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台灣公民科學素養概況》專書是有關台灣18歲以上成人科學素養現況描述,現況描述主要是以具體的經驗數據為主,數據來源為科技部委託之2012年科學素養調查計畫,在內容的呈現上,盡可能完整將重要調查結果涵蓋,另外也整理部分國內外相關調查數據,以供比較。科學素養概況書的出版,主要目的在提供一本討論台灣科學文化之專書,作為了解台灣民眾怎麼看待科學的資料。本書提供不同面向訊息用以觀看台灣現代公民對科學之認知、信念、情感、以及實踐。2012概況書,相較於2008年版本,有著更豐富的內容,因為加入了不少新的題目,如民眾對科學參與的興趣、對動物倫理的態度、對核能電廠的態度、以及科學的日常應用等。2012年概況書也包括長期追蹤的議題,提供了兩次調查之比較。 2008年至2012年兩次調查期間,台灣社會本身及其所處環境正悄悄發生改變。台灣本地以及國際上之社會、教育、政治、經濟結構方面都發生不少變化,人類的價值觀也隨之發生變遷;自然科學領域方面也是,電信科技,生物科技以及材料能源科學進展快速,提供人們更多的選擇;自然環境方面也是,人口增加、海嘯、地震、氣候變遷議題威脅著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社會各面向之變化,可能會影響一般民眾個人及社會整體如何看待一般科學以及個別科學議題。 對於台灣目前公民科學素養現況調查結果之解讀,本書從文獻上提供部分解釋,但最主要還是希望開放給讀者,歡迎從各自學術專業角度解讀本書資料。對於科學素養的研究與推動,我們不希望停下腳步,未來,我們將會試著透過研討會,或是規劃徵求與本調查資料有關研究之論文,出版更多研究專書。
Emerging contaminants(ECS) include,but not Iimited to,phthalate esters(PAEs),pharmaceuticals by-products,and nanoscale contaminants.Nowadays,they have been found in surface water bodies,sewage treatment plant effluents,and various stages of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lants and even in finished drinking water.
哲學家們總以發現存在的本質為目的,作為主體的我因而總是從認識觀點闡述世界。但日常生活中的我們卻不只是一個認識主體,而同時也是生存者以及以感覺探觸世界的人。在此意義上,傳統哲學要求普遍性的認識觀點與生活似乎存在著某種鴻溝,但此背反生活的哲學如何可能與人、與生命產生聯繫?本書將嘗試產明哲學與生活
「我是誰?」乃是人類長久以來不斷尋索而苦無答案的一大問題。拉岡學派精神分析(Lacanian Psychoanalysis)從語言的層面出發,探索人類心靈的結構。拉岡精神分析將人類的心靈結構分為三個界域:想像界、象徵界、真實界,再依據個人處理「缺陷」的不同方式將人分類為強迫型、歇斯底里型、變態型、以及神經病型。這樣的分類說明了拉岡精神分析對人的看法:每個人都有病。這些「病」除了在個人中影響個性外,更擴及到外在的兩性關係以及社會結構,建構起我們周遭的一切。
王陽明是明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學說影響了近代中國、韓國及日本,為傳統儒學開出新的內涵。王陽明用生命實踐心學,不僅掀起王學的風潮,也成就了保國衛民的偉大事功。這本書中呈現王陽明的思想歷程,從他的人生際遇、言行舉動、勦匪勘亂及講學論述,舖展出他龍場悟道前的三次蛻變,及悟道後層層轉進的思想內涵。
散文之美,體現在細微的文字,以及裡面的性情、思維和體驗。這本小書嘗試閱讀十二段台灣現代散文作品,引領讀者進入具體的行文脈絡,逐步體會散文的文體格式、修辭策略與藝術風華。先是追溯早期白話散文的基調,及其在台灣的流風餘韻。繼則闡論台灣現代散文追求藝術性的方法及成就,進而展示其多層次的描寫和敘述,如何表達了豐蘊的生命意識。最後則介紹了若干年輕作者的當代試驗,以見散文創作不斷發展變化的契機。
何謂音樂歌舞劇 (Musical)?簡單來說,音樂歌舞劇是融合的音樂、歌曲、舞蹈、與台詞所結合的音樂舞臺劇表演。其性質的核心為文字與表演之間關係的整合,而這是最屬藝術合作 (collaborative art) 類型的戲劇。因此,為了能簡單介紹音樂劇中的戲劇,這本書的用意是涵蓋三個製作了著名且具有代表性類型的音樂劇時代:(一) 敘述音樂歌舞劇時代 (The Book Musical Era),(二) 通俗與流行文化時代 (The Popular and Pop Culture Era),(三) 大型音樂劇時代 (The Megamusical Era) 。
近代海洋研究的幾個重要議題是海洋史、海洋文化、海洋政治與海洋環境;海洋史的範圍除可縱觀人類生活、商業與交通,亦可以區域及斷代方式,尋找海洋在不同時期之商業、政治及戰爭的定位。海洋史與海洋文化研究主題進一步開展,期待藉由知識網絡得以與學術界及讀者分享海洋歷史與文化研究的成果。
在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派欽差大人沈葆楨赴臺救急,因為熟悉洋情洋務、精於吏治,他破除海禁、隔離政策,啟動連串變革。我們回顧從1874~1894時期20年,實則有沈葆楨、丁日昌與劉銘傳的承先啟後「變革接力」的模式,三人的表現不同凡響,也「兼具領導者與管理者」的角色。其中,沈先生領導變革最值得稱道的,就是他理臺導入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洋務運動,「以創始為善後」、「是以整個中國來治臺」的觀念與方法,今日回顧實為臺灣近代化的創始。
本書概要介紹了華文現代詩的發展歷史及重要詩人,並賞析若干作品,立意本不在細說華文現代詩史,而在讓讀者了解現代詩自誕生以來演變的概況,並掌握閱讀詩歌、理解詩歌的若干基本知識,以為進一步研究現代詩作預備。在賞析詩作上,儘量分析其藝術技巧,諸如修辭、節奏、命意、謀篇等,以期讀者能體會現代詩的竅門,所選詩作,則以語言明白曉暢、篇幅短小、在詩史或個人作品中具有典型性為原則。
本書先以生活中的音樂喚起讀者不同層次的多元美感經驗,進而以此討論音樂欣賞行為(審美過程),指引讀者如何欣賞音樂的內涵,最後再與讀者分享多元的流行音樂美感經驗,期待讀者能從小培養審美能力,長大後才會對視覺藝術與音樂所呈現的美有進一步的欣賞與感動。... 本書先以生活中的音樂喚起讀者不同層次的多元美感經驗,進而以此討論音樂欣賞行為(審美過程),指引讀者如何欣賞音樂的內涵,最後再與讀者分享多元的流行音樂美感經驗,期待讀者能從小培養審美能力,長大後才會對視覺藝術與音樂所呈現本書先以生活中的音樂喚起讀者不同層次的多元美感經驗,進而以此討論音樂欣賞行為(審美過程),指引讀者如何欣賞音樂的內涵,最後再與讀者分享多元的流行音樂美感經驗,期待讀者能從小培養審美能力,長大後才會對視覺藝術與音樂所呈現的美有進一步的欣賞與感動。...的美有進一步的欣賞與感動。...
古希臘的劇場裡面沒有現代西方劇場的最新科技,也不重視演員有沒有偶像身分?或者是不是俊男美女?卻開闢出了西方劇場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留給後世的不僅僅有兩千五百年來不斷在世界各地的劇場裡上演的經典悲、喜劇作,還有舞台上歷久不衰的美麗與哀愁,喜悅、感動和驚懼!?悲喜交織古希臘劇場文化?會告訴你:古希臘人是怎麼辦到的?讓我們一起來看西方的「古早人」如何扮戲!
全書內容性質在「多重視野」與「人文海洋」兩大特色:「多重視野」適以觀察由中國大陸型到臺灣海島型的地理特點,歷史上經多重政治實體的交替統治,融合了多族話語、多元文化;透過各族群海洋意象塑造與運用,理解海洋主題在各族群中文學、藝術、歷史、思想上的表現、詮釋與文化想像。「人文海洋」則將自然的海洋賦予人文意涵,深化文化意境,探索人文與自然的對話、人與海洋之間的互動、衝突與矛盾,以達到深化海洋文化內涵與提升海洋人文價值之目的。
本書從討論哲學如何在當代社會普遍遭受誤解開始,引導讀者認識哲學的重要性,指出哲學如何與每個人的基本人生觀、世界觀息息相關,進而闡明哲學與宗教及科學之間的關係,書中最後並談及中國哲學的特質與困難。
書中以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導讀者對漢語文字中的若干基本觀念進行了解,包括:漢字型體名稱、分析漢字的基本概念、文字和語言的ㄧ貫性,以及文字的形體與讀音等主題。
本書探討馬華文學的定義與屬性,描述其歷史發展脈絡及其在台灣文學場域與馬來西亞文學系統中的位置。此外,書中涉及離散論述、華語語系文學與小文學等概念,並以之為貫穿各單元的論點。正文之後附錄繫年簡表,讀者檢閱此表,更能一窺馬華文學走過各個時代的歷史軌跡。
不論是在任何一個地區或是任何一個年代,節奏都是音樂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由於純音樂創作所使用的節奏比較自由,可以無限制的盡情發揮,所以本書以輕鬆的文筆介紹西方音樂在不同的拍子中幾種比較常見的舞曲節奏型態,和現代音樂中所運用的節奏概念為主軸。希望讀者們瞭解心跳後,聆聽音樂時,更能感受其中的趣味與內涵。
在這個新世代中,許多年輕人都喜歡在朋友面前show一下,可是問到是否願意進劇院去看表演,大多數的人卻又絕得那太高尚了,跟自己的tone不合,其實劇場真的那麼難玩嗎?這本書透過簡單的描述,探討劇場中的各種工作,也藉由作者的親身經歷和省思,讓讀者可以更容易親近閱讀,也提供劇場工作者另一面向的思考。
96年12月15日,來自全國參與「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的12所大學校長及關心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之各界賢達,出席「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策略:大學之分類」學術研討會,會中賢達及先進們,根據其辦學經驗和觀察國外大學分類趨勢發展,提出許多精闢見解,適以將研討會內容集結出版,做為大學辦學分類的重要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