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中國歷史上英豪輩出的輝煌時代,政治的動盪與皇權的旁落,導引出三強鼎立的局面。為了問鼎中原,魏、蜀、吳三強無不機關算盡,而無數英雄豪傑的交會,也意外地促成了空前絕後的三國時代。 晉人陳壽撰寫的《三國志》,記述了從東漢滅亡、三國鼎立開始,及至晉朝統一為止的歷史,為「四史」之一,是讀史之人必讀的史學名著。然原文是用文言寫成,讀起來頗為費時費力,許多人往往因此降低了閱讀的興趣。 這一部《白話三國志》,是由十二位知名教授通力合作,將艱澀難懂的《三國志》原文,譯成簡明易讀的白話文,譯筆生動流暢且不失原文意味,希望藉此幫助讀者瞭解三國正史的記載,一窺三國重要人物不凡的歷史事蹟。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隋朝僅佔三十八年,是名副其實的滄海一粟。然而,它對後世的影響不可小覻。 隋文帝執掌朝政二十四年,不僅結束華夏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局面,還實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推動了中國歷史發展,對世界歷史也影響深遠。待隋文帝的兒子楊廣繼承了帝位,更是一位頗具爭議的帝王。他雖不惜民力、驕奢暴虐,卻也是一位胸懷大志、頗具遠見的政治家。他親率精兵直抵西寧,橫掃吐谷渾,隨即降服西域各部落國,把華夏疆域拓展到青海和新疆;他修造了起自北京,直達杭州長達四千里的大運河;更進一步完善了父親創建的科舉制和《開皇律》使其同三省六部制,一直影響並沿用至後世。因此,只有縱觀所有是非功過,才能真正瞭解這兩位帝王和大隋的完整風貌。 【卷一】 西魏大統十七年,出生在馮翊般若寺的楊堅,少年即踏上仕途,歷盡宦海沉浮,風風雨雨。北周宣帝行事荒唐,暴虐無道,使已位至大後丞且是宣帝岳父的他仍感到性命朝不保夕。如何才能保護自己一家平安並一展經世濟民的抱負?唯有取而代之! 【卷二】 登上帝位並非圓滿結局,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此刻政局尚不穩定,人心猶未平服,有心一展鴻圖的文帝必須從平叛開始,廓清時局,才能一步步修訂新律、創建新制、發展邦交、抵禦外敵,最終平滅南朝、一統華夏,以達成千古名君的理想,締造開皇盛世。 【卷三】 文帝最自豪的,就是五個兒子皆為一母所出,理當相親相愛,攜手共同維護楊氏天下。然而現實果真能如他所願嗎?精明能幹的晉王楊廣羽翼漸豐,野心也逐漸膨脹。偏偏太子楊勇不稱父皇、母后心意,終使奪位之爭拉開序幕;而後文帝的死因,更是撲朔迷離…… 【卷四】 楊廣繼位後果然實現了當年在姐姐面前許下的豪言壯語,著手大興土木,營建新都城、開通大運河,又在各地建造行宮,征伐西北與高句麗。大隋王朝的榮景與威勢在他的統治下臻至極致;但在豐功偉業的背後,顛覆天下的巨大危機正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