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之魂 書系 ,共計10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生死界線:針對「迴光返照」首次進行的全面性調查

鷹出版  出版
2024/08/28 出版

有6%的患者長時間經歷大腦不可逆的衰敗,卻在臨終前出現自我的重返,在與所愛之人好好道別後才永遠離開。迴光返照,是一次自我的回歸和再現?迴光返照,挑戰了科學簡化地用大腦涵蓋靈魂的假設,這隻白烏鴉提醒我們:「莫摘除靈魂」。 迴光返照是相對常見但人們知之甚少的現象。在生命臨近盡頭時,許多人——包括那些遭受腦損傷或中風的人,或因精神疾病或深度癡呆而沉默的人——經歷了看似奇蹟般的迴光返照。他們恢復了清醒和活力,恢復了原本的個性情和記憶,能夠與家人和照護者交談,回憶自己的生活,感謝過去共享的歲月,並常常似乎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 在這本非凡的書中,認知科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研究所所長巴提亞尼(Alexander Batthyány)博士,首次對迴光返照進行了重要的研究與闡述,他利用數百個案例和他在瀕死經驗研究相關領域的研究,系統性地探索了迴光返照現象的種種特性,包括迴光返照發生在誰身上,年齡與性別、發生的時間長度、患者的認知狀態、觸發的原因,以及這個現象傳遞的意義,對我們而言揭示了哪些心靈、自我和意識的本質,大腦是否能夠涵蓋自我,以及生者可以從那些跨越生死界限的人身上學到什麼。 就如作者所言:臨終的時日往往帶來深刻的理解――為生命的故事劃下句點、發現個人經歷的意義,或在嚥下最後一口氣之前實現這個意義。這些全都可能發生,死亡為我們揭示了重要的訊息。 在書中,我們會看到絕望的兒子要重新學習愛一個忘記兒子的父親;生病之前總是和藹可親、善良、體貼的老太太生病之後性情大變,甚至會毆打照顧她的護士;儘管妻子沉睡多年,依然不離不棄每天前去醫院照顧的丈夫……然而,某天迴光返照降臨了,他們的親人回來了,而他們長久以來的悲傷和苦楚,彷彿得到救贖和洗滌,但這發生後不久,所愛之人便離世而去。 迴光返照暗示:人彷彿受制於大腦,僅是物質性的存在。但在迴光返照中,儘管大腦毀壞的機制不可能逆轉,但臨終人們卻奇蹟式地回復到生病之前的模樣,彷彿有凌駕肉體之上的某個靈魂的存在。因而啟示我們:死亡不是結束,而是轉換。 《生死界線》這本書令人驚訝、具權威性且感人至深,打開了一扇通往生命和死亡最具挑戰性的謎團之大門,挑戰了我們對生命、死亡和意識最基本的理解。

79 特價36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生死界線

鷹出版  出版
2024/08/28 出版

有6%的患者長時間經歷大腦不可逆的衰敗,卻在臨終前出現自我的重返,在與所愛之人好好道別後才永遠離開。迴光返照,是一次自我的回歸和再現?迴光返照,挑戰了科學簡化地用大腦涵蓋靈魂的假設,這隻白烏鴉提醒我們:「莫摘除靈魂」。 迴光返照是相對常見但人們知之甚少的現象。在生命臨近盡頭時,許多人——包括那些遭受腦損傷或中風的人,或因精神疾病或深度癡呆而沉默的人——經歷了看似奇蹟般的迴光返照。他們恢復了清醒和活力,恢復了原本的個性情和記憶,能夠與家人和照護者交談,回憶自己的生活,感謝過去共享的歲月,並常常似乎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 在這本非凡的書中,認知科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研究所所長巴提亞尼(Alexander Batthyány)博士,首次對迴光返照進行了重要的研究與闡述,他利用數百個案例和他在瀕死經驗研究相關領域的研究,系統性地探索了迴光返照現象的種種特性,包括迴光返照發生在誰身上,年齡與性別、發生的時間長度、患者的認知狀態、觸發的原因,以及這個現象傳遞的意義,對我們而言揭示了哪些心靈、自我和意識的本質,大腦是否能夠涵蓋自我,以及生者可以從那些跨越生死界限的人身上學到什麼。 就如作者所言:臨終的時日往往帶來深刻的理解――為生命的故事劃下句點、發現個人經歷的意義,或在嚥下最後一口氣之前實現這個意義。這些全都可能發生,死亡為我們揭示了重要的訊息。 在書中,我們會看到絕望的兒子要重新學習愛一個忘記兒子的父親;生病之前總是和藹可親、善良、體貼的老太太生病之後性情大變,甚至會毆打照顧她的護士;儘管妻子沉睡多年,依然不離不棄每天前去醫院照顧的丈夫……然而,某天迴光返照降臨了,他們的親人回來了,而他們長久以來的悲傷和苦楚,彷彿得到救贖和洗滌,但這發生後不久,所愛之人便離世而去。 迴光返照暗示:人彷彿受制於大腦,僅是物質性的存在。但在迴光返照中,儘管大腦毀壞的機制不可能逆轉,但臨終人們卻奇蹟式地回復到生病之前的模樣,彷彿有凌駕肉體之上的某個靈魂的存在。因而啟示我們:死亡不是結束,而是轉換。 《生死界線》這本書令人驚訝、具權威性且感人至深,打開了一扇通往生命和死亡最具挑戰性的謎團之大門,挑戰了我們對生命、死亡和意識最基本的理解。

特價32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新物理學和宇宙學:科學家與達賴喇嘛關於現代物理學的人文意義的對話

鷹出版  出版
2024/07/03 出版

第六屆心智與生命研討會 對話者名單: 尖端物理學家 戴維.芬克爾斯坦(David Ritz Finkelstein) 阿瑟.查恩茨(Arthur Zajonc) 安東.翟林格(Anton Zeilinger,202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宇宙學家 喬治.格林斯坦(George Greenstein) 皮埃特.哈特(Piet Hut) 哈佛大學哲學暨史學家 杜維明 藏傳佛教領袖 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 ――量子力學 X 多重宇宙 X 達賴喇嘛―― 隨著現代物理學的出現和發展,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於現實的認知, 第一次,    經典科學的理性之光無法再繼續照亮宇宙, 而是隨著我們知道範圍的增加,我們發現自己變得越發無知。 這場典範改變的幅度影響將有多廣,我們還不清楚, 透過《新物理學和宇宙學》這場重要的對話實錄, 達賴喇嘛所代表的藏傳佛教,與現代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們 一起就現代物理學的人文和哲學意義進行深入的探究。 當觀察者與被觀察對象不再互不相涉, 而是一種參與的關係, 當新科學強烈地提醒我們, 身體/心智、精神/物質、主觀/客觀的二分法將被取代, 當我們深入科學的根以及宗教的根時, 就會在根源之處找到彼此會通之處, 開啟新的可能性的大門。 20世紀的新物理學和宇宙學改變了我們對身處其中的宇宙的理解,這些改變同我們從19世紀繼承來的幾乎所有經典科學觀念相衝突。 19世紀末,開爾文爵士宣布整個宇宙都已被人類探測得一清二楚,只剩下若干無關緊要的細微之處尚待探討。不過他的見識足夠敏銳,看出地平線上還有兩朵「烏雲」不符他的樂觀願景:一是麥克爾遜―莫雷實驗 沒能找到「以太」,二是預測物質在高溫下產生光譜的理論未得到證實。後來,從第一朵烏雲中產生了相對論,從第二朵烏雲中產生了量子力學。開爾文爵士的確有先見之明,雖然他有點高興得太早。 而在自牛頓力學為經典物理學和宇宙學奠定下基礎的三百年當中,物理學理論的機械論和唯物主義觀念開始統治西方思想,甚至延伸到了這些領域之外。經過笛卡爾、康德和洛克等思想家之手,科學對哲學的影響越來越大。生命科學為了獲得可與物理學相比的精確性,也尋找了類似於物理學的發展道路。遺傳學、演化論和細胞生物學取代了自然史和整體性的有機生物學。而心智本身,傳統上被理解為精神的表現,現也漸漸成爲機械論宇宙的一部分。到20世紀初,17世紀物理學已成功占領了與其毗鄰的學科領域,並開始侵入心智領域。一種機械論範式和與唯物主義形而上學開始統治西方思想。 然而,在進入20世紀後,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將對我們的宇宙概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我們至今還在為試圖掌握它們的含意而苦苦掙扎。它們挑戰我們過去幾百年繼承而來的物質與宇宙的單純機械論敘述,代之於完全不同於機械論圖像的另一種敘述。而且,無論是量子論還是相對論,都給予觀察者一種新的地位。   如今在西方,新物理學的哲學意義還在探討過程中,雖然佛教沒有同現代物理學的專門理論打過交道,但是佛教數千年來一直在探索物質的本質和心智的本質,佛教對我們思維中的經驗、推理、因果關係、概念和理論的作用等等有過深刻的思索。物理宇宙的漫長歷史也曾是佛教思索的主題,從中所得出的精彩觀點非常接近今天宇宙學家們的理論。      *  *  * 透過與達賴喇嘛的對話,讀者有難得的機會可以學習新物理學和宇宙學,也能學到亞洲最深刻的哲學思想家在這方面的思想。本書記錄的這場對話發生在1997年10月27日至31日,為兩年一次的心智和生命研討會的第六場。在印度達蘭薩拉的會議桌旁,不同學科和不同傳統的五位科學家、一位哲學家和達賴喇嘛坐在一起,就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也就是佛教哲學和現代物理學,展開了獨特的交流和對話。 整個對話當中,大家都真心地尊重每一個人的觀點,協同探究的美好氣氛充滿整個會場。快樂的笑聲和認真激烈的辯論交錯出現,還有五十個受過哲學或科學教育的客人特邀而來的人,旁聽所有的對話,這場對話是個開始,對於現代科學的人文和哲學的探索,還在持續當中。      達賴喇嘛和科學家討論了什麼? •當客觀性的科學走向既有客觀性也包括主觀性在內的科學時,科學知識和人類經驗之間該如何聯繫? •新物理學如何要求我們重新認識世界?又會多大範圍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在新科學中,觀察者以何種方式介入和干擾了觀察對象? •為什麼未來的知道者的「個人知識」將變得非常重要? •如何結合靈性學科的訓練,加強觀察者的自我意識? •如何透過探討實在的本質、知識的本質,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如何深入科學和宗教的根,來找到兩者共同的目標。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新物理學和宇宙學

鷹出版  出版
2024/07/03 出版

第六屆心智與生命研討會 對話者名單: 尖端物理學家 戴維.芬克爾斯坦(David Ritz Finkelstein) 阿瑟.查恩茨(Arthur Zajonc) 安東.翟林格(Anton Zeilinger,202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宇宙學家 喬治.格林斯坦(George Greenstein) 皮埃特.哈特(Piet Hut) 哈佛大學哲學暨史學家 杜維明 藏傳佛教領袖 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 ――量子力學 X 多重宇宙 X 達賴喇嘛―― 隨著現代物理學的出現和發展,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於現實的認知, 第一次,    經典科學的理性之光無法再繼續照亮宇宙, 而是隨著我們知道範圍的增加,我們發現自己變得越發無知。 這場典範改變的幅度影響將有多廣,我們還不清楚, 透過《新物理學和宇宙學》這場重要的對話實錄, 達賴喇嘛所代表的藏傳佛教,與現代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們 一起就現代物理學的人文和哲學意義進行深入的探究。 當觀察者與被觀察對象不再互不相涉, 而是一種參與的關係, 當新科學強烈地提醒我們, 身體/心智、精神/物質、主觀/客觀的二分法將被取代, 當我們深入科學的根以及宗教的根時, 就會在根源之處找到彼此會通之處, 開啟新的可能性的大門。 20世紀的新物理學和宇宙學改變了我們對身處其中的宇宙的理解,這些改變同我們從19世紀繼承來的幾乎所有經典科學觀念相衝突。 19世紀末,開爾文爵士宣布整個宇宙都已被人類探測得一清二楚,只剩下若干無關緊要的細微之處尚待探討。不過他的見識足夠敏銳,看出地平線上還有兩朵「烏雲」不符他的樂觀願景:一是麥克爾遜―莫雷實驗 沒能找到「以太」,二是預測物質在高溫下產生光譜的理論未得到證實。後來,從第一朵烏雲中產生了相對論,從第二朵烏雲中產生了量子力學。開爾文爵士的確有先見之明,雖然他有點高興得太早。 而在自牛頓力學為經典物理學和宇宙學奠定下基礎的三百年當中,物理學理論的機械論和唯物主義觀念開始統治西方思想,甚至延伸到了這些領域之外。經過笛卡爾、康德和洛克等思想家之手,科學對哲學的影響越來越大。生命科學為了獲得可與物理學相比的精確性,也尋找了類似於物理學的發展道路。遺傳學、演化論和細胞生物學取代了自然史和整體性的有機生物學。而心智本身,傳統上被理解為精神的表現,現也漸漸成爲機械論宇宙的一部分。到20世紀初,17世紀物理學已成功占領了與其毗鄰的學科領域,並開始侵入心智領域。一種機械論範式和與唯物主義形而上學開始統治西方思想。 然而,在進入20世紀後,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將對我們的宇宙概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我們至今還在為試圖掌握它們的含意而苦苦掙扎。它們挑戰我們過去幾百年繼承而來的物質與宇宙的單純機械論敘述,代之於完全不同於機械論圖像的另一種敘述。而且,無論是量子論還是相對論,都給予觀察者一種新的地位。   如今在西方,新物理學的哲學意義還在探討過程中,雖然佛教沒有同現代物理學的專門理論打過交道,但是佛教數千年來一直在探索物質的本質和心智的本質,佛教對我們思維中的經驗、推理、因果關係、概念和理論的作用等等有過深刻的思索。物理宇宙的漫長歷史也曾是佛教思索的主題,從中所得出的精彩觀點非常接近今天宇宙學家們的理論。      *  *  * 透過與達賴喇嘛的對話,讀者有難得的機會可以學習新物理學和宇宙學,也能學到亞洲最深刻的哲學思想家在這方面的思想。本書記錄的這場對話發生在1997年10月27日至31日,為兩年一次的心智和生命研討會的第六場。在印度達蘭薩拉的會議桌旁,不同學科和不同傳統的五位科學家、一位哲學家和達賴喇嘛坐在一起,就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也就是佛教哲學和現代物理學,展開了獨特的交流和對話。 整個對話當中,大家都真心地尊重每一個人的觀點,協同探究的美好氣氛充滿整個會場。快樂的笑聲和認真激烈的辯論交錯出現,還有五十個受過哲學或科學教育的客人特邀而來的人,旁聽所有的對話,這場對話是個開始,對於現代科學的人文和哲學的探索,還在持續當中。      達賴喇嘛和科學家討論了什麼? •當客觀性的科學走向既有客觀性也包括主觀性在內的科學時,科學知識和人類經驗之間該如何聯繫? •新物理學如何要求我們重新認識世界?又會多大範圍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在新科學中,觀察者以何種方式介入和干擾了觀察對象? •為什麼未來的知道者的「個人知識」將變得非常重要? •如何結合靈性學科的訓練,加強觀察者的自我意識? •如何透過探討實在的本質、知識的本質,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如何深入科學和宗教的根,來找到兩者共同的目標。  

特價29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儀式的科學:深入儀式運作的身體和心理機制

鷹出版  出版
2024/05/02 出版

看似無意義的行為如何創造出意義? 探究儀式運作的神經和心理機制。 在許多文化中, 儀式並非人類經驗的膚淺事件,而是發揮著嚴肅的作用。 而今日,當傳統儀式已經丟失了其原有的社會脈絡, 我們該如何找回生活當中的神聖? 本書由先驅人類學家帶領讀者踏上一段「引人入勝」的旅程,穿越人類儀式的豐富掛毯,向我們展示儀式的運作邏輯,說明儀式這種看似最不合理的行為,為何對我們來說如此重要。 儀式是人類文化史上最古老也最神祕的泉源,幾乎在每個人類文化中都存在。而儀式的存在,滿足了基本人類需求,也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但我們仰賴這些禁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並不是因為它們具有邏輯,而是因為它們對我們來說很有用。即使這些儀式行為對於物質世界沒有直接影響,卻改變了我們的內在世界,透過身體實踐過程中,產生秩序、歡愉、黏著、幸福感等心理機制,形塑了我們的社會角色,以深刻又微妙的機制將所有人連結在一起。 在《儀式的科學》一書中,人類學家暨科學家迪米崔•席加拉塔斯(Dimitris Xygalatas)在超過二十年的旅程中,研究並見證了各種極端儀式和生活中常見的儀式,包括生日派對、加冕典禮、默默祈禱、踏火、爬刀梯以及可怕的成年儀式。他親歷現場、參與在當地人群當中,把一系列在實驗室中做的實驗帶入田野,以此瞭解人們追求儀式的驅力。本書帶我們一覽這些科學發現,揭露儀式的內在運作,以及它們對我們及社群帶來的重要功能。 儀式的科學能幫助我們了解並慶祝這個使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關鍵,即在我們身上最原始且根本的部分。只有當我們擁抱我們對儀式的著迷時,我們才能在生活中發揮儀式的最大潛能。

79 特價36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海風下【2023年經典版】

鷹出版  出版
2023/05/31 出版

「要真正認識卡森女士,不能只看她的環境啟示錄, 也要看她柔軟、深刻的文學性自然書寫。」--吳明益   文學經典•自然書寫標竿 《寂靜的春天》作者瑞秋.卡森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 她筆下刻劃的生命故事深刻雋永, 就如海風千萬年來不曾停止吹拂海岸,亙古不變。   《海風下》,是美國最偉大的自然作家瑞秋.卡森的第一部作品,寫作於1941年,比她後來家喻戶曉的環境啟示錄《寂靜的春天》甚至早了二十年,並與後來的《週遭之海》、《海之濱》並稱卡森的「海洋三部曲」。   這部充滿新鮮活力,如詩又如散文的作品,帶我們看見大海邊緣生命的流動與循環,海洋、海鳥、魚類無盡的美與神祕,這部作品隨後也成為後世自然寫作的標竿。   卡森在書中以生物的視角寫作,透過視野不斷地轉換,帶出海岸大環境以及海洋生物活潑而完整的面貌。她所寫下的生命故事深刻雋永,如同海風千萬年來不曾停止吹拂海岸,亙古不變。   唯有藝術,能模鑄出永恆的價值。晚年回顧時,瑞秋.卡森將本書視為自己一生最鍾愛的作品,她寫信給朋友說:「這書……裡面有我寫作第一本書的新鮮活力,那種新鮮,此後我再也不曾充分擁有──我不認為那個作家能再度擁有。」   在瑞秋的作品中,偏愛《海風下》的人不在少數。文學批評家賈特娜(Carol B. Gartner)建議初識卡森的讀者「從《海風下》讀起」,因為這本書「結合了形式、內容與風格的美,以文學而論,是她最成功的作品」。   作家波克說:「(比起瑞秋的其他作品,)我素來最喜歡《海風下》。它像是一個寧靜而特別的港灣,讓人在裡面儲備精力、休養生息,好再次出海,去探索外洋的奧祕。  

79 特價2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路德神話:德國如何發明新教改革者?

鷹出版  出版
2022/08/31 出版

還原歷史上真正的路德。 瞭解二十世紀出的德國學者如何形塑路德, 就更理解從一戰到希特勒崛起,現代的德國和世界。   從神學脈絡談德國,以及現代化的世界 歐洲最知名人物馬丁路德,如何被推上現代化的神壇? 路德並非發起宗教革命的英雄; 比起新教路德,他更是天主教的路德。   本書探討路德作為宗教改革者的歷史和傳說,與西方的現代性如何產生千絲萬縷的關聯,甚至幾乎所有現代意識或價值都跟馬丁路德脫不了關係。 沒有誰的故事比馬丁路德更能說明西方現代性的勝利,然而站在中世紀威權看台前宣布宗教和知識自由的路德,是如何被形塑成宗教改革者?就得要回到這個神話的發源地——19世紀後期的德國,追溯自一次大戰結束到國家社會主義興起的歷程。 為什麼德國知識份子——尤其是宗教、文化和神學方面的新教學者——在這個動蕩時期,執著於改革者版本的路德故事,而將路德吹捧成推動現代化德國文化統一的神話人物?在神話的多次反覆敘述的過程中,自威瑪共和國時代起,路德取得了世界性的歷史地位。 海默在新教改革者路德的結構中透過中世紀的視角,發現比起說是新教改革者,路德更是天主教的改革者。十九世紀、二十世紀轉換之際,德國學者尋求新的路德研究方法,試圖建構德國獨有的政治和文化精神上。當時軍事行動擴大了德國邊界,德國大學也開始成為歷史和社會科學研究最蓬勃的創新中心。在文化議題上,探討「德國在現代世界中的位置」成為德國日常的關注焦點,路德十六世紀的稱義神學和獨特的宗教經歷,被放入十九世紀後期出現的神學歷史方法中,以致路德成了當中的關鍵人物。 然而,塑造路德成為宗教改革的人物後,人們對於他反猶和反天主教的態度,也不加檢視地照單全收。這埋下國家社會主義的興起後希特勒的崛起,以及在現代性擴張的脈絡下,當代我們到的對於民主抵抗的根源。 總而言之,本書探討路德與現代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如何關聯,以及路德如何被歷史形塑成一個宗教改革家,透過還原路德成為天主教改革者,讓我們看到歷史上路德的真正樣貌。   【本書特色】 ★以歷史角度看路德各種形象的建構,以及對西方現代的深刻影響,尋找歷史上路德的天主教元素和中世紀元素。 ★本書作者在coursera這個全世界一流大學合開的線上課程擔任「路德與西方」講師,獲得4.6的高分。 ★馬丁路德是歐洲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但在中文世界還沒一本真正好的傳記,本書將補充此空缺。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路德神話

鷹出版  出版
2022/08/31 出版

還原歷史上真正的路德。 瞭解二十世紀出的德國學者如何形塑路德, 就更理解從一戰到希特勒崛起,現代的德國和世界。   從神學脈絡談德國,以及現代化的世界 歐洲最知名人物馬丁路德,如何被推上現代化的神壇? 路德並非發起宗教革命的英雄; 比起新教路德,他更是天主教的路德。   本書探討路德作為宗教改革者的歷史和傳說,與西方的現代性如何產生千絲萬縷的關聯,甚至幾乎所有現代意識或價值都跟馬丁路德脫不了關係。 沒有誰的故事比馬丁路德更能說明西方現代性的勝利,然而站在中世紀威權看台前宣布宗教和知識自由的路德,是如何被形塑成宗教改革者?就得要回到這個神話的發源地——19世紀後期的德國,追溯自一次大戰結束到國家社會主義興起的歷程。 為什麼德國知識份子——尤其是宗教、文化和神學方面的新教學者——在這個動蕩時期,執著於改革者版本的路德故事,而將路德吹捧成推動現代化德國文化統一的神話人物?在神話的多次反覆敘述的過程中,自威瑪共和國時代起,路德取得了世界性的歷史地位。 海默在新教改革者路德的結構中透過中世紀的視角,發現比起說是新教改革者,路德更是天主教的改革者。十九世紀、二十世紀轉換之際,德國學者尋求新的路德研究方法,試圖建構德國獨有的政治和文化精神上。當時軍事行動擴大了德國邊界,德國大學也開始成為歷史和社會科學研究最蓬勃的創新中心。在文化議題上,探討「德國在現代世界中的位置」成為德國日常的關注焦點,路德十六世紀的稱義神學和獨特的宗教經歷,被放入十九世紀後期出現的神學歷史方法中,以致路德成了當中的關鍵人物。 然而,塑造路德成為宗教改革的人物後,人們對於他反猶和反天主教的態度,也不加檢視地照單全收。這埋下國家社會主義的興起後希特勒的崛起,以及在現代性擴張的脈絡下,當代我們到的對於民主抵抗的根源。 總而言之,本書探討路德與現代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如何關聯,以及路德如何被歷史形塑成一個宗教改革家,透過還原路德成為天主教改革者,讓我們看到歷史上路德的真正樣貌。   【本書特色】 ★以歷史角度看路德各種形象的建構,以及對西方現代的深刻影響,尋找歷史上路德的天主教元素和中世紀元素。 ★本書作者在coursera這個全世界一流大學合開的線上課程擔任「路德與西方」講師,獲得4.6的高分。 ★馬丁路德是歐洲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但在中文世界還沒一本真正好的傳記,本書將補充此空缺。  

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製造聖經:聖經中不為人知的矛盾(以及為什麼我們看不出來!)

鷹出版  出版
2021/11/03 出版

聖經出於神之手,還是人之手? 以歷史批判法還原耶穌,重建基督教形成的歷史 三位一體、肉體復活、耶穌是人也是神… 基督教的核心教義, 都是後代神學家的發明!? 傳道三年就中斷的耶穌福音X被隱蔽兩千年的新約歷史 在這本《紐約時報》暢銷書中,學界公認的傑出學者,巴特•葉爾曼 (Bart Ehrman) 透過歷史批判法,指出聖經新約各個經卷之間,彼此有難以調和的矛盾,甚至夾雜後人杜撰、偽造和改寫的內容。此外,這些經卷幾乎都是在耶穌甚至耶穌門徒之後三、四十年的作者,假託門徒之名所寫下。 換言之,基督宗教的重要觀念可能並非耶穌本意,而是後世神學家的發明。聖經是被後人製造出來,而基督教是被製造出來的宗教,不是屬於耶穌的宗教。 葉爾曼表明,一般教牧人員在神學院都受過歷史批判訓練,但未將這些聖經知識告訴教會教友,一般大眾更是一無所知。就如肉體復活、耶穌既是人又是神等等概念,都是耶穌本人不曾提出的主張。因此,有必要讓讀者瞭解兩世紀以來聖經學者的普遍認識,以及聖經是人類歷史的產物,打破「聖經是天啟」的觀念。 透過回顧自己如何從一個保守福音派的堅信者走向不可知論者的過程,葉爾曼一再申明,發現聖經的矛盾不一定會讓人失去信仰,反而是知道聖經究竟是什麼,會讓人更加認識自己所信為何,對信仰產生有意義的反思。因此,鼓勵信仰者或非信仰者的讀者,對於這本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書,一起來場知識冒險。

79 特價41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製造聖經

鷹出版  出版
2021/11/03 出版

聖經出於神之手,還是人之手? 以歷史批判法還原耶穌,重建基督教形成的歷史 三位一體、肉體復活、耶穌是人也是神… 基督教的核心教義, 都是後代神學家的發明!? 傳道三年就中斷的耶穌福音X被隱蔽兩千年的新約歷史 在這本《紐約時報》暢銷書中,學界公認的傑出學者,巴特•葉爾曼 (Bart Ehrman) 透過歷史批判法,指出聖經新約各個經卷之間,彼此有難以調和的矛盾,甚至夾雜後人杜撰、偽造和改寫的內容。此外,這些經卷幾乎都是在耶穌甚至耶穌門徒之後三、四十年的作者,假託門徒之名所寫下。 換言之,基督宗教的重要觀念可能並非耶穌本意,而是後世神學家的發明。聖經是被後人製造出來,而基督教是被製造出來的宗教,不是屬於耶穌的宗教。 葉爾曼表明,一般教牧人員在神學院都受過歷史批判訓練,但未將這些聖經知識告訴教會教友,一般大眾更是一無所知。就如肉體復活、耶穌既是人又是神等等概念,都是耶穌本人不曾提出的主張。因此,有必要讓讀者瞭解兩世紀以來聖經學者的普遍認識,以及聖經是人類歷史的產物,打破「聖經是天啟」的觀念。 透過回顧自己如何從一個保守福音派的堅信者走向不可知論者的過程,葉爾曼一再申明,發現聖經的矛盾不一定會讓人失去信仰,反而是知道聖經究竟是什麼,會讓人更加認識自己所信為何,對信仰產生有意義的反思。因此,鼓勵信仰者或非信仰者的讀者,對於這本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書,一起來場知識冒險。

特價36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