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 類別 ,共計4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萬物的起源:從大霹靂到文明的圖文史

大寫出版  出版
2024/07/31 出版

※    本書為新版書,原版書名為:《萬物視覺化:收藏大霹靂到小宇宙──人類與物質的科學資訊圖》 我們來自哪裡?一切從何而來?幸運的是,科學可以幫忙解答,這本書將讓你清楚看到這一點。──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全球最具影響力國際性科學雜誌《新科學人》策劃撰寫 Google創意總監、《紐約時報》名插畫家繪圖解說 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專文引言 從宇宙大爆炸到戀愛背後的基因驅動,從生命起源到巧克力的致命吸引力, 橫跨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化學、歷史學與社會學, 106篇主題圖文帶你秒懂關於事物的開端,提供最權威、最有趣的解答。 你知道,如果太靠近黑洞,黑洞會像吸麵條一樣把你簌簌簌的吸進去嗎? 自我複製產出的後代更多、更有效率,為什麼動物還需要有性? 為什麼電腦鍵盤的排列是QWERTY? 我們為什麼會埋葬死者? 人類史上最早煮熟的餐點是什麼? 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酒醉? 是誰發明了衛生紙?   《新科學人》雜誌主編格雷恩‧羅騰和得獎畫家珍妮佛‧丹尼爾聯手,精選六大主題,將充滿意外與驚奇的萬物起源視覺化,說明宇宙如何形成、什麼是暗物質、人類的進化過程、酒的歷史、財產觀念的成形、人類情感背後的基因驅動與鼻屎的秘密。直擊核心的敘述,隨時顛覆你的常識! 各界好評 史上最吸睛的科學書籍。這本書的優點在於,無論是誰,無論年齡大小,都能樂在其中,既有趣又引人入勝。──《快速企業》(FastCompany) 最佳科學寫作……不只回答你的問題,還會促使你想問更多。──《連線》雜誌(Wired)  

79 特價6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帶著生物學到食堂:招待吃貨們的科學餐:關於糖、脂肪、代謝疾病的流言與傳奇

王立銘  著
大寫出版  出版
2018/05/31 出版

「中國大陸第12屆文津圖書獎作品」 華人知名科普自媒體「知識分子」策畫! 邀請你進入脂肪、糖與代謝疾病的歷史魔幻之夜!   歷經幾世紀的飢餓與匱乏讓人類成了「吃貨」, 而到了美食橫行、「不好吃不吃」的現代, 只好請職業生物學家來救救我們的身體! 人類千百年的生活裡,科學家前仆後繼地為「吃貨」們釐清與「吃」有關的科學。 人們也許研究著千奇百怪的減肥偏方,卻沒有人知道隱藏在硬科學背後的有趣故事。 你知道討人厭的脂肪中其實會產生節制食欲的因子嗎? 從今天開始,別只當個吃貨,當個有生物學修養的吃貨吧! 在這個美食空前豐富的時代,飲食反而成了引發疾病的導火索。本書以脂肪、糖和膽固醇代謝研究中重大發現為脈絡,展示我們日常飲食健康與疾病的關係,以及我們常見的一些藥物如減肥藥、他汀、胰島素等藥物的前世今生。 當真正瞭解本書中講述的生物學歷史和歷史背後的故事後,普通吃貨也可以說說生物科學史的不謠傳常識與知識。同時,本書也協助大眾如何瞭解與代謝、營養有關的疾病。最終,也可以了解人類在生物學領域的研究及重要學人/企業在這方面的重大貢獻。 讀完這本「不是教你減肥、但讓你了解肥胖由何而來」的人類與吃的互動科學小史,你將會更了解以下文明人類在進食前應該擁有的常識: ※ 膽固醇到底是好的,還是壞的?它對人體有什麼作用? ※ 脂肪在身體中究竟如何運送、儲存?一切都是因為現代生活型態的關係,使我們不得不(過度)擁有它嗎? ※ 為什麼把兩隻老鼠的皮膚連接在一起,能理解脂肪對胃口的調節機制? ※ 為什麼千辛萬苦找到的瘦素基因,在萬眾期待下卻沒有解決人類肥胖的問題? ※ 還有……更多關於生物學研究與藥廠先驅的奮鬥與成果,他們的發明與發現如何讓我們與這副人類演化而來的身體更好地適存? 這些事關美食界安危的硬科學與鮮歷史,這次終於變成人人能懂的有趣故事!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別急著成立反抗軍!電腦帝國其實單純又可愛?8堂資訊黑箱裡的科普課

紀乃文  著
大寫出版  出版
2017/03/30 出版

前行政院長 張善政 特別推薦: 「這本書告訴你:萬丈高樓平地起, 電腦複雜的運算方法其實都是從最簡單的原理出發的,一點也不可怕。」   不必緊張,電腦帝國雖然擁有圍棋王、地圖通和大數據,他們要滅亡人類還差得遠! 一個資訊&工程理科男不用火星文說的電腦淺概念!   程式文盲也能會心一笑,速讀資訊時代的幕後邏輯: .電腦不是個聰明學生,既不會舉一反三,也沒那麼多想像力,你只得用嚴格沒彈性的方法教他。 .電腦不是強在IQ,而是不怕無聊,它願意對煩人的問題,勤算出新的最佳解答。 .所有假裝聽得懂你說話的機器,都可能是高級的聲控裝置。   在人們的文明生活與資訊科技密不可分的當代,「電腦」就像是個最經典的「黑箱」。   你每天使用的搜尋引擎、每天上的購物網站、每天賴以抒發心情的社交平台,還有已經無法離身的智慧型手機……當人們觀察到世界棋王已經敗給人工智慧時,當人們發覺到搜尋引擎已經讓查字典比賽失去意義時,當人們發覺到電子商務或是交友平台好像已經比你肚子裡的蛔蟲更了解你,而總能精準推薦你感興趣的商品或是書籍甚至是往來對象的時候……你,會不會反而產生一種「養虎為患」的恐懼呢?你怕不怕那個黑箱裡的「帝國」有天我們控制不了呢?   不用擔心,這本書不會有火星文程式碼、也不必進行高深演算,且讓這位土木出身、又幸運被特訓成「半個資訊人」的理工男,試著用最淺顯簡單的語言,遵循科普寫作「多一條公式,少十個讀者」的定理,讓你了解電腦怎麼用單調的動作對付各種複雜的問題──打開這個看起來好厲害、好可怕、好聰明的黑箱,從此你將更清楚這個神奇運行的資訊世界,背後其實是無數人類資訊工程師嘔心瀝血的搏命演出。   本書將從常見的「其實大有邏輯趣味」的諸多資訊時代現象,為讀者快速建構關於電腦模擬與資訊工程師眼中的反直覺世界觀──同時順道補充資訊人最常用的笑話與幕後運作原理。   同時,在這個科技進展奇快、人與人更史無前例連結的時刻,本書也是一本能讓你「安頓下來」的科普書,因為──人類真正的極限,也許更要靠純粹簡單的原理解答!只不過,我們還沒發展出能編譯「反抗軍火星文」的軟體,那些外貌看似先進的演算法與機器,其實背後未必有多新的概念,一切還沒到世界自動滅亡的時候,等待人類與資訊科學工具探索的問題,仍然充滿懸疑,值得思考玩味。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氣候危機大預警:熱地球的經濟麻煩與世界公民的風險對策

極端氣候成常態,高溫地球預約下一波大衰退? 經濟學人簡明速寫:不可逆的氣候衝擊,每個人至少要知道的事!   .《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 馬丁.沃夫評選「年度最佳經濟類選書」 .2016年 獨立出版人「最可能拯救地球的年度傑出圖書獎」 .入圍《金融時報》與麥肯錫最佳財經書年度書單   證據不容懷疑:關於氣候,我們已知道的很糟,我們還不知道的更糟   全球氣溫仍在上升,春天提前到來,冰層持續融化,海平面正在上升,降雨和乾旱的模式在改變,熱浪越來越嚴重,降雨量越來越極端,海洋正在酸化。   上一次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00ppm時,海平面上升了20公尺。達到700ppm的地球,會是今天完全想像不到的世界。然而,我們目前正走在這條軌跡上。   全球的政府、企業,與高碳排既得利益居民,不能再對這個過熱地球不負責任。   氣候問題拖延得越久,發生極端事件的可能性就越大。城市可能會淹沒,流氓國家可能會把顆粒注入地球大氣層中,試圖透過地球工程讓地球降溫;尤其要針對那些可能比其他一切更加急迫的未知極端風險,來檢視究竟是怎樣的經濟力量,既讓合理的氣候政策難以制定,又使地球工程這類偏激的未來解決方案更加可能實現?   本書將從廣大讀者以往無法接觸到的資料中取材並擴充,以生動、清晰的措詞探討地球暖化之後的可能影響。 ◎完整剖析:「算不出來」的熱地球經濟大麻煩,與最終「難以想像」的無限大成本! ◎直指核心:「碳定價」、「碳交易」與「減排標準」已經刻不容緩,世界人類應該用更直接政策降低氣候可能風險!   如果你出重大車禍的機會是10%,你應該會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 如果你遭受慘痛財務損失的機會是10%,你應該會重新評估自己的資產。 那如果我們知道地球的溫度越升越高,可能有10%的機率終將走向我們無法想像的災難,為什麼現在不為氣候變遷多做些努力? 我們會為自己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不測之禍提供保障──為什麼沒想到地球正面臨的大麻煩呢?   事實上,我們大部分人只感受到近年的氣候極端,但對於「碳排放引發氣候變暖」的程度缺乏明確認知。   正如《金融時報》評論本書時指出:「儘管聯合國幾十年來一直舉行氣候談判,人們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為可再生能源提供補貼,偶爾還會嘗試碳定價,但造成氣候變暖的二氧化碳排放仍在繼續上升。這些努力的失敗突顯出如下事實:正如兩位作者指出的那樣,氣候變化問題最終是『搭便車』問題。當人們自己承擔成本、好處卻是全世界共享的時候,他們就很難限制自身造成的污染。」   本書並將強調一個被廣泛誤解的氣候變化問題:如果把地球的大氣層比喻為一個「浴缸」,那麼──僅僅穩定年度排放量還不夠。要降低大氣層「碳濃度」,碳排放量必須被大幅削減至接近零排放的程度。   至2013年為止,全球碳濃度已經升至400ppm,遠高於工業時代前280ppm的水平。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翻倍,全球氣溫可能會上升多少?本書兩位作者仔細分析了最新的科學發現,他們的結論是,現在氣溫升幅大約有10%的機率最終會超過6度,而氣溫上升6度就會引發巨大災難。   另一方面,新興的「地球工程」的成本非常低廉,甚至未來單一國家就能實施以下這類方案: 模擬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Pinatubo)火山的噴發。那次火山噴發向平流層噴射了大量二氧化硫,製造了一個巨大的遮陽罩,使全球氣溫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大約降低了0.5度。   這種地球工程的成本的確可能比減排低,而副作用的影響卻是巨大的──本書作者認為,地球工程徹底顛覆了經濟學上對氣候變化的標準看法,從「搭便車」問題變成了「隨便開」(意指區域國家因為這類工程的成本便宜,因此任意施做,而不顧氣候問題的全球性)問題。   至於已被提倡多年的「碳減排」與「碳價」的實施障礙是:多年來,人們已對經濟方面的正確對策瞭如指掌,他們主張停止在全球徵收每噸約15美元的碳稅(那樣是在補貼化石燃料),碳價至少應提高至每噸40美元以上,同時更要開始探尋更具政策意義的全球可能解決方案,比如制定燃油經濟標準。與地球工程相比,這樣的舉措其實安全合理得多。   最後,本書也提出警告,關於氣候變遷問題的關鍵知識在於:   現在我們知道的一切,大多在告訴我們氣候變遷很嚴重,而我們不知道的一切,多半在告訴我們情況可能比所想的糟糕得多。   氣候衝擊的影響應該要提升至「全球級」的議題層次,必然是人類未來最重要的「風險工程」。   至於──我們個人可以做哪些事? 首先是,別再相信那種「列舉十件事,並說你做了就能終止全球暖化」的清單,徹底了解我們正面對的未知氣候風險與基本常識。

9 特價29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