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誼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因素,是在鄉土的基礎之上建構而來。本書連接同鄉關係的鄉誼與政治加以聯繫,重點考察了明清以來鄉誼流動與政治運作之互動。作者試圖以明清同鄉京官印結為切入點,觀察政治制度運作與出仕者的社會生活,通過會館稟請和衙門給示曉諭討論清朝基層社會法秩序;緊扣近代同鄉群體轉型成為公共團體的時代脈搏,探討了政治運作中鄉誼流動網絡的拓展與分化、影響鄉誼流動的因素、鄉誼流動的後果等方面,從而分析鄉誼流動與政治運作既協作又衝突的多重面相。本書凸顯了觀念史與社會史的結合,並嘗試在社會史與政治史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本書先概述近代中國新史學與其流變、學術史上的道統與派分,建立基本概念與架構,後探討社會學、人類學對近代中國史學之影響,並特別列舉二十世紀前半期六場中國史學會,使讀者能對中國史學發展脈絡有更清楚的認識。除介紹史學理論與流變,也論及學界先輩,分述章太炎、胡適、陳寅恪、傅斯年史學影響與成就,從整體概論到細部討論,以簡潔有力的筆調描述學術史發展,對有心專研民國學術與學人者助益良多。
戊戌變法敗後,梁啟超亡命東瀛十數年。這期間,他矻矻於日本明治維新後之「東學」的探研,孜孜於其中近代西方思想文化學說的汲取,並辦報申論,廣布國內,希冀啟蒙,以造《新民》。由是,欲憑西學本義,卻假東學魂靈,故梁氏筆下的啟蒙,即不免含有異樣色彩。然其含有者何,又異樣者何,本著即以此為要,尤以東土文獻為據,既條理脈絡,指陳釐定,也提要辨析,就史論說,從而自成篇構,亦將梁氏研究再推進了一步。梁啟超的啟蒙思想,雖是源之於西洋,卻是受之於東洋,成其特點所在。本書將對梁啟超啟蒙思想的東學背景作深入的研究。
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嚴復、黃遵憲⋯⋯他們紮根在舊文化的土壤上,卻沒有向「遠祖遺傳下來的本能和熱情」投降;他們從異域盜來火種,不僅照亮了自己的路,也照亮民族新生的路;他們是專制皇權的「貳臣逆子」,站在新時代的門檻上搖旗吶喊;他們是一群失敗者,奔逐著,呼喊著,為一場無望的抗爭奔走;他們是啟蒙的先驅,是社會警醒的守夜人。本書講述近代知識分子在社會劇變、新舊交替之時,所做出的選擇和付出的努力。既有全景式的關照,也有一鱗一羽的描畫,使之成為轉型期中國思想者的一個駁雜的拼圖。全書力圖關照現實,兼顧思想性、可讀性、歷史的在場感和文學的感染力。
關於鴉片稅收的研究,史學界可謂碩果纍纍,就鴉片稅收與清末新政的關係而進行深入研究者也不乏其人。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作者充分利用留存檔案,輔以各種報刊、文集,雜著等文獻互相參證,超越史學、經濟、社會、教育等學科界限,力求揭示歷史實態,在論證深度、史料解讀和方法見識上,可彌補前人研究缺憾,並為後來者必須參研。
上世紀九○年代之後學界逐漸反思以西方為中心的範式,不再以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的「現代性」當作唯一的、普遍的生活模式,進而提出以中國為中心,探索現代性的他種可能。在此理念之下,中國現代性不但是一個現實的生活處境,有其內在的發展理路,也是中西歷史、文化交融互釋之產物。本書以此為軸心,從典範轉移到具體個案,反省近三十年來的近代中國史學研究。全書收編論文十六篇,由有關中國近代史研究典範轉移、中外學界研究狀況的反省,以及幾本中英文史學著作的書評等集結而成,分為典範轉移、晚清史的檢討、民國史的反省等三個部分。以著作與議題作為切入點,本書通過觀察歷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轉變,學者如何各顯神通拓展新局面,期待由此產生出新問題與新方法,為近代中國史研究提供借鑒。
鴉片戰爭後,中國傳統和近代的互動關係,始終是學界關注的焦點。本書以「中國的傳統與近代」為題,囊括楊天宏教授十餘篇論文,以跨領域的思維,爬梳歷史事件與現象。全書分為〈近代初期的補苴改良與傳統制約〉、〈政治思想的轉型與制度變革的艱難實踐〉、〈限制通商與欲罷不能的開放政策〉、〈中西文化衝突與反教政治運動〉四大部分。藉由作者豐富的學術涵養,提出客觀、清晰的論點,使讀者能以新視角看待歷史轉型,並對中國當下的社會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