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啟明好評暢銷書改版,全新審訂文庫本推出 ✹舉世聞名的劇作家與詩人莎士比亞,同時也是一名園藝大師。在他的著作中,提及登場的植物多達數百種。本書作者葛芮特奎利蒐集整理了莎劇中出現過的所有植物,以及該植物登場時的相關引文,搭配上藝術家長谷川純枝繪製的插圖,呈現出每種植物具體樣貌的細緻典雅。本書是一場文學、藝術與自然的美麗交匯,也是所有莎迷與植物愛好者的必備收藏。本書作者和繪者花了十年時間研究莎士比亞著作,以嚴謹的考據整理出其中提及的所有花草植物。這是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幾乎將莎劇中曾出現過的所有植物完整羅列呈現的書籍,收錄植物包括花、水果、穀、草、樹、藥草、種子、蔬菜等,總數超過一百八十種。而在書末的「植物名稱釋義」章節中,則一一介紹各種植物之特色,也闡述了許多莎翁運用植物玩弄文字遊戲、創造深刻譬喻的高明技巧,讓本書不只是一本能夠認識與瞭解植物的工具書,更帶有以獨特視角切入理解莎士比亞著作的文學樂趣。各界盛讚設計精美,令人愛不釋手,這本書不僅教你如何真正理解莎士比亞,更讓文學進入你家廚房、客廳與陽台。——耿一偉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本書對於出現在莎士比亞作品中的花草,做了極為詳盡的介紹與導覽。——紐約時報本書有著令人驚豔的插畫,並搭配上莎士比亞美麗的(有時,超級下流的)對話。——Paste Magazine每個植物都有幾乎一整頁(甚至超過)的精緻全彩插畫,而對話的出處皆援引齊全。無論是自然愛好者、一般讀者或學生,不管是查找資料或純粹閱覽,都可以享受閱讀本書的樂趣。——Booklist
要不要一起用耳朵聽聽水面下的世界?這想法太詭異了嗎?然而,在魚兒悠遊其中的這個「無聲世界」裡,大魚、小魚卻全都絮絮叨叨在講話⋯⋯而且,魚兒們確實有故事要對我們訴說! 畢勒.弗宏思瓦,身兼科學家、海洋動物專家與演說家三棲身分,以簡潔、幽默的筆觸,引領我們拜訪音樂造詣非凡的鯨魚,或是讓世人發現美洲的鱈魚。他請沙丁魚侃侃而談,也讓鮪魚喋喋不休;他陪伴我們在聆賞海馬大展琴藝之餘,也一同洗耳恭聽大海扇蛤的敲打樂。 神話傳說、奇聞軼事與科學發現三者並肩同游,在擁有人眼不可見色彩的螢光水母照耀之下,本書揭開了一趟深入科學與歷史海床的下潛之旅。我們將在其中發現,真實事物經常比傳奇故事更加匪夷所思。這趟如夢似幻的沉浸體驗,將使我們驚嘆連連,並對這個出乎意料之外的海洋國度,由衷升起崇敬之心。 媒體推薦 我們居住在一個主要被海洋覆蓋的星球,卻對其中蘊含的故事了解甚少。沿襲著瑞秋・卡森的精神,畢勒.弗宏思瓦提醒我們,這些故事來自許多聲音——孤獨的鯨魚、受過教育的章魚和貪婪的鮪魚——只要我們願意去仔細聆聽。弗朗索瓦以抒情、誠實的筆觸為這些聲音發聲,無論它們生活在遙遠的藍色水域或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書中的故事將會說服你,這些聲音值得我們去了解、慶祝與保存。——尼克・派耶森,《Spying on Whales》作者 以令人愉快的口吻和令人驚艷的美麗語言講述,《能言善道的沙丁魚》是一本結合深刻的科學洞見、第一手經歷,以及海洋獨具之詩意的難得書籍。下定決心,沉浸其中,感受大海之美,讓自己驚艷吧!——卡爾・薩菲納,《紐約時報》暢銷書《Beyond Words》和《Becoming Wild》作者 書中的一字一句都流露出作者對於水世界的陶醉和深情。他的熱情感染力十足,令人耳目一新。——波士頓環球報 弗宏思瓦將故事、科學與幽默優雅地融合,讀到他對海底生物的熱愛也令人愉悅振奮。這些水中的沉思掀開海洋的神秘面紗,揭示出其中的珍珠。——強納森・巴爾科姆,《紐約時報》暢銷書《Super Fly》和《What a Fish Knows》作者 一本非常發人深省的出道作⋯⋯弗宏思瓦的語調如談話般自然,而他的激情和興奮則充滿感染力⋯⋯對海洋生命進行了一趟有趣、深入的探索。——出版人周刊 充滿引人入勝的故事、溫和的幽默和智慧,《能言善道的沙丁魚》是畢勒.弗宏思瓦對水下世界進行的一次令人瞠目結舌的考察,帶領讀者進入有關魚類祕密生活的一趟迷人的科學與哲學之旅。正如書名所言,「能言善道」,容易閱讀,且極具啟發性。——馬克・貝考夫,《A Dog's World: Imagining the Lives of Dogs in a World Without Humans》作者 在《能言善道的沙丁魚》中,畢勒.弗宏思瓦帶領我們展開一趟迷人的旅程,揭示出大多數人沒有機會親眼目睹的海底世界。帶著故事大師的天賦以及科學家的洞見,他向我們導覽著一系列的海底生物,並思索著關於海洋的未來,我們能夠從中得出的教訓。《能言善道的沙丁魚》將個人故事、物理理論、歷史和寓言巧妙結合,對那些悠游在河流與海面之下的水底生命進行了一次迷人且富有洞察力的探索。——文特・維爾加,《The Soul of All Living Creatures》作者
令人震撼⋯⋯ 你將為你這具身體那精妙與古怪的設計大感驚奇! 《萬物簡史》、《大不列顛碎碎念》暢銷作家比爾・布萊森,帶領我們從頭到腳,從體外到體內,從不可思議的高效人體運作,到系統出錯引發的惡性混亂,一一探究人體的萬般奧秘,踏上一段驚奇的人體之旅。內容既豐富又令人上癮,這本書是布萊森寫作魅力的極致展現,更是一本人人必讀的身體使用說明書。 本書作者比爾・布萊森是史上最暢銷的非文學作家之一。他最早以旅遊寫作聞名,往後則在語言學、歷史及科學等領域都有著墨。他最著名的特色是能夠將龐大複雜的資訊,以輕鬆幽默、流暢易讀的口吻呈現。於2003年出版、替布萊森贏得一座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的《萬物簡史》將他的名望推至高峰,他在書中深入淺出地講述了科學發展至今的漫長歷史及其中趣聞。 在這本《身體》中,布萊森將眼光轉向我們人人皆有的這具身體,從外觀可見的頭部、五官、皮膚、四肢,再到體內的骨骼、大腦、內臟、消化系統及微生物聚落,從它們是什麼、它們如何不可思議地精密運作,以及它們如何有可能(不幸地)出錯,布萊森以一個門外漢的視角親身訪問了許多醫師、學者,參考了無數書目,並以他一向為人稱道的幽默口吻導領讀者進行這一趟認識人體的驚奇航行。 除了提供讀者當今科學對人體各個部位與器官的最新理解,布萊森在書中也回顧了醫學上各類知識至今的發展歷程——改變世界的理想、努力不懈的工作、因錯誤治療而付出的代價、名望利益的競逐與糾紛,當然也包括一些不可思議的幸運與巧合,一切種種,皆共同鋪成了這條崎嶇不平的來時路,造就了現代越來越安全、方便的衛生醫療。 但同時,布萊森也在書中揭示了當前醫療體系的若干侷限及隱憂,包括人體中仍然存在非常多我們無法理解的謎題,許多症狀的成因與治療的作用都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難解,以及「過度醫療」的問題——這種促使人們過度檢查及過度恐慌的心境,在和醫院及藥商的利益牽扯之下,又顯得更為撲朔迷離。 本書知性、友善又帶著幽默的人文關懷,每一位讀完本書的讀者,都必定能夠從中得到某些令人驚奇的知識與觀念。它站在醫療科學的最前線,提供全面且充分考證的資訊,在在使它成為理解人體最好、最有趣的入門書籍。 得獎紀錄 英美2020最暢銷科普書 Sunday Times年度科學書籍、Washington Post年度十大好書、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決選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壯唯一親授傳記★ ★普立茲歷史獎提名作者詹姆斯・韓森獨家親訪★ 完整公開歷史上最魔幻任務的冒險者生命故事 鉅細靡遺報導登月狂熱年代、紀錄太空探索起點的一步一腳印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萊恩・葛斯林主演、奧斯卡最佳導演達米恩・查澤雷執導同名傳記電影《登月先鋒》原著,本書作者全程擔任電影史實顧問 ◎美國航太協會文學獎、美國航空太空學會傑出圖書獎 ◎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榜數週 「藉由離開地球表面,無論從現實或隱喻的角度, 希望我們都能夠退一步,重新思考自己在宇宙中的使命。」 ★一段迴盪於月球與日常生活的歷史、一個個浩瀚無垠的太空和平凡人生相互輝映的故事 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阿波羅十一號成功登陸月球,第一位踏上月球的太空人成了全球的焦點,留下經典名句「這是人的一小步,所有人類的一大步。」他是不情願的英雄,也是最沉著內斂的冒險者——尼爾・阿姆斯壯。 「我飛向月球,不是因為我前往月球,而是因為飛行系統的發展,讓我們可以飛向月球。」阿姆斯壯向來將太空探索的成果歸功眾人的努力,他曾於韓戰加入五一戰鬥中隊駕駛戰鬥機執行數十次任務、美蘇冷戰太空競賽時期參加太空人徵選,兩度擔任雙子星和阿波羅計畫的指揮官,經歷無數同儕傷亡,見證壯舉的造就下是科技的進步與犧牲,種種事件除了反映在他晚年對太空政策的擔憂,也勾勒出國際情勢和社會風氣錯綜複雜的美國六〇年代。 本書以分秒為單位完整紀錄阿姆斯壯直至八十二歲的一生,自家族源起、家庭成員、性格養成、飛行經歷、成為太空人到登陸月球的過程。回望飛行訓練意外後的平靜無恙、巨大壓力下克服太空計畫中無數難題,都關乎他冷靜、沉默且執著的性格。 阿姆斯壯的情感表達始終超乎尋常地節制,致使他回到地球之後飽受媒體誤解、與兩位登月夥伴友好卻陌生、婚姻關係疏離、未曾提起喪女的傷痛。各界謠言與過度關注撞擊他與他的家庭如月球表面千瘡百孔,映照出世人眼中神話般的偶像,同你我為血肉之軀,其心之暗面與缺憾如同他帶上月球的個人物品,在他真相未明的離世後將永久留在靜海。 本書特色 1.從「第一人」回到「所有人」:當前最需要、一本觀照自我與國家處境的書 時至二十一世紀,現今各國太空科技發展蓬勃奠基於六〇年代的飛躍性科技進步,透過回溯五十多年前的經驗,重新審視登月意義。看登月第一人代表性的第一步,是美國動盪十年的縮影:美蘇冷戰、甘迺迪遇刺、黑人人權運動、反越戰,以過去眾人的意志、努力與犧牲為借鏡,思量現代社會的未來發展,踏穩共進的腳步;看踏上月球第一步的第一人,汲取他冒險的力量和踏出步伐的勇氣,啟發我們所有人創造自己的登月故事。 2.阿姆斯壯的的進一步哲學:看阿姆斯壯如何面對巨大困境、宏觀龐大而複雜的問題 身為邏輯實證學者並且信仰自然神論,阿姆斯壯曾說:「直覺從來不是我的強項」,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他一直都是「妥善理解,謹慎出擊」。例如:面對跨領域訓練,採用反直覺的方式,不以舊有經驗類比,而是重新進行思維探索;面對模擬訓練,不以完美為目標,透過刻意出錯發現問題;面對未知任務,不明警示響起或者燃料即將用罄之際,信任數據與夥伴,快速變通並且勇於實踐登月目標。如何穩當地突破,讓自己一步一步邁進一大步,阿姆斯壯以其身涯見證。 3.阿姆斯壯的心之暗面與靜海之謎:揭開私人故事、決策原則、正面回應媒體謠言與陰謀論 獨家歷時五十五小時專訪,一生幾乎不曾接受個人專訪的阿姆斯壯道出內心真實想法,關於與兩任妻子的相識與分離、與兩個兒子由疏至親,以及理解陰謀論者的想法,並且謹慎面對媒體的原因,也揭露了全球各地大量對他的情感投射與騷擾事件不斷。而至親好友的觀點拼湊出他對女兒慕菲之死的傷痛故事。共事的太空人夥伴與長官則各方證實「典型的阿姆斯壯風格」,冷靜、沉默且堅持,面對各種選擇,永遠忠於原則。 4.回到地球與離開地球之後:紀錄國際太空情勢,從太空競賽、登月任務到Space X 自五〇年代美蘇太空競賽,蘇聯首次發射第一臺人造衛星進入太空軌道,而後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成為第一位太空漫遊者。六、七〇年代美國的太空載人計畫:水星計畫、雙子星計畫,以及成功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八〇年代美國政府開始規劃民間太空計畫,卻因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案停擺,直至兩千年後太空政策欲發展人類和機器人探索太陽系遭反對、重返月球的「星座計畫」終止,到民間Space X太空商業化的爭議。除了可以一窺航太歷史中最精彩的一段,也能深入了解各個重點計畫相關的政治與科技議題。 5.太空迷必備:收錄登月任務經典全彩照片、大量從未公開的太空探索研究資料 本書收錄阿姆斯壯手持哈蘇相機親攝阿波羅十一號任務的經典畫面、三位登月太空人(尼爾、艾德林、柯林斯)肖像和任務照、火箭發射與登月艙濺落海面的照片,以及載具裝備製作與決策的核心要素、登月歷程通話紀錄關鍵逐字稿、往返月球驚險事件全貌數據解析,收藏歷史上最魔幻任務的一步一腳印。
*耗時十年,神還原莎士比亞巨作中的最佳綠色配角(植物) *第一本真的讓你置身文學花園的閱讀饗宴 *最療癒的植物文學導讀 史上唯一具光合作用、 花香、芬多精能量的文學書 如果將莎士比亞比喻為文學花園,那麼本書就是一本從園中集大成的植物圖鑑!打開本書如同推開花園之門,透過文學中提及的植物們,用既視感滿點的視覺,在花果、種子、樹木,眾多迷人瑰美的植物導引之下,撞擊出你所不知道的莎翁文學世界之美。 揭開最偉大的戲劇家的作品中 從未被正式引介的一群綠色角色們 原來,莎翁是一位超級植物粉!眾人熟知莎士比亞是一位文豪,一位劇作家,同時,他也是一位園藝大師。他喜愛植物的程度,不僅讓植物參與所有重要的作品場景,也讓主角們一再引述它們的名字,每個植物皆見證、參與了所有莎翁的重要作品和場景。沒有了這些植物,莎翁的作品只剩下人性的糾纏和黑暗面,完全失去了植物們美麗的長相和香味滿溢的加持! 本書為所有喜愛植物的讀者們打門一扇綠色大門,讓那些惹人憐愛的植物們為大眾重新演繹文學。每一位植物角除了自身的名字,也有一張「臉」,本書神還原它們迷人的長相,並附上它們登場的相關引文,讓讀者們能夠更加了解莎士比亞不為人知的「綠色內心世界」,一起在閱讀中被植物圍繞和療癒吧! 關於本書 作者和繪者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莎士比亞的著作,整理所有莎士比亞著作裡提到的花草植物,以嚴謹的考據,和典雅美麗的繪圖,不只從文學的面向切入理解莎士比亞和植物們的關係,它也是一本瞭解植物的工具書。 這是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幾乎將莎士比亞作品中曾出現過的所有植物紀錄下來的書,收錄的植物超過一百八十種以上,包括花、水果、穀、草、樹、藥草、種子、蔬菜。最後索引有一一羅列介紹植物特色,易懂易讀。 本書特色 ★主題獨特:首部將莎翁名作底下出場的植物們,以精美的繪圖一一引介 ★角度新穎:經典劇本台詞,搭配引述的植物百圖,將想像力落實,展開閱讀的跨界視角 ★兼具科普和文學:在感性的文學劇本講白之中,輔以擄獲人心的植物插圖,呈現一種在大自然閱讀經典的既視感 ★精緻有溫度的繪圖:收錄一百八十多張植物繪圖,拉近人與文學之間的距離,透過植物的導引,用有機的清新視角,重讀經典劇本 推薦 耿一偉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設計精美,令人愛不釋手,這本書不僅教你如何真正理解莎士比亞,更讓文學進入你家廚房、客廳與陽台。 評論 「《莎士比亞植物圖鑑》是一本對於出現在莎士比亞作品中的花草做了極為詳盡介紹的導覽!」——《紐約時報》 「這本書有著令人驚豔的插畫,並搭配莎士比亞美麗的(然而,有時,完全下流的)對話。」——《Paste Magazine》 「每個植物有幾乎一整頁(甚至兩頁)的精緻全彩插畫,而對話的出處、援引齊全。自然愛好者和一般讀者、乃至學生,不論是查找資料或是純粹閱覽,都可享受閱讀本書的樂趣。」——《Book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