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分爲五十五篇,就其主體而言,它是一部政治學鉅著,主要論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穩坐江山、富國強兵乃至稱王霸權,亦即古人所稱道的帝王之學,當然,書中除了敘述法術、權勢等主要內容,也闡述了一些國君應該注意的道德修養、政治策略,同時,書中還有一些韓非對世道人情的剖析與感慨,對《老子》的解說,對論說素材的輯錄,以及向君王的上書。韓非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不見用,乃發憤著書立架說,以求聞達,秦王政慕其名,遣書韓王強邀其出使秦國,韓非的思想被秦始皇所重用,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爲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本書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傑作,是我國古代政治學方面的名著,在哲學、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韓非的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其文學功底之深厚,為後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孟子》是繼《論語》以後最重要的儒家經典,記述了孟軻一生的主要言行,主張仁義、反對暴政和武力兼併的政治思想,以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 《孟子》是孟子所撰寫的一本書。孟子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一生四處奔走,宣揚孔子的學說。晚年和弟子萬章等人編纂了《孟子》一書,全書共七篇,每篇分上下兩章,內容主要是記述孟子如何勸說當時的國君實行仁政。 自漢代起,《孟子》一書已有很大的影響,到北宋時被列入為儒家的經典。南宋朱熹把《孟子》列為「四書」之一,於是《孟子》的地位就更加提高了;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更規定要從「四書」中選題目,所以任何讀書人都必須熟讀《孟子》。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自西元前403年到西元959年之間長達1362年的歷史。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透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既充滿人生智慧,也顯現了歷史教訓。 《資治通鑒》內容博大精深,敘事求實考信,兼收並蓄,拾遺補闕,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作為一部偉大的文學和史學巨著,司馬光運用敏銳深刻的觀察力和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不僅形象生動地展現了波瀾壯闊的社會歷史畫卷,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遍地狼煙裡,迷蒙煙霧中,商鞅、漢高祖、唐太宗……他們在歷史的版圖上,各就各位,在精密的歷史座標上揮刀舞劍,一展雄姿,演繹千秋功罪,然後穿越字裡行間,傳遞給我們無限的想像。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的筆法,呈現一部淺顯易懂、受益匪淺的史書,不但可以從中體察到古人的智慧,還可以進而對自己的人生有所啟迪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