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氾濫、一心多用的時代, 卸除記憶負擔,解救你的大腦資源。 你的腦中充斥著過量資訊。你在電子郵件、臉書、簡訊和手頭工作之間疲憊不堪地折返,最後沮喪地發現,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沒有做。 你並不特殊。 截止到2011年,美國人每天接收的資訊量是1986年的五倍,相當於175份報紙。一個美國家庭光是在客廳和兩間臥室裡,就有超過2,260項有形物品。至於每個人電腦裡的檔案,隨便就有3億萬萬兆位元的資訊量。光是想瞭解魷魚的腦神經系統所有知識,google scholar上就有三萬篇論文…… 太多資訊、太多包袱、太多選擇。這就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然而,擁有更多資訊,反而會做出更差的選擇。此時我們卻以為,要解決問題,只能仰賴更多資訊。 結果,超載資訊加重我們大腦的負荷,讓我們找不到東西、忘記重要會議,並且不斷分心在收發電子郵件、回簡訊和臉書等事情上,感到筋疲力竭。過量資訊和感覺輸入,造成我們龐大的精神耗損和負擔,不斷搶奪我的注意力,讓我們產生認知功能障礙,做出錯誤的決策。 該如何不讓自己每天不只是被所見所聞牽著走,把重要時間集中在創意構思、正確決策上? 該如何在這樣的資訊過載年代,在龐大訊息中做出正確直截的決定? 你可以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我真的需要保有某件物品和某段關係嗎? •我的溝通雜亂無序嗎,我可否直截了當地說話? •我的交友圈、習慣、想法是否太過一致,我願意對新想法保持開放嗎? •我是否會被輿論牽著走,我懂得判讀資訊、分辨真偽嗎? •該如何避免瞎忙,在工作上創造更多價值? 本書作者丹尼爾.列維廷,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行為神經科學、資訊科學學院和教育學院的特聘教授、暢銷作家,針對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提出完美解藥。 本書不是一般的整理術,它是從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出發,結合注意力、記憶分類等神經理論,提出解藥。 作者認為,人類大腦演化的速度,遠遠跟不上資訊爆炸的速度,但若能將充塞在我們腦中的資訊取出,先讓它外部化,變得具體可見,就可以重新組織並加以管理。從而卸下腦中負擔、讓頭腦再次自由轉動! 作者感慨,現代社會,一心多用。人們不斷分心,謀求完成上千個小小的成就所帶來的空洞獎賞和成就感,而不再透過持續專注的努力所帶來的龐大回報。這種工作模式與生活模式所造成的損失甚至比吸食大麻更嚴重。如何改變?善用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知識,以及分類的科學,並準備一個雜物抽屜,有意識地檢視自己生命中需要清理的區域,有系統、積極地做整理。隨時檢查,持續專注於重要的食物。 因此,在資訊氾濫的時代,重點不是避開眾多資訊,而是重新組織你的大腦。 只要重新組織化後的大腦,才可以幫助你做時間管理、社群管理、在家庭生活和公司行為上做出正確、合理的決策。本書既有理論,又分析了大量和我們的工作、生活、決策相關的實例,讀來鞭闢入理,趣味橫生。 專文導讀 謝伯讓 (台大心理學系教授) 各界讚譽 結合真正的知識與學問以及基本常識會得出什麼?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列維廷的《過載》。──喬治 P.舒茲,第60屆美國國務卿 本書在理解如何掌握大數據、複雜的組織、領導統御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各方面做出絕佳貢獻。今天在戰場上、商業領域和所有一切的環境中,速度和複雜性提升的程度已到了若要成功,就必須具備適應能力這項基本素質。《過載》提供認知適應能力最新的神經科學知識,以及領導人士該如何應用追求卓越。這是項了不起的成就,也是各個層面的領導人士必讀之書。──史丹利.麥克克里斯托將軍,美國陸軍(退役),美軍阿富汗地區指揮官 博學地綜合列維廷本人的貢獻、我們對注意力和記憶力的最新理解,以及人類思維運作方式的深刻觀點。──史丹利.普魯西納博士,諾貝爾獎得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退化疾病研究所主任 這本書不僅僅提示該如何清晰地思考和管理超載資訊。它也一路引領我們遍覽當代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中最激勵人心的面向,並特別強調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任何曾對人類思維感到好奇的人會在這本有趣又實用的書中滿載而歸。──史蒂芬.科斯林,凱克研究所密涅瓦藝術和科學中心主任(前哈佛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列維廷用輕鬆又熟悉的方式談論大腦引人入勝。是我們領域強有力的發言人。──大衛.胡貝爾,諾貝爾生醫獎得主 本書引人入勝、機智、出色並富含科學內容:列維廷採納心靈運作的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原則,顯現深入瞭解這些原則如何可能幫助我們改善組織日常生活。──傑瑞.奧特曼,《認知》期刊主編,康乃狄克大學心理學教授。 列維廷又辦到了。先前他解釋過音樂和大腦的關係,現在他藉由大腦如何運作的關鍵洞察,提出組織我們生活面向最好最有效的方式。他的迷人風格,深刻又實際的知識,使我們學習到的不僅是我們何以這般處事的原因,還包括我們可以更順利、有效,甚至更愉快過生活的可能性。 ──凱西.N.戴維森,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院《未來倡議》計畫主持人,《眼見為憑》作者。 列維廷有趣、翔實、富有見地。這就像是有位神經學家的朋友,向你展示為你的大腦建立小小秩序如何能夠解放如此多的創意。──萊恩.布魯姆,《粉紅豹》,《Meatballs》編劇 運用關於大腦與其運作方式的最新資訊,列維廷提出一系列如何組織自己生活和事業的理念。渴望高效率或是找到鑰匙的人都必須閱讀!──大衛.艾德曼,醫學博士,麥吉爾大學醫學院院長 在資訊過多的時代,我們都需要改善心靈組織。隨著特有的清晰文筆和科學洞識,列維廷提點我們如何整理心靈衣櫥。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約瑟夫.勒杜,紐約大學神經科學中心 一本深刻的作品。列維廷記載了我們狩獵採集者心靈狹窄的頻寬與當今世界多重任務混亂局勢之間的不相匹配。他甚至告訴我們如何在不斷引誘我們過度追求的環境中保持理智。──菲利普E.泰羅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
在資訊氾濫、一心多用的時代, 卸除記憶負擔,解救你的大腦資源。 你的腦中充斥著過量資訊。你在電子郵件、臉書、簡訊和手頭工作之間疲憊不堪地折返,最後沮喪地發現,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沒有做。 你並不特殊。 截止到2011年,美國人每天接收的資訊量是1986年的五倍,相當於175份報紙。一個美國家庭光是在客廳和兩間臥室裡,就有超過2,260項有形物品。至於每個人電腦裡的檔案,隨便就有3億萬萬兆位元的資訊量。光是想瞭解魷魚的腦神經系統所有知識,google scholar上就有三萬篇論文…… 太多資訊、太多包袱、太多選擇。這就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然而,擁有更多資訊,反而會做出更差的選擇。此時我們卻以為,要解決問題,只能仰賴更多資訊。 結果,超載資訊加重我們大腦的負荷,讓我們找不到東西、忘記重要會議,並且不斷分心在收發電子郵件、回簡訊和臉書等事情上,感到筋疲力竭。過量資訊和感覺輸入,造成我們龐大的精神耗損和負擔,不斷搶奪我的注意力,讓我們產生認知功能障礙,做出錯誤的決策。 該如何不讓自己每天不只是被所見所聞牽著走,把重要時間集中在創意構思、正確決策上? 該如何在這樣的資訊過載年代,在龐大訊息中做出正確直截的決定? 你可以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我真的需要保有某件物品和某段關係嗎? •我的溝通雜亂無序嗎,我可否直截了當地說話? •我的交友圈、習慣、想法是否太過一致,我願意對新想法保持開放嗎? •我是否會被輿論牽著走,我懂得判讀資訊、分辨真偽嗎? •該如何避免瞎忙,在工作上創造更多價值? 本書作者丹尼爾.列維廷,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行為神經科學、資訊科學學院和教育學院的特聘教授、暢銷作家,針對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提出完美解藥。 本書不是一般的整理術,它是從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出發,結合注意力、記憶分類等神經理論,提出解藥。 作者認為,人類大腦演化的速度,遠遠跟不上資訊爆炸的速度,但若能將充塞在我們腦中的資訊取出,先讓它外部化,變得具體可見,就可以重新組織並加以管理。從而卸下腦中負擔、讓頭腦再次自由轉動! 作者感慨,現代社會,一心多用。人們不斷分心,謀求完成上千個小小的成就所帶來的空洞獎賞和成就感,而不再透過持續專注的努力所帶來的龐大回報。這種工作模式與生活模式所造成的損失甚至比吸食大麻更嚴重。如何改變?善用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知識,以及分類的科學,並準備一個雜物抽屜,有意識地檢視自己生命中需要清理的區域,有系統、積極地做整理。隨時檢查,持續專注於重要的食物。 因此,在資訊氾濫的時代,重點不是避開眾多資訊,而是重新組織你的大腦。 只要重新組織化後的大腦,才可以幫助你做時間管理、社群管理、在家庭生活和公司行為上做出正確、合理的決策。本書既有理論,又分析了大量和我們的工作、生活、決策相關的實例,讀來鞭闢入理,趣味橫生。 專文導讀 謝伯讓 (台大心理學系教授) 各界讚譽 結合真正的知識與學問以及基本常識會得出什麼?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列維廷的《過載》。──喬治 P.舒茲,第60屆美國國務卿 本書在理解如何掌握大數據、複雜的組織、領導統御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各方面做出絕佳貢獻。今天在戰場上、商業領域和所有一切的環境中,速度和複雜性提升的程度已到了若要成功,就必須具備適應能力這項基本素質。《過載》提供認知適應能力最新的神經科學知識,以及領導人士該如何應用追求卓越。這是項了不起的成就,也是各個層面的領導人士必讀之書。──史丹利.麥克克里斯托將軍,美國陸軍(退役),美軍阿富汗地區指揮官 博學地綜合列維廷本人的貢獻、我們對注意力和記憶力的最新理解,以及人類思維運作方式的深刻觀點。──史丹利.普魯西納博士,諾貝爾獎得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退化疾病研究所主任 這本書不僅僅提示該如何清晰地思考和管理超載資訊。它也一路引領我們遍覽當代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中最激勵人心的面向,並特別強調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任何曾對人類思維感到好奇的人會在這本有趣又實用的書中滿載而歸。──史蒂芬.科斯林,凱克研究所密涅瓦藝術和科學中心主任(前哈佛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列維廷用輕鬆又熟悉的方式談論大腦引人入勝。是我們領域強有力的發言人。──大衛.胡貝爾,諾貝爾生醫獎得主 本書引人入勝、機智、出色並富含科學內容:列維廷採納心靈運作的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原則,顯現深入瞭解這些原則如何可能幫助我們改善組織日常生活。──傑瑞.奧特曼,《認知》期刊主編,康乃狄克大學心理學教授。 列維廷又辦到了。先前他解釋過音樂和大腦的關係,現在他藉由大腦如何運作的關鍵洞察,提出組織我們生活面向最好最有效的方式。他的迷人風格,深刻又實際的知識,使我們學習到的不僅是我們何以這般處事的原因,還包括我們可以更順利、有效,甚至更愉快過生活的可能性。 ──凱西.N.戴維森,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院《未來倡議》計畫主持人,《眼見為憑》作者。 列維廷有趣、翔實、富有見地。這就像是有位神經學家的朋友,向你展示為你的大腦建立小小秩序如何能夠解放如此多的創意。──萊恩.布魯姆,《粉紅豹》,《Meatballs》編劇 運用關於大腦與其運作方式的最新資訊,列維廷提出一系列如何組織自己生活和事業的理念。渴望高效率或是找到鑰匙的人都必須閱讀!──大衛.艾德曼,醫學博士,麥吉爾大學醫學院院長 在資訊過多的時代,我們都需要改善心靈組織。隨著特有的清晰文筆和科學洞識,列維廷提點我們如何整理心靈衣櫥。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約瑟夫.勒杜,紐約大學神經科學中心 一本深刻的作品。列維廷記載了我們狩獵採集者心靈狹窄的頻寬與當今世界多重任務混亂局勢之間的不相匹配。他甚至告訴我們如何在不斷引誘我們過度追求的環境中保持理智。──菲利普E.泰羅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
經濟學是關注「人」的科學,亦是解決人類「互動」難題的哲學, 領略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趨勢, 看懂經濟思潮,才能洞悉世界正面臨的問題。 ——21世紀諾貝爾獎反映的,不只是科學發展的歷史,更是人類需求的歷程。—— 本世紀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長年關注人性偏誤、賽局理論、投資、勞動市場, 乃至於永續經營與貧窮議題。 他們是「俗世哲學家」,以先驅角色,引介獨到且實用的理論給世人, 也為學界新世代奠基通往夢想的基石! 積極入世的理論家與實踐者—— ▎地緣政治風險日益攀升▶借鏡2005年得主如何用賽局理論避免核戰 ▎大多頭點燃非理性投資行為▶2013年得主精準預測市場崩盤 ▎健康與貧窮有關?▶2015年得主研究顯示縮小國民健康差距可降低所得差距 ▎理論也能幫破產企業谷底翻身▶2017年得主教你避開人性偏誤 ▎經濟學能拿全球暖化怎麼辦▶2018年諾貝爾風雲人物關注氣候變遷 ▎提高最低工資促進就業▶2021年得主揭露政府能控制失業率的祕密 人類發展正處於重要轉折點, 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伴隨所得與財富分配更加不均, 中低收入家庭與弱勢族群生活品質加速惡化、 人口老化與少子化致使人口紅利消失, 勞動力持續減少與社會保險和年金制度瀕臨財務困境, 還有溫室效應與氣候變遷帶來全球暖化的環境破壞等重要議題亟待解決。 展望未來發展,如何維持人類的永續發展將是本世紀經濟學家肩負的艱鉅挑戰! ★★★ 每年十月諾貝爾獎頒布,總在媒體和學界引來話題,從獲獎人的國家、背景、學術經歷和奮鬥歷程,到得獎感言和頒獎花絮,誠然是全球學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為它代表得主在學術成就的巔峰,也能展現出學術發展的最新趨勢。 《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2001-2022》集結《科學月刊》每年在諾貝爾獎得主公布後,邀請國內同領域的專家,分析該年各個得主生平事蹟和得獎領域,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和說明,讓讀者瞭解經濟學研究的最新景況,前瞻地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的前景。 ◤諾貝爾經濟學獎趨勢◢ 總體經濟理論與個體經濟理論研究是建構現代經濟學的主要基礎。21世紀以來獲獎屬總體經濟學研究有五屆,主要的貢獻分別為:動態化的一般均衡(2004)、跨期性決策分析(2006)、貿易與地理區位選擇(2008)、時間序列的因果關係(2011)、氣候變遷因素與內生化技術進步因子(2018)等,提出創新性理論,解釋並增進對整體經濟演變的了解。 在個體的理論基礎方面,市場機制設計有五屆:奠定機制設計的理論基礎(2007)、 共有財的治理(2009)、市場設計與配對理論(2012)、契約理論(2016)、拍賣理論與可行方法(2020,2005);資訊不對稱有兩屆:訊息理論(二手車、信號、保險)(2001)、搜尋摩擦的市場(2010);市場結構有一屆,市場壟斷力與管制(2014);賽局理論也有一屆,衝突策略與競爭合作(2005)。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經濟學是一門非常量化的社會科學,本世紀以來,尤其是過去十年間,研究方法論上的突破屢獲肯定,更加強化以科學的嚴謹態度來研究經濟與社會問題的取向。獲獎項目中包括:實驗經濟學(2002)、行為經濟學(2017)、貧窮與福利實證分析(2015)、減貧政策評估實驗(2019)、因果關係的實證檢測(總體分析2011, 個體分析2021);還有創新的統計分析法有四屆,個人與家庭選擇行為(2000)、時間序列資料分析(2003)、資產價格實證(2013)、政策施行效果評估的類隨機控制實驗(2019)等。這些創新性的研究方法,企圖對社會科學假設性不足的補強與解決因果關係推論上蛋生雞或雞生蛋的兩難困境。
經濟學是關注「人」的科學,亦是解決人類「互動」難題的哲學, 領略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趨勢, 看懂經濟思潮,才能洞悉世界正面臨的問題。 ——21世紀諾貝爾獎反映的,不只是科學發展的歷史,更是人類需求的歷程。—— 本世紀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長年關注人性偏誤、賽局理論、投資、勞動市場, 乃至於永續經營與貧窮議題。 他們是「俗世哲學家」,以先驅角色,引介獨到且實用的理論給世人, 也為學界新世代奠基通往夢想的基石! 積極入世的理論家與實踐者—— ▎地緣政治風險日益攀升▶借鏡2005年得主如何用賽局理論避免核戰 ▎大多頭點燃非理性投資行為▶2013年得主精準預測市場崩盤 ▎健康與貧窮有關?▶2015年得主研究顯示縮小國民健康差距可降低所得差距 ▎理論也能幫破產企業谷底翻身▶2017年得主教你避開人性偏誤 ▎經濟學能拿全球暖化怎麼辦▶2018年諾貝爾風雲人物關注氣候變遷 ▎提高最低工資促進就業▶2021年得主揭露政府能控制失業率的祕密 人類發展正處於重要轉折點, 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伴隨所得與財富分配更加不均, 中低收入家庭與弱勢族群生活品質加速惡化、 人口老化與少子化致使人口紅利消失, 勞動力持續減少與社會保險和年金制度瀕臨財務困境, 還有溫室效應與氣候變遷帶來全球暖化的環境破壞等重要議題亟待解決。 展望未來發展,如何維持人類的永續發展將是本世紀經濟學家肩負的艱鉅挑戰! ★★★ 每年十月諾貝爾獎頒布,總在媒體和學界引來話題,從獲獎人的國家、背景、學術經歷和奮鬥歷程,到得獎感言和頒獎花絮,誠然是全球學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為它代表得主在學術成就的巔峰,也能展現出學術發展的最新趨勢。 《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2001-2022》集結《科學月刊》每年在諾貝爾獎得主公布後,邀請國內同領域的專家,分析該年各個得主生平事蹟和得獎領域,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和說明,讓讀者瞭解經濟學研究的最新景況,前瞻地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的前景。 ◤諾貝爾經濟學獎趨勢◢ 總體經濟理論與個體經濟理論研究是建構現代經濟學的主要基礎。21世紀以來獲獎屬總體經濟學研究有五屆,主要的貢獻分別為:動態化的一般均衡(2004)、跨期性決策分析(2006)、貿易與地理區位選擇(2008)、時間序列的因果關係(2011)、氣候變遷因素與內生化技術進步因子(2018)等,提出創新性理論,解釋並增進對整體經濟演變的了解。 在個體的理論基礎方面,市場機制設計有五屆:奠定機制設計的理論基礎(2007)、 共有財的治理(2009)、市場設計與配對理論(2012)、契約理論(2016)、拍賣理論與可行方法(2020,2005);資訊不對稱有兩屆:訊息理論(二手車、信號、保險)(2001)、搜尋摩擦的市場(2010);市場結構有一屆,市場壟斷力與管制(2014);賽局理論也有一屆,衝突策略與競爭合作(2005)。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經濟學是一門非常量化的社會科學,本世紀以來,尤其是過去十年間,研究方法論上的突破屢獲肯定,更加強化以科學的嚴謹態度來研究經濟與社會問題的取向。獲獎項目中包括:實驗經濟學(2002)、行為經濟學(2017)、貧窮與福利實證分析(2015)、減貧政策評估實驗(2019)、因果關係的實證檢測(總體分析2011, 個體分析2021);還有創新的統計分析法有四屆,個人與家庭選擇行為(2000)、時間序列資料分析(2003)、資產價格實證(2013)、政策施行效果評估的類隨機控制實驗(2019)等。這些創新性的研究方法,企圖對社會科學假設性不足的補強與解決因果關係推論上蛋生雞或雞生蛋的兩難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