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三篇,理論篇分從「疫情下的靈性」、「宗教傳播社群參與」、「資訊尋求、知識分享」三個面向,探討疫情時代線上靈性、宗教實踐者對於參與社群、尋求資訊及分享知識的理論性探討。研究篇則以三個研究,分別從事這三方面研究,提出初步的研究結果。模式篇則綜合三個面向的討論,建構疫情下靈性、宗教實踐者對於三個面向的模式建構,希望對於上述現象能有進一步的了解。
本書內容將當前重要社會事件,依其性質的差異細分成五大層次與類別,包括社會行為、社會問題、社會變遷、社會發展及社會政策等。將探討重點放在影響與後果,少去探討原因,並非忽視原因的重要,而是看到影響與後果比原因更重要。
臺灣有過經濟奇蹟,以臺灣過去生育率下降之快,以及未來人口老化之快,均為世界少有,也都可以算是奇蹟。特別是今後這幾年,臺灣若不能止住生育率的下滑,真的會走向「自然亡」! 本書除了針對臺灣人口未來趨勢做了分析,也對當前「年改」政策進行批判並提出建議;此外,和人口相關的教育、政治、社會等庶民議題,也都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 節錄自本書「三代同堂的不同人生」 第一代阿嬤在35歲時就生了至少5個子女,而第三代孫子女30歲了大部分還沒有結婚。中間的第二代,看著掛在牆上他「阿公」的遺照,穿著粗布衣滿臉皺紋,再看看自己的樣子,回過頭告訴第三代,牆上你「阿祖」還沒有我現在的年齡,可是他去世時都已經有十幾個孫子了!
摘錄自練卜鳴,練宇中<校釋者序>《袁氏世範》共三卷,分《睦親》、《處己》、《治家》三篇,內容非常詳盡。《睦親》凡65則,論及父子、兄弟、夫婦、妯娌、子侄、共居、宗親、婚姻等各種家庭成員關係的處理,具體分析了家庭不和失歡的原因、弊害,闡明了家人親屬如何和睦相處的各種準則,涵蓋了家庭關係的各個方面。《處己》計68則,縱論立身、處世、言行、交遊等修身處世之道,及如何正確對待人生中必然會遭逢的生老病死、旦夕禍福、榮達沉浮等。《治家》共73則,綜論如何理解和對待家中奴僕佃戶,如何處理田產、賦稅、債務等基本持家興業的經驗之談。為何特意選擇《袁氏世範》這本書來校注、翻譯成白話,這絕非個人偏好問題,如果把《袁氏世範》和《颜氏家训》等家訓類著作相比較,就可發現《顏氏家訓》中有很多篇幅談治學,一再出現對經、史文章等所作的考證等,給人很濃重的書卷氣和反映出當時士大夫的價值觀,《袁氏世範》則文字通俗,語言文白相間,內容切合實際、近於人情,就有前人說讀《袁氏世範》如同事在眼前,歷歷在目,讓人不覺半點說教,不像其他修身養性、勵志書籍那樣正統刻板,絕對是一本雅俗共賞,值得細細玩味品讀的一本好書,特推薦給大家。
摘錄自練卜鳴,練宇中<校釋者序>《袁氏世範》共三卷,分《睦親》、《處己》、《治家》三篇,內容非常詳盡。《睦親》凡65則,論及父子、兄弟、夫婦、妯娌、子侄、共居、宗親、婚姻等各種家庭成員關係的處理,具體分析了家庭不和失歡的原因、弊害,闡明了家人親屬如何和睦相處的各種準則,涵蓋了家庭關係的各個方面。《處己》計68則,縱論立身、處世、言行、交遊等修身處世之道,及如何正確對待人生中必然會遭逢的生老病死、旦夕禍福、榮達沉浮等。《治家》共73則,綜論如何理解和對待家中奴僕佃戶,如何處理田產、賦稅、債務等基本持家興業的經驗之談。為何特意選擇《袁氏世範》這本書來校注、翻譯成白話,這絕非個人偏好問題,如果把《袁氏世範》和《颜氏家训》等家訓類著作相比較,就可發現《顏氏家訓》中有很多篇幅談治學,一再出現對經、史文章等所作的考證等,給人很濃重的書卷氣和反映出當時士大夫的價值觀,《袁氏世範》則文字通俗,語言文白相間,內容切合實際、近於人情,就有前人說讀《袁氏世範》如同事在眼前,歷歷在目,讓人不覺半點說教,不像其他修身養性、勵志書籍那樣正統刻板,絕對是一本雅俗共賞,值得細細玩味品讀的一本好書,特推薦給大家。
本書的取名參考米爾斯的精神與創意。社會學想像力(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這一名稱是美國社會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米爾斯(Charles Wright Mills)在一九五九年出版的書名,意指將個人對周遭的經驗與大社會連結在一起來思考。作者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與用意,是在發揮及驗證臺灣多元的社會學想像力。作者為一個社會成員及社會學研究者,努力想像、驗證與理解臺灣社會現象與事故的社會學意義與旨趣,這些社會現象與事故甚為多樣複雜,是多元的。書中的論述共選取五十項現象與課題,歸納成完整社會體系的五個層次,即是個體、團體與組織、社區與社會、國家、混合型等。作者希望在老年時這項努力有助學習社會學的學生與社會成員,也能多想像與理解各項議題的社會學意義與旨趣,及其與切身的關聯並善加應對。* 封面影像故事 陳板攝〈台東不移動白色城堡〉臺東榮民李文昌用撿來的鐵皮等廢料窮盡一生搭建房子,被喻為臺版「霍爾的移動城堡」。
本書原文的作者多數是女性主義地理學界巨擘型學者,他們已對這個研究領域投入一生的時間與精神,並在全球性別研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或在大學中教授女性主義地理學課程,或指導性別地理研究論文的學者,並對高等教育性別地理學有深刻的影響。透過此譯本的引介,希望能讓華文讀者分享這些經典的作品。期待讀者看過之後能因感動而投入這個領域,使女性主義地理學能源遠流長,這將不是最後一本女性主義地理學翻譯本。 Gender, Society and Space—Selected translations is a significant text developed from the class of the same name that has been taught by Prof. Nora Chiang at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or the last ten years. The fourteen selected papers are group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ory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Issues,” “Empirical Research on Class, Ethnicity, and Mobility,” and “Methodology and Practice.” The original works were written in English by distinguished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feminist geography in the western worl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they will help a large number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where this literature is not readily available. Janice Monk, A. A. G. President 2001-2002