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 類別 ,共計3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Life as an explorer:First decade 1974~1983

黃效文  著
依揚想亮  出版
2019/05/23 出版

今年將邁入七十歲的探險家,他的探險事業也進入第五十個年頭。他覺得是時候回頭看看了。 探險是個緩慢的過程,發現第一手的知識尤其是需要花時間。有些知識或許與現代的世界已經沒有關聯,但是仍然具有參考的價值。參考價值正是黃效文希望帶給未來的世代。他希望年輕世代可以理解前人怎麼思考和行為,而更珍惜這個留給他們保管的世界。 所以他著手這一本探險第一個十年1974 ~ 1983的攝影書。涵蓋中國各地,北、中南美洲,濃縮到三百多張照片裡。這個十年的交通並不方便,許多地方也還沒有開放,攝影需要用的底片不只昂貴,而且進入到中國需要登記你帶進去幾捲,離境的時候也需要核對數量。還好有他幫我們記錄這些珍貴的照片。 黃效文帶領讀者跟隨他的腳步走進他探險的這個十年,走進那個年代,讓我們可以更清楚那個年代的樣貌,那個地方的氣味、屬於他們的文化。如果沒有看到照片中少數民族平日上市場穿著的衣服和飾品的話,我們不會知道那個色彩是那麼豐富,手工是細膩的,穿在身上的人是驕傲的。 他照片裡紀錄的那個年代有一種美好。是他想跟大家分享的。 本書特色 這一本攝影集是黃效文回顧他探險第一個十年所挑選的照片,每張照片都附上一段有趣的小故事或是他獨特的觀點。1974 ~ 1983,當時許多地方還未對外開方的時候,他就走遍中國、香港、澳門和北、中南美洲,進入鮮少外地人可以造訪的地區,做第一手的採訪和報導,真實的記錄那個年代。那個尚未被全球化,各地還保有鮮明獨特性的年代。 得獎紀錄     “From Manchuria to Tibet” – Lowell Thomas Travel Journalism Gold Award 1999 “Los Angeles Times” 1979 – 攝影獎大獎

9 特價34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男仔漢更年期,欲言又止

Micro Hu  著
依揚想亮  出版
2017/11/30 出版

到了一個年紀,有些話會選擇不說。所以欲言又止。 既然不想訴諸於言語,那就把跟他接觸過的用照片留下來。      到現在早就已經是數位時代還在用底片拍照的廣告大叔。 非常固執地,堅持不改用底片的習慣。 廣告賣的是夢想,塗抹了這罐在臉上你會跟韓星一樣美麗;吃了這罐你行動變得矯健。為了販賣這個夢想,所有的元素都必須完美。出現在鏡頭裡的如果不夠美好,就用電修或後製去完美它,不夠完美的當然要把它裁切掉。一點瑕疵都不可以有才完美,才夠格作為消費者嚮往的夢想。 不過現實是,塗抹之後,你的皮膚可能滋潤了一點,但是你的回頭率可能還是沒有增加。你的頭髮還是沒有閃閃動人。 可能廣告做久了製造出太多完美,反而那種赤裸裸的,沒有修飾過的街角會吸引他的鏡頭。可能是廣告人的反省?台北市觀光局肯定不會挑上這裡面的任何一張照片。 但是這些不完美都在我們的身邊。確實地存在。 沒有落文字的照片,沒有給你任何指引去感受它。他們帶著我們去看一些會刻意去避開的角落。 這些發生並存在台北角落的景象。 本書特色 所有照片皆使用底片拍攝,沖洗。文字也是由攝影師本人書寫。 「絕不輕易說出苦悶、決不掉下眼淚」台灣社會的男仔漢是這樣被要求的。但是更年期上身之後呢?廣告大叔只顧一點點顏面地,試圖說出在台北街頭生活的細微末節。不辛辣的爆料,淡淡的黑色幽默,更能夠讓讀者走入攝影者間筆者的視角當中。

9 特價44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Textures Murmuring娜娜的手機照片碎碎唸

Natasha Liao  著
依揚想亮  出版
2014/06/14 出版

3C產品發達的世代,每個人出門至少都有一到兩個可以拍照的行動裝置。不管是手機還是平板電腦。隨手拍拍變成大家的習慣,不管是小朋友還是大嬸,大家都愛拍,台灣人尤其是愛自拍跟拍食物。 作者喜歡使用手機的攝影功能跟照片編輯app來記錄與觀察城市的樣貌、心情的變化。她的日記從一篇文字變成一張張手機照片,細細感受每張照片,都藏有豐富的觸感、溫度、故事。生活中充滿許多這種片刻,只要你願意去欣賞它。 生命如果是一大塊拼布,生活就是許多片刻織出來的布料,一小塊一小塊拼出只有你經驗過的生活。 正是這樣一塊混合不同視覺質感的生活拼布,精巧溫暖的舖張在讀者眼前。 本書特色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攝影書,這本書宣告了全新攝影時代的來臨:那就是,手機拍照。手機拍照輕巧簡單,沒有甚麼大學問,卻可以讓每一個人掌握當下值得被記錄與記憶的一瞬間。 Natasha的手機攝影,展現了一種極為強烈的現地存在感,每張照片似乎皆是垂手可得,彷彿我們就在她的旁邊,和她一起細密的搜索周遭環境,但是畫面中卻也強烈的宣示, 如此的色彩,如此的氛圍,這是我眼中獨有的世界! 當我們用眼睛與手去感受與觸摸一塊實質的物體,像是布料,我們可以感覺出她 的柔軟硬度、粗糙細緻、厚實單薄、紋理、色彩等……   同樣的,當Natasha的照片呈現在眼前時,我們也可以去感受這畫面被捕捉時的當下想要呈現的是什麼;她的質感是什麼、她的結構、組織是如何構成的,甚至,她藉此在碎碎念些甚麼。 一如攝影師錢翔所言,”我一直很慶幸著自己活在一個新舊交替的年代, 以一個攝影工作者的身分安逸的旁觀著,目睹政治,社會,文化在眼前快速的翻轉改變,威權時代消失,民主時代崛起。然而渾然之中,攝影也以同樣的邏輯開始了 巨大的變革,手機拍照驗證了攝影時代的改變。” 這本書,不說厲害的攝影技巧,攝影者也不是甚麼大師,她是像你我一樣在穿梭這個城市的生活者。透過她的眼,她的心情,她的視角,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生活記錄。真實,隨手,不多修飾,卻讓我們感受到平凡生活裡也有很不一樣的點滴值得記憶。 隔著手機,我們的腦/眼面向著景觀/歷史(此刻,腦→眼→手機→景觀→歷史碰巧呈一直線),只等光圈自動縮了焦距對上了,按下快門吧,我們在拍歷史。導演羅景壬如是說。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