨川原平、宮谷一彥、樋口太郎、上村一夫、池上遼一、勝又進、永井豪、樹村Minori、手塚治虫、Baron吉元、Big錠、小山春夫、淀川散步、增村博、村祖俊一、宮西計三、大島弓子、畑中純、高橋葉介、黑田硫磺、岡崎京子—— 有人攜著高實驗性質的漫畫前來,有人將哲學、電影、文學作為養分,有人挑戰著社會風俗的底線,有人將傳統漫畫的敘事解體、有人大膽做出諷刺仿作與改編⋯⋯他們展現漫畫的各種可能性,同時也展示著¬——「漫畫本身即是一種厲害思想」。 好評推薦 「這些漫畫帶來的並非緬懷, 而竟是引發強烈共感, 甚至想要膜拜的嶄新體驗。」——Mangasick
古人也是人,和我們一樣既心機又暗黑。 懂得這些文字與文學背後的東西,你也可以破解話術! 目標:讀古文也能培養思辨能力。 對象:高中生/高中老師/一般社會人。 方法:知識論/倫理學/依政治實務工作經驗,推敲文字之下的實際情境。 收錄:〈燭之武退秦師〉、〈大同與小康〉、〈諫逐客書〉、〈鴻門宴〉、〈出師表〉、〈桃花源記〉、〈師說〉、〈虯髯客傳〉、〈赤壁賦〉、〈項脊軒志〉、〈晚遊六橋待月記〉、〈勞山道士〉、〈勸和論〉、〈鹿港乘桴記〉、〈畫菊自序〉 最熟悉又陌生,逃不開且避不掉的教育部推薦選文,讓我們一起出來面對! 〈燭之武退秦師〉很可能是政客們「高來高去」的一場大戲,〈大同與小康〉是儒生阿宅幻想同人文的倫理學嘗試,〈諫逐客書〉則是外籍移工的逆襲。 〈鴻門宴〉呈現軍閥主導,有本事就能出頭,完全實力主義,在兩千年前是一套全新價值觀的英雄世界。 從〈出師表〉看出綁約的道德危機,以及悲劇英雄的人格問題。 〈桃花源記〉無論是道家文青幻想的理想國還是平行宇宙,都該深讀,看出花花草草都是假的,是你眼睛業障重! 韓愈碰到「社會現實」而寫下的〈師說〉,之後,卻讓文字成為了超級載具。 〈虯髯客傳〉在傳奇的真實中,裡面的驢子超有梗! 〈赤壁賦〉從遊艇趴挑戰了新的美感體驗,〈晚遊六橋待月記〉則玩出獨門旅遊行程。。 〈項脊軒志〉讓我們想對從前的自己說些什麼,〈勞山道士〉則是作者哪裡怪怪的。 〈勸和論〉帶我們看到砍來砍去的祖先們,傳達了溝通倫理的想法。 〈鹿港乘桴記〉或許可以提醒我們不要成為老是認為過去好棒棒的大人。 〈畫菊自序〉呈現在社會壓力下,才女的道德正當性。 本書特色 ★改編自人渣文本(周偉航)在網路上的連載系列《超渡古文》,並做了相當程度的修改,以因應紙本書與多元讀者的需求。 ★採用知識論、倫理學的方法,並依政治實務工作經驗,推敲文字之下的實際情境。 ★每章均包含古文原文、超有梗的神展開譯文、結構分析與價值評述,以及與現代人生命經驗貼合的「延伸方向」之閱讀討論。 ★超白話的翻譯、賞析與解說,就算自認古文不好也讀得懂! ★可作為教師教學補充與出題參考,學生課外閱讀與增加素養,以及一般社會人重解古文和思考人生。
「八篇選文」、「八篇評析」一次讀好讀滿, 剖析文本中的性別議題! 選文包含詩、小說、散文、劇本、論述、古文。 探討女性權益與情慾、身體自主、婚姻、跨性別、扮裝、同性戀、性別與政治、性別氣質、刻板印象⋯⋯ 蒲松齡《聊齋誌異‧俠女》的性別與家庭秩序、 楊双子《花開時節》中少女追求自主選擇的未來、 歸有光〈貞女論〉,從貞節走向女權的漫漫長路、 簡莉穎《服妖之鑑》舞臺上的跨世代抵抗、 敲散詹佳鑫〈秘密廁所〉的隔間,擁抱每顆坦露的心、 廖宏杰〈夏色〉,我們都是這星球上獨一無二的玫瑰、 唐墨〈熊野告白〉,看見真實的彼此、 論證朱家安〈歧視言論與刻板印象〉。 希望從出生起就被標籤的女孩或男孩, 能更自在的做女孩或男孩,或做女孩也做男孩, 因為——我們只是生而為人。 本書特色 ◎針對十二年國教課綱中的「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編撰,適合高中生選讀 ◎文庫本尺寸,方便隨身攜帶閱讀 ◎選文廣泛,包含詩、小說、散文、劇本、論述、古文,一次讀好讀滿 ◎由朱宥勳、朱家安、李筱涵、陳茻、盛浩偉、趙弘毅、廖宏杰、鄭芳婷撰文評析
那些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沖繩—— 總是無法準時的「琉球時間」、沖繩成為職棒春訓基地的起源、 遭到誤傳的牡丹社琉球漁民,以及戰爭後對於和平的祈念⋯⋯ 總讓人雀躍的棒球話題、廣傳各地的沖繩麵,還有那些值得細數的歷史記憶⋯⋯ 在留學與實習生活中,在非虛構寫作的筆下, 作者不僅寫出不為人知的沖繩日常,更帶出思想與知性上的觀察高度。 「沖繩不是國家,可是它與日本的差異是如此明顯。而和被國境區隔開來的台灣,卻又有很多文化或歷史上的相近之處,兩地都曾先後受到漢文化影響,日本的統治,還有美軍的介入。」 如果藉著閱讀本書,也能偶爾感受到「噢,原來沖繩還有這麼樣的一回事」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 真情推薦 「⋯⋯透過他的筆帶領我們進入沖繩的歷史長廊,而不僅止於觀光、採買、行踏的浮光掠影。」——向陽/詩人,北教大台文所教授 「這本《沖繩不一樣》不僅向我們展現了不一樣的沖繩,同時也展現一個台灣文學研究者關於寫作的、非常不一樣而且珍貴的面向⋯⋯」——向鴻全/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朱宥任的記錄短而精幹,充滿生活的觸覺與探索的熱情,不論實習或歷史,只是引導讀者跟著他一起觀望島上的風景,嗅聞這塊土地的氣味⋯⋯」——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沖繩比你想像的更有棒球味。」——曾文誠/資深棒球評論 人渣文本(周偉航)/專欄作家 徐展元/體育主播
擺脫陳腐作文,真正能學好、寫好的寫作心法! 朱家安「知性篇」×朱宥勳「情意篇」—— 輕鬆讓筆下場景變豐富, 「朱宥勳拍了拍朱家安的肩膀。朱家安沒有理會,臉頰卻紅了起來⋯⋯」 寫作不難,也不神秘,你需要的是「安全感」與「方向感」—— 分成小口小口吃,比較容易—— 開頭、結尾、立場、理由, 評估論證、大綱起手、預先反駁、抽象與簡化, 四大修辭技巧,分辨文字的動與靜,使用節奏搖控讀者的情緒, 形成屬於自己的文字腔調。 只要知道人們如何思考、大腦如何運作,你就能把文章寫得又快又好! 本書除了文字敘述,還附有「練習」、「圖表」, 讓你輕易上手、不再懼怕寫作! 「清淨寫作霧霾,讓思考大口呼吸。」~林秀珍(台南女中國文教師) 「你不一定會是哲學家或小說家,從《作文超進化》這本書,卻可以循序漸進、又快又好地,學習理性和感性的寫作,自由表達與多方運用,讓你成為想要成就的人物。」~陳萬益(清華大學台文所榮譽教授) 寫作是一種傳達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讓工具來強化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使它更能夠說服別人、感染別人! 知性與感性,用寫作Buff你的人生:考試、戀愛、工作與公民!
寶塚每年上演二十多個劇作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作品以「日本物」為主題。 斬殺八岐大蛇的須佐之男、 統治邪馬台國的巫女卑彌呼、 平安時代的陰陽道與怨靈、 使三萬七千人同生共死的傳奇人物天草四郎、 德川幕府與擁有「天文將軍」稱號的德川吉宗⋯⋯ 深入了解寶塚劇作豐富美麗的歷史面貌。 讓專業塚飯, 為您掀開日本物劇作的神秘面紗——
寶塚在藝術上擁有不可取代的獨特魅力! 融合和洋文化符碼,轉換成自己的特色,反映出時代潮流 世界獨有的劇種——寶塚歌劇形式的演變 日本洋樂發展史中的特殊篇章——寶塚交響樂團 寶塚絢爛華麗的基礎——劇服 讓我們從戲劇、音樂、服裝, 享受寶塚的多樣面貌,一同窺探美麗的寶塚世界。
台漫不死,許多人還在努力! 實地訪問台灣漫畫家、編輯、產業現況與對未來的想像! 提到台灣漫畫你會想到什麼?網友表示: 「現在台漫最強的月刊陣容?從缺。」「快給我去看《CCC》!」 「我覺得台漫應該要賣得比較便宜。」「你知道日漫在日本賣比較貴,而且授權費和製作費不一樣嗎?」 「安古蘭得獎又如何?回來還不是22K過勞。」「⋯⋯」 五、六〇年代的武俠漫畫風潮, 八、九〇年代的台漫黃金十年, 即將迎來台漫的第三次衝擊? 害怕變成「正常人」而開始了創作人生的米奇鰻, 努力將社會議題融入作品的蠢羊與花栗鼠, 以漫畫為媒介介紹台灣人文歷史的CCC編輯部, 在漫畫產業擁有豐富經驗的開拓動漫祭執行長蘇微希⋯⋯ 張季雅、葉明軒、韋宗成、彭傑、大辣出版、資深編輯陳正益、尖端出版、蓋亞文化、日更計畫、未來數位、友善文創、Mangasick⋯⋯等多人的訪談都收錄其中! 台灣漫畫不會死——儘管其遭遇種種阻礙,仍有許多人正持續奮鬥。 讓我們一起思考台漫的未來! 動漫社會學系列前兩本《別說得好像還有救》、《本本的誕生》都與日本動漫文化緊密相連,而這次的《動漫社會學:台漫不死》則以「台灣漫畫」為主題,透過訪談,帶你從漫畫家、編輯、經營者三種角度,一窺台灣漫畫產業的景況。
不管什麼國文,都給我來一點! 跨領域威力加強版! 這是一本你想像中的課本,這也是一本不是你像像中的課本! 國文課本的裡的文白之爭,究竟在爭什麼?這些高中國文課本裡常出現的經典選文,又教了你什麼?或沒教你什麼? 或許,國文課文可以有不同讀法,就像你也可以有不同的人生! 看看現在的國文課本對我們做了什麼?或者它本來應該做卻沒有做到的事? 現代社會文字使用需求提高,這樣的課本需要開外掛! 各種細讀歪讀一起來──跨領域解讀國文! 墨子也許是超級英雄,孟子活在現代可能是動漫迷。 〈出師表〉能從倫理學討論人格完整性的問題,由〈長干行〉來看究竟誰需要浪漫愛,用〈琵琶行〉思考音樂與人心的關係,〈師說〉則可做個邏輯上的推論練習。 〈賣油翁〉不只訓誡人熟能生巧,〈桃花源記〉讀到最後發現或許沒有桃花源反而怡然自得。 〈臺灣通史序〉在殖民環境中呈現知識分子夾縫求生存的努力,〈一桿稱仔〉思考日治時期曾經盛極一時的「臺灣話文」在當代的閱讀脈絡下該如何理解。 〈虯髯客傳〉是適合二創再二創的好故事,琦君的〈髻〉藏著「鬼腳圖式寫作」之祕密。 〈左忠毅公軼事〉明明不是小說卻也很有小說感覺,發現情感在動作裡,政治在空白處。 每篇後面還有「問題與討論」和「延伸文本」,讓你讀出自己的意思來! 我們其實可以做些什麼! 本書集合了十多位不同領域對國文課文很有意見的人,有文學作家、奇幻小說家、哲學家、劇作家、教師、歷史學研究者、文化評論者等等,用他們的方式帶我們重讀一遍國文課文,有「非文學讀者的文學意見」,也有「看看作者對我們做了什麼」…… 從他們各自的專業來分析國文課本裡的文章,組成了本書的第一部分「歪讀--非文學讀者的文學意見」。誰說文學作品只能使用文學人的讀法?閱讀本來就是多元的,作品總是會遇上各式各樣的人,從而激盪出不同角度的迴響,這才是現代公民社會的常態。文學從來不只是作家和教授的私人嗜好,它也可以有廣泛的公共性,有寬闊的詮釋空間,從而能帶給我們更多啟發。 質言之,雖然我們也對現行的國文課本不完全滿意,但這本書的目標卻不是全盤否定國文課本,而是試著讓它能發揮更大的威力。 另一部分的「細讀」,則是透過文章的細緻詮解,闡發與傳統國文教科書不同的見解,加深讀者的閱讀體驗。
當描繪未來的美好藍圖悉數破裂,我們如何在失落之中尋找希望? 寬鬆貨幣政策後,經濟復甦創造出一片榮景,卻像是社會集體失落幻化出的海市蜃樓── 失去保障的新世代陷入徬徨,高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侵蝕日常。 被現實戳破的漂亮願景,剩下來的虛無,是我們共同面對的失落。 失落日本,流行文化中的現形 請演員來扮演家屬的《被遺忘的新娘》、 《月薪嬌妻》的契約婚姻、 被打上標籤的「寬鬆世代」、 深受健康與家庭問題困擾的下流老人⋯⋯ 失落日本,重鑄的希望 《海街日記》、《比海還深》的家族解體與重構、 從破壞到守護的哥吉拉、 《銀魂》便利屋文化的擬家族關係、 《你的名字》引起的結婚潮…… 讓我們將已然失落的連結重新建立! 在咖啡市場的浴血戰中,星巴克如何創造出「星巴女」文化? 新海誠的窪地與坑洞、黑澤清的廢屋、東野圭吾作品中對犯罪者家屬的心理刻畫,這些意象又反映出什麼樣的集體潛意識?
人生就像一間間被鎖上的密室, 若想脫逃,或許該參考莊子的提議! 「讓你四個小時內懂莊子!」 這是本書故事中假想樂園的標語,也是這本書的企圖。當然,這個「懂」,不是那種萬事通的懂,而是一種心境,讓你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快速切換成莊子的思維模式。 20間密室,20個人生課題, 想逃脫,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快速切換成莊子的思維模式! 本書將透過五位人物進行「密室脫逃遊戲」的方式來推展;而「密室逃脫遊戲」,是將玩家放在一個限定的空間中,只有達成過關條件,才能離開。超渡莊子密室脫逃遊戲,就是以《莊子》原書的線索為過關條件。在這裡,《莊子》成了脫逃指南,不僅讓書中人物離開密室,也讓他們面對了各自的人生問題…… 每間密室都有著出乎意料的謎題與密室設計,像是有cosplay成「巴大蝴」的工讀生躺在密室中央的「蝴房」、有著牛肉湯、丹丹麵線羹、客家炒米粉等各式餐點的「餐房」、還有樹木盆栽幾乎擠滿密室的「樹房」⋯⋯ 逃離這一間間的密室方法,只有在《莊子》裡才找得到! 順便看莊蜩與蟪施化身為蟬, 談論什麼是機歪、假掰、歸矛、關擬劈勢、盤納、趴貸⋯⋯ 當然,你可以懷疑這麼速成的體驗,所學到的東西會是「真的莊子」嗎?或許「莊子本人對此也感到相當緊張」。但別忘了: 誰能比起莊子更加莊子! 本書不是「超譯莊子」,更非「註譯莊子」,而是「超渡莊子」。看完之後,你應該會把這真真假假的問題放下。如果還有執著,那就是「超渡」得不夠,值得再回頭多渡幾次! 問題是:你真的知道怎麼出去嗎? ★★《超渡莊子》創作過程與內容概念★★ 「超渡莊子」的推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網路互動,作者利用當前新媒體發展出來的技術,先採網路集資平台進行募資,並與出資者進行十二關的對戰式贈獎遊戲。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得以掌控一般讀者對於莊子的理解能力,並且不斷調整難度。本階段已經於2017年的5月結束。 匯集了足夠資訊之後,本書將整個遊戲過程擴張為二十關,並加上小說式的脈絡,而成為了第二階段:就是你眼前的這本書。原先在第一階段中只具人名,缺乏個性,單純是為了輔助玩家過關的NPC(非玩家角色),在第二階段搖身一變,成為了串起故事軸心的角色。 無論是為了閱讀經典、修身養性、體悟人生,或是為了找奇幻小說題材,《莊子》無論東西方都有其粉絲,有人說得頭頭是道,有人想入門而不可得…… 這一次,讓我們用推理解謎的方式來解開《莊子》以及我們的奇妙世界吧! 每一道推理謎題,都用《莊子》裡面的內容和概念來解答與回應,因此: 1.對《莊子》入門者:自然而然,就算讀不通古文,也能輕鬆透過這樣推理解謎的方式,了解《莊子》,對《莊子》有初步認識。 2.對《莊子》裝熟者:就用這些問題來考驗自己跟《莊子》的熟悉程度,或讓《莊子》來考驗你的推理能力。 3.對《莊子》狂粉者:換個角度看看《莊子》,也是很美好的。
向快速遺忘的世界說,我們在這裡! 條通、酒店、角頭、無家者、遶境、引路童子、溪洲部落、移工、新住民、台語電影、老房子、水圳、艋舺、大稻埕、台北城…… 從河開始,為這城市加點洋蔥,是我們改變了台北,還是台北改變了我和你? 台北城市散步2015~2017年策劃了250條導覽路線,共計1500場、25000人次參與。跳脫主流框架,用開拓的視野,看到台北不同樣貌! 本書包含台北的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從淡水河與新店溪開始,再提到三大聚落(艋舺、大稻埕、台北城內)。 △現在:盤點各種文化資產,讓文化資展不應該是負擔,而是深化台北品牌形象的關鍵;認真面對台北的表與裡、白天與夜晚,從人物到社會議題,都是現代台北的一部分。 △未來:每一座城市都有其性格,當我們盤點台北的過去與現在,透過各種主題和社會議題、用不同視野看台北,讓一般人都能參與這座城市的發展與未來想像,而非只是哪個政治人物的規劃;如此,才能匯聚成一座偉大城市的未來想像。 本書特色 ★本書由付費導覽團隊將他們議題化的台北導覽所涉及的主題,由他們自己、各領域專家與導覽人來撰寫。 ★以成功的收費議題化城市導覽,延伸出去思考台北的歷史、人物、文化、建物、藝術、故事、議題、產業等等,從了解台北進而讓台北發光發熱。 ★每個主題中間都穿插「在這城市中的人」,包含溪洲部落、引路童子、酒家、皮鞋老店老闆、體制內的老師、果菜批發市場店商,以及同志。 ★包含台北的過去、現在、未來,以及一座偉大城市的展望。
如何以軟實力擠身國際產業舞台? 漫畫不僅是日本流行文化的原點,也是宅經濟成功的關鍵。 文化產業軟實力,從漫畫開始! 2011年動漫產業年產值破1兆日圓, 佔了日本GDP10%以上,甚至超越了汽車工業! 動漫產業如何發揮超越傳統產業的軟實力? 台灣要如何以軟實力擠身國際產業舞台? 《宅經濟誕生秘話》會是叩問解答的第一塊敲門磚! 地方的編輯需要更多漫畫原稿 日本出版社租用旅館將漫畫家「關禁閉」、 編輯坐鎮在漫畫家家裡盯梢⋯⋯ 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多的原稿! 日本特色!歷史過程中的關鍵決策造就當下奇蹟 你知道手塚治虫是從赤本上發跡的嗎? 為什麼出現「問卷至上主義」? 在小眾雜誌上連載的《羅馬浴場》如何掀起熱潮? 《進擊的巨人》為什麼成為醫療保健商品與賽馬協會的廣告合作對象? 優秀的作品是文化產業的基礎,但什麼才叫做「好作品」? 什麼決定了文化商品能否被市場接受? 單單推出好作品就足以賣出去了嗎? 產品競爭的核心價值不同,文化商品的產業形態、競爭機制及生產過程,應該也不能直接採用製造業的方式來討論,而要掺雜媒介及社會文化觀點。 除了前人關注的文化產業的機制,本書希望了解這些機制如何形成、產業經營者在這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如何去運用。透過實例觀察,對於思考文化產業機制時,能有比較具體的想像。 日本漫畫產業有長期穩定的產出也與其他產業合作關係良好,消費者文化也極其活躍,或許從其演化脈絡中,可以得知這樣的成就經歷過哪些環境變化,而經營者又做出什麼決定、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也希望同時了解每個時代的消費者文化及媒體環境,進一步探究這些主體之間的互動。 或許台灣意圖要彷效日本的成功經驗時,可以整體性地去思考台日雙方的文化、產業環境、市場有什麼差異,而非只能從經驗摸索再去修正。 希望台灣漫畫產業能有一天走出自己的路!
如何以軟實力擠身國際產業舞台? 漫畫不僅是日本流行文化的原點,也是宅經濟成功的關鍵。 文化產業軟實力,從漫畫開始! 2011年動漫產業年產值破1兆日圓, 佔了日本GDP10%以上,甚至超越了汽車工業! 動漫產業如何發揮超越傳統產業的軟實力? 台灣要如何以軟實力擠身國際產業舞台? 《宅經濟誕生秘話》會是叩問解答的第一塊敲門磚! 地方的編輯需要更多漫畫原稿 日本出版社租用旅館將漫畫家「關禁閉」、 編輯坐鎮在漫畫家家裡盯梢⋯⋯ 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多的原稿! 日本特色!歷史過程中的關鍵決策造就當下奇蹟 你知道手塚治虫是從赤本上發跡的嗎? 為什麼出現「問卷至上主義」? 在小眾雜誌上連載的《羅馬浴場》如何掀起熱潮? 《進擊的巨人》為什麼成為醫療保健商品與賽馬協會的廣告合作對象? 優秀的作品是文化產業的基礎,但什麼才叫做「好作品」? 什麼決定了文化商品能否被市場接受? 單單推出好作品就足以賣出去了嗎? 產品競爭的核心價值不同,文化商品的產業形態、競爭機制及生產過程,應該也不能直接採用製造業的方式來討論,而要掺雜媒介及社會文化觀點。 除了前人關注的文化產業的機制,本書希望了解這些機制如何形成、產業經營者在這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如何去運用。透過實例觀察,對於思考文化產業機制時,能有比較具體的想像。 日本漫畫產業有長期穩定的產出也與其他產業合作關係良好,消費者文化也極其活躍,或許從其演化脈絡中,可以得知這樣的成就經歷過哪些環境變化,而經營者又做出什麼決定、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也希望同時了解每個時代的消費者文化及媒體環境,進一步探究這些主體之間的互動。 或許台灣意圖要彷效日本的成功經驗時,可以整體性地去思考台日雙方的文化、產業環境、市場有什麼差異,而非只能從經驗摸索再去修正。 希望台灣漫畫產業能有一天走出自己的路!
從一百年前溫泉池旁表演的少女歌唱隊,到現在有400位演員、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歌舞劇團──寶塚歌劇團──比華麗更華麗!由女性組成的、閃亮亮的夢! 寶塚歌劇團──百年歷史的大型全女子歌舞劇團,在日本就如同歌舞伎一般,是個家喻戶曉的名詞,在東京與大阪都有超過兩千個座席的專用劇場,並且經常性地在日本各地巡迴演出,幾乎隨時都處於一票難求的狀態。 寶塚歌劇團的除了有夢幻又華麗的演出,最大特色在於裡面的所有演員都是女性,而由女性扮成的又俊又帥的「男役」,又是最受粉絲歡迎的。此外,許多日本知名藝人,如天海祐希、黑木瞳等等,也都曾是寶塚演員。 百年歷史、成員單一性別組成、(粉絲)制度嚴謹、購票困難,以及演出的華麗特色等等,常讓人只聽過「寶塚」名字,卻不知其所以然。 本書特色 無論是新入坑或資深塚飯,以及想要了解寶塚的人──由專業塚飯(也是歷史學博士)從「基礎講座」到「進階講座」,還有「服裝組專題講座」和「寶塚考古專題講座」,帶領大家一起進入寶塚世界。 本書適合隨身攜帶,隨時翻閱,查詢或溫習,當一個好塚飯。
上一本《動漫社會學:別說得好像還有救》討論動漫中的「性別/性癖」,這一次《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則以熱血沸騰的「同人二創」為主題! 推坑、二創、幻想、萌CP…… 《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帶著滿滿的幻想與愛,強勢回歸! 內容詳細介紹了同人社團的由來、歷史,再推展到各類同人喜愛的衍生創作題材,以及同人文化解析,讓你秒懂動漫產業中獨特的同人二創。 特別專訪:CWT、FF、GJ主辦人,同人圈大手,以及千業謝哥! 同人創作,腦內妄想的具現化! 本本的誕生之前,要先學會妄想! ~那兩個男性角色應該在一起才符合常理吧~ ~男主角太礙事了!這部作品只要有女孩子就好了~ 讓你快速瞭解二創圈子的生態! 增加對同人圈的知識(O) 認識同人的歷史背景(O) 各種創作題材(如男性向、女性向)的介紹(O) 對同人圈的瘋子有進一步的了解(O) 讓你搶本本無往不利(X) 被洗腦成熱愛同人的瘋子(X) 為同人燃燒生命! 在同人場排隊排到天荒地老,為了搶本在場內死命奔跑、被人潮擠得呼吸困難,為了趕稿或出角看了好幾天的日出,曾經趕稿到一半電腦當機沒存檔崩潰三分鐘後認命重來…… 別小看我們對同人的愛! 動漫社會學:由各有專精的宅宅腐眾們書寫,最貼近宅宅腐眾的社普書籍! 宅宅腐女的自我揭露,動漫、遊戲產業和作品的介紹,粉絲對作品的衍生詮釋,以及相關研究論述的改寫及翻譯等等。 不使用艱澀的學術文字,內容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理論或實務基礎。深入淺出的介紹與分析動漫文化,除了希望能讓讀者更瞭解動漫作品和御宅文化的內涵之外,也希望能幫助讀者們進一步肯認自己內心深處的夢想、需求,與心之所欲。
在憑藉一支手機就能知天下事的時代, 我們卻無力去改變現狀, 彷彿習慣了絕望,只能在絕望中自得其樂…… 殘酷,來自日常生活的易碎與不穩定, 後311日本,流行文化中潛藏的社會真實,洞見表象背後的真相, ──台灣的日本觀察,缺的就是這一塊! 殘酷不只是天災── 泡沫經濟後,富裕社會的幻夢卻不敵發達資本主義中殘酷的生存競爭。 迷戀青春,卻無法給予新世代更好的生活條件。 殘酷日本,集體療癒之必要! 人生不是以殘酷終結,而是以希望作為下一個階段的開端。 殘酷日本,進擊的隱喻! 圍牆內的人,面對威脅時,是被動的自我防衛,還是積極向外拓展? 災難讓日常生活的安全感備受挑戰,但也可以是「走出去」的契機。 →反戰一輩子的宮崎駿,最後一部《風起》其實在歌詠軍國主義? →圖書館戰爭,進擊的巨人,該主動出擊還是被動防衛? →村上春樹的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以及角田光代的泡沫女性們,反映日本社會中的哪種現實? →單身寄生蟲、援助交際、禁室培育、無差別殺人、繭居族、御宅族(宮崎勤事件)、個別駭人聽聞的變態凶案(酒鬼薔薇聖斗事件)…… →青春的迷戀,就業困難,貧富差距大,明天沒希望;泡沫經濟後的鬱悶,在災難過後,會不會產生想要復原的動力和希望?
開腐眼,見真情! 讓腐女的聲音放大,讓更多人了解什麼是BL文化! 腐女們現身說法,暢談BL魅力所在,忠實袒露「腐化」的心路歷程,保證原汁原味! 兼具男同志和腐女雙重身分的Cocome,擔任南部同志熱線志工,參與許多校園講座,本著對BL的熱愛,透過扎實田野研究,訪談調查了32位臺灣、香港和馬來西亞腐女以及9個網路社團,具體且多面相描述與分析,破除對腐女的誤解,並看到她們許多的異質性。 從女性主義和酷兒理論觀點出發,藉由權力/知識/論述和異質空間概念來分析腐女的BL幻/望/妄想,描繪這樣另類的情慾樣貌與當代性別政治之間的關連。 「Tiff表明,一開始班上只有自己一個腐女,但在她將一個朋友變成腐女後,突然發現腐女像雨後春筍般從各班冒了出來。在同好與日俱增下,除了讓她們得以討論和分享彼此的喜好,也形塑出一定程度的團體認同感。……如果在人群中看到有人在淫笑的表情,不要懷疑,她一定是同類。」 在社會輿論下,腐女們面臨宛如同志的「出櫃」壓力,這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是腐女子內心共同的煎熬。聽她們娓娓道來,在腐化的道路上遭受多少責難,如何靠著滿腔熱血,一步一步走到現在。 性別才不是問題,有愛就是一切。在這裡,她們能驕傲的說:「不要懷疑,喜歡BL,沒‧有‧錯!」 男生都可以公開討論巨乳(或貧乳),女生為何就不能談攻受呢? 腐女子(ふじょし)=喜歡BL的女生≠魚干女、社交障礙… 性別不是問題, 腐腐,得正! 讓腐女大聲告訴你:「男人的友情,就是姦情!!!」
如果那些年我們沒上八卦版,我們不會如此深愛著臺灣。 PTT八卦版上的變態暖流,從五臟六腑到世界盡頭,鄉民救贖的力量! Yo,這位brother。 別懷疑,名為變態的神父正呼喚你。 代號g6m3kimo ,PTT的認證標誌,鄉民最想認識的前四強人物。 文字黑客,發揮宛若「匿名者」之精神。 不依社會身分的高低因人廢言,匿名才能真正平等! 名為變態的神父不住海邊,只是偶然路過,卻選擇留下,陪著小女孩走上一段通往自由的道路。卻又與我們在一起。經歷了胖達人事件、烏克蘭抗爭、臺北市長選舉、青年失業率問題、課綱微調到臺灣的前途,名為變態的神父與小女孩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在八卦版散播愛── 這就是名為變態的神父,看似在外,其實一直置身其中。 起手式傳遞福音,直搗事件本質。 一首精密論述,一首溫暖故事。 推:神父,我有罪! 他說著巨幅的故事,看似獵奇、惡搞、不正經,但總是愛意滿盈。 推:神父,文太長啦,我不該直接end! 資訊爆炸的時代,名為變態的神父藏身八卦版,戲仿「廢文」傳遞最深沈的愛!
找到你的社群,發掘你的性癖! 動漫社會學:宅宅腐女的自我揭露,動漫、遊戲產業和作品的介紹,粉絲對作品的衍生詮釋,以及相關研究論述的改寫及翻譯等等。 不使用艱澀的學術文字,內容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理論或實務基礎。深入淺出的介紹與分析ACG文化,除了希望能讓讀者更瞭解動漫作品和御宅文化的內涵之外,也希望能幫助讀者們進一步肯認自己內心深處的夢想、需求,與心之所欲。 最貼近宅宅腐眾的社普書籍! 因為這本書就是各有專精的宅宅腐眾們寫的啊啊啊…… 挑戰各類刻板印象大哉問! 路人問:現實和虛幻一定分不清楚才會去喜歡那些(二次元的)東西吧? K: 所以你一定不看電影囉? P:我不確定你講的虛幻是指甚麼,相信就是真的。 Y:我很歡迎你做出四次元的動畫 ^__^ I:看花系列會比較現實嗎? C:幻想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推手 橘:來自BL舞台劇《新社員》莉莉絲名言:「如果現實人生不能像漫畫一樣,那一定是現實人生的錯!」 這本書集結一群具有各種「控」身分的宅宅腐眾們(多具有社會學、性別研究、傳播等相關領域出身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和大學生的身分)。無論是研究論文改寫,或個人經驗分享與現象觀察,試圖為讀者們勾勒出各種動漫文化現象與粉絲社群的面貌,特別是多元欲望的展現。 喔喔~好吧…,別說得好像還有救啦!不管啦!
不服從的世代!最溫柔的力量!守護島嶼希望! 太陽花運動或許已經結束,但是,很多事情不能忘。 【關於本書】 2014年3月18號,台灣立法院第一次被學生與公民佔領。 也許是因為張慶忠立委「三十秒事件」的程序黑箱所激起的義憤,學生和公民佔領立院後,大規模的社會譴責並未出現。反而「場外」於「場內」的互助與守護、關係感動了所有的人。 曾經我們以為現在的7、8年級生對於國家政治議題是冷淡、無知,但318太陽花運動讓我們看到了,這代的年輕人還是關心這個島上的事情,並且也看到了有別於以往的社會運動,也吸引了許多本來不太關心公共事務的人們。 佔領立法院的運動,在與論與象徵的影響層面,大大超出了立法院周遭人身可及的物理範圍。我們要問,這樣大規模的「守護螺旋」如何發生?人們想守護的是什麼?「守護希望」!或許,我們可以用這四個字代表許多複雜的情緒,即使這四個字遠遠不及我們感受的千分之一。或許,議場內外的學生也部分地象徵了「希望」。 是啊!當你看到現場的公民與學生們努力思索與嘗試各種可能性,反省自身的階級位置與論述霸權,努力將場子與麥克風向更沒有論述能力、站出來更辛苦的人們傳遞出去時,你知道他們正在實踐「真實的烏托邦」。 本書的出版發想來自318佔領立法院行動的隔天,即三月十九號中午。我們招集了十數位公民記者,而他們幾乎也都是運動的參與者。他們在各個角落一邊參與,一邊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見。這些內容完全都是第一手的經驗與採訪。有紀實,有故事,有情緒,偶而真的有血有淚…… 這是一本集結眾多學術界、文化界、傳媒界、律師界及深入參與者的第一手資料。我們試圖用更廣大更深的視角來觀察記錄這次運動。不是記錄林飛帆或是陳為廷,而是記錄這場運動中不斷地湧入,抱著想做些什麼的心情而來的「無名者」。 【本書特色】 本書分為五大部份,其主要內容說明如下: 1.【從服貿爭議到佔領立法院】:為直擊運動始末與各種相關爭議說明,其中有兩篇分別是從香港觀點與法國觀點切入這場運動。 2.【多重現場直擊】:記錄運動領導者與學者們的言行,更想記錄「無名者」的關鍵作用。 3.【科技與傳播參與】:強調科技在這場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與上一代不同之處,並看他們如何忠實地把新聞專業的上課所學貫徹到底,包括「新聞必須查證」。 4.【街頭民主】:公民開始嘗試一種「無麥克風」、講求「記憶的民主」和「說故事技藝」的街頭民主形式。傾聽、記錄和理解他人的故事。 5.【設計與文化參與-日常生活的革命】:到底何者才是「佔領立法院」的日常生活?把權力中樞的議場,變成每日吃喝拉撒睡的居所?把街頭當成各種官方符號的戲仿馬戲團?日常生活的革命,建立一種上下顛倒的象徵表現形式。於是,想像的權力關係得以暫時懸擱,或許因此,我們才能真實的「佔領」。
不服從的世代!最溫柔的力量!守護島嶼希望! 太陽花運動或許已經結束,但是,很多事情不能忘。 【關於本書】 2014年3月18號,台灣立法院第一次被學生與公民佔領。 也許是因為張慶忠立委「三十秒事件」的程序黑箱所激起的義憤,學生和公民佔領立院後,大規模的社會譴責並未出現。反而「場外」於「場內」的互助與守護、關係感動了所有的人。 曾經我們以為現在的7、8年級生對於國家政治議題是冷淡、無知,但318太陽花運動讓我們看到了,這代的年輕人還是關心這個島上的事情,並且也看到了有別於以往的社會運動,也吸引了許多本來不太關心公共事務的人們。 佔領立法院的運動,在與論與象徵的影響層面,大大超出了立法院周遭人身可及的物理範圍。我們要問,這樣大規模的「守護螺旋」如何發生?人們想守護的是什麼?「守護希望」!或許,我們可以用這四個字代表許多複雜的情緒,即使這四個字遠遠不及我們感受的千分之一。或許,議場內外的學生也部分地象徵了「希望」。 是啊!當你看到現場的公民與學生們努力思索與嘗試各種可能性,反省自身的階級位置與論述霸權,努力將場子與麥克風向更沒有論述能力、站出來更辛苦的人們傳遞出去時,你知道他們正在實踐「真實的烏托邦」。 本書的出版發想來自318佔領立法院行動的隔天,即三月十九號中午。我們招集了十數位公民記者,而他們幾乎也都是運動的參與者。他們在各個角落一邊參與,一邊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見。這些內容完全都是第一手的經驗與採訪。有紀實,有故事,有情緒,偶而真的有血有淚…… 這是一本集結眾多學術界、文化界、傳媒界、律師界及深入參與者的第一手資料。我們試圖用更廣大更深的視角來觀察記錄這次運動。不是記錄林飛帆或是陳為廷,而是記錄這場運動中不斷地湧入,抱著想做些什麼的心情而來的「無名者」。 【本書特色】 本書分為五大部份,其主要內容說明如下: 1.【從服貿爭議到佔領立法院】:為直擊運動始末與各種相關爭議說明,其中有兩篇分別是從香港觀點與法國觀點切入這場運動。 2.【多重現場直擊】:記錄運動領導者與學者們的言行,更想記錄「無名者」的關鍵作用。 3.【科技與傳播參與】:強調科技在這場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與上一代不同之處,並看他們如何忠實地把新聞專業的上課所學貫徹到底,包括「新聞必須查證」。 4.【街頭民主】:公民開始嘗試一種「無麥克風」、講求「記憶的民主」和「說故事技藝」的街頭民主形式。傾聽、記錄和理解他人的故事。 5.【設計與文化參與-日常生活的革命】:到底何者才是「佔領立法院」的日常生活?把權力中樞的議場,變成每日吃喝拉撒睡的居所?把街頭當成各種官方符號的戲仿馬戲團?日常生活的革命,建立一種上下顛倒的象徵表現形式。於是,想像的權力關係得以暫時懸擱,或許因此,我們才能真實的「佔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