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創意和創新,我們的腦海裡難免會浮現這樣的畫面:一名科學家獨自守在實驗室裡,弓著背,扶著顯微鏡,意外獲得重大的新發現。然而事實是,那些獨自經歷的「靈光閃現」的時刻,其實很罕見。作者從近代創新史中,分析了跨領域的諸多例子,揭示出獨特創新背後的七個關鍵模式:1 比鄰的可能性──人們需要更多工具,以探索更多邊界2 液態網絡──點子喜歡能流動、碰撞、彼此連結的環境3 緩慢的預感──點子需要養分和時間,才能完整成形4 機緣巧合──結合幸運與智慧,發現原本沒有特別探究的事物5 生成性錯誤──從錯誤中汲取養分,雜訊讓人變得更有創意6 功能變異──借助其他領域的點子,產生意料之外的新用途7 堆疊平台──其他使用者能在前人建立的結構性基礎上,創造新作品藉由作者提出的「長變焦」觀察法──即以不同的尺度來觀察,優點是能發現只用單一尺度觀察時容易忽略或低估的模式──可以了解,資源共享、多人共同協做的環境,最有利於創意和創新。不論您從事什麼行業、擔任何種職位,只要掌握本書的七大模式,不僅能提昇自己的創意能力,更能創造出可促成更多好點子的優勢環境。
【銷售不只是賣東西--讓誰都買單,你我都辦得到!】發掘天生具備的推銷本能,輕鬆說服、取信,並影響他人,讓生活、工作與交際無往不利。★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 商業類暢銷書排行榜#1 ★ 「全球50大頂級管理思想家」‧《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動機,單純的力量》作者最新力作★一場用人性去推銷的冒險旅程∞ 為什麼外向的人很少是最佳銷售員?∞ 為什麼「解決問題」不如「找出問題」?∞ 為什麼不理性的問題更能觸動他人?∞ 為什麼「僕人式銷售」更能收買客戶∕女兒∕員工的心?∞ 為什麼我們要把每個人當成自己的祖母對待?∞ 為什麼要問五個「為什麼」?∞ 為什麼當個成功的銷售員,不得貪得無厭?∞ 為什麼「非銷售的銷售」和錢一點關係都沒有?∞ 為什麼低權力參與者比高權力參與者更占優勢?∞ 為什麼附送贈品有時反而會降低購買意願?我們每一天都在賣東西(sell),那不只是商場上銷售產品或服務,還包括生活中各種說服別人的行為(sell ideas),例如讓你的小孩「買單」聽話,接受運動完後要洗澡的觀念。說服別人拿他有的東西來跟我交換我有的東西,是再尋常不過的事,這是我們生存之道,也是快樂來源;讓人類不斷演化,也提升生活水準。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推銷員。或是推銷就是我們的天性。但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生活中有銷售行為,品克這本書就是第一本針對「生活銷售行為」而寫的書。它有big idea(一個你前所未聞的大觀念),也有self-help性質(告訴你如何利用這個大觀念改造生活)。本書有藝術面的解析,也有科學面的解析。藝術面是指,作者描述他親自去當產品銷售員的第一手經驗(賣二手車),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例如,「向老祖母賣新型的洗衣乾衣機」跟「說服你女兒做功課」有何不同?如何辨別消費者到底會不會買東西?)並提供答案,然後從答案中再進一步揭露人們互動的真相。同時,穿插各領域銷售大師的故事,讓讀者得到更生動的建議。本書的科學面是指,作者描述心理學、經濟學、語言學和認知科學對銷售的研究,例如「毀滅性銷售行為」(顧客在意的並非銷售員未充分介紹產品或忽視他們,而是過度接觸)、「賣方競爭序位」(當賣方在買方前面一個一個出場推銷時,領導廠商若第一個出場最能得到買方青睞,但若你是市場挑戰者,要最後一個出場才有可能中選)、「經驗框架」(經驗購買遠比物質購買更能創造長期客戶)。作者也會介紹一些新銷售方法,例如:取消業務佣金,銷售反而增加;不著痕跡地模仿顧客行為,可以強化買賣雙方的關係;減少可選擇的商品,卻大大提升業績。
今年最好看的商業書!《財星》資深主編給你最全面、完整的蘋果分析連蘋果員工也急著想看!賈伯斯最後一次參加蘋果董事會時,親自介紹最新iPhone的語音秘書功能Siri,但他知道,Siri也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大哉問:「我走了以後,蘋果會變成什麼樣子?」就連賈伯斯和他的自傳也無法回答的問題,看過了本書,你就有答案!從設計、組織、管理、行銷、人才到思考方式最全面、完整的蘋果機密大公開。《財星》資深主編帶你了解:全世界最神秘的企業,為何也是最會賺錢的企業?當企業界的主流是走向透明化,蘋果的做法卻是搞神秘。蘋果做生意的手法以及高層管理公司的方式,完全無視於多年來商學院的諄諄教誨。商學院告訴我們,「好的管理」必須授權給他人,但蘋果的執行長卻是大小事一手包辦。蘋果的員工被要求服從命令,而不是提供意見。人們不禁要問,蘋果是獨一無二的特例,又或者蘋果風格是業界應該仿效的對象?全世界都熱愛蘋果的產品,但其實很少有人了解蘋果如何做出來,也不知道蘋果如何行銷。要解答這個問題,最好先了解在蘋果工作究竟是什麼樣子?--蘋果的領導者如何領導?公司如何讓技術小組互相競爭?蘋果幫員工安排的獨特職涯發展方式(或是根本沒有),又是怎麼一回事?本書試圖溜進蘋果緊閉大門的世界,面面俱到且深入描寫蘋果的事業大將與經營體制。它不只描述蘋果的昨日與今日,還探究了明日,寫出蘋果邁入「後賈伯斯時代」的過程,包括賈伯斯訓練出的高階經理、那群有天份的人,在失去賈伯斯領導後將要面對的挑戰。本書出版後各界讚譽有加,有人稱讚內容比《賈伯斯傳》還豐富,正是他一直等待閱讀的書。甚至還有人認為,蘋果才是美國企業的未來樣子,而Google不是。你讀了以後會感覺,就連蘋果內部員工都跟我們一樣很急切想看這本書!精彩內容提示:1. 獨家繪製的公司幹部組織圖,連蘋果內部員工也從未看過。2. 重要幹部介紹:現任執行長庫克(鐵石心腸的系統人員)、艾夫(天才設計師)、佛斯托爾(十項全能的軟體工程師)、威廉姆斯(庫克的分身,營運資深副總)、曼斯菲德(硬體工程資深副總)、庫埃(負責搞定交易)。3. DRI(直接負責人)制度:蘋果的「最佳實務」,即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公司分配的每個任務都有一個DRI,要是出了什麼問題,DRI就是興師問罪的對象。4. 執行團隊:執行長之下的輔佐幹部團,簡稱ET。每週一開會,主要的會議內容是檢視蘋果的產品計畫。5. Top 100集會:賈伯斯每年固定召集一次的秘密會議,集合了他認為最重要的100位高級幹部或員工,談論未來計畫,並可搶先目睹蘋果最新產品。6. 蘋果大學:賈伯斯創辦的管理人才訓練課程,記錄、規範與傳授蘋果的企業史,培養內部的MBA,讓以後的領導人有參考的依據,也才有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向。7. 蘋果公關部門:最高指導原則不是「你需要知道才告訴你」,而是「你不會知道的」。記者只能被動接受公關願意給的產品資訊。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帶你發現讓工作能力大幅躍升的祕訣說到激勵,科學所知和企業所為之間有一條鴻溝存在。目前的企業作業系統是以胡蘿蔔和棍子這類外在誘因做為核心,不僅效果不彰,還常常弊多於利。我們需要一個升級版,而科學已為我們指引了方向。這個嶄新系統包含三大元素:(一)自主──主導我們自己人生的欲望;(二)專精──對自己念茲在茲的事情精益求精的衝動;(三)目的──從事一個超越小我的遠大目標的渴望。過去,我們大部分的人都遵循著如下的行為模式:老闆答應我們加薪,我們工作就格外賣力;用功可望拿到好分數,我們就花更多時間讀書;遲到要扣薪水,我們就乖乖準時上班……這一切係由外在動機所構築出的回報系統──只是我們所有人都是追著棍子上的胡蘿蔔跑的驢子。這種動機論在大量生產的工業時代或許行之有效,但隨著資訊時代取代工業時代以降,短期獎勵和依據績效計酬的薪資制度往往效果不彰甚至弊多於利,而外在動機論也往往讓有關創意的問題解決陷入困境。人類天生就有追求新奇與挑戰的內在傾向,可以延伸並鍛鍊自己能力,並且主動探索與學習,如今我們所從事的那些非制式化、藝術創意,或是宏大遠景的工作,在在需要經由內在動機來達成目標。這種內在動機論已然超越外在動機論,成為現代生活最有希望的一種力量,不僅是個人轉型圖進最有力的一個工具,同時也是你我必須瞭解並活用的最新人才趨勢。《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丹尼爾˙品克就人類真正的激勵源頭做了一番撼動管理典範的檢視,指出人類或可利用這個洞察走向更有智慧的工作方式和更好的生活。大部分的人都相信,無論是激勵自己或他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金錢之類的外在酬賞做為誘因──也就是胡蘿蔔加棍子。丹尼爾˙品克直言這是錯誤做法。無論是工作、學校或家庭,要獲得卓越表現和高度滿足,奧祕其實繫於人類的一股內在需求──嚮往主導自己人生、學習新知、創造新局,貢獻一己之力讓世界更上層樓。品克以四十年來攸關人類激勵的科學研究做為理論依據,將科學所知和企業所為之間存在的不配稱揭露於世。雖然胡蘿蔔加棍子在二十世紀曾經奏效,但面臨現今趨勢的挑戰,用它來激勵員工其實是大錯特錯。品克檢視了真正具有激勵效用的三個要素:自主、專精、目的,並點出許多充滿巧思且令人驚艷的門道,引領我們付諸實踐,不僅可以改變人們的思維,也將徹底改變你我的生活。
擴充‧修訂紀念版 加贈收錄六萬字精彩內容原本以為不會有人想看的一本書全球熱銷400萬冊簡單有趣的方法,解決所有事件與謎團------------------------------全球矚目的經濟學怪胎《時代》雜誌全球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經濟學界的印第安那瓊斯」、「全美國最有趣的腦袋」克拉克獎得主,諾貝爾經濟學獎明日之星------------------------------------------經濟學擁有獲得答案的絕佳工具,但嚴重缺乏有趣的問題。李維特──經濟學界的印第安那瓊斯,他發掘了許多看似幽默怪誕,卻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問題」,比方說:墮胎合法化何以能降低十五年後的犯罪率?小學老師與相撲選手為何有個作弊的通性?從小孩每年在游泳池內淹死的數目遠超過玩槍致死的結果,怎麼推論出理想父母的條件?三K黨和房地產業務員有何相同特質?毒販既然賺錢,為何還是窮得只能跟他母親住在一起?本書旨在探尋每件事物背後隱藏的一面,剝去現代生活的一兩層表皮,以觀察內部的運作狀況。作者發明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蘋果橘子經濟學──用經濟學的剖刀切開擁有蘋果外表的橘子果實。這種剖刀憑藉的是經濟學裡俯拾皆是的工具,不同的只是改從最有趣而關鍵的點切入。每天喝八大杯水並無理論根據?兒童汽車座椅遠不如安全帶來得安全?游泳池其實比槍枝還要危險?父母參加家長會的重要性遠超過帶小孩上博物館?這些一點都不像典型的經濟學問題,不過問這些問題的李維特也不是一個普通的經濟學家,他感興趣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與謎團。許多人根本不認為李維特研究的是經濟學,但他無疑是當代經濟學領域最具創造力的思想家,而他也只不過是讓這門所謂「憂鬱的科學」達成它原本最主要的目標:解釋人類如何得到他們想要的。他與大多數學者最大的不同──勇於運用個人的觀察力與好奇心,也不避諱談軼聞或說故事。許多問題微不足道,有些則攸關生死。答案看似突兀,但在了解事實後,又相當順理成章。經濟學本質上是一種測量的科學,包含一組可以測量複雜資訊的完善工具。所謂「經濟」,不外乎工作、房地產、銀行、投資等資訊。但經濟學的工具也可以很輕易地應用到「更有趣」的主題上。只要找對了透視角度,所有複雜的現象都是可被理解的。這也是李維特所認為的:如果道德代表人們理想中的世界運作方式,那麼經濟學則代表真實世界的運作方式。本書立基於一些基本理念:誘因是現代生活的基石。找出各項誘因,算得上是解開幾乎所有謎團的關鍵,不論是暴力犯罪、運動舞弊或線上約會。傳統看法往往是錯誤的。傳統看法的形成往往相當粗糙,但很難被看穿──不過並不是不可能。重大的影響往往源自久遠甚或微不足道的原因。謎團的答案未必全都擺在你的面前。專家利用資訊優勢為自己謀取利益。從犯罪學者到房地產仲介人員皆然。知道該測量什麼、該如何測量,可以讓複雜的世界大為簡化。如果你了解如何以正確的方式解讀資料,就能解開看似無解的謎團。因為數字的威力無窮,可以剝除層層的混亂與矛盾。書中所舉的例子通常不會出現在正規的經濟學教科書中,不過這種情況往後可能會改變。這些議題極有可能創立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並影響最近十年的經濟學動向。如果你想知道世界如何運作,這本書將能提供極為豐碩的資訊。(詳情請參閱本書網站:www.freakonomics.com)。《蘋果橘子經濟學》擴充‧修訂紀念版加贈收錄一、杜伯納在《紐約時報雜誌》上所寫有關李維特的原始文章〈不動產仲介欺騙你的機率(以及其他現代生活中的謎)〉;本書的誕生,源自此文。二、為《紐約時報雜誌》所寫的七篇《蘋果橘子經濟學》專欄;在二○○五年八月到二○○六年四月之間刊出。三、從作者部落格上所挑出的文章;這些文章於二○○五年三月到二○○六年五月之間貼在http://www.freakonomics.com/blog/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