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為甯瑪派教授禪修之文獻, 及歴代祖師之口耳教授, 今闡釋其密意,希能引導學佛行人得入禪定。 讀者依此方便作「聞思修」,方為入正道。 本書為離言叢書系列中,專說禪修密意。近代甯瑪派法王敦珠甯波車開示禪修時云:「觀修佛法,非常困難,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卻十分容易,因為只是修心。」如何修心?唯觀修禪定,及於行持時作保任。然則何謂禪定?敦珠法王謂:「一般而言,所謂禪修,即無渙散而離執、安住於覺性,於本然相續境中,知念為本初, 由是悟入任運離作之本性中。」 本書的編選,正為引導禪修行人次第悟入此境界。書的上篇分為三部:初,所說為禪修的心要,為論者及歷代祖師的心血。 次,說觀修忿怒尊的禪修心要,因為觀修忿怒尊即是觀修本性,可以看作是對說禪修的延續,學人能依此而直指心性,有情的心性即是如來的本性。復次,說閉關法,指示學人如何在閉關中禪修而證本覺。由這三部份盡說密乘行人的禪修次第與精髓。 書的下篇,對上篇所說作補充,說明阿賴耶與阿賴耶識的區別,這正是密意禪修中的要點,因為各派所傳,有說阿賴耶融入法性,有說阿賴耶識融入法性,如是不同,學人必須了知。
這本經之重要,在於它正面解說諸佛境界,同時說出入這境界的觀修法門,如是顯示如來藏的基道果。 1999年,從布達拉宮所藏梵本貝葉中,發現了本經《入一切佛境界智光莊嚴經》 (Sarvabuddhavis?aya?vata?ra-J?a?na?loka?lam?aka?ra)與《維摩經》合為一綑。細加對讀,即知二經同說如何由三解脫門入不二法門,這便即是入一切諸佛境界的觀修,亦說為道,道上有層層次第,兩經所說基本相同,讀者可參考導論以及本經的註疏。 本經說不生不滅、隨緣自顯現、大平等性,是次第說覺知一切諸佛境界的基礎。圓融此三境界,即知諸佛境界唯一,由此即能說取證菩提。既知取證菩提,復須知如何取證菩提,覺入菩提的境界,即是兩種菩提心雙運的境界,此境界更可依菩薩行而行。 上來所說便是本經的結構,知道結構,研讀本經應該沒有困難。讀者雖然不能由讀本經而得入佛境界,但最少也知道 諸佛境界到底是甚麼一回事,於學佛時若能依讀本經之所得,來抉擇自己之所學,那就不會落於偏見、宗義見,由是才能積福德智慧二份資糧。若利根行人研讀本經,得本經的指示,其成就自然比積資糧更高。
本書說及觀修的密意,為此叢書補充唯說見地的不足 本書收入蓮花生大士《大圓滿直指教授》及談錫永上師《心經頌釋》兩篇,由談上師闡其密義。 蓮花生大士的一篇,原名《藉見赤祼覺性得自解脫》(Rig pa ngo sprod gcer mthong rang grol),所說實為入無學道的觀修,所以在依其教法來作抉擇與決定時,行者至少亦須已入見道(初地),若依中觀宗的說法,那便是已然現證般若波羅蜜多,依瑜伽行派的說法,那便是已然觸證真如。 甯瑪派所傳的全部觀修法門,都屬於加行法,分為外、內、密、密密四個層次。四部加行法都有儀軌,可以作為觀修時的依止,至於正行法則無儀軌建立,上師教授弟子,唯作「直指教授」 如今說甯瑪派大圓滿教法的人,往往將立斷(且卻,khregs chod)與頓超(妥噶,thod rgal)視為大圓滿的正行法,學人對這兩門教法非常嚮往,以為是大圓滿法的究竟,實不知此亦僅為加行法。由本篇題目便應該知道,所謂正行,便是得見「赤祼覺性」,得此覺性即得自解脫。所謂「赤祼覺性」,便是遠離世間一切名言句義而覺,得離名言句義便是「赤祼」,由此「赤祼」,便得離一切戲論入無分別,這才是觀修的第一義。 至於《心經頌釋》,恰好便能補足蓮師一篇所未說的前行法。 本論結構,依外義、內義、密義的次第。 外義先依龍樹說緣生,破外境的自性與自性相,復依彌勒瑜伽行說至「任運圓成」(圓成自性相),隨後歸結至如來藏思想。 內義為修證,所以須依彌勒瑜伽行而說。本篇先決定龍樹四重緣起,實即瑜伽行之三性三無性,由是可知,依彌勒瑜伽行說修證,與依龍樹觀修緣起實無分別。 密義說如來藏果,究竟現證如來藏即是金剛喻定,這是現證如來法身前最後的一個定。由金剛喻定究竟現證清淨大平等性,法身清淨,法身功德大平等周遍一切界,二者雙運,即是佛的根本智與後得智雙運。
本書說龍樹讚歌,亦總說龍樹教法之密義。 佛家以「有說、有修、有證」為其傳統。作為開展大乘佛教先驅的龍樹菩薩(Nāgārjuna,二世紀),不但著作豐碩而有「千部論主」之譽,且亦有修行證量,佛門向來都尊他為地上菩薩。其著作,亦以引導行者抉擇、觀修、決定及現證諸法實相為本懷。然而,傳入漢土的龍樹論著,歷來僅有十餘種;至於論義,則多依理論邏輯來作解讀,而與大乘修行脫節,更遑論言及論中密意。 龍樹的「讚歌集」,於印藏兩地的中觀宗(Madhyamaka)都深受重視,並視之為了義言教,唯此等讚歌,大都從未傳入漢土。本書將其中八種,譯為漢文,並據此演揚龍樹教法密義。 說到讚歌本身,本書譯出的八首讚歌,其實可以分為兩組── 第一組是:《出世間讚》(Lokātītastava)說七地現證境界;《無可喻讚》(Niraupamyastava)說八地證智境界;《不思議讚》(Acintyastava)說九地證智境界;《勝義讚》(Paramārthastava)說十地證智境界。 第二組是:《心金剛讚》(Cittavarjastava)說有情本具法身心金剛,由此修入極無分別;其次為《超讚嘆讚》(Stutyatītastava),說如來智悲雙運菩提心;下一首為《三身讚》(Kayatrayastotra),菩薩至十地,已能分別現證法、報、化三身,但卻必須現證三身無分別始為究竟,所以這首讚歌,即由如來法身及法身功德說三身無分別;最後一首為《法界讚》(Dharmadhatustava),讚法界其實亦是讚如來法身與如來法身功德:如來法身是佛內自證智,建立為法身,亦可以建立為法界,因為身、智、界三無分別,此是釋迦之所說。所以這首讚歌可以跟《三身讚》合讀,這樣就能澈底理解智悲雙運菩提心、如來藏、深般若、不二法門種種法異門,同時能悟入甯瑪派大圓滿道法、薩迦派道果法之大手印果、噶舉派的大手印法門,亦能由此而知覺囊派的他空,實在是一個觀修次第,這次第是建立如來法身之外的一切法空,如來法身實有,無此次第,則不能直接悟入殊勝的勝義世俗菩提心雙運。 讀八首讚歌而知此脈絡,當別有趣味。
《大乘密嚴經》(Ghanavyuha-sutra)的主旨其實很簡單:阿賴耶識即是密嚴剎土。 所謂密嚴剎土,即是如來法身上有識境隨緣自顯現,將法身與識境連同來說,便可以說為密嚴剎土。這時,自顯現的識境便是法身上的種種莊嚴。 我們若將密嚴剎土視為菩薩定中的智境、瑜伽士觀修時所得的現量境、信解密嚴者的心識境,都只是心理狀態,那麼對本經便能豁然貫通:所謂密嚴剎土,便是如來內自證智的境界而已。菩薩與行人雖未證入這個境界,但已能悟入,便同樣是住入密嚴。 所以對於密嚴剎土,我們還可以補充,若廣義來說,密嚴剎土便是阿賴耶識的清淨變現境。經中強調?槃界的顯現相,亦即色身佛境界相,當證入這境界時,便可以說是證入如來法身功德。
本論專說菩提心,立論點即在於如何次第現證勝義菩提心以及建立世俗菩提心。於前者,即涉及觀修次第,而不僅是對勝義作理論或概念的增上。 本論雖只有一百一十二句頌,但言簡意賅,涵攝大乘佛法於抉擇、觀修及行持上的精髓。其中,對心性的次第抉擇,尤為精采。瑜伽行派有關三自性、唯識無境等教法,非作遮撥,而視之為一個次第而已,仍須以更高見地以作超越,否則無可現證心的無生空性。 讀者或即質疑,此非龍樹著作,以龍樹時代不應有三自性之名相建立。然而,三自性非瑜伽行派的獨有教法,實早見於《二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此外,清辨、無性、寂護等中觀論師,都曾引用本論,皆以之為龍樹所造論,甚至月稱的《入中論》,亦有與本論論義相近的偈頌。由此可見,姑無論本論是否如近代學者所說,為另一「密乘龍樹」所造,其論義實貫徹中觀宗的見地,只是當中對空性的理解、對輪?兩邊的抉擇等,已漸為後世學人曲解或遺忘。研讀本論,正好提醒我們,龍樹中觀宗的一些根本思想,決非「緣起性空」四字可以概括,更不能以「緣起故空,空故緣起」視為勝義與世俗二諦的相融。 本論於觀修上,以離分別為依歸;於行持上,以饒益有情為保任,都是修學大乘佛法的關要。學人敬希珍重。
本書特選出龍樹論師《六正理聚》中《六十如理論》 及《七十空性論》兩篇,加以疏釋,用以表達龍樹說「緣起」、說「性空」、說「真實義」、說「法智」,以至說「無 生」的密意。《中論》雖然是龍樹的重要論著,但實際作意,在於教導學人如何依「中道」觀修時,能依所緣境正確作出「抉擇」與「決定」,並沒有詳細地、系統地述說「緣起」與「性空」。《六十如理論》及《七十空性論》二論,則恰好可以作為補充。《六十如理論》的主旨,在於說明為何要建立緣起,並由緣起說及初地菩薩所證的「真實義」,以及八地以上菩薩以至於如來所現證的「法智」。所以由這部論,讀者即可澈底瞭 解緣起,知道何謂緣起,以及緣起在觀修中所起的作用。由《六十如理論》便可以知道這絕不是龍樹的思想。論中明說要先建「有」,破除「無」,因為落於「無見」會引起 許多過患。當「無見」破除之後,學人若通達「有」與「無」的義理,對「有」與「無」更無偏愛(「無貪」),然後才能跟他說「寂滅」。此中次第井然,顯然不是一說「緣生」,立刻就可以推論為「性空」。至於《七十空性論》,則是龍樹說觀修的論著,由次第觀修,即可現證「名言有」(「假名有不真實」),且經次第觀修,即可現證勝義與世俗雙運。是即從世俗建立勝義為無自 性、從勝義建立世俗為名言有。以此之故,本論說「緣生性空」只用了三個頌,餘外所說,都跟觀修有關。龍樹這兩篇論,實已通說基、道、果。希望讀者能依這二論,了知龍樹的密意,是則一切顛倒的說法,無論何人何說,皆可消除。必須如是,才能知道真實的般若,而非相似般若。
本經對如來藏的演述,是由真實功德來建立如來藏,因此便很適應觀修行人的觀修次第。 總結本經,由如來真實功德說起,然後歸結至如來藏。對於如來藏,依本經所說,可歸納為以下五事 ── 1、如來藏只是境界,不是個體,但這個境界亦有功能,說為如來法身功德。 2、如來藏可說為智識雙運境。 3、如來藏有常、樂、我、淨四種功德,皆為法爾。 4、如來藏智識雙運境中,若分別智境識境來說,智境當然遠離緣起,因為 如來法身不可能落於識境的緣起,但識境則 不離緣起,所以說識境隨緣自顯現。由於是隨緣起而自顯現, 所以於雙運境中,亦不能說斷離緣起。 5、如來藏境界具清淨大平等性。 由上來所說,便知欲入一乘,欲觀修如來藏,須先由認 識如來真實功德入手,這是觀修的關鍵。勝鬘說三種人可以領受如來藏,便即是依其是否能領受如來真實功德而說。
《如來藏經》說眾生皆有如來藏,常住不變,然後用九種喻說如來藏為煩惱所纏,是故眾生不自知有如來藏。這是如來藏的根本思想。由此可將一切眾生心性的清淨分說為如來藏,雜染分說為阿賴耶識。如來藏諸經,實由本經作前導。本經所說雖然簡略,但已顯示如來藏實為智識雙運,亦可以說是清淨與雜垢雙運,是為如來藏的根本思想。其餘如來藏諸經,還顯示無作意、無捨離、無整治,這些觀修見地則不見於本經中,因為作為前導的經,實在不必要將觀修的深密義顯示,否則便非前導。因此讀者於研讀本經時,不可僅依本經來理解如來藏的深密見與深密的觀修,而依本經入如來藏之門即可。更者,筆者比對藏譯,發覺晉唐二譯都有些缺憾,未能將一些微妙處譯出,是故本書除疏釋本經晉唐兩篇舊譯外,復依藏文重譯,譯時盡量用唐譯的名言,若須改譯,則於腳著中說明。依藏文可見的密意,亦於新譯文下附出,標為「新疏」。新疏中所說,可以補充依漢譯而疏的疏文,敬希讀者指正。
《無邊莊嚴會》內容豐富,含有說密乘的經典,本經即是其一。《大寶積經.無邊莊嚴會》是說陀羅尼門的經典,可以將其視為釋迦演密法,故亦可以視其為密續 。全經主要是說三陀羅尼門──無上陀羅尼、出離陀羅尼、清淨陀羅尼,依次攝境、行、果三者。經中先說無上陀羅尼,此即說無上見地,此見地稱為無邊智慧。次說出離陀羅尼,是說依無上見地來觀修,即可出離一切世間,亦即出離一切識境,由是現證無邊智慧。最後說清淨陀羅尼,是觀修果,出離一切識境即是清淨。既離識境,便即是離言說,因此即能離佛言說,依佛密意,通達佛所說的一切法門,如是能不落言說而知密意、觀修密意、得密意果,這便是清淨陀羅尼門的觀修果。由是可知,三陀羅尼門分說基、道、果,若依密乘的觀點,這三陀羅尼便分別是基續、道續、果續。基、道、果三者皆依佛的密意而相續,便能總持佛的密意,這正是本經的意趣。讀者亦須依此來信解佛的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