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出身貴族,英俊瀟灑,是英國最富盛名的詩人,其詩篇旨自然、富涵哲理,遣詞用字新穎高雅、毫無矯揉造作之氣,所謂神來之筆,不同凡響。SHE WALKS IN BEAUTY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Thus mellowed to that tender light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Had half impaired the nameless grace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Or softly lightens o’er her face;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How pure, how dear their dwelling-place.And on that cheek, and o’er that brow,So soft, so calm, yet eloquent,The smiles that win, the tints that glow,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
臺大中文系名教授張健在大學任教四十七年的過程中,因為研究和教學的需要,前後撰寫了數十篇文學賞析的文章,並在各報刊雜誌發表,深受中小學教師、社會人士及大中學生的歡迎,現在合成一部,以分享廣大讀者。 每篇篇幅不長,分析細膩,行文深入淺出,內容有古有今,包括詩、散文、小說、戲曲,四大文藝無所不含,幾乎可以俯視半部中國文學史。另外,還有多篇傳記和文章書評。 古代方面,包含《詩經》、《禮記》、《左傳》、《戰國策》、《荀子》、《呂氏春秋》、《史記》、陶淵明、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孟郊、柳宗元、白居易、李後主、張志和、范仲淹、梅堯臣、歐陽脩、蘇軾、沈括、關漢卿、白樸、張可久、馬致遠、高明、施耐庵、宋濂、方孝孺、吳敬梓、曹雪芹、袁枚等。 現代方面,包括連橫、臺靜農、屈萬里、繆天華、朱家驊、王叔岷、張夢機、鄧仕樑、方瑜、古遠清、張曼娟、張拓蕪、林央敏、李致洙等。
哥大名校友胡適誕生一百二十年。同為哥大校友的作者,推出此書,作為永恆的紀念。這是作者的第十本書。書的主體,由十一篇演講所組成,分為四個部份:生命表演與影響、教育與宗教、紐約生活,和博士論文及其他。演講的時間,從二○○五年到二○一○年,約五年。地點包括華盛頓一講、紐約三講、臺北三講、新竹一講、南京二講、和北京一講。書前載有精選的胡適及作者照片與手跡。其中有一些配合演講的鏡頭,可助讀者圖文對照。書後附有蔡元培序、胡適夢女詩、致毛澤東電文、杜威九十歲壽宴英文賀詞、三十五個榮譽博士來源、蔣介石評胡適,和增補的作者中、英文演講題錄及英譯。作者自序:〈仁心義舉.十書之源〉,採用簡潔清晰的語言,說出十一篇演講的緣起,引導讀者從容地走進書中的世界。
這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也是人生價值觀混亂的時代。作者生在淳樸敦厚的儒家傳統社會,成長於求新求快的西方都會。憑著理工專業,在日進千里的尖端科技中力爭上游。面對高度競爭、急速淘汰的工作環境,在逆流中勇猛精進。然而內心中,依著老莊孔孟,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清淨廉貞以自持。一眨眼,三十餘年職海生涯近乎尾聲。獨坐靜思之際,回味過去的努力:因何蕭瑟,踽踽而行,佇立小橋風滿袖?又有什麼是有價值的耕耘,待繁華落盡,風停雨歇後,得以證實;彷彿一輪新月終於超越林梢,在夜空中怡然自得,欣然快慰。詩人余光中自稱:「左手寫文章,右手作新詩」,詩人有幸生在重精神文明的中國。在這物質掛帥、充滿矛盾的二十一世紀,作者於書中現身說法,「左手科技,右手散文」,平衡物質與精神。在修身、齊家、服務社區中,記下生平歷練的精華,做為中學西用的反哺。
文學是人類生活的紀錄。一流的文學作品,不作不寫,如何能留傳萬世?文學的修養需要厚積學力、豐富想像力,視野愈廣,天地愈寬;見聞愈廣,趣味愈濃。而寫作確是一件苦事,這滋味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杜甫嘗言「新詩寫罷自長吟」,賈島在「推」與「敲」間難以取捨,古人如此,何況今人?本書作者長年從事寫作,為了與人分享筆耕心得,分別由文學的內涵、文學的形式與描寫、文學作品的構成、古詩文鑑賞等各個面向,介紹各類文體的寫作方法,分享古今文學的賞析要點,期使讀者能以此認識文學,進而創造文學。
傳統中國以禮儀之邦自許,以禮與人交好,伴以醇酒,風雅之氣自生;然而觥籌交錯、爾虞我詐依然是歷史不變的場景,原本風雅的美酒到了不同人物手上就有了不同的況味。三國英雄以一壺濁酒,揮灑胸中壘塊,喝下戰士的豪氣,也喝下了敵人的算計;唐宋文豪情懷曠遠,以酹江酹月之勢,盡情揮灑文人真性,繁華盛世的詩歌與酒自此成了文人的經典標記;到了小說家筆下,酒杯裡蘊藏的恩怨與哀戚徐徐泛流,在混亂的小情小愛中餘波盪漾,伴隨世世代代的潮起潮落。本書不探討飲酒得失,而是以「酒」為檢索詞, 瀏覽中華文化的巨卷,用全新的視角品讀詩歌及小說,品味英雄豪傑、才子佳人們留存於其中的芬芳。文藝作品如同美酒,不會因時代變遷而失去價值,反而因時間的沉積而更加香醇,三杯兩盞就足以讓人醉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