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 類別 ,共計197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超圖解芭蕾史中的關鍵時刻

陳蒨蒨  著
五南  出版
2025/08/28 出版

專業推薦王雲幼 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教授、北京舞蹈學院特聘教授伍曼麗 中國文化大學舞蹈學系教授歐建平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譽所長、博導* 用圖像閱讀的方式,架構出恢弘的芭蕾舞蹈歷史。* 芭蕾的發展與成形,與歐洲諸國對舞蹈的見解與詮釋息息相關。* 穿插趣味漫畫,將歷史的前因後果串聯成有趣的故事。芭蕾的故事,要從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貴族舞蹈開始說起,15世紀義大利的舞蹈教師皮亞琴察寫下了迄今發現最早的舞蹈書籍,人們開始遵照「合乎禮儀的規範」來學習它的節奏、形態、姿勢和步伐。17世紀的法國承繼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思潮和王公貴族贊助藝文的深厚傳統,宮廷芭蕾崛起。熱愛芭蕾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將舞蹈融入宮廷生活,將其化為貴族身分的符號與象徵,皇家舞蹈學院的建立,標誌著舞蹈獨立為一種正式的藝術形式和職業。芭蕾自此之後,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融匯、積澱其語彙、動作、風格,兼容了許多舞蹈家、藝術家的詮釋與增色。本書梳理的時間線,將幾百年的西方芭蕾史分為「從文藝復興的積澱到宮廷芭蕾的輝煌」、「走出宮廷後的革新與停滯」、「浪漫芭蕾走進劇院」、「俄羅斯人的古典芭蕾」、「芭蕾的叛逆年代與新的世界版圖」五個部分。用鮮活的文字與生動的插圖,辨清每一階段舞蹈發展的路徑與特性。

79 特價4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超圖解鋼琴合作1:是誰謀殺了音樂家

李燕宜  著
五南  出版
2025/07/28 出版

* 鋼琴不只是「伴奏」!鋼琴演奏者與主奏在舞臺上是對等的合作者。* 聲樂與器樂的比賽、演出,經常需要鋼琴演奏的協助,是最需要默契的重要夥伴。* 一起來認識「鋼琴合作」的重要概念,並以精選曲目帶您練習實作。原來「鋼琴合作」在學習音樂的路途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本書以生動的插畫、圖解,並以實際曲目練習,闡述「鋼琴合作」的方法與音樂詮釋。優秀的鋼琴合作者能在演出的過程中,適時地伸出援手,亦能錦上添花。對於一般學習音樂的學子,通常是在學齡前就開始參加比賽,除了鋼琴獨奏比賽不需要伴奏之外,任何一項器樂的比賽必定會需要伴奏。從5歲到大學畢業、研究所,任何的比賽、考試、發表會或畢業音樂會,再加上畢業後的演奏生涯,都需要「鋼琴演奏」的協助。「鋼琴合作者」會是您最好的戰友,演奏時具備入門的「鋼琴合作」概念,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對於主修鋼琴的學生來說,在臺灣的高等音樂教育中,「鋼琴合作學」這門學問一般被稱為「伴奏法」,大約是大學二年級或三年級的學生可正式接觸此課程。這是一門綜合藝術,若具備傾聽的特質,並且喜歡與人相處及喜歡合作音樂的美好,就很適合走鋼琴合作家的路。本書從「鋼琴合作」的原則、技巧、注意事項開始,後續並以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e小調,作品304》、普羅高菲夫《D 大調長笛與鋼琴奏鳴曲,作品94》等樂曲為教學範例,來探究這門藝術的教學法以及常見問題。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新素描講義:從入門到進階的學習指南(第1版)

蘇錦皆  著
五南  出版
2025/07/25 出版

素描是繪畫的起手式,是色彩的敲門磚,你可以選擇不用,但絕對不能不學。名家推薦 張仲則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本書內容詳實且全面,對素描有完整的說明,無論初學者或深入研究者,都能從中獲得實用的參考與學習,是一本極具價值的素描教材。王哲雄 前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所長《新素描講義》是一本循序漸進、紮實嚴謹的素描教材,從觀念到技法、從基礎到進階,條理清晰,是初學者與進修者不可或缺的入門經典。冉茂芹 著名油畫家素描是西洋繪畫的核心訓練,也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工程。《新素描講義》系統性地整理觀念與方法,兼具理論與實作,是美術學習者不可或缺的教材。張柏舟 前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所長若想深入理解何謂素描、素描的功能與學習目的,以及如何真正幫助自己的繪畫表現,蘇錦皆老師的《新素描講義》絕對是學畫者必備的重要參考書。黃光男 前臺灣藝術大學校長本書條理分明、架構嚴謹,兼具理論深度與實作引導,是當代素描教育難得的優質教材,值得推薦給所有初學者與教學現場使用。蘇憲法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名譽教授《新素描講義》內容紮實嚴謹,循序漸進地從觀念到技法、從基礎到進階,詳盡講解,條理分明且深入淺出,是初學者與進修者難得的素描學習指南。葉繁榮 著名油畫家若說素描決定了畫家未來的成就,一點也不為過。《新素描講義》從觀念建立到實作訓練,層層鋪陳,說明清晰,是美術基礎教育難得的全方位素描教材。黃進龍 前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新素描講義》詳實解說素描觀念與基本技法,搭配清晰圖文步驟,幫助學習者打下紮實的造形基礎,是有志進入繪畫領域者的最佳入門書。

95 特價4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做設計就像是說故事:敘事建築這樣做

鄭晃二  著
五南  出版
2025/06/28 出版

本書是寫給想要用創作改變世界的人運用故事與影片豐富建築設計的內涵設計思考加入AI協作兼具技術與美感這是一部探索建築設計與敘事結構關係的專書。它不僅是一本建築設計的技術指導手冊,更是一場對建築作為文化、記憶與未來想像載體的深刻思辨。本書透過「敘事建築」的概念,將設計視為故事敘述的延伸,並結合科技、文化、哲學、社會學等跨領域視角,開啟了一條不同於傳統建築設計的思考路徑。本書除了探討建築的功能與美學,也深入研究建築如何透過敘事影響人類的認知、記憶與未來想像。強調空間不僅是物理結構,而是承載社會文化、個人情感與歷史記憶的載體。書中包含20個單元,循序漸進地講解敘事建築的設計方法,並輔以學生作品案例,使讀者能直觀感受理論如何應用於實際設計。這是一部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建築專書,它打破傳統建築設計的框架,將設計視為敘事的過程,並引入科技、人文、符號學、哲學等多元視角,提供了一條全新的設計思考路徑。書中的反烏托邦敘事、AI與建築設計的關係、儀式性空間等討論,都為當代建築學帶來了新的啟發。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T形理論:藝術史與作品認識論(第1版)

陳瑞文  著
五南  出版
2025/06/25 出版

T形理論是由爭議作品與歷史所激起,在藝術學、藝術史與各種理論之間進行跨學科探索。它特別的地方,就在於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以「具爭議的作品與歷史所激起的一切」作為思考動力,取代主體性與共同體,將重心全部投注於「藝術對知識、哲學、歷史與語言」的檢討。這樣的思考方式與研究範疇,讓它避開了國家的牽制,得以無所忌諱地檢視文明。這種全新的「藝術」認識範疇發生於三個層面,都和這個奇特的追索性的認識狀態有關:一個是作品認識論,一個是全新面貌的藝術史,另一個是語言表達。前者環繞在爭議的作品周圍,便是我們所說的水平線;中者則由回顧過去引出支撐作品認識論的全新藝術史視野,此即垂直線;後者涉及一種平台式的語體。三者交纏,誰都離不開誰,它們構成一種動態性的T形,也就是本書所要述說的T形理論。

95 特價61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超圖解西洋美學與藝術風格流派

劉秋蘭  著
五南  出版
2025/05/28 出版

對於藝術的體會、見解或詮釋,都是豐富、融會,並與自身生命緊密相接的。本書分為兩編,第一編從美學理論出發,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可以有更深層、更廣袤的視野與解讀。誰創造了藝術?為何需要藝術?藝術和自然美的關係是什麼?將美學與人類自身連結,知道藝術品從創作到欣賞對人類自身的價值所在;進而探討內容與形式的問題。第二編帶您遊覽西洋繪畫藝術史。在不同風格間,看到作品與歷史時代、流派的緊密相連,以及不同時期各流派之間的連動影響。古典時期的希臘藝術崇尚均衡優雅,而羅馬人偏愛寫實的精神。中世紀藝術可以說是為宗教而生,成為人們心中最溫暖的寄託;文藝復興則逐漸轉為關注現世、強調自我特質的人文主義。相較於洛可可的精緻纖巧,新古典主義回歸理性與簡單樸實。本書上從史前藝術,依年代序,到二十、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藝術流派,搭配畫作與圖解,介紹該流派理論與重要藝術家、作品。

9 特價59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創意共鳴:藝文創業家的策略交響(第1版)

五南  出版
2025/04/25 出版

「創業」是否有公式可言?「創業」是否講究天分跟運氣?在英文稱為entrepreneurship的「創業家精神」,其內涵正如與文化相關的諸多定義,往往隨著時代與社會的變化,而屢屢進化,在學理上思索新的定義。在高等教育中,教師與學生在眾多創業故事中,找尋可能的脈絡,並從中反覆探究及思考,是教學及研究者的任務之一。成功的文化創業家不僅要有商業頭腦,還需要保持對藝術和文化的熱情,並能夠在各種壓力和挑戰中保持靈活性和創新精神,為理想及組織永續經營尋找策略。本書採訪書寫了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界的十個案例,產業類別涵蓋視覺藝術經紀、表演藝術團體或劇場經營、空間營造與地方創生等,分享其創業歷程及其對於所在產業與市場的洞察。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陳厚誠山水畫集(第1版)

陳厚誠  著
五南  出版
2025/04/25 出版

專業推薦臺灣藝術大學榮譽教授 林進忠在中國繪畫史上,山水畫擁有獨樹一格的審美理想,在宋代時,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境;在元代以後,畫家的感受漸漸超出於自然之上,有鑑於歷代累積的畫作為其根源,畫家在不必外求現實的情況下,就足夠創作出比自然更完美或是更符合心境的作品。山水畫它可以講求真實,或是抱著研究自然,甚至是對美感經驗的表述,也可能是為了探尋真理、真實、虛構、想像等各種不同的創作觀念。《陳厚誠山水畫集》於繪畫創作上加深對大自然山川的進一步研究,聚焦於雲霧、瀑布、溪水、海浪、湖潭、洞穴、屋宇、花木等主題,期待能使觀者通過畫作感受山川美景的韻味與風采。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鄭騫詞學的時代意義(第1版)

劉少雄  著
五南  出版
2025/02/25 出版

◎回歸詞體本質論述,建立豪婉並流對峙的詞史觀,重新詮釋詞的人文精神及其形式意義。  鄭騫詞學根於傳統而能開創新局,是臺灣詞學通古變今的橋梁。他繼承了境界說與史傳批評的觀點,也受到白話文學運動的影響,重新評定詞的地位,並賦予它現代的意義。鄭先生始終以批判的態度治詞,既不墨守傳統的治學方法,也能矯正新時代詮釋觀點的偏失,在新舊之間取得了平衡。他所建構的詞學體系,兼顧了時代與作家、情感與形式各個層面,相當縝密而周延。  本書探討鄭騫詞學,旨在評述其特色及成就,並衡定其時代意義。先論述其詞學理論的重點及其所建立的獨特的詞史觀,然後研探其如何依據詞體特性為詞的形式賦予意義。至於實際批評方面,選擇鄭先生最愛賞的蘇辛二家作專題研究,則能體察其文學品味,知悉其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詮釋方法的效用性,更能具體呈現其所主張的人文合一的精神。這些在詮釋觀點和方法上的表現,極富啟發的意義。鄭先生以其豐富的學識、恢弘的格局,推陳出新,已為臺灣詞學奠定了穩實的基礎,有待後起俊彥,鎔鑄匯合,別創新境。

95 特價42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日帝殖民下臺灣美術教科書歷史(1895-1945)(第1版)

楊孟哲  著
五南  出版
2025/02/25 出版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紀念----------------------------作者收錄相當多的美術教科書內容與圖片,敘述當時日治時期的學制、公學校教育、種族分離政策,以及對臺灣原住民的政策,與享有優越待遇的大和民族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的美術教科書,雖然設計精美、包裝華麗,但仔細推敲殖民地的教育過程與學制,揭示了臺灣美術教育史背後深沉的歷史。------------------------------------------------- 清朝學者龔自珍曾說「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日本佔領臺灣後,為更有效的殖民臺灣,如何運用文化教育來同化臺灣人民,讓台臺灣人民認同日本為宗主國,成為其重要的政策。知名的皇民化運動就是讓臺灣人在歷史、宗教、姓氏及心靈上成為日本人。皇民化運動的研究及專書甚多。然而,研究日本藉由美術教育的規劃,來深化皇民化運動的文化改造,這方面的學者專家,實是鳳毛麟角。而楊孟哲教授無疑是其中少數的佼佼者。------------- --------------莊淇銘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前校長楊教授所彙整的《日帝統治時期臺灣美術教科書歷史》,正可以清晰的見證近代臺灣美術教育中的歐洲與日本理念。讀者若進一步探索,向外可銜接國際當代美術的契機,向內則可省思台灣近代美術的緣由與發展。-----------------------------------蘇振明/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所退休教授

95 特價33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206排練場裡的微光:一個表演教練的教學手記(第1版)

林如萍  著
五南  出版
2025/02/25 出版

在漆黑的劇場與排練場摸索著表演微光的人們,仿若置身在一個深不見底、蜿蜒漫長且永無盡頭的洞穴裡,痛苦又痛快地「探掘/覺」表演。面對玄秘的表演「教」與「學」之道,得做個謙卑的挖礦人;感受雖是迷離的,但實踐方式或許可以經由表演教練與演員的「教」、「學」互動,琢磨出可行的路徑。本書作為一份教學經驗的實踐紀錄,作者整合其自身的表演學習歷程,系統性地整理多年來在教學現場規劃、重組與實作的課程結構,歸納出在表演教學上的核心理念;收錄了四大表演訓練單元與七十二個訓練項目,也珍貴地記錄了與年輕演員們工作時,一同在黑暗洞穴裡「鑿光」的表演探究過程。

95 特價83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空相:陶藝創作的理論與實務

梁家豪  著
五南  出版
2025/01/10 出版

本書以作者自身的陶藝創作為例,聚焦於結合陶藝的理論與創作實務。創作的動力源自於自我意識的構成,創作者個性和作品表現之間息息相關,所感興趣的題材與元素必定與自身有著緊密的關係,透過自我內在的省思與檢視會更加完整。並在創作研究過程中,不斷地來回修正作品表現與文字闡述,形成互為引導的狀態,並從閱讀中建構知識理論系統。從「生活經驗的積累」、「學理探索」及「創作實踐」三方面相輔相成,是作者對創作研究與反思的態度,尤其對於黏土材質語彙及空間表現感到興趣,以「空相」為創作主題,以空間元素進行創作更能真實反映自己的經驗與喜好。造形上以抽象的形式呈現,強調形而上的精神思維,將陶瓷造形本體形態簡約化,在虛與實、陰與陽、內與外之間,發覺更多的可能性與材質魅力。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彩盒製作全攻略.包裝業務必看心法秘笈

黃鈞民  著
五南  出版
2024/12/25 出版

★本書為雙面翻閱設計,內容涵蓋【彩盒製作全攻略】及【包裝業務必看心法秘笈】兩大主題,不藏私的業界分享難能可貴!★作者將其長年實務經驗和專業見解,轉化為簡潔明瞭的圖文解說,內容概括彩盒製作從設計到生產的各個層面,並依行業別分析適用盒型及全方位溝通接單技巧,是一本設計師/業務必備的實用秘笈!【彩盒製作全攻略】完整說明彩盒製作流程學術與實務完美結合讓你避開常見錯誤包裝量產不踩雷【包裝業務必看心法秘笈】全產業盒型應用與溝通技巧

特價4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刻意練習曲:藝文興創管理個案習作

管理應用能力的培養必須務實於在地化的實務情境!如果你身在其中,你會怎麼做? 藝術行政與管理的學術知識系統,很大比例來自於歐美國家藝文組織的經驗。因為這些地區的專業發展悠久,產業有成熟的專業經理人制度,組織治理嚴謹且面對社會課責。在課堂上,這些國外組織個案雖然可以作為觀念建立的理想參考,卻無法完全落實於台灣體制中的應用。反觀國內研究,因大型藝文機構多為公設,採科層體制,而民間則多為小型、微型組織。個案分析上經常受限於營運資訊籠統不透明,更囿於人際利害關係的動輒得咎,難以深入探討管理問題及決策成本揭露,而淪為歌功頌德的劇本。 為了更貼近管理決策的真實情景,本書刻意採用情境式書寫,模擬重現管理現場,每一則案例練習都基於真實的在地組織管理研究。由作者進入管理現場辨識管理問題的意涵,再從讀者的角度重構管理問題情境,旨在提供管理決策的練習。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黃金年代最偉大的鋼琴家:從優雅不羈到精緻客觀

葉綠娜  著
五南  出版
2024/12/25 出版

「彈鋼琴的傳統」和其他手藝一樣,是經由師徒承傳的,所以我們只有在知道每位偉大鋼琴家的歷史環境和承傳派別與風格之後,才能了解他們在鋼琴上所表現出來的特色。從19 世紀到20 世紀初期(約從1890 年到1920 年間)算是一個傳奇的「鋼琴黃金年代」,這些鋼琴大師們幾乎都是傳承自李斯特,以及晚李斯特三十年的雷協悌茲基兩位傳奇鋼琴家,這兩位偉大的鋼琴名師可說是現代鋼琴彈奏的「祖師爺」,也因此只有在認識他們的教學理念和音樂觀念之後,才能了解鋼琴彈奏的承傳系脈。理解此時期的演奏特色與承傳後,接著介紹20世紀後較為自成一格的鋼琴家、新客觀(NeueSachlichkeit) 時代講求完全忠於原典版的冷靜演奏傳統等等。以彈奏風格來說,李斯特學生比較大家風範;而雷協悌茲基學生們則比較像維也納風格般地優雅、纖細與感傷,同時也比較注重細節。本書除了將鋼琴家們的師承流派做了系統的梳理,更特別將值得聆聽的歷史演奏錄音列出、賞析,讀者可以依據書後的歷史演奏錄音列表搭配內文介紹,認識當時的鋼琴彈奏風格。

95 特價4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非西方美學新結構:新原始/新東方/新魔幻(1版)

曾長生  著
五南  出版
2024/11/25 出版

東方與西方之間,一個世紀的文化相互滲透、交流,跨洲的文化混合……主要探討非西方現代藝術的跨文化特質與第三空間發展情形,並擇代表性的成功實例,諸如:俄羅斯的野性思維、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阿拉伯地區的新東方主義、印度之道、東西方藝術交流中的日本效應等,以及新剛果的跨文化演變、墨西哥壁畫運動的重新定位、港澳與亞裔美洲藝術家的跨文化案例,分述其在80年代之前與之後各自所面臨的不同議題及21世紀的新面貌。

95 特價4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改變城市的設計思考

鄭晃二  著
五南  出版
2024/11/10 出版

聯合推薦孔憲法(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兼任教授)這是一本難得的專業書,文字簡明流暢,很適合做為大眾讀物。迥異於既有著作多以歐美觀點為主,本書以華夏文明與歐洲文明為雙主軸,從同時期商周與希臘羅馬文明為原點,探索城市的起源,各時期的主要形塑力量;最終從塑造現代城市的主要參與者,以及現代城市面對的挑戰與資源角度,指引未來可能方向。王本壯(臺灣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城市的設計就是社區營造的過程,一種以民眾為核心的思維理念。這本書有如城市版的模式語彙,讓關心城市生活文化與規劃設計的我們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李謁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城市是怎麼被設計出來的?作者帶領讀者理解文明中城市建構的角色作用者、權力關係、技術發明、參與倡議行動和人類居住的未來挑戰。這是一本輕鬆又有分量的都市設計好書。邱英浩(臺北市立大學校長)如同《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少女用生動、懸疑的故事吸引國王,本書讓人欲罷不能,深深牽引著讀者一頁一頁翻動。沒有艱深的專業術語和用詞,作者旁徵博引,東西交錯,用日常的語言娓娓道出城市的演變與發展。最特別的是,本書結合臺灣城市與建築的故事,吸引每日奔忙的城裡人停下腳步,品讀城市,思索城市未來。張基義(臺灣設計研究院院長)未來全球人口中有75%的人會住在城市,城市的連結與競爭會越來越重要,如何透過本身的資源,用設計帶動創新很重要,這本書是回應這些問題的關鍵著作。曾光宗(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每座悠久歷史的城市都充滿各種有形與無形的構成要素,透過執政者歷次的規劃,或是有機的成長過程,逐漸蛻變為我們目前所身處的巨大城市。這些城市極為複雜且充滿魅力,需要有一種「解密」的程序,引導我們認識城市。這本書提出16個有趣觀點,提供讀者「走讀」熟悉卻不曾發現其奧妙之處的城市。黃麗玲(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副教授)這是一本從建築到城市規劃與設計的跨界指南,作者以關注市民主體性的獨特視角,編寫了這本城市講義;從深入淺出的故事,帶領讀者走向城市的饗宴。作者長期在社區營造、民眾參與方法等領域的耕耘,使得本書超越了介紹性的觀點,而更像是有關城市變遷的奧義書。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這本書帶領大家了解什麼是城市:城市的樣態、類型,以及居住在裡面人們的生活及慾望。書中不僅探索城市發展的軌跡,更說出了對於城市未來發展的期待及願景。對於專業者或是一般讀者,這一本書都頗具意義;它提供了深入淺出的基礎城市學問,也給了城市治理者最誠懇的專業意見。蘇瑛敏(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都市複雜的面相及議題,透過作者一擊中的獨特觀點剖析,從說文解字開始,依重點標題拆解成簡單易讀的片段,讓人深省又會心一笑。這本書適合初學者了解城市發展史;相關人事物組構成的權益關係;也適合專業者進一步思考改變未來城市發展的挑戰。一場跨越時間與空間,從上古至現代、橫亙東西方的城市漫遊。城市的設計,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帶您進入時光隧道,漫遊歷史上著名的「城市」,理解其設計思考與內蘊的價值觀。城市是個動態的有機體,內部與外部因素,自然與人為因素持續變動中。城市的治理者常常面對新問題的挑戰,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這也是本書關注「設計思考」改變城市的核心課題。從表面來看,城市的型態與空間回應人類文明的各種創造以及解決問題的結果。空間型態是容易觀察的表象,而這些現象卻是諸多因素折衝之下的結果,要推究其原因,需要從其他的脈絡來探討,才能透視深層與內在的邏輯;這些內涵即包含解決問題或追求的價值觀。本書討論城市文明的範疇以古希臘羅馬與商周文明作為起點,旁及相關時空或相似類型案例;歐亞大陸與地中海沿岸城市為主要脈絡,再以全球各地重要相關案例為輔助。本書城市故事的時間與地理跟臺灣相關時,會將焦點轉移到與臺灣相關的脈絡或案例,這對本地讀者比較有共鳴,也可以就近安排參訪。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影像發聲:參與式行動研究方法(1版)

五南  出版
2024/11/10 出版

專業推薦鄭怡雯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曾任「影像發聲法的分析與應用」國科會研究計畫主持人「影像發聲」在實務研究上該如何操作?不論是學術界或一般社會大眾,都可以學習如何「讓影像說故事」!在1990年代,Caroline C. Wang和Mary Ann Burris兩位研究者創造了名詞「影像短篇小說(photo novella)」,這是一種後來被稱為影像發聲的質性研究方法、參與式行動研究的一種形式。從歷史上看,影像發聲曾被用來突顯那些被邊緣化者的經歷和觀點,那些在權力位置上通常聽不到的聲音,影像發聲將邊緣化的人帶到中心,透過這個過程,影響並執行產出正向改變。這本書就是特定為有使用於影像發聲需求的人所寫的,學術內、學術外都可以使用。影像與照片,幫助我們理解、質問和建立認同。

95 特價52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本建築故事書:少女與白貓的文明探險

鄭晃二  著
五南  出版
2024/10/28 出版

這書是寫給對建築有興趣的人,當作接觸建築的第一本故事書。故事的主軸是從一位建築系學生的探險開始,話說她意外進入一個異空間之後,遇到一隻白色的貓,故事的內容透過少女與白貓的探險而展開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唐.杜甫建築是人們生活所需,也呈現了人們的生活型態與精神追求。在一千多年前,詩人杜甫對於社會的居住課題就有類似現代「公共住宅」的企盼,反映出其心懷天下人的胸襟,更說明了建築庇護與安居生活的實用功能。這是一本主題式的建築故事書,跟著少女與白貓的腳步,跨越時空,探索從古至今,建築的思維如何應對自然環境的挑戰,並在社會與文化的影響下,發揮創造力,建造出真正符合人類需求與美感的家園。本書以功能性或建築特色為主題,由讀者熟悉的歷史或地理常識帶入,介紹各式各樣的材料建築而成的房子、因應多變自然災害建構出的房屋設計、為了防禦與安全性形成的聚落與建築、聚居的型態以及大都市土地利用、宗教信仰在建築中呈現的方式、建築史上劃時代的創新做法,以及摩登年代的現代建築。

9 特價4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超圖解藝術概論

張純櫻  著
五南  出版
2024/08/28 出版

* 藝術概論的全面解讀,帶您認識藝術的特質、理論家的觀點。* 如何鑑賞畫作內容蘊涵的層次?逛美術館時不再「走馬看花」!* 藝評不是藝術學者的專利,帶您了解其理論與原則!藝術概論也可以很有趣!以圖解與作品為輔助,帶您認識藝術的起源、定義、形式與鑑賞。藝術是什麼?構成藝術作品是否必須有標準的樣式?自20世紀以來,近代藝術的革新,打破了傳統藝術作品的形式框架,藝術的定義不斷被討論。本書帶您從上古藝術的起源開始,以及藝術的定義與特質介紹,並有藝術的媒材與形式、創作的內容與蘊涵、藝術鑑賞的方法與心理歷程探討,最後帶您認識藝術批評,對藝術家、藝術品、創作行為、藝術思潮、理論、現象、活動和事件等,就作品含括的藝術性、藝術價值、藝術作用和社會意義等,給予獨到和具鑑別度的專業分析與評判。藝術是一種具有療癒性的媒介,提供觀賞者各種豐富的美感經驗,並且因為它的豐富、多義及非直敘等特性,不僅對個人的人生觀和生活態度有所啟示,讓人產生信念或行為的改變,同時也能幫助地方再生與永續發展。藝術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文化發展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密切。

9 特價4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超圖解西洋藝術家事典

五南  出版
2024/06/28 出版

給喜好藝術的您,一篇篇藝術家的創作故事與畫作,帶您遊覽西洋藝術的時光長河。   西洋藝術被劃分為許多風格時期,本書以年代為序,以派別為章節,向讀者介紹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了解他們的經歷以及繪畫創作。   看古希臘的優美典雅、改變了整個西歐世界的文藝復興、華麗氣派的巴洛克、精緻奢華的洛可可、與民族主義思潮一同興起的浪漫主義、復古的新古典主義、反映庶民生活與情感的寫實主義;到近代藝術的革新──探索光與影變化的印象派、透過抽象與扭曲現實的手法抒發強烈情感的表現主義、跳脫直接描繪客觀現實的抽象主義、用色鮮豔大膽的野獸派、解析重組物體的立體派、探索潛意識的超現實主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雋永作品。   (本書為五南出版《西洋藝術家事典》的圖解精華版,讀者可擇一選讀。)  

79 特價4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負建築(4版)

隈研吾  著
五南  出版
2024/06/28 出版

作為建築,何為「勝」?何為「負」? 負建築絕非失敗的建築,而是人類真正需要的建築。 繼安藤忠雄及伊東豐雄後,下一位國際級的日本建築大師。 「被動性=負」的建築理論 屹立於都心的摩天樓、建造於郊外所並列的獨棟住宅群……。將具有流動性的生活勉強地加以凍結並賦予紀念性、凌駕了周圍環境之二十世紀型建築的「勝建築」,現在正因其過度剛強而使得人們感到疏離。建築難道就不能變得更為文弱些、更溫柔些嗎? 本書的內容,是由極力探索著得以接納各種外力的「負建築」之途的新銳建築家隈研吾,所親手撰述的「被動性的建築論」。 「有沒有可能建造一種既不刻意追求象徵意義又不刻意追求視覺需求的建築呢?正是在這樣的悲觀氛圍中,我寫下了一系列的文章,也由此誕生了這本書,並取了個莫名其妙的書名——《負建築》。」——隈研吾 長久以來建築被人類視為庇護所,土地和房屋被視為是一種財物,進入20世紀更在住宅政策和財團的文宣攻勢之下,更強化了擁有房屋就是擁有幸福的這種固有觀念。經濟活動的推波助瀾,加上鋼筋混凝土技術的發展,建商相繼推出了一波又一波的大廈建案,一棟比一棟高的建築天際線開始遮住了人們的視野。 然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奧姆真理教毒氣事件,一直到911恐怖攻擊,原以為是庇護所的建築在瞬間瓦解,而災後背負原有的貸款和重建住宅財務壓力的「幸福」人們,反倒成為不幸的一群。這揭示的不僅是現代建築物理性的脆弱,也揭露了建築「私有」和「獨立」這兩個割裂性客體概念本質上的脆弱。身為一名建築師,走過石油危機、泡沫經濟的起飛到破滅,作者提出對建築與人的關係的深刻省思,期待能夠為建築找出一條永續而和諧的出路,與時間、自然並存共進。  

9 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談美(3版)

朱光潛  著
五南  出版
2024/05/28 出版

安徽大學教授宛小平為臺灣版寫序   「美到底是什麼」和「美從哪裡來」? 美學家以書信方式為青年寫的美學入門書   本書是作者寫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以美感的態度推到人生世象方面」,說明審美的方法及人心如何免俗及領略免俗的趣味、說明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美感經驗與移情的關係、美感與快感有何分別、自然美與藝術美何者更優等問題層層展開,文字簡明曉暢,為讀者指引認識美學的思路,是具有學術性與普及性兼備的經典之作。   全書除了朱自清的序之外,另特別邀請專研美學的宛小平教授寫序及附錄作者以白話文寫的第一篇美學文章〈無言之美〉及作者年表。   朱光潛先生說: 寫作有「仰視、俯視、平視」。「仰視」難免阿諛逢迎;「俯視」則「如果他把自己高舉在講臺上,把台下人都看成蒙昧無知,盛氣淩人地呵責他們,譏笑他們,教訓他們,像教蒙童似的解釋這樣那樣,俯視就成為對於讀者的侮辱。」此兩種方式在祖父看來都有缺陷,因此他說:「我贊成平視,因為這是人與人中間所應有的友誼的態度。……這種心靈感通之中不容有驕矜,也不容有虛偽的謙遜,彼此須平面相視,赤心相對,不裝腔作勢,也不吞吐含混,這樣人與人可以結成真摯的友誼,作者與讀者可以成立最理想的默契」。----   宛小平〈推薦序〉節錄  

9 特價22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52則非知不可的古典音樂概念(2版)

張詩欣  著
五南  出版
2024/04/28 出版

古典音樂是經過長時間考驗,且藉不同方式在各國家民族中得以傳承下來的音樂,不易隨波逐流或被時代淘汰,透過豐富旋律與音色情感的變化,引領聽者感受、思索、想像生命或大自然更廣闊的一面,讓心靈更充盈、自由。 為了讓喜好古典音樂的朋友也可以一同欣賞,本書提出五十二個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話題,大致循著西洋音樂史的發展脈絡,在五十二個主題中對古典音樂領域的不同時期或人物,提出極廣的一問,與讀者們一起來了解該年代的歷史背景與音樂環境,並認識重要作曲家,觀其境遇與性格、親近他的生命,再理解其創作理念及作品風格變遷的緣由。先領略古典音樂背後的理趣,再去聆聽鑑賞,一定會有不同的體會。

9 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熟能聲巧:健康的歌唱發聲方式

黃世欣  著
五南  出版
2024/04/10 出版

無論要成為專業的歌者或是享受歌唱的樂趣,歌唱的學習對於身心靈的發展都有正向的影響。 人人都想要唱好歌,一個成功的表演背後融合了卓越的聲樂技巧與身體機轉的運用得當,以及很多搭配完善的因素集合而成,是經過不斷演練才可能接近滿意。而所謂的「滿意」這種看待聲音美學的觀點可能不盡相同,但是系統性的教學方式則是讓聲音能趨近正確而健康地歌唱。在系統化的教學中加上後天勤奮努力,成就「熟能聲巧」的表演意識,即是本書的期待,亦盼能夠啟發所有對嗓音說話有心想改善的人,或是對聲樂教育有興趣理解的歌者,進而應用在自己的歌唱成就上。 專業推薦 台灣喉科醫學會理事長 方端仁 國立中興大學藝術中心主任 林仁昱 中華民國聲樂家協會理事長 裘尚芬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建築史 (2版)

李乾朗  著
五南  出版
2024/04/10 出版

建築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建築的歷史反映出人類生活的歷史。本書以時間發展為線索,從史前時代臺灣最早的人類居住遺址談起,直到新世紀之初為止,時代跨距極長,娓娓道來在這塊土地上,各個時期、各個統治文化下建築的故事。 李教授以多年的田野經驗,仔細描繪百餘座建築,其中有民宅、有宗教性建築如教堂及廟宇、有政府統治機關;有漢人的傳統合院、有原住民的石板屋、有日本人帶來的新古典主義建築、有二十世紀以後的現代建築,以圖繪輔佐文字論述,將臺灣歷史上的重要建築與建築人放進時代脈絡中,細膩而豐富。

95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景觀設計與施工總論

王小璘  著
五南  出版
2024/03/25 出版

這是一套適用於景觀和建築、都市計畫、土木、水利及水土保持等與景觀專業有關設計與技術的參考書。有鑑於國內外景觀設計專題和相關書圖資料雖不在少數,但能兼顧設計與施工並有系統論著者,則較為有限。爰此,本書作者以其數十年投入景觀教育和參與國內外實務工作累積的圖資和照片,加上最新資訊,分門別類,編輯成冊。全書分為總論及各論;總論側重於理念之鋪陳,各論為落實總論之技術,並分別以實例照片作對照說明。全書總計約18萬字,300張施工圖;655張彩色照片和255篇引用參考文獻。 ※本書為總論,各論內容請詳見《景觀設計與施工各論》※  

95 特價52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人像攝影與慢速快門

胡齊元  著
五南  出版
2024/03/25 出版

理論+實務 提升美感素養,精進攝影技術 探索前後簾、光繪、頻閃研究  

95 特價55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無窮的瞬間:臺灣當代女性藝術2003-2023

陳明惠  著
五南  出版
2024/02/25 出版

本書以2003年至2023年臺灣女性藝術發展為題,但並非以時間線性為書寫軸線,而是以藝術家作品議題與思想脈絡為章節安排。本書從臺灣的歷史、政治、社會、文化以及全球經濟主義的觀點,來分析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創作在形式與議題上的多樣性與異質性。本書收錄135位二十一世紀臺灣女性藝術創作,論述議題包含:歷史敘事、離散美學、族群認同、日常生活、性別政治、編織與纖維藝術、抽象藝術與精神探索、後人類與數位女性主義。

特價5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木藝安全輔具設計與應用之創新‧復刻‧再生

李英嘉  著
五南  出版
2023/12/25 出版

《論語.衛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木藝製作輔具的優化思考,期望能提升初學或操作木工加工機器者,在生產製作時的安全。   早期木藝技術發展所用工具多為手工使用,較無量產規模;經濟提升之後,加上量化的設計思維,改變了加工模式,機器生產技術則增加了產量,而工作安全的問題也陸續浮現。數位時代來臨讓木工業生產再升級,數位加工設備改善了部分操作的意外發生,但有些手工技能就慢慢不被學習,如何降低受傷事件發生,而讓傳統木藝技能得以延續,是目前一大課題。   本書由創新、復刻、再生等三個主題面向設計。「創新」為作者在創作或教學時為進行安全操作,於創新定義下開發的新型式安全輔具,依設計圖尺寸製作,除實用外兼具美感線條形式。「復刻」則是作者將木工實務上曾見過、使用過的輔具,加以重現與優化。「再生」是以現有輔具再改進,增加耐用度與準確性。運用巧思改善木藝工作安全與產品品質,並於學界、業界推廣,落實及建立安全操作概念。   專業推薦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陳殿禮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 鐘世凱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教授 林伯賢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教授 呂琪昌  

特價15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7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