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書/政府出版品 類別 ,共計23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客家美學散論

賴文英  著
遠流  出版
2025/05/28 出版

在藝術的各類範疇中,顯出客家文化的內涵,是為客家美學。包含以客家主軸談美,或非以客家主軸但將客家元素融入於其中談美。客家美學常見於客家文學、民間文學、建築、音樂、繪畫、工藝作品、美食……等等。如本書創作篇之顏色詞與文學教學、客家建築、客語繪本、繪畫與客家文化、客家文化資產等;研究篇之客語繪本教學、流行語與社會文化、客家傳統與流行音樂等。從各種不同文化與美學中認識客家,也從各種客家美學中認識客家文化。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另一個中央:中央大學歷史所與臺灣的史學研究

遠流  出版
2025/01/17 出版

2023年,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辦理了創所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會議上邀請校內外的學者專家, 以本校與歷史所的「歷史」為研究主體,審視近三十年來臺灣歷史學專題研究之重要成果。全書見微知著、由小見大,獨創以中央大學為主體,來書寫臺灣史學發展史。共收錄了十三篇文章,分為「歷史實證研究」、「跨領域歷史論述」、「中央大學與中央歷史所史學專題」、「明史與民國史專題研究」、「醫療、科技與環境歷史」等五個主題,這些主題大概也就是這三十年來中央歷史所師生所共同努力、耕耘或關注的研究方向,藉由這本書進行了一次整體的回顧,既彰顯前人之努力、也展望未來新的研究方向。

9 特價4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尋覓客音:互動、比較與中介取徑下的臺灣客家音樂

遠流  出版
2025/01/17 出版

「客家音樂」是當代臺灣文化的重要表徵,它不僅是國家與地方機構保存永續的重要表現形式、藝術與教育工作者復振發揚的核心內容,也是官方與民間努力讓世界認識臺灣的聲音媒介。然而,文獻資料顯示,早在20世紀前半,「客家」在臺灣還不是一個常見的人群分類方式,遑論作為通用的音樂類型。從後見之明看來,臺灣客家音樂今日的文化生產與流通,實非歷史之固有狀態,而更應視為臺灣社會內部發展及其與外部環境接觸所衍生的產物。當代多樣的臺灣客家音樂表現源自何種族群與文化間交涉?它們經歷了哪些異同區辨與階段發展?它們持續受到什麼樣的詮釋與再創造?本書探討臺灣客家音樂歷史形構中的一連串事件,透過「互動」、「比較」、「中介」等取徑,來彰顯這些發聲行動的紋理特徵與社會文化意涵。

9 特價46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

張婉真  著
遠流  出版
2024/04/26 出版

國內外第一本探討展覽敘事的專書 當代博物館為何越來越重視展覽敘事?何為展覽敘事?展覽又如何說故事?有什麼文本限制與特性?觀眾如何看待與接受展覽敘事?   當代博物館展覽運用敘事手法的現象日益常見,本書說明其背後的文化成因,並試圖分析此種現象如何對應博物館在當代社會所扮演的文化傳譯積極角色。本書也闡明敘事的運用如何能為博物館的展覽主題、乃至於博物館的發展,開闢新的發展方向。此外,本書也指出了展覽敘事的界定方式、其限制與優劣利弊,以及分析其結構的理論模式,並從觀眾閱讀的角度說明敘事手法的運用,如何促進觀眾的認知、學習與獲得正向的博物館經驗。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身為Amoy:在臺印尼客家婚姻移民女性之生命敘事

蔡芬芳  著
遠流  出版
2024/01/26 出版

傳統之「上嫁」邏輯或是經濟理性考量常常是一般理解臺灣與東南亞籍配偶之間所產生跨國通婚的框架,本書的印尼婚姻移民即是在如此的視角下遭受臺灣社會的「觀看」。 然而,事實上通婚不只對於結婚雙方來說是一個個人生命中重要的轉折點,再加上需與另一半攜手踏上未知的將來,在走上婚姻之路時,夾雜許多個人的想像或是意圖。與此同時,由國際政經秩序、移出者分別在原生國家與接收社會內部政治、社會與歷史下所處的脈絡所構成的外在的結構要素,亦影響跨國通婚的決定與選擇。為了勾勒出跨國通婚中的複雜樣貌,本書以婚姻移民女性為研究主體,透過她們述說自己的經驗,打破她們常被呈現或是被「想像」的單一面貌,而還原鑲嵌在其移動人生中業已存在的複雜性。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緣於山海之間:東臺灣的原民與客家

遠流  出版
2023/12/28 出版

東臺灣除了自然與孤立地理位置的特質外,相較於臺灣其他地區,東部的人口結構、信仰、族群、物質文化、衣著、食物等日常生活與社會組成都有其獨特性。本書聚焦於東臺灣原住民與客家族群的互動,以歷史過程、治理方式、居民與人群、網絡關係、日常生活等面向,連結族群邊界與族群關係、客家遷移史、家族宗親、文化產業、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認同政治與族群政策、轉型政治與土地正義、語言使用與傳承等議題,探索兩個族群如何在每天的生活與文化交融中,持續確立「我們」與「他們」群體的分類方式與文化內涵,形成有用的族群認同或行動的框架。由以上分析來印證:族群研究不只是族群內部的自我陳述,族群間的相互探索與觀看對當代臺灣研究的重要性。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海外客家研究的回顧與比較

遠流  出版
2021/07/07 出版

近年來,台灣客家研究從台灣客家與「原鄉」懷舊對照的典範,移轉到台灣客家與各國「他鄉」的關切比較,形成「全球比較的新典範」。新典範包括台灣和在世界各地「他鄉」客家進行的「海外客家研究」。本書所指「海外客家研究」,包括海外在地和外國學者的「海外的客家研究」成果。過去,這些研究零星分散於各地,本書目的即是將其重要的成果彙集在一起做有系統的回顧和評析,相信會有助於建構全球客家同基異型的客家性的「純粹型」(pure type)。書中收錄十二篇論文,分別由十二位台灣年輕的客家研究者針對十四位海外客家先行學者,介紹和評述他們在不同區域所完成的客家研究成果。希望本書能對開啟一個重要研究典範有所貢獻。

9 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鍾肇政的臺灣關懷

遠流  出版
2021/07/07 出版

鍾肇政先生於2020年5月16日晚間在桃園龍潭老家辭世,享期頤之壽。鍾肇政先生是創作力旺盛、產量豐富的客籍文學家,更是大河小說開山始祖,被稱為「臺灣文學之母」。鍾肇政先生除用文字表達對臺灣這塊土地關懷外,更積極投入社會改革及臺灣客家運動,對客家語言文化傳承發展,以及臺灣客家意識之形塑,產生深刻影響。本書共收錄十六篇論文,分為「憶.鍾肇政」、「客家.鍾肇政」、「文學.鍾肇政」三大篇,以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學術探討,讓後輩進行再思考及對話,激盪出更多元的火花,並藉由本書的付梓,以茲紀念鍾肇政先生,追思鍾老對臺灣的貢獻。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自以為在:衝動——創作心理動力 第二部

劉錫權  著
遠流  出版
2021/05/27 出版

「自以為在」:是指一種在自我循環論證迴圈裡,以藝術表達抒情傳統中的身體感為中心;在表現性的抒情傳統在創作衝動的興發中,藉由不同材料的表達,進行人的生活世界建置,從無效到意義建立的自我認同位移運動。其中的細膩、多變、隱微,造就人類文明的繁多面貌。 這本書,作為其中一個位移運動的表徵,以從對自然的感物,對人體形貌(來自社會人際關係、權力階序、人情義理等對於他者個體人的感知判斷或直觀)的同理直觀身體感,藉由樹木造形的抽象發展,趨近表現抒情傳統中直觀的視覺表達語系——以「人」的完成為依歸,非以單純直接陳述外在物象的描摹,更像是一種文件,揣摩「非思」的語言符號鍛鍊遺物,離開對作品物件自律性自足的單一期待,以自身作為創作心理取樣的展示對象:一個以衝動作為創作心理動力源的心理編織機紵,以具表現性的身體感於抒情傳統中,於修養、規律的「氣」文化底蘊中,完成「人」的格度——「以樹寫塵」。

9 特價19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女歸成神:性別與宗族/親、族群之間的多重交織

姜貞吟  著
遠流  出版
2021/01/27 出版

在地性別啟動的是地域社會裡意義系統的性別配置與秩序,規範行動者在多重結構交織下作為性別主體。在地社會的父系繼嗣文化與多重結構交互作用,從私領域到公領域影響深遠,包括場域文化、社會慣習、社會互動等,形成在地「實在」的性別體制。本書從性別研究途徑,探討客家族群聚居的桃竹苗與閩南族群為主的金門,在此一宗親文化盛行區內,宗族╱親作為父系繼嗣體制典型的代表組織,運作機制中的性別配置與秩序所形構成的支配從屬結構關係,如何規範不同性別的社會行動與如何影響在地性別結構文化。 本書嘗試把貫穿「公領域」「私領域」之間的結構軸線拉出,先討論宗族場域內的性別關係,進一步指出宗親政治在地性的性別化,呈現父系繼嗣體制貫穿公私領域的連動性。研究議題的設定,希望「既」(both)能從「身分規範」到「知識建構」,進而延伸「實踐行動」,「且」(and)也是從「回家路上」到「成神之路」,以致「女歸成神」的實質意義與象徵意義。而結構之外的重返與創生,讓女性不只返歸家族╱宗族的神位範疇,也回歸「文化系統」的「自主生命之家」,進而證成性別主體自主的完整,回到自我的開始與終結的那個生命的家,人人得吉歸成主體。藉由以宗族╱親與性別的分析與討論,從各章分殊的經驗現象到共同的理論對話,本書探討父系繼嗣體制、地域社會、宗親政治、交織情境等相互作用,是從私領域到公領域的一組鑲嵌在社會結構上的完整性別體制。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語言接觸下客語的變遷

賴文英  著
遠流  出版
2020/12/30 出版

本書作為客語語言接觸之學術專書,特色與貢獻為強調語言的內部演變與外部接觸成分之間互協變化的機制,本書同時提出語言接觸理論新的思維模式,包括客語陰平調的來源、四海話的混同性、接觸鏈的可能性、客語祖源問題等議題,並系統性的分別從語言接觸論、音韻、詞彙、語法、四海客語、客語祖源等章節來論。   客語研究還存有許多爭議性的問題,本書試從多元視角來理解客語語言接觸研究的不同問題,也提供閱讀者、研究者從其中發掘相關的研究議題,以為後續對客語進行更多元的研究面向。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移地花競艷:臺灣亂彈戲的敘事結構與地方特色

簡秀珍  著
遠流  出版
2020/10/29 出版

出自清朝「花部」戲曲的亂彈戲,來到臺灣已超過兩百年,因主要以北管音樂伴奏,半世紀以來也有人稱它為「北管戲」。由於迎神賽會的大量需求,臺灣亂彈戲曾經非常興盛,然而隨著觀眾喜好的轉變,亂彈戲逐漸無法與後起的歌仔戲競爭,1970年代末期,專演亂彈的僅剩「新美園」一團。 本書作者自1990年代以來,進行大量的北管表演者訪談與演出現場的田野調查,透過不同劇種同名劇目的分析比較,找出北管戲與中國同源劇種的異同,從北管總綱的敘事結構與套式運用中,尋找「活戲」演出的結合組件。臺灣亂彈戲的表演內容,呼應著清代漢人移民的群體心態,也反映日治時期民眾面對原住民族、現代化社會的態度,持續傳承並編創新劇,是北管戲曲在當代無法迴避的挑戰。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前進國家音樂廳!臺九線音樂故事

陳俊斌  著
遠流  出版
2020/09/29 出版

沿著臺九線,從臺北國家音樂廳到臺東卑南族部落,跨越古典/民間/流行音樂的藩籬,進行一場探索音樂與文化的深度之旅。 本書從2010年國家兩廳院製作《很久沒有敬我了你》的討論出發,探討參與演出的卑南族人在音樂廳、部落及其他場合的音樂行為及其意義。全書共九章,分為三個部分,每部分各三章,並有導論及結論。第一部分描述及評論《很久沒有敬我了你》在音樂廳的呈現,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聚焦卑南族人的音樂生活。理論性的討論集中在導論及結論,主體的九章以民族誌構成。本書試圖跨越古典音樂、民間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邊界,透過當前民族音樂學理論的檢證與應用,探索以動態視角評析音樂意義的可能途徑。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許慎及其說文解字

吳宏一  著
遠流  出版
2020/09/29 出版

了解六書之說  明白造字之法 許慎為漢代知名經學、文字學、語言學學者,是漢字學的開山鼻祖。他以傳世經籍和出土文獻為依據,彙集秦、漢之間通行的九千多個文字,歸類分為五百四十部,釋其音義,考其源流,纂成《說文解字》一書,成為後世讀書人必讀的經典之一。 《說文解字》可說是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以六書理論解釋字形、字義、字音及其互相關係,對文字學影響深遠,是中國語言文字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不朽鉅著。 本書旨在評述許慎的生平事跡,及其《說文解字》一書的內容概要。特別注重許慎的仕宦經歷與經學思想的考證,漢代的六書說,以及《說文解字》一書的敍文、部首的詮釋與分析,這些都是了解《說文解字》必先解決的問題。此外,亦論及六書次第、若干部首的取捨,論述分明,解說詳盡,有助於進一步認識許慎的著書動機和宗旨,並了解其編撰體例及其詮釋方式。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三身穿透本質出:自殘、裸體與慈悲

鍾明德  著
遠流  出版
2020/08/27 出版

藝術創作幾乎是不可教的,但有少數人卻不難自行學會。面對這種難以言傳的藝術及學術困境,本書力求從實作的方法論出發,反覆驗證:不去追求結果,結果自然成。 這本書並不巨大,但MPA卻是Presence(存在感、魅力、臨在、當下等)探索上的登峰造極之作,對表演藝術家的創作發展和一般人的生命成長,都具有普遍而具體的啟發作用。 MPA是「身體行動方法」(Method of Physical Actions)的簡稱,是一種適用性非常廣泛的研究、創作方法,由很基本的走路、呼吸、屈伸、唱合、旋轉等身體行動出發,目標在找到你自己的創作力根源,如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忠告的,我們首先必須「認識自己」(Know thyself),找出作為創作力根源的「真正的自己」。MPA是個經過再三試驗和證明成功的創作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1930年代發現了這個由身體行動出發的表演方法,葛羅托斯基利用它在1960年代完成了他的劇場大業,同時超越了劇場,上究天人之際。巴爾巴(Eugenio Barba)則從1960年代開始一直留在劇場,以他自己的MPA創造出了歐丁劇場的當代傳奇。本書作者極具原創性地在西方現代藝術大師的MPA研究成果之上,因緣際會嫁接了東方古老的「觀照(witness)──培養覺性的方法」,從而得以接著古聖先賢繼續說下去,祈求國泰民安、八方風雨會中州。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史家的技藝

遠流  出版
2020/05/27 出版

「在地景景觀的背後,在工具器械的背後,在看來最形式化的文件與制度背後,就是人本身。歷史研究想掌握的,也就是這些人。」1929年,由於不滿當時法國史學界劃地為限、自足於史料與制度史煩瑣考證的風氣,布洛克奮然與費夫爾豎起《年鑑》的大旗,力倡回到以人為中心的歷史研究。時至今日,「年鑑史學」已蔚為當今史學巨流,透過本書,可以清楚看出這位奠基者當年為他們所揭櫫的綱領。   歷史有什麼用?歷史要如何研究,或者說,要如何來讀歷史?在本書中,布洛克再三強調,愈是能了解生活於歷史上與現在社會的人,「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壁壘就愈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分明。從現實生活體驗歷史,由歷史研究返照現實與生命,這是布洛克一生的理想,他自己的確也已實踐。   「簡言之,在歷史研究裡,一如在其他地方,原因是不能事先設定的。我們得去尋找……。」《史家的技藝》一書擱筆於此,這句話也如實點出作者一生的追求。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明日教育的曙光:八個教育創業家的熱血故事

遠流  出版
2020/02/26 出版

用生命感動生命,來自草根的創新力量,讓臺灣教育看見未來 這群教育創業家充滿熱情、懷抱理想,能務實開創、匯聚資源、解決問題,同時願意勇敢的實驗夢想、承擔責任、永續發展。他們正在開啟臺灣教育一個新的「啟蒙運動」。 隨著智能科技發展,許多未來趨勢研究報告不斷提醒著現在的我們,必須得重新想像和界定未來教育工作者與學校的角色與功能。 2016年秋天,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創造力中心未來力實驗室與財團法人溫世仁文教基金會共同推動設置「GHF教育創新學人獎」。GHF是取自Global Highlight for Future的字首,期許臺灣的教育創新能被世界看見,成為全球的亮點之一。 這本書共收錄了謝基煌、林勇成、林茂成、洪文政、鍾昌宏、彭甫堅、陳俊朗、五味屋等八位2018GHF教育創新學人獎獲獎人的真實個案。他們的故事能讓社會大眾了解不同教育模式所具備的多元價值,以及形塑中的教育圖像。 為了讓讀者對於書中的案例所主張或實踐的教育概念有更清晰立體的理解,本書除了有完整的個案故事描述外,特別邀請教育學者提出理論解析,也特別提供每個案例長度約在12-14分鐘的影片,協助讀者一起進入個案情境裡。期盼這些內容有助於教育工作者進行更具開創性的教育設計實踐,也期盼這些分享能夠鼓舞更多在教育現場默默耕耘的教育夥伴們,為臺灣帶來更多教育創新的實踐。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東南亞客家社團組織的網絡

遠流  出版
2020/02/26 出版

客家族群有一個明顯的特色:分散全球但又頻繁聯繫互動。因此,將亞洲、甚至全球客家作為一個集體,分析客家族群的散布、聯繫及相互隸屬力量,應具有認識論上的價值和政策意涵。 本書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以東南亞各國為研究區域,同時蒐集「老華客會館」和「新臺客社團」的資料,進行各類客家社團組織之間的網絡比較對照探討,以期瞭解當代客家社團組織的整體和多元發展脈絡。為補充過往以單一國家空間為單位的研究特色,本書以整個東南亞的客家社團組織作為範圍,研究其互動和網絡,並探究各地客家社團的結構、功能和彼此的組織網絡。此外,本書也希望藉此建構臺灣作為世界客家研究中心的基地,以及成為全球客家社團連結和網絡的平台。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衝動與脈動:創作經驗中的心理動力

劉錫權  著
遠流  出版
2020/02/26 出版

本書藉由作者在創作教養與創作經驗的心理分析陳述,拼裝創作行思與教學的想法,其中有具體的經驗轉化:如,城市中的身體;也有純以抽象理念推導的說明與文獻整理,回應那啟動創作欲力的瞬間心理樣態──即本書的主題:創作衝動心理機制的原型與時代遞延下的殘餘(或間錯的誤解行思)。 這是一本關於個人對創作心理動力經驗與推想的分析論述,整部書寫更接近的是一種創作,書寫構築的方法與視覺拼貼創作習慣相仿,一幅由斷片般的拼貼思維烘托出的個體創作心理動力圖像。看似套套邏輯、不斷迴旋的書寫,從原點開始,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的徒勞或困縛裡;或如每日初醒重開機(reboost)的意識迴旋,不斷重讀路上的風景,最終,期望會對於「前」原點有些不同的看法。

9 特價22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日本帝國下的基督教會

遠流  出版
2019/12/27 出版

「日本帝國下的基督教會」是一個難度很高的研究主題。因為日本帝國不斷的擴張,與當時已經遍佈亞洲的基督教會有著各式的互動關係。在研究上除需掌握日本官方的政策與治理的實務外,還要參酌到多語文、多檔案、多教會宗派的各種史料。 本書十二篇論文,分成兩部分,六篇探討「日本宗教統治與日人牧長」,另外六篇則專注「教會事工與經驗」。其所涵括的內容與史料非常豐富與多元,呈現出許多新的觀點,在深度與廣度上都擴大了對於「日本帝國下的基督教會」的瞭解。

9 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明清之際的史家與明史學

吳振漢  著
遠流  出版
2019/12/27 出版

本書超越清代官修《明史》框架,上溯明末清初史家對明代史的建構與論述,拓展微觀檢視和宏觀評價明史學的視野。書中取擇八位具代表性史家,一一探析他們著史的真知灼見和偏見盲點,進而提出釐清史實和均衡史論的建議。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The Next Big Ones (英文版)

Yi-Ben Tsai  著
遠流  出版
2019/03/27 出版

本書主要目的在評估全球及世界各分區,未來數十年大地震發生的機率。作者利用新的地震活動度回歸公式,計算全球及主要地震帶,不同規模的大地震在特定時間段的發生機率。 這本書是作者五十多年來,為了減輕地震災害,致力於地球物理學及地震學的研究和教育,所積累的具體成果。作者希望讀者發現本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減少災難性地震造成的傷亡及破壞。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book is to present quantitative forecasting of the mid-term probability of large earthquakes both globally and over various regions of the world.  The author used the novel seismic activity regression formula to calculate the probability of an earthquake, in the global and major seismic zones, with any given magnitude at any given time since the most recent earthquake of the same magnitude. This book is the author's 50+ years accumulation of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ing and teaching geophysics and seismology for mitig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ose after him will find the methodology in this book to be helpful in limiting the death and destruction caused by earthquakes of catastrophic magnitude.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客家發展之基本法制建構

遠流  出版
2019/01/27 出版

臺灣客家運動以1987年《客家風雲雜誌》發行,及1988年的「還我母語大遊行」為核心。臺灣客家運動三十年來,所獲致具體成果為: (1)設立「客家事務專責機關」,即成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現已改制為客家委員會)。 (2)建構「客家知識體系」,包含中央大學客家學院、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等「三院二所」。 (3)建置「客家傳播媒體」,包含2003年7月1日開播的「客家電視頻道」、2017年6月23日開播的「講客廣播電台」、刻正立法院審議的《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設置條例草案》。 (4)制定《客家基本法》(2010年)。 上開四項成果已然為當代客家事務的核心,特別是2018年修正《客家基本法》更進一步深化客家事務推動的制度性機制,讓客家行政與法制成為驅動客家發展的引擎。本書探討臺灣客家族群、客家委員會、客家基本法之形成與發展,並就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制度性機制深入剖析。又展望未來,下一階段的客家事務推動課題為何?本書檢視並分析客家發展之相關法制規範後,提出成立客家行政法人、辦理客家人身分別登記、形塑第二客家符號、成立客家共同體等相關未來客家發展建議。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