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g 書系 ,共計11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半蝕

韓麗珠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21/04/28 出版

當時代是深淵, 她凝視深淵,與深淵對話 韓麗珠繼《黑日》之後,在時代巨變中開出人文哲思之花 言叔夏:「『我城』自西西以來的定義被改寫。」 ★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黑日》作者韓麗珠最新力作 二〇二〇年,疫情與政治改變了香港,也改變了世界。許多地方日常中斷,進入一種「半蝕」的狀態。外在的世界變得不安全——或因為病毒,或因為政治。人們發現,原本以為如陽光普照、無處不在的安全和自由,現在突然蝕去。人類正在進入一種新的生存狀態。 不是全蝕,也不是全明。 不是生來就被剝奪,而是曾經擁有,卻正在失去。 不是沒有家,而是持續不斷地失去家,失去安定感。 就像生活在地面的自己,逐漸被天文現象的暗影所籠罩。 倘若這是二十一世紀的存在狀態,人要如何在這死去中生? 韓麗珠以她敏於內省,富同理心的思索,諦觀這半蝕的宇宙。她從反觀自我寫起,也見證城市改變。當世界處在半蝕或明或暗的變動之中,她既向內也向外探測,感知個體與共同體的邊界,看見善與惡、生與死,彼此交織的羅網,城市的毀滅其實也是重生。《半蝕》從香港這個現場出發,實際上是一本寫給全世界、給經歷當下流轉變幻之人的書。 正如言叔夏說的:「《半蝕》的不易在於:在『暴政』面前,先低頭反身凝視的,先是『自己』,然後才能是『他人』。」這本書中沒有任何關於香港命運的大聲疾呼。它極度安靜,但這安靜卻使我們感到:文字內蘊的訊息進入了每一個細胞,意義被重新整理,糾結被梳開。或許,將這本書讀到最後時,會感到細胞中微微有光。外在的世界暗蝕,內在的光亮起。 「《黑日》與《半蝕》,以一種接近日記的體例,看似直面『現場』,真正要叩問的卻其實是人與時間、人與歷史、人與他所在的『此刻』之間的千種綰結。」——言叔夏 (散文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以日記體裁為形式的文學作品通常是私密情感的自我揭露,然而《黑日》當中的個人感受不僅具有公共的意義,而且飽含描述的力量。」——劉滄龍 (德國洪堡大學哲學博士,師大國文系教授)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半蝕

韓麗珠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21/04/28 出版

當時代是深淵, 她凝視深淵,與深淵對話 韓麗珠繼《黑日》之後,在時代巨變中開出人文哲思之花 言叔夏:「『我城』自西西以來的定義被改寫。」 ★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黑日》作者韓麗珠最新力作 二〇二〇年,疫情與政治改變了香港,也改變了世界。許多地方日常中斷,進入一種「半蝕」的狀態。外在的世界變得不安全——或因為病毒,或因為政治。人們發現,原本以為如陽光普照、無處不在的安全和自由,現在突然蝕去。人類正在進入一種新的生存狀態。 不是全蝕,也不是全明。 不是生來就被剝奪,而是曾經擁有,卻正在失去。 不是沒有家,而是持續不斷地失去家,失去安定感。 就像生活在地面的自己,逐漸被天文現象的暗影所籠罩。 倘若這是二十一世紀的存在狀態,人要如何在這死去中生? 韓麗珠以她敏於內省,富同理心的思索,諦觀這半蝕的宇宙。她從反觀自我寫起,也見證城市改變。當世界處在半蝕或明或暗的變動之中,她既向內也向外探測,感知個體與共同體的邊界,看見善與惡、生與死,彼此交織的羅網,城市的毀滅其實也是重生。《半蝕》從香港這個現場出發,實際上是一本寫給全世界、給經歷當下流轉變幻之人的書。 正如言叔夏說的:「《半蝕》的不易在於:在『暴政』面前,先低頭反身凝視的,先是『自己』,然後才能是『他人』。」這本書中沒有任何關於香港命運的大聲疾呼。它極度安靜,但這安靜卻使我們感到:文字內蘊的訊息進入了每一個細胞,意義被重新整理,糾結被梳開。或許,將這本書讀到最後時,會感到細胞中微微有光。外在的世界暗蝕,內在的光亮起。 「《黑日》與《半蝕》,以一種接近日記的體例,看似直面『現場』,真正要叩問的卻其實是人與時間、人與歷史、人與他所在的『此刻』之間的千種綰結。」——言叔夏 (散文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以日記體裁為形式的文學作品通常是私密情感的自我揭露,然而《黑日》當中的個人感受不僅具有公共的意義,而且飽含描述的力量。」——劉滄龍 (德國洪堡大學哲學博士,師大國文系教授)

特價29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聆聽花開:匯聚百工專業一起想像、共同創作

衛城出版  出版
2021/01/27 出版

備受期待的藝術家創作團隊 總統文化獎‧青年創意獎得主 豪華朗機工  LuxuryLogico   從台電公共藝術計畫、臺北世大運聖火台,到〈聆聽花開的聲音〉 一段史無前例、不可思議的旅程 一本成軍十周年、首次創作歷程全紀實 用藝術,凝聚各界創造力,綻放在地生命力   以「共創」為理念,讓藝術作品不只屬於藝術家 更讓藝術帶領眾人,抵達到意想不到的遠方   2010年,由「豪華兄弟」張耿豪與張耿華、「朗機工」陳志建與林昆穎等四位藝術家,組成了藝術創作團隊「豪華朗機工」,迄今已成軍十年。十年間,他們成長茁壯,從2016年台電的公共藝術計畫,到2017年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的聖火裝置,再到臺中花博的主題作品〈聆聽花開的聲音〉等等,他們已經做出許多令臺灣社會印象深刻的作品,更獲得第十屆總統文化獎‧青年創意獎的殊榮。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理念核心,就是「共創」——藝術作品不只屬於藝術家,每一道流程、每一個階段,乃至每一個零件,都是各界人士分工的成果。而如果所有人都能一同加入藝術創作,匯聚能量,就能抵達意想不到的遠方。這是極具理想性的口號,而豪華朗機工的優異之處,就在於他們懂得如何讓這個口號成真。   《聆聽花開:匯聚百工專業一起想像、共同創作》詳細記錄了臺中花博主題作品〈聆聽花開的聲音〉的傳奇創作歷程。這原先只是公部門的標案,而豪華朗機工憑著成功橫向聯繫各產業領域,提出可行計畫,竟有辦法令原先的預算由三百萬追加至七千兩百萬。這本書詳細記錄了他們是如何溝通、協調、合作,乃至取得企業與公部門的共鳴與同意,並且激發臺灣中小企業靈活且蓬勃的技術生產力,讓藝術從原先的抽象靈感,被落實為具體可見的大型非凡作品。這整個過程都是極為珍貴的經驗,足以作為臺灣「共創」模式的先行範本。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世界距離民主只有五天

寇延丁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20/05/06 出版

五天,一群中國少年,十個會議 當他們開始自治,將會走向獨裁,還是民主? 「我前所未有地貪生怕死。必須立即把這個故事寫出來,不然死不瞑目。」——寇延丁   人性可能殘忍,卻也可以向善。 只要方向正確,《蒼蠅王》或《惡魔教室》那樣的恐怖,就不會發生。 這是一場深具啟發的民主實驗,足以提供臺灣社會對照、反省、深化民主素養的契機。 二○一六年夏天,一群來自中國城市中產階級、長期固定到邊遠地區擔任慈善志工的家長,帶著他們的孩子,總共十個少年,一同到貴州進行那年的支邊公益行動。同行的還有一位議事規則專家,以及寇延丁。 在這趟旅程中,大人們事先說好了:教孩子們議事規則,讓他們自己開會自治,大人盡可能不加干涉。 這群生活在中國大城市,從來沒有接觸過民主社會議事規則、沒有自治觀念的孩子們,真的能夠用開會達成共識,經營團體生活,達成志工任務嗎?這本書就記錄了這趟宛若寓言的旅程。這群孩子們是如何做決策,並且自我管理?而在這個過程中,有著過度保護傾向的大人,是否也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決定? 在這趟旅程的最終,孩子和父母都在其中獲得意想不到的體悟。當年參與的孩子,許多目前已經在國外讀大學,第一手接觸西方的民主,也成為世界公民,他們將如何回看中國,以及思索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的機會?或許,未來可能由此催生出一些不同於官方的清新聲音。 作者寇延丁以其長期關注中國公民社會發展的眼光,充滿驚奇與感動地觀察了這一趟孩子的民主實驗之旅。這個歷程,既讓她一定程度拾回剛從獄中被釋放後受傷的身心,重新對人性、對「活的」、「可操作的」民主在中國發展感到樂觀;但其後幾年,潛伏的悲觀也愈來愈難以忽視,與此對抗、對話,需要莫大的強壯意志、勇氣、理性與行動力,而她也將這些得之不易的際遇、心靈與能量,作為贈與臺灣讀者的禮物。 而對臺灣讀者來說,本書更是個契機,民主在臺灣雖已不需要啟蒙,卻需要不斷反省與深化,履踐「真正做自己的主人」的價值與意義。屬於臺灣的民主實驗,更需要所有世代共同投入。 「中國人能不能民主?未來會好嗎?民主在中國有未來嗎?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動手一試。你說「中國人素質太差不適合民主」,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實際做案例就好啦。只要有一個案例成立,這種全面否定邏輯就不成立。」——寇延丁   本書特色 ˙民主素養,公民教育,一場充滿想像力的真實體驗。 ˙只要給予適當的教育,即使在中國,就連孩子也能在五天內學會民主。 ˙從孩子的反應,大人也可以反思華人社會有哪些不民主、扼殺自由思考的習慣。 ˙延伸介紹行之多年的西方議事規則,可嘗試實際演練,認識、思辨民主的基礎精神。 名人推薦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推薦序 尤美女(律師、前立法委員)| 吳媛媛(瑞典達拉納大學講師、《幸福是我們的義務》與《思辨是我們的義務》作者)|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動眼神經(眼球中央電視台製作人)| 陳信聰 (公視有話好說製作人兼主持人)| 陳茻(國文教師)| 蔡淇華   (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共同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世界距離民主只有五天

寇延丁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20/05/06 出版

五天,一群中國少年,十個會議 當他們開始自治,將會走向獨裁,還是民主? 「我前所未有地貪生怕死。必須立即把這個故事寫出來,不然死不瞑目。」——寇延丁   人性可能殘忍,卻也可以向善。 只要方向正確,《蒼蠅王》或《惡魔教室》那樣的恐怖,就不會發生。 這是一場深具啟發的民主實驗,足以提供臺灣社會對照、反省、深化民主素養的契機。 二○一六年夏天,一群來自中國城市中產階級、長期固定到邊遠地區擔任慈善志工的家長,帶著他們的孩子,總共十個少年,一同到貴州進行那年的支邊公益行動。同行的還有一位議事規則專家,以及寇延丁。 在這趟旅程中,大人們事先說好了:教孩子們議事規則,讓他們自己開會自治,大人盡可能不加干涉。 這群生活在中國大城市,從來沒有接觸過民主社會議事規則、沒有自治觀念的孩子們,真的能夠用開會達成共識,經營團體生活,達成志工任務嗎?這本書就記錄了這趟宛若寓言的旅程。這群孩子們是如何做決策,並且自我管理?而在這個過程中,有著過度保護傾向的大人,是否也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決定? 在這趟旅程的最終,孩子和父母都在其中獲得意想不到的體悟。當年參與的孩子,許多目前已經在國外讀大學,第一手接觸西方的民主,也成為世界公民,他們將如何回看中國,以及思索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的機會?或許,未來可能由此催生出一些不同於官方的清新聲音。 作者寇延丁以其長期關注中國公民社會發展的眼光,充滿驚奇與感動地觀察了這一趟孩子的民主實驗之旅。這個歷程,既讓她一定程度拾回剛從獄中被釋放後受傷的身心,重新對人性、對「活的」、「可操作的」民主在中國發展感到樂觀;但其後幾年,潛伏的悲觀也愈來愈難以忽視,與此對抗、對話,需要莫大的強壯意志、勇氣、理性與行動力,而她也將這些得之不易的際遇、心靈與能量,作為贈與臺灣讀者的禮物。 而對臺灣讀者來說,本書更是個契機,民主在臺灣雖已不需要啟蒙,卻需要不斷反省與深化,履踐「真正做自己的主人」的價值與意義。屬於臺灣的民主實驗,更需要所有世代共同投入。 「中國人能不能民主?未來會好嗎?民主在中國有未來嗎?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動手一試。你說「中國人素質太差不適合民主」,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實際做案例就好啦。只要有一個案例成立,這種全面否定邏輯就不成立。」——寇延丁   本書特色 ˙民主素養,公民教育,一場充滿想像力的真實體驗。 ˙只要給予適當的教育,即使在中國,就連孩子也能在五天內學會民主。 ˙從孩子的反應,大人也可以反思華人社會有哪些不民主、扼殺自由思考的習慣。 ˙延伸介紹行之多年的西方議事規則,可嘗試實際演練,認識、思辨民主的基礎精神。 名人推薦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推薦序 尤美女(律師、前立法委員)| 吳媛媛(瑞典達拉納大學講師、《幸福是我們的義務》與《思辨是我們的義務》作者)|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動眼神經(眼球中央電視台製作人)| 陳信聰 (公視有話好說製作人兼主持人)| 陳茻(國文教師)| 蔡淇華   (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共同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國際橋牌社的時代:九0年代台灣民主化歷程傳奇故事˙原創戲劇

衛城出版  出版
2020/01/22 出版

歷史不遠!走過信仰與背叛的年代 是什麼定義了我們的愛與絕望? 80年代末,台灣解嚴、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中國發生了天安門事件。90年代初,全世界正在形成冷戰後的新秩序,東西方陣營融冰後展開接觸,中國嘗試擁抱市場經濟,兩岸也從互不往來到開始會談。 台灣一方面置身在這盤國際的大牌局中,一方面要面對國內從戒嚴時代累積下來的歷史傷痕。民主轉型勢在必行,但威權的餘緒還存留在人們的心中。在《國際橋牌社》這齣戲裡,每個登場的人都有他在時代夾縫間的一個位置,經歷著各自的愛與絕望,而最終,也共同推動了歷史的方向…… 日本有「民王」、英國有「王冠」、美國有「白宮風雲」 民主化三十年,台灣終於有了自己的政治劇! 90年代台灣民主化歷程傳奇故事˙原創戲劇 ★三十年從威權邁向自由,無數的人曾為自己心中的價值觀而戰,如今我們終於演出自己的故事! ★《國際橋牌社》以戲劇再現大時代的傷痕與和解,堪稱有史以來最具企圖心的台灣記憶IP。 ★本書《國際橋牌社的時代》,則是一本解讀戲劇、解讀時代、解讀共同體記憶之書。 「國際橋牌社」是台灣第一部政治歷史劇,以90年代解嚴初期的台灣政治社會為背景,劇中呈現出在那個關鍵轉型的時代,人們所經歷的價值衝突和選擇。當時台灣社會不但才剛脫離威權,民主的規則也還在制定之中。例如總統是否直選,還在未定之天;《刑法》一百條尚未廢除,讀禁書仍有可能面臨死刑;有人推動改革、推動兩岸接觸,有人誓言保衛中華民國、共匪就是敵人。迷霧之中,沒有人看得到全貌。或許,我們現在所享有的民主成果,是當時許多偶然事件的果。而推動改變的,也並不是哪個唯一的偉人,而是社會各個階層的小人物、大人物,不論是政治人物、記者、學生、白色恐怖受難者後代、剛誕生的反對黨成員、社運青年、還是權貴子女、本省人、外省人,都一起參與在其中,共同推動了改變。這本書,便是呈現那個充滿變數,可能性無窮的時代。 本書特色 對話90年代、台灣民主起步時代的集體回憶。 這是全體台灣人共同譜寫的歷史。 即使當時每個人捍衛的價值不同,但共同推動了改變。 ★三十年從威權邁向自由,無數的人曾為自己心中的價值觀而戰,如今我們終於演出自己的故事! ★《國際橋牌社》以戲劇再現大時代的傷痕與和解,堪稱有史以來最具企圖心的台灣記憶IP。 ★本書《國際橋牌社的時代》,則是一本解讀戲劇、解讀時代、解讀共同體記憶之書。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黑日

韓麗珠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20/01/22 出版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即使城市遍地磚瓦,依然有暴政者無法拿走的溫柔 二十一世紀初最驚人的危城書寫 生死無常之中的堅定透徹 「這麼文學、這麼繾綣、這麼深刻、這麼堅定,卻又這麼無路可出, 《黑日》疊影下,正是……我們心裡日日夜夜掛懷的香港。」 ----平路 二〇一九年四月到十一月之間,香港經歷了一場夢境般的變化。從和平示威,到爆發衝突,乃至幾乎成了一座戰地般的城市。催淚瓦斯、無差別暴力、死因不明的屍體、大規模的逮捕,幾乎成了城市的日常。但另一方面,原有秩序的崩毀也讓人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信念、價值,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人與這座城市之間的關係。 韓麗珠生活在香港,親身經歷這座繁華之城的巨變。八個月的時間裡她持續不斷地書寫,既直面眼前驚心動魄的每一天,也以她獨特的洞察,感知幽微隱藏的變化,與活在其中的希望。 她看到在香港這座世界金融之都中,人們正在重新認識價值: 「這四個月以來,城市裡的人從多年來被薪金和樓價操控著的狀況,過渡至以提取現金、取消戶口和把積蓄轉成外匯等經濟手段,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利。這裡大部分的人已看破了價格,再略過價格,重新看到人和事物的價值。」 她看到政權用生命安全威脅人們,但人們擁有連結的力量: 「政權在嘲諷,你們要成為水嗎,那我把你們拋到海裡去。政權害怕海,因為每個海都由許多滴水組成,海能化為浪,甚至海嘯。於是,他們竭力把海瓦解成孤立的水,讓人以為自己只是一滴虛怯而容易蒸發的水。連結有時會令人受傷,卻終會令每個人都更強大而成了勢不可擋的大海。」 在她的筆下,香港在受傷,也在蛻變: 「以往,人們總是說,這是個無根的城市。這個夏天,城市終於長出了根,由眾多傷口盤結而成的根部,成了我們共同的身分。」 韓麗珠過往的小說作品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在這本最新散文集《黑日》之中,現實以另一種方式逼臨,呈現為極限的處境、崩毀的秩序。然而在這位文學作者的眼裡筆下,自有遍地磚瓦也無法掩蓋住的人文光芒。 《黑日》是我們所處的二十一世紀初、當下時空裡極為罕有、純粹的聲音,由香港向世界發出。一部像《黑日》這樣的作品,正可以讓我們看到人性與文學在體制與暴力的面前,如何是一股無畏的,不可思議地強韌而溫柔的力量。   本書特色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將前往何方?世界各地不斷的壓迫和衝突能否有解方?這些問題或許短期內不會有答案,但是韓麗珠這本書讓我們看到文學的力量。其中溫柔的觀察與思慮,面對力量遠強過自己的警察與政府體制的勇氣,不放棄希望的韌性,是全世界都應當聽見的聲音。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國際橋牌社的時代

衛城出版  出版
2020/01/22 出版

歷史不遠!走過信仰與背叛的年代 是什麼定義了我們的愛與絕望? 80年代末,台灣解嚴、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中國發生了天安門事件。90年代初,全世界正在形成冷戰後的新秩序,東西方陣營融冰後展開接觸,中國嘗試擁抱市場經濟,兩岸也從互不往來到開始會談。 台灣一方面置身在這盤國際的大牌局中,一方面要面對國內從戒嚴時代累積下來的歷史傷痕。民主轉型勢在必行,但威權的餘緒還存留在人們的心中。在《國際橋牌社》這齣戲裡,每個登場的人都有他在時代夾縫間的一個位置,經歷著各自的愛與絕望,而最終,也共同推動了歷史的方向…… 日本有「民王」、英國有「王冠」、美國有「白宮風雲」 民主化三十年,台灣終於有了自己的政治劇! 90年代台灣民主化歷程傳奇故事˙原創戲劇 ★三十年從威權邁向自由,無數的人曾為自己心中的價值觀而戰,如今我們終於演出自己的故事! ★《國際橋牌社》以戲劇再現大時代的傷痕與和解,堪稱有史以來最具企圖心的台灣記憶IP。 ★本書《國際橋牌社的時代》,則是一本解讀戲劇、解讀時代、解讀共同體記憶之書。 「國際橋牌社」是台灣第一部政治歷史劇,以90年代解嚴初期的台灣政治社會為背景,劇中呈現出在那個關鍵轉型的時代,人們所經歷的價值衝突和選擇。當時台灣社會不但才剛脫離威權,民主的規則也還在制定之中。例如總統是否直選,還在未定之天;《刑法》一百條尚未廢除,讀禁書仍有可能面臨死刑;有人推動改革、推動兩岸接觸,有人誓言保衛中華民國、共匪就是敵人。迷霧之中,沒有人看得到全貌。或許,我們現在所享有的民主成果,是當時許多偶然事件的果。而推動改變的,也並不是哪個唯一的偉人,而是社會各個階層的小人物、大人物,不論是政治人物、記者、學生、白色恐怖受難者後代、剛誕生的反對黨成員、社運青年、還是權貴子女、本省人、外省人,都一起參與在其中,共同推動了改變。這本書,便是呈現那個充滿變數,可能性無窮的時代。 本書特色 對話90年代、台灣民主起步時代的集體回憶。 這是全體台灣人共同譜寫的歷史。 即使當時每個人捍衛的價值不同,但共同推動了改變。 ★三十年從威權邁向自由,無數的人曾為自己心中的價值觀而戰,如今我們終於演出自己的故事! ★《國際橋牌社》以戲劇再現大時代的傷痕與和解,堪稱有史以來最具企圖心的台灣記憶IP。 ★本書《國際橋牌社的時代》,則是一本解讀戲劇、解讀時代、解讀共同體記憶之書。

特價29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黑日

韓麗珠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20/01/22 出版

即使城市遍地磚瓦,依然有暴政者無法拿走的溫柔 二十一世紀初最驚人的危城書寫 生死無常之中的堅定透徹 「這麼文學、這麼繾綣、這麼深刻、這麼堅定,卻又這麼無路可出, 《黑日》疊影下,正是……我們心裡日日夜夜掛懷的香港。」 ----平路 二〇一九年四月到十一月之間,香港經歷了一場夢境般的變化。從和平示威,到爆發衝突,乃至幾乎成了一座戰地般的城市。催淚瓦斯、無差別暴力、死因不明的屍體、大規模的逮捕,幾乎成了城市的日常。但另一方面,原有秩序的崩毀也讓人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信念、價值,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人與這座城市之間的關係。 韓麗珠生活在香港,親身經歷這座繁華之城的巨變。八個月的時間裡她持續不斷地書寫,既直面眼前驚心動魄的每一天,也以她獨特的洞察,感知幽微隱藏的變化,與活在其中的希望。 她看到在香港這座世界金融之都中,人們正在重新認識價值: 「這四個月以來,城市裡的人從多年來被薪金和樓價操控著的狀況,過渡至以提取現金、取消戶口和把積蓄轉成外匯等經濟手段,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利。這裡大部分的人已看破了價格,再略過價格,重新看到人和事物的價值。」 她看到政權用生命安全威脅人們,但人們擁有連結的力量: 「政權在嘲諷,你們要成為水嗎,那我把你們拋到海裡去。政權害怕海,因為每個海都由許多滴水組成,海能化為浪,甚至海嘯。於是,他們竭力把海瓦解成孤立的水,讓人以為自己只是一滴虛怯而容易蒸發的水。連結有時會令人受傷,卻終會令每個人都更強大而成了勢不可擋的大海。」 在她的筆下,香港在受傷,也在蛻變: 「以往,人們總是說,這是個無根的城市。這個夏天,城市終於長出了根,由眾多傷口盤結而成的根部,成了我們共同的身分。」 韓麗珠過往的小說作品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在這本最新散文集《黑日》之中,現實以另一種方式逼臨,呈現為極限的處境、崩毀的秩序。然而在這位文學作者的眼裡筆下,自有遍地磚瓦也無法掩蓋住的人文光芒。 《黑日》是我們所處的二十一世紀初、當下時空裡極為罕有、純粹的聲音,由香港向世界發出。一部像《黑日》這樣的作品,正可以讓我們看到人性與文學在體制與暴力的面前,如何是一股無畏的,不可思議地強韌而溫柔的力量。   本書特色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將前往何方?世界各地不斷的壓迫和衝突能否有解方?這些問題或許短期內不會有答案,但是韓麗珠這本書讓我們看到文學的力量。其中溫柔的觀察與思慮,面對力量遠強過自己的警察與政府體制的勇氣,不放棄希望的韌性,是全世界都應當聽見的聲音。

特價29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我的青春,在台灣

傅榆主述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19/10/30 出版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 傅榆 在喧囂的民主台灣尋找內心聲音,真誠發聲之作 生長於台灣去威權化的時代, 和台灣的民主一起長大, 我們,都曾經受傷。 「如果我們要一起往前走,需要從意識到自己受了傷開始。」----傅榆 台灣的民主化之路,走得風起雲湧。 但當國家的發展,反映在個人的生命史上, 成長於民主台灣的世代,我們的青春經歷是甚麼? 傅榆出生在一九八二年。 五歲那一年,台灣解嚴,民主進入幼兒期。 十四歲,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民主很青澀,但已經有它獨立的生命。 然而,和台灣的民主一起長大,並不是一條平順的路。 整個社會在後威權時代浮現的衝突、誤解,也發生在她的生活裡。 傅榆的回憶細膩敏感,彷彿將她紀錄片的鏡頭反轉觀察自己。 她反思自己如何從一個不假思索、自動複製原生家庭政治觀的女孩, 如何開始反省,乃至於為自己發聲。 這是台灣去威權的歷史之中,一段個人的生命史---- 一個曾經受傷,迷失,而重新找回主體性的故事。 挺傅榆,挺自己,挺走在台灣民主路上的青春 傅榆的故事,獻給所有曾在政治中孤單,在理想中受傷的人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我的青春,在台灣

傅榆主述  著
衛城出版  出版
2019/10/30 出版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 傅榆 在喧囂的民主台灣尋找內心聲音,真誠發聲之作 生長於台灣去威權化的時代, 和台灣的民主一起長大, 我們,都曾經受傷。 「如果我們要一起往前走,需要從意識到自己受了傷開始。」----傅榆 台灣的民主化之路,走得風起雲湧。 但當國家的發展,反映在個人的生命史上, 成長於民主台灣的世代,我們的青春經歷是甚麼? 傅榆出生在一九八二年。 五歲那一年,台灣解嚴,民主進入幼兒期。 十四歲,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民主很青澀,但已經有它獨立的生命。 然而,和台灣的民主一起長大,並不是一條平順的路。 整個社會在後威權時代浮現的衝突、誤解,也發生在她的生活裡。 傅榆的回憶細膩敏感,彷彿將她紀錄片的鏡頭反轉觀察自己。 她反思自己如何從一個不假思索、自動複製原生家庭政治觀的女孩, 如何開始反省,乃至於為自己發聲。 這是台灣去威權的歷史之中,一段個人的生命史---- 一個曾經受傷,迷失,而重新找回主體性的故事。 挺傅榆,挺自己,挺走在台灣民主路上的青春 傅榆的故事,獻給所有曾在政治中孤單,在理想中受傷的人

特價25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