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以台灣文化協會為起始的新劇運動和社會運動之綜合研究,關注「新劇運動者大多數是社會運動者」的特殊現象,跳出既有的新劇運動史研究路線,從社會運動史找尋線索,釐清劇人和劇團的社會網絡,考辨劇目來源,描繪台灣文化協會的演劇系譜。同時,本書指出台灣新劇運動的意義:它不但以新的載體傳播思想現代性,也達到戲劇現代性的傳播作用;亦即它從台灣人的主體性出發,進行戲劇再生產,創造日治時期台灣獨有的戲劇風貌。(典範集成.藝術3)
本書收錄曾布川寬的中國古代美術史四篇,〈試論秦始皇陵與兵馬俑〉、〈崑崙山與昇仙圖〉、〈漢代畫像石的昇仙圖系譜〉、〈六博人物坐像銅鎮與博局紋〉。本書討論秦始皇陵與兵馬俑、馬王堆帛畫為主的昇仙圖、漢代畫像磚石為主的昇仙圖、漢代的六博人物坐像銅鎮與博局紋,並由龔詩文撰寫導讀,引領讀者遨遊曾布川寬的中國古代美術史,是為瞭解中國古代考古美術的專書。整體而言,本書圖文並茂,旁徵博引,逐步解析,引人入勝,十分值得一讀。
本書收錄曾布川寬的中國中古美術史六篇,〈南朝帝陵石獸和磚畫〉、〈中國出土粟特石刻畫像試論〉、〈龍門石窟唐代造像研究〉、〈龍門石窟北朝造像若干問題的探討〉、〈響堂山石窟考〉、〈雲岡石窟再考〉。本書討論中古時期的考古美術與佛教藝術論文,討論南朝帝陵的石獸與磚畫、中國出土的粟特石刻畫像、龍門石窟、響堂山石窟、雲岡石窟等,並由龔詩文、顏娟英、林保堯(按撰寫順序)撰寫導讀,引領讀者認識曾布川寬其人,從而遨遊作者所架構的中國中古時期美術史,是為瞭解中國六朝考古美術與佛教藝術的專書。整體而言,本書圖文並茂,旁徵博引,逐步解析,引人入勝,十分值得一讀。
北宋新起時風:懷素〈自敘帖〉、晉人小楷新解、顏真卿地位提升,影響深遠。全書分三段:北宋新風再探、明代前、後松江期。歐陽脩以「書如其人」來推舉李建中、顏真卿、楊凝式,本書再作深入研究。在〈自敘帖〉風氣下,米芾以章草為復古。明代前松江期,元末吳門宋克游寓松江,帶入〈自敘帖〉與晉人小楷書風,透過邑人沈度、沈粲兄弟,影響至成化朝。後松江期始於嘉靖朝,董其昌崛起,方從吳門取回書壇地位,其書學觀得力北宋,意臨前代諸書家為大成而終自成家。(典範集成.藝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