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史學家李百藥撰,記載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續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下迄北齊亡國,前後約五十餘年史實,而以記北齊歷史為主。 本書特色 1.隋朝史學家李百藥撰,前後約五十餘年北齊史實。 2.內容記載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續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下迄北齊亡國。
唐令狐德棻主編,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的紀傳體史書。對於東魏、北齊、梁與陳等四朝帝位更迭等重大史事皆詳加載明,反映了當時中國歷史發展的大勢及紛繁的歷史事件。
《西洋哲學史》(A History of Philosophy)是一部從前蘇格拉底時期到二十世紀早期的西方哲學指南,於1945年率先在美國出版。當羅素在1950年頒授諾貝爾獎時,《西洋哲學史》也被列為獲獎原因之一,並在演說中兩次提及此書。羅素不僅討論書中主要人物的生活、歷史背景、社會環境和哲學系統,還饒有興致的解釋他們錯在哪裡以及為何出錯,且文字幽默易懂。本書被視為:既是書中人物的哲學、也是羅素自己哲學的一部著作,時至今日仍在出版。 本書特色 1. 一部從前蘇格拉底時期到二十世紀早期的西方哲學指南。 2. 本書被視為:既是書中人物的哲學、也是羅素自己哲學的一部著作,時至今日仍在出版。
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六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本書特色 1. 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南朝劉宋時的范曄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本書成於唐貞觀22年(西元648年),二十四史之一,所載歷史上起三國時期下至東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止。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十六國政權的狀況,今存一百三十卷。 本書特色 1. 二十四史之一,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
本書為東漢史紀傳體史書,由南朝劉宋時的范曄著,記載了東漢光武帝(西元25年)至漢獻帝禪讓(西元220年)間195年的歷史。在三國以前,其與《東觀漢記》、《史記》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本書特色 1. 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南朝劉宋時的范曄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本書為二十四史之一,由南朝梁沈約等人所著,記載了南朝劉宋政權60年(420-479年)的史事,共計一百卷。 本書特色 1. 本書為二十四史之一,由南朝梁沈約等人所著,記載了南朝劉宋政權60年(420-479年)的史事,共計一百卷。
本書此為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西元四世紀末至六世紀中葉的北魏王朝的歷史,共計114卷。 本書特色 1. 本書此為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西元四世紀末至六世紀中葉的北魏王朝的歷史,共計114卷。
唐朝李延壽撰。紀傳體,共一百卷,上起北魏下迄隋,記北朝北魏、西魏、東魏、北周、北齊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繼承父親李大師未完成的事業。 本書特色 1. 本書是紀傳體,共八十卷,紀錄北朝北魏、西魏、東魏、北周、北齊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 2. 唐朝歷史學家李延壽撰,繼承父親李大師未完成的事業。 3. 版本:中華書局據英殿本校刊
唐朝李延壽撰。紀傳體,共八十卷,上起劉宋下迄南陳。記南朝宋、南齊、南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南朝歷史。 本書特色 1. 本書是紀傳體,共八十卷,紀錄南朝宋、南齊、南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南朝歷史。 2. 唐歷史學家李延壽撰。 3. 版本: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
唐魏徵等撰,記載隋文帝開皇元年至隋恭帝義寧二年共三十八年歷史。 本書特色 1. 記載隋文帝開皇元年至隋恭帝義寧二年共三十八年歷史。 2. 唐知名政治家唐魏徵等撰。 3. 版本: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
記載唐高祖至唐哀帝史事,深具保存史料價值,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本書特色 1. 本書記載唐高祖至唐哀帝史事,深具保存史料價值,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 2. 包含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3. 後晉政治家、後唐太常博士及翰林學士劉昫編著。 4. 版本: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
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 本書特色 1. 本書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 2.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歐陽修與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 3. 版本:上海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
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梁唐晉漢周書》,概稱《五代史》,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 本書特色 1. 本書原名《梁唐晉漢周書》,概稱《五代史》,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 2. 北宋名臣、史學家薛居正等撰。 3. 版本:上海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
明宋濂等奉明太祖之命編撰的紀傳體史書,共二百一十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歷史,二十四史之一。 本書特色 1. 明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宋濂等奉明太祖之命編撰的紀傳體史書。 2. 全書共二百一十卷,記述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歷史,二十四史之一。 3. 版本: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
元帝國官員脫脫等撰之紀傳體金代史,共135卷,記述了從女真族的興起到金朝建立和滅亡。 本書特色 1. 元帝國官員脫脫等撰之紀傳體金代史。 2. 全書共135卷,記述了從女真族的興起到金朝建立和滅亡。 3. 版本:上海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
二十四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為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史書。本書特色1. 二十四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2. 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為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史書。3. 版本: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
本書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為紀傳體的史書,由清朝的張廷玉等奉命編撰,記載了從明太祖洪武元年到明思宗崇禎十七年共二百七十七年的明朝歷史。 本書特色 1. 本書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為紀傳體的史書。 2. 由清朝的張廷玉等奉命編撰,記載從明太祖洪武元年到明思宗崇禎十七年共二百七十七年的明朝歷史。 3. 版本: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
本書是西漢武帝時期太史令司馬遷所編寫的紀傳體史書,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2500年的歷史,共130卷,其與後來的《(前)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皆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記》首創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後來傳著之正史所傳承,它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本書特色 1. 本書是西漢武帝時期太史令司馬遷所編寫的紀傳體史書,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2500年的歷史。 2. 《史記》首創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後來傳著之正史所傳承,它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即漢書)中國古代歷史著作,東漢班固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體例沿用《史記》而略有變更,如改「書」為「志」、改「列傳」為「傳」、改「本紀」為「紀」且無「世家」,共計有一百篇。內容記載上自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新朝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歷史。《漢書》語言莊嚴工整,多用排偶,遣辭造句典雅遠奧,與《史記》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鮮明對照。此書一出,後纂修紀傳體的斷代史均仿照其體例。 本書特色 1. (即漢書)中國古代歷史著作,東漢班固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2. 《漢書》語言莊嚴工整,多用排偶,遣辭造句典雅遠奧,與《史記》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鮮明對照。此書一出,後纂修紀傳體的斷代史均仿照其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