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英文撰寫,主題是探討如何深度欣賞戲劇,是戲劇理論書也同時是與英語教材。內容由一部戲誕生的目的談起,接續展現劇本結構、悲劇、喜劇、嚴肅劇、文學性、戲劇元素等,最後提出如何評判一齣劇的看法。作者認為,戲劇不僅僅是劇院裡的演出,也不只是一頁紙上的文字;它既不是劇作家的個人陳述,也不是產生它的文化的線索,每一位閱聽者都可以按自己的感受與節奏對戲劇的意義、結構和象徵性進行分析,以充分享受它帶來的樂趣。 本書特色 1. 探討如何深度欣賞一齣戲劇。 2. 作者認為閱聽者可以按自己的感受分析一齣劇的意義,以充分享受它帶來的樂趣。 3. 全書由英文撰寫,可同時作為戲劇與英語教材。
朱介凡教授以其四十年的光陰,專門收集中華謠諺,又以五年時間完成「中國諺語論」、「中國歌謠論」。 凡根基於風土民情,在山野、家庭、市街上,公眾所唱的語句,辭多比興,意趣深遠,聲韻激越,形式定律或有或無,而雅俗共賞,流傳縱橫,這就是歌謠。諺語歌謠是民族智慧上的名珠鑽石,得其一顆一粒,不僅是只在文采上瑰麗炫目而已,實可以終身翫習。 本書共分十章,收錄美術史家李霖燦教授序文,文末另有朱介凡先生跋一篇。 本書特色 1. 本書完整輯錄「中國諺語」及「中國歌謠」。 2. 民間文學研究必備圖書資料。
本書以治學方法分析國劇音韻和唱念問題。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為音韻研究,闡述十三轍的淵源、變調、反切法等,皆是國劇音韻的入門知識;中篇為唱念法的研究,先介紹前代聲樂論著要籍和曲度方法,接著用韻、行腔、虛音、韻白等;下篇為十三轍字彙,以資檢閱。論理探源、條理分明,是研究國劇音韻不可缺少的參攷書籍! 本書特色 1. 本書以治學方法分析國劇音韻和唱念問題。論理探源、條理分明,是研究國劇音韻不可缺少的參攷書籍! 2. 是為中國音樂戲劇學中,唯一研究音韻和唱念的專書。
唐朝音樂,在中國音樂史上不僅為第二期發展階段中最顯著的盛期,更由於伊朗、印度、日本、韓國等音樂的流入,而成為亞洲地區國際音樂文化中樞。本書構思自1935年,直至1973年付梓,是為岸邊教授從事二十多年音樂研究之碩果集結,更為東洋音樂史鉅著。本書收錄岸邊教授中文版版序、自序二篇,以及譯者梁在平先生序。 本書特色 1.本書作者為日本現代國際知名東洋音樂學家岸邊成雄教授。 2.《唐代音樂史研究》嘗獲日本學士院獎。 3.本書為東洋音樂史鉅著,書中並收錄岸邊教授中文版版序、自序二篇。
王光祈教授首開東方民族音樂研究之先河,而本書價值在於國人自行統整編纂中國音樂史料,是一部可與西方學者著作比美之中國樂史。內容涵括中國歷朝歷代音樂律呂、音調、樂譜、樂器,以及研究方法,鉅細靡遺,為研究中國音樂重要著作。 本書特色 1.本書是第一部國人著作,可與西方學者著作比美之中國樂史。 2.本書內容涵括中國歷朝歷代音樂律呂、音調、樂譜、樂器,以及研究方法,鉅細靡遺,為研究中國音樂重要著作。
1. 《戲曲辭典》可謂近代第一部完整而實用的戲曲學工具書。 2. 本典所收辭類以有關元明清三代戲曲之專門知識為主,共計六千六百餘條。 3. 內容包括了戲曲形成之前與形成之後的樂曲名詞、劇場專用名詞及舞台術語、元明清戲曲中的方言俗語等,囊括廣義劇場的一切知識。 《戲曲辭典》所收辭類以有關元明清三代戲曲之專門知識為主,計分人名、劇名、書名、牌名、方言、術語等部門,按照筆畫,綜合編排,共計六千六百餘條。內容包括了戲曲形成之前與形成之後的樂曲名詞;戲曲伴奏樂器名稱及構造的說明;元明清的雜劇和傳奇的劇目及本事;歷代戲曲家的姓名及簡歷;劇場專用名詞及舞台術語;元明清戲曲中的方言俗語;實際上囊括了廣義的劇場一切知識。 本典所收人名又分戲曲家與劇中人二類,前者略述其生卒年代及重要作品;後者則述其生平逸事,傳世特行。所收劇名又分雜劇與傳奇二大類,其劇情故事有可籍可稽者,在可能範圍內,無不盡量錄入,以增讀者之興味,旨在供給戲曲、文學、藝術學者、愛好者以應用之工具。 ※附檢字表(按筆畫檢索) 內容包括了戲曲形成之前與形成之後的樂曲名詞、劇場專用名詞及舞台術語、元明清戲曲中的方言俗語等,囊括廣義劇場的一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