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公司首位科技無障礙執行長王馥明(Frances West)針對當今科技世界,提出真實共融™願景:「真實的共融」於企業與機構而言,是一種強調人類多元化有助於顛覆性創新的組織洞見。此一認知要求組織的各部門採取整體行動,尊重個人與眾不同能力的差異,且認可這差異乃是每人不同的價值。透過以人為本,組織繁榮才能持續不輟,因為原則、宗旨和營利是和諧一致的。身處於一個科技深入生活各個層面的世界,為每個社會成員提供個人化的體驗,已經成為企業的當務之急。開發新的市場及追求創新將形塑明日企業的風景,而今日,最成功、最有創意的公司都是以每一個人──而非多數人──為運營的核心。在《真實的共融:驅動顛覆性的創新》中,觀念的先行者、演講家、策略顧問及女性科技先驅,王馥明指出了新的途徑:以共融為策略,主動積極擁抱多元差異,企業領導人能夠有效達成開創性的持續改變,並開啟巨大的機會。在此一精要的藍圖中,王馥明闡述了以人為本──將共融納入企業的策略、科技基礎設施及組織程序──使公司將原則、目標與利潤融為一體,達成人盡其才、市場拓展及企業區隔之道。王馥明以其獨特的個人背景及科技創新的業務經驗──從她身為第一代非英語移民的個人經歷到她身為一名科技女性及IBM首任無障礙執行長的職業生涯──加上她在無障礙科技與數位共融上的先進表現貫穿全書,其現身說法,使本書令人興起有為者亦若是之志,在達成突破性創新與永續經營上,足以為企業領導人必備之指南。
.綠色運動重要著作,全面省思經濟全球化與企業資本主義神話:揭開新經濟殖民主義偽裝下,由殖民主義延伸形成的全球性經濟統治。.正面替代方案——「經濟在地化」:人類永續經濟新處方,均等、生態、民主原則,回歸在地原則,以全球永續著眼,強調「不是為追求最廉價的而競爭,而是為追求最優質的而合作」。在有限的星球上,追求無限的成長,是一種瘋狂的經濟思想。當全球氣候開始產生戲劇性的變化、冰山提早全部溶解,而能源匱乏與經濟階級的兩極化之際,全球龐大的人口、科技強大的威力,以及一個為短期利益而濫用人力與地球的全球經濟體系,不斷擴大對全人類的傷害,也為我們這個時代帶來了空前的危機。我們到底該怎麼面對與處理面前的經濟與環境窘況?本書作者伍汀與魯卡斯是英國綠色運動健將,並已實際參與政治運作,他們曾擔任英國綠黨主席及市議會、國會議員,身在權力殿堂之內外,結合了街頭抗爭的能量,與民選公職制定政策的專業。本書呈現出綠色運動的內容及其提出的替代政策,是近年來探討全球化與綠色思想的重要著作。全面檢視當今全球化的各項問題,如:民主政府已經由企業接管的現象、環境沉淪、貧窮、失業、不均等。全書兼顧理論與實際,期望民主、生態與社會正義攜手並進,讓經濟的控制權不再是操之於遠在天邊的公司董事會,而是重新回到與之息息相關的升斗小民手上。
扎根於大師的經典,「再建構」現時此地的財富倫理:從「大歷史」到「大思考」。對於財富倫理,作者曾經從縱剖面,宏觀地探索了歷史中的三條主要路線。如今他將其精華和成果,針對現時此地,從橫剖面展開了最完整而系統化的思考:財富的追求動機、財富的牟取之道、財富該如何使用、財富的分配正義。為現代人而寫的,實踐財富倫理的九堂課從「大歷史」到「大思考」。對於財富倫理,作者曾經從縱剖面,宏觀地探索了歷史中的三條主要路線。如今他將其精華和成果,針對現時現地,從橫剖面展開了最完整而系統化的思考。本書的綱要,首分為「四大核心課題」:財富的追求動機、財富的牟取之道、財富該如何使用,以及財富的分配正義。又進一步為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而細分為可以更引發閱讀和思考興趣的「九堂課」。它們分別是:為什麼我該積極致富?為什麼我該淡泊輕看?在商言商,有何不可?利益極大化,有錯嗎?儉樸節約是為了什麼?錢該花在哪裡最值得?雖然眼紅,卻很羨慕?可以既公平又繁榮嗎?貧窮問題該如何解決?全書呈現出一種宏觀式的思考,幾乎觸及了財富倫理的每一個面向。同時將焦點由經典級大師們的宏偉之論,轉由作者「再建構」適合於現代情境的財富倫理。大師們的精彩以及智慧的結晶,經由作者的消化、融會和濃縮後,仍活生生地躍然在本書的字裡行間。而在大師的肩膀上,更增添作者吹奏跳舞般地詮釋和轉化。過去大師們的思索和歷史積累,對於當下這個世代和處境,可以呈現出什麼意義和價值?又有怎樣的引申應用、啟發省思和方案倡議?本書可說是作者在整個財富倫理的浩大工程,邁向完成、劃下句點之作。
.一本把人當回事的經濟學著作。把人放在重要位置,最具啟發性與顛覆性的經濟思考。一種為永恆設計的生活方式,M型社會的出路、拒絕貧窮。.百萬銷售經典名著。四十多年來,不同國度數不清的人們被這本書深深啟發。.直指經濟學核心問題:回到人類真正的大小比例。人很渺小,所以小就是美。想成為碩大無比就是自我毀滅。甘於居小是一種智慧,小規模也能發揮大能量。經濟發展只能『到某種程度』;生命只能複雜『到某種程度』;追求效率或生產力只能『到某種程度』;使用無法在利用的資源只能『到某種程度』;完整人性對細密分工只能忍受『到某種程度』;以『科學方法』代替一般常識只能『到某種程度』。 ——《小即是美》作者 修馬克(E. F. Schumacher)在眾聲喧嘩的經濟學領域中,我們習慣接受許多討論解決貧富差距及發展均衡社會的聲音,抽離了人性,經濟學者用慣有的冷硬聲調討論著社會的經濟現狀。令人眼睛一亮的,本書作者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修馬克(E. F. Schumacher),以他深厚的經濟學涵養為基礎,用獨特又精闢的觀點切入,舖展出全然不同的宗教與人文視角,透視了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困境,並提出有效的思路解決問題: 揮別巨型偶像的崇拜迷思,讓小規模發揮大能量!這本百萬經典名著《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就是修馬克驚豔當代的振聾發聵之作。這是一部充滿生命力及原創力的作品。正如副標題所隱含的「一本把人當回事的經濟學著作」,直指經濟學的核心問題。他聲嘶力竭地論證,「現代人類,沉醉在科技力量大展神通的興奮中,建立了一個掠奪大自然的生產體系和一種殘害人類的社會形態。」他以獨特又精闢的觀點切入,透視社會困境,直指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回到人類真正的大小比例。人很渺小,所以小就是美。想成為碩大無比就是自我毀滅。當我們閱讀此書,不免要讚嘆這本1973年就提出的經濟哲學思想,竟然在今天仍然適用,修馬克了解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大時代潮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如何從這個已然成型的M型社會中站穩腳步、拒絕貧窮,再現小即是美的反思價值便是這本書最具有啟發性的命題。
財富的大師,不就是巴菲特嗎? 其實很多頂尖哲學家也是財富的大師。他們雖然不懂理財,但談起財富卻很有智慧。這樣的大師,本書討論了30位以上,如此大規模的探索應該是「創舉」了! 你大概找不到一本如此談「財富」的書。 失落的財富教養 為什麼談到財富時,一般人想到的大師不會是孔子、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伊比鳩魯、耶穌、奧古斯丁、摩爾、馬丁路德、洛克、盧梭、休謨、亞當斯密、邊沁、普魯東、馬克思、克魯泡特金或韋伯?為什麼論及金錢,每個人聯想到的就只會是如何投資和理財? 現代人滿腦子想賺更多錢,但你最該問自己,為什麼要有錢?面對財富,其實是一種教養,裡面有著深刻的價值思辨和選擇。 在全球資本主義的時代,錢潮橫流,「財富=成功」成了普世價值。「沒有財富的教養,難免淪為財富的野獸。」當人們努力追求金錢,競逐各種新興理財工具和投資標的之際,其實最該問自己,「為什麼要有錢?」這關乎我們在面對財富時的內在心態或價值觀,亦即「財富的教養」,而其中隱含了深刻的價值思辨和選擇。 本書的寫作可視為建構財富倫理的基礎工程,從大思想家們和主流歷史切入,不拘古今中外,討論了洛克、盧梭、休謨、亞當斯密、邊沁、普魯東、馬克思、克魯泡特金、韋伯……等歷史中超過三十位以上的思想大師,並將其分成三條基本路線:一、輕看財富、貶抑私產的論調;二、夠用就好、財富的小康之樂;三、邁向資本主義的無限利潤心。而後則扼要歸結出四大核心課題:財富的追求動機、獲取之道、如何使用,以及分配正義。透過提綱挈領的剖析,為下一步的現代引申應用建立寫作框架。 大規模地探討財富倫理,其題材與寫作企劃不僅少見,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處處以大師們的一手原典來鋪陳和論述,回歸他們最真實的原旨和語言風采,讓大師們用自己的文字來為自己發言,由他們親自拿起麥克風來向讀者說「書」。 作者在書中所呈現的,並不只是大師們所給出的「答案」,更溯源似地探究答案「背後」所訴諸的理由、原委和論證邏輯;不僅陳明大師在財富倫理上表達了什麼樣的最終立場,更要讓讀者清楚理解,他們如何予以辯護及合理化?期待能給予讀者一種屬於歷史發展和脈絡的整體掌握,並能針對其中的各種論證,呈現出既清晰又準確的思辨分析。 作為一本涉及財經的哲普,本書不為學術而生,而是完全著眼於與非專業的社會人士對話,是以作者苦心斟酌,刻意避開許多周邊的和複雜的學術性爭論,好讓讀者在賞閱之際,能心無旁騖地,聚焦於各個大師有關財富倫理的主軸內涵。本書內容扎實細膩,飽含經典內蘊,質感與份量並重,無疑是提升財富教養的入門首選。
英國製造,台灣借鑒 產業外移為何沒有擊垮英國? 一本書讀懂現代經濟發展趨勢! 「這是我讀過最深入淺出的經濟書籍,連我這種對經濟毫無概念的人都讀得津津有味,所以覺得值得推薦。 本書說明英國如何變成一個經濟強國。為什麼在產業不斷往廉價地區出走的年代,今天的英國明明已剩下很少的製造業,卻仍具有很大的經濟優勢?全球化的經濟環境究竟是怎麼運作的?」——本書譯者蔡明燁 當經濟不斷受挫之際,市場上很少出現正面的經濟觀。產業外移、房市泡沫、物價齊漲,薪資水平卻長期低迷甚至倒退,除了籠統歸因大環境不景氣之外,人們也開始質疑自己究竟能夠產製或銷售什麼有價值的東西,而未來的經濟又該走向何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思考我們國家的產業發展時,或許可以看看英國如何度過金融海嘯,重新調整經濟體質,站穩腳步迎向國際新局的例子。而隨著篇章開展,讀者亦能逐漸將書中分析套用在台灣的經濟發展上,當在面對國內經濟轉型的各種挑戰時,不再如無頭蒼蠅般惶惶不安。 作者伊凡.戴維斯為英國經濟學者,也是長期深入觀察當地產業的財經記者,書中對英國經濟的分析採取正向樂觀的論點,但絕不盲目,而是就事論事,從嚴謹的數據與比較分析中得出持平而論的根據,並做出有力的提醒和檢討,目的是要說服讀者,一個正常開放國家的謀生實力,其實比我們所想像中要強得多。 本書為BBC電視頻道紀錄片《英國製造》的同名出版品,作者透過實地踏訪各國的產業案例,釐清過去英國到底做錯了什麼,又做對了什麼,好讓英國能夠在世界上立足。此外,透過了解英國現代經濟的發展趨勢,也能對工業化發展產生較宏觀的認知,從而不斷自我調整以適應變遷中的環境,正面迎向來自新興經濟體的挑戰。 此外,本書提綱挈領的組織架構,也能幫助讀者具體而微地認識製造業、智慧財產,以及服務業等三大產業之間如何環環相扣,又是如何共同成為支撐現代富裕經濟的三大支柱。作者更擅長用以深入淺出的故事和比喻來解釋各種經濟理論,讓人輕鬆秒懂經濟學,在不知不覺中建立明晰的經濟概念。畢竟,釐清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生活之道》一書於2006年由立緒文化在台灣出版中文版後,立即受到矚目,不少讀者反應這是他一生中讀過最受益的好書。為了普及閱讀,我們從全書20篇中選出六篇適合大眾閱讀的文字,編輯成這本普及版。本書作者奧斯勒醫師是20世紀初醫學領域的大師,開創了現代醫學新觀念與新里程,是現代醫學教育的始祖、臨床醫學的泰斗,尤其強調醫學的人文與教養。他是一位深具胸懷與內涵養的儒醫。對生命有無限熱忱與尊重,充滿人道關懷,因此能以優美的文字,表達人類至高的品性與至深的人文情懷。在美國醫學生幾乎每個學生書架都有奧斯勒這些優美的散文集,醫學院師生更是把奧斯勒說過的話,經常放在嘴邊。這樣一位超越專業範疇的人文大師,一般的普羅大眾都能景行從之。對於生命,我們只加一分自己之所能絕不取一分自己之所欲泰然無愧、泰然無懼、泰然無爭偉大的教導與教育,能使人的靈魂在美感、哲學以及智性上,追求不僅屬於個人,更是屬於全人類的不朽。奧斯勒告訴大家,這是我們可以追求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