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本從社群文化角度探討食農教育的書籍。它提出了一套方法,幫助有興趣的人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建構在地食農知識,並根據教學對象的特性與需求,調整操作方法。本書為套書中的一冊,全套書包含《食農教育的文化視野:連結地方與社群方法論》(以下簡稱《方法論》)及《食農公民:在地食農知識建構行動手冊》(以下簡稱《行動手冊》)兩本,前者探討食農教育如何作為連結地方與社群的方法,後者提供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工具模板,旨在促進更多人參與食農知識建構,推動食物民主運動。本書特別強調尊重異己、多元價值、合作共創及資源共享原則,適合文化工作者、教師及民間組織使用。
「2023 年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以「時序與空間的斷點切片」作為的概念,拓展並解構對石雕認知的傳統,以多維角度重新探討其根源至未來的想像。期望觀眾能從夠重新回視石雕最根本之的元素—石材,重新思考定義「石雕」的定義意義,並且翻轉石材單純作為媒材的既定想像。
花蓮縣文化局以太平溪流域的人與事為主題,編撰《太平溪流域舊社溯源與傳統技藝探索系列叢書》,分別出版《帶你回列尼──太平溪舊社生活踏尋》和《馬拉斯達邦──布農少年狩獵筆記》,最大的用意就是與族人攜手將列尼的舊社記憶與技藝化成書頁,讓年輕一輩的族人與全體國人認識、了解太平溪流域的人、事、史。
第11屆「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主題訂為「大石代」(The Grand Stone Era),精神旨在回歸原創精神、創造觀念並引領時代風潮。「石雕」雖作為傳統藝術,但傳統並不代表落後,透過經典價值的不斷闡述與詮釋,一樣能歷久彌新。「創新」並非徒具形式或標新立異,而是必須建立在美學的秩序內涵中,跟隨大時代的脈動與時俱進,方能彰顯「石雕」這門藝術在當代的定位與意義,「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所扮演的角色,正是作為「石雕」與「世界」之間的聯結平台,不僅為世界各地優秀的石雕藝術家打造出一個優質的創作空間,也使世界看到花蓮的美麗,並將世界石雕藝術的精華收藏於花蓮,讓民眾得以認識、欣賞它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