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擁抱三根大煙囪的傳統重工業大城,演變成如今文化創意欣欣向榮的港灣新都;灰濛濛的城市風景,也被佈滿大師級建築物的天際線改寫……,高雄的改變,只能用「翻轉」來形容,對照其他把願景喊得震天響,卻數十年如一日的臺灣其他縣市,讓人不禁好奇,陳菊和高雄人是如何做到? 《高雄學2.0》記錄高雄這悠悠十載,如何從產業轉型、交通革命、災後復原、城市外交、文化創新到永續理念落實,以一次次的成功翻轉,驚豔全國,更發展出一套融合公眾參與的「城市治理哲學」。從2017年的《高雄學2.0》回首2014年的《高雄學》,我們發現高雄唯一不變的就是勇於改變,高雄學不僅是現在式、進行式,更是深具前瞻思維的未來式,也許是台灣城市治理嶄新的可能。
當我們在談「閱讀」時,常常受限於刻板印象的書本,甚至更狹隘的去設定空間,譬如教室、圖書館。但其實,多元學習的新世紀,閱讀應該是有趣的、是不受限的、是充滿各種形式與樣貌的。廣義的閱讀,是跨越了時間、空間與載具的限制,可以在任何場景、場合、狀態、環境之下,進行知識的吸取。 臺南不只是文化古都,更是一個書香城市。著眼於臺南厚實的文化深度、濃厚的人文氛圍和多元的場域空間,即是推廣閱讀的最佳助力,《遠見雜誌》將以此為經緯,架構出屬於大臺南獨一無二的閱讀地景,開啟《閱讀的無限想像——走讀臺南》。 或許你我都很難想像,單純的環境改變竟然可以對孩子產生這麼大的影響,一間以教室改裝而成的圖書館,斑駁的牆壁、陳舊的書架,孩子們坐在裡面,看似翻翻書,心其實早已不知神遊何處;但空間設計一轉換,圖書館以某個特定主題換上新裝,各項閱讀活動也圍繞著特定主題,引領孩子以更趣味的角度去看待閱讀這件事,就能讓孩子捨不得離開圖書館,潛移默化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以二溪國小來說,校方運用星空為主題,重新設計圖書館內部空間,充滿溫馨又帶點科幻的氛圍,讓孩子們驚聲連連:「好像來到異世界喔!」而復興國中則抓準國中生愛探險、愛推理的心態,以福爾摩斯為概念,透過各種活動培養孩子們思考探索的能力。有趣且多元的閱讀方式,帶著孩子們遨遊知識的寶庫。
相較『臺灣』在國際間的尷尬身份,臺灣的遠洋漁業卻因為產量、規模與影響力舉足輕重,而得以以「Fishing Entity」(捕魚實體)加入各國際組織(WCPFC、IATTC、CCSBT等等)。然而大多數的民眾,對於遠洋漁業其實陌生,除了新聞報導上的扣船事件、釣魚台漁權問題外,並不知道臺灣的遠洋漁業颺帆千里,漁獲量與船隊規模在世界上數一數二。以秋刀魚來說,2015年全年的秋刀魚捕獲量為世界第一;受國際組織管理,有嚴格捕撈配額限制的鮪魚,我漁獲量的多寡足以影響日本市場供需反應。 《踏浪千行》一書,詳實記載了臺灣遠洋漁業發展「波濤駭浪」的精彩故事。我們從一開始草根般的海洋性格往三大洋魚場奔馳,到歷經國際頒佈200浬經濟海域,發生諸多被扣船、衝突、違規事件,到後來建立漁業管理制度,納入國際組織,成為海洋霸主。我們回首這段歷史,同時也檢視仍在持續運行的臺灣漁業史;遠洋漁業所為臺灣所打下的經濟規模和國際關係,出乎意料也令人讚佩。 臺灣人肯拼、愛拼,勤奮又熱愛冒險,遍及三大洋,各國外基地均可見我遠洋漁船的身影。航行於海上半年至三年不等的遠洋漁船,冬捕魷魚,夏天打秋刀魚;鮪魚船上通常會配備直昇機,以先搜尋魚群出沒的座標等等,這些故事,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聽過。這是一本有趣的漁業發展史,也是一本闡述臺灣人不屈不撓精神的故事書,更是一本臺灣經濟面貌縮影的紀實。 選書緣起 Q:台灣被歐盟舉黃牌? 2014年台灣漁業產值中遠洋漁業占總產值41.58%,我國每年直接輸出歐盟水產品約新台幣5億元,倘包括間接輸歐盟水產品產值約新台幣70億元,一只黃牌的影響,可非同小可。 A: 事實上,自2012年7月開啟對話機制,迄2016年4月,台灣方面已與歐盟漁業總署(Director-General for Maritime Affairs and Fisheries, DG MARE)進行4次漁業高層雙邊會談,以及多次技術層級的諮商,達成四大項合作打擊IUU共識,包括法律架構調整、強化監測、管控及監督(Monitoring, Control, and Surveillance, MCS)管理措施、強化水產品可追溯性及強化漁業合作等。而為落實與歐盟合作打擊IUU漁業的共識,政府也推動多項管理措施,包括訂定「遠洋漁業條例」草案、修正「漁業法」及「國人投資經營外國漁船管理條例」、遠洋漁船裝設漁獲電子回報設備(e-logbook)、卸魚聲明機制、國內外指定港口卸魚或轉載檢查及建立跨國水產貿易商稽核機制等。 為化解歐盟對台灣漁業的誤解,儘速從黃牌名單中除名,漁業署現也正積極研擬漁業管理及改善措施。舉例來說,除了擬定遠洋漁業條例草案,加重對非法捕魚業者的罰則,從2016年1月1日開始,所有100噸以上的遠洋漁船,都須裝設電子漁獲回報設備,每天回報漁獲資料,以供查核;另外,未滿100噸的遠洋漁船,在進入國內外港口後,也須裝設電子漁獲回報設備,並經過測試合格,才能再出港作業。持續與歐盟溝通,建立共同打擊IUU漁業共識,提出相關措施並落實執行,以求化解雙方歧見,正面積極面對問題,期能儘速從警告名單中除名。
哲學家尼采說:「人因有夢想而偉大。」 在夢想的引導下,一個人不但視野會變寬、變大,還可以為自己帶來成就,也能為他人創造美好的價值。 你的內心是否也懷抱夢想?你知道如何把夢想化為讓自己升級的動力嗎? 二十位嘉南藥理大學的校友,分享他們透過夢想力,以務實的行動去追夢、築夢,即使遇到挫折和打擊,也不輕易放棄,且活出精采人生的真實故事。 英國教育機構曾經從事一項有趣的研究,他們分析,上萬名學生在十一歲時對人生夢想的描述,然後將文章的內容,跟當事人成年後的狀況進行對照,結果發現,擁有遠大夢想的學生,即使成績並非最出色,家境也不是很優渥,但他們日後通常比較有機會展現天賦,從事自己所喜歡的工作。 這,就是夢想的力量。 不論是蘋果推手賈伯斯、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或是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談到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總是不離「夢想」兩個字。相較於只是單純做夢的人,他們將夢想轉換為具體的目標,以務實的行動去追夢、築夢,即使遇到挫折和打擊,也不輕易放棄,而結果就是活出了屬於自己的精采。 你的內心是否也懷抱夢想? 你知道如何把夢想化為讓自己升級的動力嗎? 二十位嘉藥校友,分享了他們透過夢想力,活出精采人生的真實故事。 【選書緣起】 學校除了能讓學生獲取知識,對學生在建立生活態度、人生價值觀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 即將邁入五十週年的嘉南藥理大學,即對校友們發揮深遠的影響。 嘉藥從昔日的「嘉南藥專」到今日的「嘉南藥大」,順應產業發展、社會變遷、世界潮流,從醫藥治療的基礎,進一步追求健康樂活、養生保健的教育方向。 從創校首屆入學人數為三百名,發展至今,已成為擁有一萬七千多名學生的學校。目前也是排名全國技專校院前三大、全國公私立大學校院第十大學府,培育超過十萬名的優秀畢業校友。 嘉藥以藥學起家,校友們在醫藥產業中相當活躍。除藥學外,校友也在各行各業有出色表現,不論他們在畢業之後所從事的工作,是否跟當初在校專攻的所學直接相關,在嘉藥接受教育的這段歷程,無疑都在他們的人生中,有著不可抹滅的價值。
每個人想要的成功不盡相同,但有一群特別的人,堅持以「愛與關懷」為出發點,他們戮力實踐照顧人的承諾,目的不是銷售商品,而在幫助人,以每個人的需求量身訂做保障,讓被服務的客戶,因為保險有保障,且無後顧之憂,也讓他們的成功獨特且有意義。 壽險業務員在很多人的眼裡,只是販賣保險商品,其實在壽險業裡,有一群人以壽險顧問自居。 這群壽險顧問和其他壽險業務員有著很大的不同是,他們以「愛與關懷」為初衷照顧人,強調「照顧家庭」的重要, 他們依客戶的需求量身訂做保單,不讓保單像是理財工具,而讓保單真正發揮名符其實的「保險」。 這一群人,有使命,深知自己這份工作能幫助很多人,且對家庭、社會具有影響力,而有即使不支薪,也要當壽險顧問幫助人的想法。有的人有同理心與熱忱,力勸客戶不要解保單,目的不是為了自己的業績,心裡頭擔心的是客戶的保障會消失。 很多客戶會對他們說謝謝,因為他們的客戶知道,這群壽險顧問是真誠的關心他們,而這群壽險顧問,因而成功,也讓他們的成功和別人不同,是獨特且有價值。 ※推薦人※ 保德信青少年基金會董事 郎祖筠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作者 王政忠 *選書緣起* 如果比資產規模,保德信人壽不在台灣的前十大。不過,若論信用評等,它是台灣唯一四度獲金管會認可的「模範壽險公司」(Model Company),它曾獲中華信評「twAA+」評等,是外商壽險公司第一名。 台灣壽險市場在1987年開放外商投資,當時不少外國保險公司前仆後繼來台設立,但是經營未如預期,尤其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後,許多公司撤出台灣或尋求合併。 保德信是少數能堅持留在台灣,並在信譽上獲得肯定的外商保險公司之一。 在嚴峻的經營環境中,為什麼保德信做得到? 由「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結合全國四十多所大學院校共同舉辦的《保險信望愛獎》,堪稱台灣保險界的盛事。2015年的得獎名單,不久前揭曉。在眾多競爭者中,最高榮譽「最佳保險成就獎」,就落在保德信人壽,由首席壽險顧問陳玉婷獲得。評審一致肯定,她在保險業之組織育成、專業經歷等方面的貢獻。 個人的成功,往往奠基於背後的制度育成。 台灣保德信人壽總經理盧裕民分析:「陳玉婷獲獎,除了代表保德信的企業精神受到肯定,也代表公司致力培養高品質的人才,所獨倡的壽險顧問(Life Planners)制度核心競爭力在市場居於領導地位。」 保險是「人」的事業,人的品質決定這個行業的專業。 因為對保險理念的堅持,在台灣經營二十五年的保德信,說起它的企業願景,不是成為營業額最大或保戶最多的壽險公司,而是「成為台灣最受信賴及推崇的壽險公司」。
20年前的台灣, 65歲以上人口突破總人口7%,成為聯合國認定的「高齡化社會」,再過2年,國內老人總數將超過0~14歲人口,而2025年,老人更將達到20%,晉級為「超高齡社會」,屆時台灣街頭每5個路人,就有1個是老人。「老化」,已是全民必須關注的大事,不管年紀多大?離退休多久?都該重新認識老年、規劃老年生活,及早開始準備。 《遠見》從國內外老化現況、退休理財養老、開創銀髮商機、老年長照改革等面向,深入剖析老化問題、關懷老年社會,讓老,不再是恐懼,還能活出快樂與希望。 2007年2月號,《遠見》曾遠赴日本跨國採訪,撰寫封面故事報導,大標題是〈不老革命〉。副標題為〈今天的日本,就是十年後的台灣〉。用意是用日本提醒台灣。如今才過7年多,由於台灣少子化愈來愈惡化,平均一個婦女只生育1.1個小孩,使得台灣人口危機比想像中快,已逼到家門口了。 從今年開始,台灣65歲以上老人,每年增加1%。世界老化最快。一年後,2015年,台灣15歲到64勞動人口將達高峰,之後每年將減少17到18萬人,直到2060年。兩年後,2016年,台灣65歲以上老人就會比14歲以下的小孩多。開始進入老人尿布比嬰兒尿布多的時代。 《遠見》關懷台灣老化議題,解構從現在到未來,從人口引爆的機會與挑戰。包括個人理財、如何保持健康、正確的未來工作觀、如何活躍老化等。到政府如何搭起長照安全網、改革退休制度與勞動力政策等。
有熱情才是溫柔;有勇氣才能自由。──《我是油彩的化身》 嘉義市,古名「諸羅山」,因古城形狀如桃,又名「桃城」。作為開發最早的行政區之一、全國知名的「民主聖地」,嘉義市過去在以城市競爭為主的潮流中顯得步履沉重。但不跟別人拼硬體,嘉義市用軟實力迎來屬於自己的豐收九年,就如描寫臺灣一代畫壇巨擘陳澄波先生的音樂劇中的名句,嘉義市用「溫柔的勇氣」,重新以人文城市贏回千秋。 「美而低調」,是作家鍾文音在《甜蜜的亞熱帶》一書中,給她所鍾愛的嘉義市下的註腳。的確,這座全臺第二小的城市,似乎總有自己一派優閒的步調,讓人彷彿有種置身時空膠囊的錯覺,自1994年人口數突破26萬以來迄今,人口竟僅增加1萬多人,讓人在享受其舒適靜謐的氛圍之中,也不免擔心這座小而美的城市,是否發展過陷入停滯?是否難以適應以城市競爭為主的世界潮流? 但作為臺灣「民主聖地」,擁有充滿生命力、關心家鄉的市民,又是臺灣開發最早行政區之一,以及嘉義次都會區的政經中心,嘉義市的發展絕不該僅止於此,而這幾年,嘉義市也似乎迎來了他們厚積薄發的豐收期。 從2008年的國慶煙火、2009年的全國科展到2010年的台灣燈會,再到2011年6月30日台灣首次取得主辦權的世界管樂年會,嘉義市正在蛻變。「過去不可能在嘉義市的都發生了,」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主任祕書蔡有築興奮地告訴我們。 除了這些吸睛的活動,嘉義市這幾年還有更多深層的改變與進步,這些代表嘉義市的光榮事蹟,有前人的累積,也有活在當下者的努力,義大利著名的歷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曾經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而將這些光榮與過程銘記下來,成為屬於全體嘉義市民的禮物、給後繼者借鑒,自然是我們當代人責無旁貸的責任,也是關心台灣城市發展的《遠見雜誌》無可迴避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